绿林网

《谁念西风独自凉》读后感摘抄

《谁念西风独自凉》读后感摘抄

《谁念西风独自凉》是一本由王臣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念西风独自凉》读后感(一):总有些句子会让人一读倾心

王臣解读纳兰性德词的随笔集,在 喜马拉雅上听的。 总有些句子会让人一读倾心,比如“当时只道是寻常“,又如“ 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不过个人觉的,对一个男子而言,这种感情似乎过于细腻了。又或者读词这种事,和心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生查子》里用华丽的词藻写景写惆怅写思念。我从“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这两句看出的却是:春花秋月如此美景,哪有时间相思。

《谁念西风独自凉》读后感(二):纳兰心事几人知?

家家正常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我想,王臣是知纳兰的那个人。

他写出了三百年前那个青衫磊落的男子,透过纸页,他的青衫飘然与我眼前。

我虽喜爱纳兰词,却不敢自诩知他的心事,纳兰的心事,仿佛一杯清水,却又仿佛一口幽井,看似简单,却又幽深。

王臣好像纳兰一生的旁观者,他淡淡地写着,却又抒情。

三百年,了解可以跨越三百年。

却真真是隔了旧光阴。

纳兰惊艳了世人,惊艳了岁月。

而王臣,就是把那山河波涛,岁月静好,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点一点展开,放在世人面前的人。

《谁念西风独自凉》读后感(三):奇秀自然痴,百花独一枝

纳兰性德的词不易速读,适合慢慢品赏,偏要得一气呵成的话,实则有点奢侈或者是浪费了。王臣的这本《谁念西风独自凉》,却很易读。

奇秀自然痴,百花独一枝。王国维说纳兰容若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作者在“纳兰容若小传”的部分也引用了这句话,如果能把持这个线索,挖掘出纳兰容若的“自然”从何而来,倒是一件幸事。作者也试从纳兰容若的出生、家世、仕途、爱情、交际等多个方面来解读,可惜重点不明确,解读不深刻。爱情,是最难以把握的一个角度,不仅是因为难以有据可查,而且书话泛滥难以出彩,然而,作者偏偏在这个方面着墨颇多,可谓出力不讨好。个人觉得仕途倒是一个很好的线索和重点,在词人生活的时代,不管文人也好武人也罢,只要是个男人,肯定会追求自己的仕途。更何况,纳兰性德所矗立的位置。再有,在清朝初期,游牧民族出身的统治阶层,入关不久,对于骑射的风俗还是推崇的,作为正黄旗的纳兰性德肯定也有他英武的一面,而这些却为他斐然的文采遮盖,并且鲜有人去挖掘。回到王国维的那句话上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观物,勿用多,天作万物,我以观复;言情,也不需多解,但若是仅仅圜于爱情,则狭隘了些;至于王国维老人家说的“自然”着实值得探寻。

再读纳兰的词,忽然发现有两处的“翠”字用的格外好,一是《谁与半(诉衷情)》中的“远山残翠收。莫登楼。”;一是《月茫茫(遐方怨)》中的“轻烟笼翠黛,月茫茫。”。常常以为“翠”字多用得俗,这里的“翠”则迥然不同,让我不由联想到了盛极唐朝的青绿山水画技法,别具风雅。另,有“博山炉”让我很感兴趣。博山,实有其地,是我国古代陶瓷、窑业的重要产地,中央电视台有一期关于玻璃和琉璃起源的节目讲的就是博山。我猜想,中国向来就有以产地命名物品的习惯,博山炉,或许不只和传说中的博山,还和现实中的博山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是在当当图书上搜索了一下,叫做《谁念西风独自凉》的书就有四本,而且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出版社,其中写纳兰性德的就有三本,真是无独有偶啊!

《谁念西风独自凉》读后感(四):重来已是朝云散

清初词坛三大家我原本爱的是朱彝尊,他与小姨子的一段私情,年少时家贫落魄寄人篱下的辛酸,都在《高阳台(桥影流虹)》中展露无遗,也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词综》和《静志居诗话》一直都是排在我想要的书单的前列的。

上大学的时候才开始注意到纳兰性德,知道被清代还有一位被誉为李后主第二的词人,知道他那“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知道他出身显贵,父亲是权倾一时的大学士明珠都是来自于安意如的书,后来即使爆出什么抄袭事件,但纳兰性德这个名字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是不是就翻出来吟咏一番。

纳兰性德的一生无谓幸运无谓不幸,你说他一生锦衣玉食无所忧虑也可,说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也罢。他就是这样只活了三十年的男子,一生都只能在一等侍卫这个位子上“走马兰台类转蓬”,空有抱负无处施展,不论是汉家的王朝还是满家的,纳兰再多活五十年都只能还是这个结局,用一句再烂俗不过的话来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总有一些人的命运就像被风吹落的花瓣一样,落在哪就是哪了,你一辈子别想动

曹寅的“家家争长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是对纳兰人生最好的描述,镜花水月之妙,看似帮朋友埋怨人生知己难得,其实却给他做了再全面没有的概括,这样一个祖上差点当了皇帝(海西女真)的贵族出身的青年随不是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却真真正正过着侯门深似海的日子,虽然在做一等侍卫的日子里他跟着康熙南巡北狩游历四方,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却从来未能寻觅得到,连纳的一房姬妾沈婉也因为身份低微遭人非议不到一年便被迫分手。李煜做了亡国之君,但凭着才华,毕竟也一生有妙解音律的大小周后相伴,唯有纳兰,一辈子身份地位出身样样不差,为人急公好义鞍前马后的为人奔走,最终却郁郁而终。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又有谁有才华与衷情续写后主的才华呢

作者读的书多是不可否认的,单指前两篇中所引的古诗词就可以看出来,包括一向给人感觉神神叨叨的李贺《美人梳头歌》很少有人读过,竟也被左手剪裁得体的引了出来,其他引文便是想破头我也难想出什么更好的了,只是希望作者文中的“彼时”这个词用的频率低些,像“亦”一样这个字一用多就会很俗,另外,如其他评者所说,篇末那句话或者放在全文之前,或者干脆删掉,更好些。

《谁念西风独自凉》读后感(五):当时只道是寻常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纳兰,若是喜爱纳兰词情,除了纳兰的词,怕也是看到他人的点评之作,也会欣喜一读的吧。于是关于纳兰,手中又多了一本王臣的《谁念西风独自凉》想看他如何倾情解读纳兰词。国学大师王国维赞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的词我自不必多说,也不想再生出一堆的感概,这里只想对比手上的几个关于纳兰的本子,给大家一个参考。

《纳兰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张草纫导读),这本册子,主要依纳兰辑的《侧帽集》以及纳兰友人顾贞观、张纯修编辑的《饮水词》为蓝本,收录纳兰词四卷,及其补遗。这本册子着重择要评点词中化用古人诗词文句,包括历代评论,与词相关的本事和史实,算是标准的词选之类著作,简单的注释,收录全面是其特色。

江苏文艺出版社的《纳兰容若词传》苏缨,毛晓雯,夏如意等人合著,侧重于解读纳兰生平事迹。序中有一句“纳兰容若,重21克”有意思。

至于译林出版社的《一闪灯花堕》则是纳兰容若生平的亦真亦幻的演绎,一场以沈宛视角串插了纳兰词作的亦真亦假的故事。情境交融,将纳兰生平与纳兰词作以故事的形式表达,以画面般的形式呈现,对我们了解纳兰也是一个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纳兰词典评》苏缨著,是一本词评,将纳兰词择其喜爱加以评点。并非完全按纳兰词集的顺序。而王臣的《谁念西风独自凉》则是按词集顺序,点评了第一卷的大部分纳兰词作,我想王臣应该还会继续点评其他词卷的吧。苏缨的典评一书中附有8-9幅古色古香的彩色插画,这是《谁念》一书所没有的。而《典评》一书目录以数字序号并按习惯上的词牌名+首句诗句为目录排列。而《谁念》一书则将之分解,只取诗句诗眼之三个字词,工整对衬但是不容易找到需要的诗词,不是每一个人都对纳兰词句熟稔于胸啊。

在解词上,苏缨版的《典评》与王臣版的《谁念》也有极大的不同。以《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为例。词集P14,典评P19,谁念P126。词集的不必说,标准传统的简要词解注释。苏《典评》中说,词是不可解的。“所传唱,所着迷的不过是自己的心事,自己的心典,缠绕于自己心头的那郁郁而不得发散的情愫”,苏缨说,“词中低徘不去的心曲,也只是词人“冷暖自知”而己”。分析理性而冷静。而王臣的《谁念》里,侧重阐释和感性的疏解。更或者是将自己设于纳兰的立场之上吟诗度情。苏于词中读出“不合常理的叙述,突兀料峭的修辞,难以言传的清决与萧壮”,而王于词中读出“深入骨髓的孤独”。苏也点评纳兰“以乐事写愁心,以合欢写孤独”,欢乐之情越深,而背后的孤寂之情越重。

王臣的文字优雅华美,长于词中的想象,画面般漂亮地重现许多词作的意境。于纳兰而言,一人一读,必各有情怀,权以自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