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钻石广场》读后感摘抄

《钻石广场》读后感摘抄

《钻石广场》是一本由[西] 梅尔赛·罗多雷达 / Mercè Rodoreda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23-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钻石广场》读后感(一):往事如风

人生有数不清的模样,爱情也是。稚嫩的孩童蜕变为成熟的个体,再逐渐走向衰老,这其中的艰难险阻,说不清也道不明;爱情与婚姻路上的甜蜜浪漫如一面魔镜,让人为之着迷,但其中的酸甜苦辣与柴米油盐又打破了多少幻想……

往事都会随风飘散,这本《钻石广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悲喜相交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既平凡、又不凡的女人,她的生活是许多人人生的缩影,其中惨杂着平静的悲伤、转瞬即逝的喜悦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看似质朴的语言里透露着一种忧郁的美感,让人看到迷雾中的一丝亮光。

《钻石广场》的主人公娜塔莉亚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地做出抉择,她像浮萍,也像鸟儿。“小白鸽”作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娜塔莉亚的丈夫乔热衷于养鸽子,这对娜塔莉亚来说,既是经济上的挑战,也是自我审视的一面镜子。从抽象的角度来看,娜塔莉亚的绰号是“小白鸽”,她的性格、生活经历也与白鸽、鸽巢息息相关,进一步暗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与命运走向。

书中的白鸽几乎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那女主娜塔莉亚呢?她是如何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实现自我价值的?类似的形象在不同的作品里也有出现,每一位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傲骨贤妻》里理性而充满智慧的妻子、《女佣》里陷入泥潭苦苦挣扎的女孩……这让读者、让观众产生思考,她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现象,其中蕴含着什么思考与寄托?《钻石广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进而展现了作者梅尔赛·罗多雷达的创作风格与情感寄托。

平静的语言、琐碎的生活细节、突如其来的情节转折……《钻石广场》以柔和的笔触,叙说了一个感人且充满思考的故事,不管是形象饱满、性格各异的主人公,还是来来往往的配角,人物群像展现出以暖色为基调的画卷、悲伤但充满力量的哀歌,让人读起来意犹未尽。“小白鸽”的形象,既普通又不凡,不仅让人看到人群的缩影,也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西班牙的面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白鸽”代表了很多事物,值得深究,让人看到本书丰富的层次感与深刻的内涵。

鸽子展翅飞翔,娜塔莉亚又是怎样挥动翅膀的呢?沉重的往事化作微风,给予她勇气和力量。

《钻石广场》读后感(二):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丽娜和“小白鸽”:女性对爱的追寻

昨天碰到一个朋友,听她讲自己的家族史。最离奇的是姨家的姐姐,14岁不到就给一个小混混生了孩子,结婚后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动手,挣钱给小混混去花天酒地,两个孩子接连进了监狱。一直到现在,都没听这个姐姐抱怨过惹得众人不满的姐夫半句不是,真正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听者无不惊奇且唏嘘。再追问,得知这姐姐自小死了母亲,父亲也略近于无,自小无人关爱,还得照看底下的弟弟妹妹。朋友口中的“小混混”虽然品行不佳,却极仗义,对兄弟讲江湖义气。众人又恍然了:自小缺爱,成长中无人引导,又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碰上一个人肯给她一星半点的爱,哪怕只是施舍一点好意,即便畸形的爱恋,也甘之若饴。

《钻石广场》几乎让人第一时间想到这个真实的故事。当然,“鸽子夫人”自述这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读者都不必再去问她书中的内容与她的人生经历有没有关系。

结合身边的故事来看,“小白鸽”至少代表一类女性:她们柔弱,对外界和社会变动极度不敏感;从原生家庭来说,母亲的离世和父亲的疏离,使她们无法得到家人的爱和保护;从对婚姻的选择来说,她们屈从于作风强势的男性,她们生活的全部,做出的所有选择,对社会现实的全部理解,乃至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都是在这种男性主导力量的影响下形成的。

《圣经》关于伊甸园的故事里提到,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她”是属于“他”的。她默默承受他的孩子气的任性,收拾他因一时热情而惹出的一大堆烂摊子,忍受他离去后带给她的空白和困窘到想自杀了事的贫困生活。她从未去评价他的行为,也并未去想过是否“爱”他,而只以温柔的情人眼光去打量他的身体,接受他(带着几分疯狂和毁灭意味、几乎像是要奔向末日的)表达爱意的方式。比如,第一次就发动疯狂追踪,让怀孕的妻子及其肚子里的胎儿坐在摩托车后面感受极限飙车,还有喂养各种各样的鸽子,弄得整个屋子沉浸在鸽子粪臭味,兴致勃勃地参与社会变革运动,以及最终在战场上一去不回。

“鸽子夫人”唯一的反抗,是对那些孵蛋的鸽子偷偷做手脚——类似的行为,表现在她试图以最决绝的方式解决自己和两个孩子的生存问题。风雨压来时,她已经无力再去支撑,只能借助死神之手来解脱沉重的枷锁。

作者罗多雷达说,她曾经想过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或者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丽娜,尤其是前者。然而最终发现她只能做“小白鸽”。也许她曾经考虑过逃离乔的掌控,但最终分割他们的还是战争和死亡的讯息。即便重新找到了一处庇护所,她仍然时时不安,担心万一乔重新出现在眼前,一切该如何收场。

在战争和动荡的背景下,书中人物依然保持着童稚和天真,无论是乔、娜塔莉亚,还是安东尼和那位中产阶级家庭的老太太,以及他们的孩子们。娜塔莉亚最终找到了爱她的人,她的孩子们也成了有爱的人。因此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本书不是关于战争的,而是关于爱的。

通常看外国文学,更愿意跳过导读和序言,看完正文再回过头来映证自己的感想和判断。然而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的名头太大了,忍不住一字不落地先读完了。关于罗多雷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加泰罗尼亚语写作的意义,以及西班牙历史的叙述,无疑能丰富作品本身的内涵。但即便对上述背景一无所知,一个普通的、胆怯的农妇眼中的周边世界,各种事物的色彩和气味,各种人物的形貌和离合,也是一种真挚而宝贵的生命呈现。

《钻石广场》读后感(三):非常私人化的一本女性主义题材小说,马尔克斯为了读这本书而学西语

一个粗鲁的恋人,一个时隐时现的恋人,乔,对于女主娜塔莉亚来说就是像风一样的男子,像《阿飞正传》里的张国荣,永远让人迷恋,也让人难以琢磨无法掌控,故事从娜塔莉亚的视角阐述,那种叙述方式不拘泥于故事连贯性的推进,片段跳跃式的行进,带来一种电影剪辑般的质感。在这样的叙述模式里,最大的特点是故事中的留白空间,这样的留白提供读者大量的想象空间。

沉迷于爱恋之中的年轻姑娘娜塔莉亚为了自由洒脱的乔,放弃了老实的恋人皮特,成为了乔的新女友。但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埋伏在了字里行间,比如,当他们在那个狂热的节日街道初次相遇时,他管为她起了一个名字,说她应该叫“小白鸽”,在通常的象征中,白鸽意味着和平、团结、友谊、圣洁。。但在小说中则更多出于白鸽身处的环境,虽然白鸽通体洁白但身居陋室鸽笼,拥挤的环境,逼仄的压抑感,就像他可以随时把她捏握在手掌里,限制飞行。他说,不出一年,她会嫁给他,即使当时还没能看清他的脸。在她膝盖上猛敲一下;抓住她的脖子使劲儿摇晃直到她说要报警才放手;随手抓一把喂鸽子的谷子塞进她的脖领子里;第一次见妈被问到的唯一问题就是“你爱做家务么?”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送她一串念珠;见过妈之后,他掐她的胳膊,她伸手去揉,因为真的很疼;被看到跟前男友在街头偶遇,被他要求跪下道歉,起码要在心里跪下。。。

故事里似乎不愿意直说,但看客估计在这明里暗里的透露里,都嗅出了危险的味道,这就像毒蝎恋人,一旦粘上,可能很难摆脱,于是越陷越深,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压迫感,以爱为借口的一种侵袭。爱情甜蜜的陷阱,飘忽不定的恋人有时充满神秘的荷尔蒙,如果,爱的前提是放弃自由,你还会选择舔舐那甘甜的花蜜吗?故事里出现的最高频的词汇并不是“我说”“我想”,你不得不跟着作者的思路去体味和揣摩一个个“乔说”,似乎乔,就是她一切的出发点。在爱中丧失自我的情况有很多种,乔的朋友说“你可千万别放她跑了”,读者一定会想看看此时此刻乔的表情。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自己读过最多的书,就是圣---经,于是,你会在书中看到更多的宗---教故事隐喻,比如,在饭桌上的明争暗斗时,乔的妈妈说,人是盐做成的,因为女人不听男人的劝告,回头望向索多玛变成了岩柱,人的眼泪,出的汗,都是咸的,只有恶魔是甜的,用甜来诱惑人堕落;和乔的婚礼时,神---父的布道讲到了亚当和夏娃,夏娃是用亚当的肋骨做成的,夏娃来到亚当的世界就充满了一切美好的溪水、草地、蓝天和花朵,完美的伊甸园,而此刻娜塔莉亚的脑中提出一个问题,想到邻居家墙上的油画,如果神---父看到那副“戴头盔自相残杀的龙虾”油画,会有什么想说的?是的,圣----经里没有龙虾。。关于盐和伊甸园的桥段,暗示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要听从男人,要感恩男人,女主娜塔莉亚虽然有些许质疑,但都只存在转瞬即逝的脑中闪念。

作为“磨铁经典”丛书的最新一本,这本《钻石广场》的制作水准很高,拿在手里首先的感觉就是非常精致。32开小小的尺寸,方方正正厚度时宜,它不会太炸眼,却又非常具有让人翻开随时随地阅读的欲望。可以揣进裤兜,或者随意和咖啡一起拿在手里,在你坐车、等人、排队的时候随意翻开阅读一会儿,而片段化的写作风格也正好可以让你在闲暇之余读上1-2章用来填充一天里的碎片时间。封面的设计非常简约和高雅,有凹凸触感的立体设计让人感觉像一件工艺品,翻开内封更是惊艳,高高凸起的蝴蝶结立体于封面,用手抚摸感觉就像一件真实的礼物包裹,等待读者的打开。非常完美的一本小说,非常私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