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锦集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锦集

《违背道德的人》是一本由[法] 安德烈·纪德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一):不背德的背德者

让我惊奇的是,我没有感到书中的主人公所违背道德的事,我在心里为他做的所有更新,呐喊正名。他说他爱妻子,他同时也在怀疑自己。行动表现上他的确可以说是一位好丈夫,但是实际上他内心中对妻子的爱可能不如对那些男孩子的。如果说对男孩子的爱是出于生命的话,那他对妻子的爱可能是出于义务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可是这样的背德又怎么能怪他呢,要怪也只能怪这残酷的生命。所以作者内心的所有斗争与怀疑,,处处写着痛苦二字。同理,后天的约束抵不过自然的力量,抵不过生命的力量,所以他怀疑自己所有所学,怀疑同伴们的思想,怀疑自己的幸福。就像他说的:人类最美的作品毕竟都是痛苦的产物。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活在幸福的枷锁之中而不自知,这样是不是不如这敢于更新自己的“背德者”的十分之一呢……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二):米歇尔的新世界

说实话,看到的不是很懂。或者正如作者说的,他只是在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关于生活的困惑。因此米歇尔才对朋友说:“请你们现在把我从这里带走,告诉我生活的理由”。

大胆揣测,米歇尔大病痊愈后,就从一个信念坚定的清教徒变为以感官代替思想的异教徒,站在一个可笑的敏感的任性的自私的角度去看自己过去一直慎重对待的世界。有些曾经看重的现在抛弃了,有些曾忽视的现在发光了,有些惶恐现在淡然了,有些罪恶悄悄滋生了,这一切转变就像打破了世界原有的框架。他觉得自己宛若重生了。

然而他的妻子仍是他同原来生活的唯一链接,只有在和妻子相处时,他还扮演着原来的自己。而当他的妻子同他一样遭受疾病的折磨,最后撒手人寰后,他同原来的世界彻底告别。他的迷茫正是基于一种对新生活价值的惶恐和不确定。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三):写在三部曲阅毕之后

游走在道德模糊的边缘

不曾越界,没有批判,亦无赞美

过度自由和无边界即是地狱

“从前有过幸福,这对我是绝对不够的,我不相信死去的东西,不复存在与从不存在在我看来是相等的。”

梅尔纳克给米歇尔的一席话,也象征着纪德抓住当下的人生观。

“任何创新、罪恶、艺术不可能没有悠闲就欣欣向荣的。”

让他找回生命存在的那些孩子们被辛勤的劳作磨去了青春鲜活的脸庞,米歇尔看到他们该会多么黯然神伤——自己过度拥有而感到痛苦的、别人所过度稀缺的自由。

其实道德三部曲可以重新起名为

《窄门》——《恋姐》(较准确)

《田园交响曲》——《恋父》(较比喻)

《背德者》——《恋童/同》(较隐晦)

顺便发表一下我最喜欢的《田园交响曲》诺贝尔获奖感言!

因为这本是最正常人的视角!!!

窄门是清教徒的极端信仰,背德者是异教徒的自我徘徊。

↑↑↑以上两本过于神经质了

纪德的这种矫情真是深入到我骨髓里面去了。。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四):非人力所能克服的悲哀啊

没有上帝也不能放弃行善,没有地狱也不能不警惕作恶。善恶固然没有绝对标准,世事纷扰,固然令人难辨善恶,但人一生所为,无非知善知恶,为善去恶。可以违背上帝的道德,但不能违背人的道德……但什么是人?

米歇尔是一个学问渊博、思想高超且不乏爱心的人,对妻子,对朋友,对穷苦受难的人们,他满怀同情和悲悯,竭力摒除自己知识的傲慢和物质的豪奢,甘与生活相刃相靡。他唾弃那些已经死去而无关乎生活的历史,他嘲笑那些恐惧生活的诗人和小说家……但什么是生活?

太多抽象的字眼,看似高尚,实则不堪;然而最实在的官感和本能欲望、肉体欢乐,“一瞬间带来而又带走的东西”,就是真诚的生命么?

没有学识和思想,甚至没有基本的文化教养,都无妨,但人类在阳光下大地上生息繁衍世世代代,食色之外,难道不只有无聊和空虚?

渴望做一个强者,渴望坚强的生命,激奋昂扬的生活,渴望自由和幸福,不愿承担来自上帝或别人的任何义务和束缚,不愿平庸度日,对于违背常理的行为(偷窃、撒谎)感到欣喜和冲动,渴望痛苦和流浪,宁静的幸福和琐碎的日常生活一样无足轻重……

然而最终不过是幻灭:

“尘土的味道啊!劳累啊!非人力所能克服的悲哀啊!”

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到你愿意去的地方;

你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

——《圣经·约翰福音》第21章

米歇尔不愿读出后半句,可并非基督没有说……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五):纪德的作品是需要反复阅读的

《背德之人》正是纪德从自己人生中的一段时期或者说状态出发,续写出的另一种选择,有些像我们玩游戏有好坏结局几条线路,

这是他对自身,对人性的探求与追问,是他的一部分,却也不全是他。然而这本书到底讲述了什么?如它的名字一样耸人听闻么?不,

其实米歇尔没有违背任何社会规范意义的“道德”,里面什么也没有说,它只是一个人在面对生活时所持有的真实态度。第一遍阅读,

我只有一个强烈印象:思绪混乱,似乎无法串连起来形成一些模样规矩的线条,或许纪德的写作手法和镜头切换太令人赞叹,那些细细

描写的场景——用了大量笔墨,细致到让人不得不反复阅读才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画面的——比如米歇尔在北非休养时常去逛的花园

等等,总是充盈在我的脑海,以至于忘记了他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到花园里来的,简直天衣无缝,或是毫无动机?我在《帕吕德》里找

到了这样的解释,纪德借主人公之口说出的一种“蛋”的概念:

“一首诗存在的理由,它的特性,它的由来,难道你就始终一窍不通吗……对,一本书,于贝尔,就像一只蛋那样,是封闭的,充

实而光滑的。塞不进去任何东西,连一根大头针也不成,除非硬往里插,那么蛋的形态也就遭到破坏。”

“ 蛋不是装满的,生下来就是满的……”

蛋生下来就是满的,塞不进去任何东西。这就是纪德的创作原则,他不在蛋里加入任何东西,比如某种标准或者底线,他要把

那些原始的,完整的,完好无缺的东西呈现出来。所以《背德之人》,就是且只是米歇尔在自述他的生活。当我重读导读,发现第一次

看时并未注重的一句话,我将它展示给你们:

“《违背道德的人》中的米歇尔是一个真实的人,虽然就行为而言,他并没有突破任何社会规范意义的“道德”,但是他却违背了一直以来,西方道德评判和价值评判的根本前提:那就是在成为有逻辑的叙述——适用于一切谓之为文学的东西——之前,意识本身就应该被置于某种价值框架之内米歇尔没有遵从这个前提,他在对朋友叙述三年以来的生活时,没有对记忆进行选择。”

这句话正是对于我现在的所说的精确解析,通俗的说,就是米歇尔的意识没有道德界限,没有对他的行为评判或者约束的东西。

他没有一丝一毫的遮掩,对朋友讲述得平铺直叙,人的内心可见的,不可见的所有活动。在我看来,正是这本小说的魅力所在,纪德也

从未为米歇尔的行为有过辩解,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你们看见了所有的他所作所想,由你们的边界去定夺。

所谓背德之人,是因为米歇尔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触犯了我们内心不为人知的自我限定的边界,而这“边界”才是我们真正的行为准则,即作为自我约束的“道德”。

最后,请让我引用萨特追悼纪德的一句话来作为收尾:

他为我们活过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次。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因为他选择了变成他自身的真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