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摘抄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摘抄

《违背道德的人》是一本由(法)纪德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一):令人生气的纪德

纪德的小说总是看得人生气。小说塑造了一个自私而又向往自由、行动力满分道德感责任心负分、喜欢健康活泼而富有“道德低下”品质的年轻男孩子的男人形象。这个男人生了肺结核,新婚妻子各种耐心照顾,他把肺结核染给了妻子,却不愿意真心实意的照顾妻子了(对,表面上他很愿意照顾妻子,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着她,但实际上那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情吧,在照顾的过程中也不止一次的让自己对于自由的欲望超过了一切。)文章里描述的放弃道德约束 随心所欲生活的生活态度非常的令人生气,尤其当这种生活态度影响到遵循道德的人时,我知道这样的自己无趣又死板,但无可奈何,就像小说里说的那样,找到压抑的自我很难,现在被压抑后的我无法理解这样艺术化的生活态度。更了解到了一个事实——所谓艺术家,就一定得做得到豁出去的生活吧,而艺术家的非艺术家朋友或亲人,处于道德或常识束缚下,想拽回艺术家,一定是非常痛苦而危险的。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二):1

假如只关注里面主角和梅纳尔克带作者自传色彩的哲学反思(跟人间食粮类似)和对所设计发生的情节的反应,那对“违背道德”这个名号就不会觉得是贬义,而是讽刺。情节和其他人物也就都会黯然失色。像作者前言所说,很可能你会利用温和的女主,但却是相当于社会道德的角色产生的对比,对男主的行为进行批判,而忽略了里面深刻的思考。相反,这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违背的就是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规范,里面的所思所想就是人间食粮里作者自己思想的表现,这个人没有任何问题。

几个翻译有问题的地方:

“其实我觉得自己根本不像个新教徒!不过神父接受我,我也接受神父,所以一切都还顺利(这事万无一失)。”

“人总是根据自身的力量来适应自身的强大或软弱。(来判断强大或软弱)”

“跟别人在一起时,我常感到无聊、阴郁和不合群,而且会立马觉得不自在,别人见我这样也觉得不自在(别人也会被我弄得不自在)

会再看一个版本,很有意思的书。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三):看不懂的外国文学1

1.结构对称✓

2.能对个别地方的字句产生共鸣,在阅读中仿佛能够看到某些时刻自己的想法裸露在小说里。能够更清晰观察到自己的生活与状态。

3.书名为什么叫背德者?是行为,还是思想,抑或双重背德?或者因时代变化,他之背德乃我们之日常?

4.玛瑟琳为什么一定染病死去?角色的安排有什么特殊含义?

5.在米歇尔的描述中,是否有自我美化和掩饰,有的话是哪些部分?没有的话,如他所说,他真的爱玛瑟琳吗?

6.米歇尔在身体感官复苏过程中逐渐痊愈,后面他就开始关注到他人堕落的部分,就如他最后关注玛瑟琳的鼻孔一样,他放大自己关心的特质,别人成为了他希望看到的某个人,我觉得玛瑟琳说的没错,从这个角度而言,米歇尔是过犹不及吗?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四):违背道德的人

米歇尔一直习惯地过着自己学术研究的生活,对于貌美如花的妻子心如止水。一趟旅行,一场临近死亡的大病改变了他。旅行其实就是换一种生活方式继续生活,生病则让他暂时放下理性的思考,让渡给感觉。很多时候,我们过的不是生活,是和所有人一样的步调在漫无目的地行走,以至于我们忘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有一天,我们可以放开一切,只看见自己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了生活。米歇尔在之后一直保持着这样清醒的状态,与梅纳尔克结交,卖掉庄园 ,辞掉工作……解开自己的道德束缚。

米歇尔放开了所有社会赋予的约束,在日月花草之间找到了自我,在人性的本恶里看见了本真。人,是理性的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放弃理性放弃社会放弃道德和伦理时可以看到本我。人之所以对自己的约束越来越多,理性越来越重,是因为他们害怕混乱与战争。我相信人性最本真的是感性,但是,社会的发展已经容不得感性过多的存在,为了形成更良好的社会秩序,理性会更多地替代感性,一部分人类智商的提高而另一部分人,则越来越笨,成为所有可替代的人类。艺术必然会随着社会逐渐发展,而逐渐凋敝。似乎已经有些学者预言人类变成像蚂蚁一样的普通物种的那一天。是呀,如果人类依靠另一个物种来维持秩序,那么人类必然永远地失去自由。而人类本身是混乱的,就不可能拥有完美地秩序,除非人类变成了程序性的存在。人类对于乌托邦的幻想实现的那天,也是人类灭亡的那天。理想主义是可怕的,绝对的感性和绝对的理性都是可怕的,或许到最后把人类带入绝境的是理想主义。

米歇尔是无神论,是无政府主义,他认为唯一拥有的是自我价值。当一个人抛开所有的社会性以后,回归到自己。然后呢?只是让你活得清醒了,但你依然要在这个环境中继续活下去,以一个社会人活下去。自己就是马歇尔的信仰。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五):因循守旧的呆滞生活or自由自在的生活?

自述性质的文章,寻求背德后的一种内心救赎。被死神的翅膀碰了下后,每一个崭新的今天都是未曾希望活到的明天。意识到“我”正在生活,宛若新生的感觉改变了米歇尔最初的一切思想。那天晚上,他读到基督对彼得说“趁你年轻,想什么就干什么,想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吧........

是为满足别人的要求而活还是活得更自我,由心而发的生活更好?

本书里,米歇尔和梅纳尔克对话,梅纳尔克说,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通过约束自身才能获得成果,他们的愉悦都是假的。人们不喜欢拿出真我,他们都选个楷模来模仿。他对米歇尔说,嫉妒别人的幸福是疯狂的,幸福不会呼之即来,应尽力争取......您就坚持住这来自家庭的安逸幸福吧。“梅纳尔克是另一个极端,他不喜欢过去,不喜欢回忆,完全忘记昨天的前提下,才重造出一个接一个的小时。曾经的幸福决不能使我满足。人追悔的,往往是当初发生时最甜蜜的。就像振翅飞翔的鸟儿,想甩开自己的影子,把过去抛在后面。时间带来一切,也都会被时间带走。米歇尔把这次谈话认为是彻底拨开了他掩饰了很多层东西的思想。

之后,他带妻子四处游走,欣赏他人展现出的野性难驯,认为人最低劣的本能才是最真诚的,而当受到限制、不得不压迫这种个性时,又厌恶不已。诚实确实可贵,但当行为举止把它变成了一种迂腐的条约关系后诚实又是令人生畏的东西。虽然在瑞士,妻子身体好转了,可他却百无聊赖,要继续奔走。最后他向老朋友求助,空洞的自由让他痛苦,”我快受不了了,这并不是说我已经厌倦了自己的罪行,不过,我必须证明自己并没有出轨得太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