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是一本由(美)皮翠拉•瑞沃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读后感(一):流程陈述清楚,观点不敢苟同

视角和陈述还是清楚,了解了关于纺织行业,工业之母的整个流程,还有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小目标仍需努力:),对于作者一直在鼓吹的旧衣服带给非洲人民莫大福祉和反反复复念叨的中国威胁论实在不敢苟同,大概因为我是中国人吧,然后文中作者还批评了中国不让米国旧衣服进口到中国的政策,建议让中国人也能穿上米国主妇们扔掉的肥大旧衣服,实在是…看在成书时间比较早,原谅伊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读后感(二):自由贸易的举例

书中前部分还挺好的,讲美国棉农为什么那么牛逼,后来就不停的讲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之间的斗争,或许不是这个行业里的人,也不是专门的有着很强经济学意识的人,对这段大幅篇章不是很感兴趣。可能我以为这本书会讲T恤的整个生产过程,和所涉及的各种人和事,就像《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一样精彩,但是作者的角度可能不是这样的,也许他更想表达的是贸易自由的观点,总之读起来,还是比较偏学术。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读后感(三):政治经济博弈后的价值终局,仍然是第一性原理的动态价值主张

自由贸易的背后,是整个价值链自高到低点价值创造者整合者以及利益分配者构成,具备先发优势的既得利益者,尽管在整体的价值创造以及整合链条中不具备相对优势,但依然可以通过手握的资金及票仓去进行政治利益的置换,而使整体产业形成政治庇护相关的产业及关税条款,从而形成对自身产业链的保护。

通过经济对政治进行捆绑,从而实现与其他利益群体的经济以及产业博弈,虽然延缓了整体产业链被更廉价优质产业的他国产业取代进程,但仍不可阻挡廉价优质产品带给更多消费者总体福利,以及相应价值链优化后既得利益联盟中部分利益群体因在新的价值链中获取越来越多的新增利益,而将旧有联盟逐步瓦解形成新的利益体联盟这一趋势。

国与国经济贸易间进行博弈时,表面上不具备话语权和博弈能力被动的消费者,在实践中则用其实际行动进行反向驱动的最佳利益体选择和利益联盟塑造,而以政治为支撑的贸易博弈则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延缓该被迭代的的企业的被替代以及该被取代的产业被取代。

处于全球贸易格局中的企业,增强自身在整个产业链中价值创造,以及优化能力让自己企业处于价值链条中每一个点位的高点的同时,也要在动态变化的利益联盟中寻求新的利益平衡点和博弈点进行动态的谋求发展最佳点进行持续迭代和获利。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读后感(四):《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

美国棉花产业的竞争力来源 补贴是表面上看起来维持美国棉花产量与出口强势的重要因素,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棉价跌入谷底,于是政府建立了农产品的补贴机制,美国每年补贴给棉花种植者的资金超过许多非洲穷国的GDP之和,对于其国内农产品而言,棉花的每英亩补贴相当于玉米和大豆的5-10倍,有研究表明,如果美国政府取消棉价补贴,全球的棉价会上升3%-15%。但是仔细分析,美国棉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农场、市场、政府、科研机构和大学各司其职,相互协同与创新。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棉花研究机构与大专院校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与棉农的历史渊源如此之深,所有的研究都能够根植于本土,美国的棉花的比较优势从传统而又忠臣的校友之中就体现了出来。

风险因素——劳动力市场 美国的奴隶制度是一项最大的公共政策,为农场主提供稳定而又廉价的劳动力提供了条件。美国的奴隶制,英国的阶级制度,印度的等级规定,以及中国的户籍制度,共同构成了这些特征。然而,美国的棉花产量之所以在18世纪之前还落后于主要的产棉地区,而在19世纪初开始加速,直到远远把竞争对手抛在脑后,主要的原因也包括了鼓励创新的资本主义因子。

工业革命始于纺织业 18世纪60年代,英国由于使用了飞梭技术,使得织布行业对于纺纱的需求成倍增长,政府鼓励创新,随后纺纱机发明,1832年棉纱的价格下降到1780s的1/20,从此开始了“底线竞争”。同时,为了满足实业企业家的需求,金融、保险、交通、通讯等产业迅速发展。但是到了1812年,几乎与纺织相关的技术,都已经转移到了美国的新英格兰州,而后又被美国南部的低成本劳动力比下去,从此英国的垄断被打破。19世纪末的时候,中国购买了美国出口布料的半数以上。1930s中期,日本的纺织厂开始崛起,棉纺织品出口占日本出口的2/3,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棉纺织业都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球产业。19世纪初的时候,纺织业已经显示出了全球化的特征,但直到1950s全球服装贸易才开始。到了1970s,亚洲虎由于劳动力的优势,开始了底线竞争,又把日本的生意抢了过来。接着,1970s末期,中国内地苏醒,其在当时的劳动力水平比香港低了90%,并且有大量的过剩农村劳动人口等待解放。

政治保护主义 美国政府对于棉纺织业的青睐存在特殊性,除了纺织业之外,许多产业都存在衰退的迹象,但是只有纺织业特别得到关注,这与其“集体狂吠”的特征很有关系。产业的规模、产业联盟的力量、以及决策者能否接触到联盟领袖听取行业声音都是关键因素。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读后感(五):《经济学原理》的实例证明

在路边商店随手花5美元买的一件T恤,经过作者刨根问底的探寻后,为我们带来了本书。产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棉花,运往中国纺织成步再加工成为T恤,最后又运到了美国销售,再被使用者淘汰了之后,又作为二手商品卖到了非洲。其实本书就是几个经济学原理的实例,加以详细的说明和分析,反证了这几个经济学原理(参考曼昆的《经济学原理》)NO.1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NO.2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他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NO.3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NO.4政府有时能改善经济。作者选材有一种以小见大,一叶一世界的哲理在里面。

其实不难想象,一件小小的T恤都经历了这么多,那复杂的工业产品又会有哪些全球化的协作呢?这就是全球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正是这种比较优势,证明上述的NO.3原理。而纺织业可以说是工业制造业的起步产品,通过这个T恤的故事,梳理了工业的发展。可以用个人来作个比喻,开始工作肯定是基层基础的一些工作,不需要过多技术,不需要过多知识,不需要过多的经验,仅仅是“卖劳力”而已。等到挣到了钱,学到技术知识和经验则可以转向开始生产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社会工业发展亦是如,英国、美国等大多都是通过纺织业起步,中国现在也正在处于转型期。

再说说亚当•斯密的学说,也就是上述NO.1,为什么棉花种植在美国,纺织加工却在中国,这就是因为市场决定,劳动力价格和其他一些因素使得此种情况出现,而这类产品的竞争往往又在价格上,所以便有了底线竞争这一说,当底线竞争丧失优势的时候就是生产转型之时。那么全球贸易又到底是好还是坏呢?这就是NO.3原理,或多或少整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改善。

最后一就是贸易壁垒的问题了,关税和配额等一些手段是保护本国生产者的,适度则好,过度者不好。当然每个利益既得者肯定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为这些手段唱好或者反对的。试着想象如果一夜之间全球的贸易壁垒全部消失,那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结果,也许会经过好长一段时间调整,最终才能稳当,这个时间也许50年,也许一个世纪甚至两个世纪谁也说不清。最后这样只会剩下赤裸裸的优胜劣汰了。所以我觉得适度的贸易保护还是可行的,我们需要一种温和的变革,而不是突然的革命。所以上述NO.4,还是有点道理的。

NO.2这个原理,一个国家如果它的比较优势是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那么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肯定会比较好,想一想生产多少T恤才能买到一架飞机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