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奶酪社会的读后感大全

《奶酪社会》是一本由[美]希瑟·帕克森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奶酪社会》读后感(一):对于食品而言,安全是最应该引起重视的

众所周知,人体是由各种细胞和微生物组成,而每一种细胞或微生物都有着各自的职责,虽然有好有坏,但是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就相当于是一个临界值的说法,当临界值被破坏的时候,人们可能就会感到不舒服了。

同时,人类每天都必须要摄入一定量的食物和水分,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身体的能量,然后生存下去。当然,摄入的这些食物也由各种微生物组成,那么对于消化系统来说,各种各样的食物在进入肠道以后,对于人体究竟是不是安全的呢?

由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希瑟·帕克森著作的《奶酪社会》一书通过研究手工制作奶酪的过程,然后展开讨论奶酪行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迁史,并且,根据制作工艺的各种不同要求,来分析奶酪的微生物菌类是否对人体有害。

在美国和欧洲,奶酪作为一种常见、普遍却又非常重要的食品成为人们的桌上美餐,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工艺制作技术,流程化的生产过程让奶酪的生产变得更加的方便和快速,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从生奶变成奶酪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制作节点需要引起关注,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现代化工业体系对传统手工制作奶酪的行为构成了极大的危险。

但是,手工制作奶酪的历史渊源又从另外一方面佐证了产品的好吃程度,跟现代化生产体系不同,手工制作的奶酪在口感上会更好一些。

当然,从生奶、鲜奶到奶酪的成品之间,需要很多步骤,例如添加菌种,加入一种酶,并且稀释水分、晾干等,这种古老而传统的做法虽然取得了极度的认同,但是在食品安全方面却又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毕竟,在食品安全领域,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有害的菌类,也有乳酸菌培养物那样的有益微生物,对于农业食品来讲,这一点相当重要。

同时,由手工制作奶酪行业扩展到所有的食品行业,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还有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生物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一刻都不能放松。

作者在书中追溯了手工制造奶酪行业的前世今生,并由此引申到了食品安全的重大课题,毕竟,人以食为天,每一项加工流程,每一项法律制度,都是为了食品安全,这一点不言而喻。

奶酪很好吃,其他产品也很好吃,食物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从奶酪的发展可以一窥全貌,对于食品而言,安全是最应该引起重视的。

《奶酪社会》读后感(二):人与奶酪共存的发展特点

《奶酪社会》

美味的奶酪背后也有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检测。奶酪是容易腐烂的食品,如何能保持它的美味,同时能将它大量广泛的传播?就是需要在一个又一个的创新当中,将奶酪变得更加可持续化。让食品的安全变得更加可靠。

马乔丽苏斯曼和玛丽安波拉克在农场里自学奶酪的制作方法。对奶酪的成型过程也经历过了无数次的失败,才在一系列的走访中才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奶酪的初期形成是纯手工的形式出现的。常见的传统搭配方式是与红酒一起食用。

那奶酪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奶酪的制作是鲜牛奶加热加入菌种,将乳糖转化为乳酸,再加入一种凝乳酶,让牛奶发酵凝固,凝成凝胶状,再将它切成块。将它沥干加盐放入模具当中。一块奶酪也就形成了。

奶酪的制作过程统一,但是使用的牛奶不一样,所成型的奶酪也就不一样。所以所形成的品牌也就纷杂了。味道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奶酪的制作是一个商场圈,但是它却不免与自然界挂上关系,同时也有反映到社会当中的利益以及其他方面的事物。

从原先的手工制作到现在的食品体系的工业化。这带来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让奶酪变得更加普遍化。

但也正是因为普遍化的存在,食品安全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手工奶酪反而地位价值提升更高。所牵扯到的美国的传统价值也有体现。

这本书说的不仅仅是奶酪的各方面的形成,或在商场圈里的逐步成长。也是从各个方面的视角深度剖析了食品的方方面面。如每一一种不同的奶酪形成的不同生产商的生活日常。从生产商的这些活动中,来展现奶酪的价值。

欧洲的烹饪的食品和传统的奶酪技术都是领先于世界的。像卡门伯特奶酪就是法国精致和最成功的奶酪发明的传统之一。在解说过程中,将生产商的日常思考以及决策向我们展现出来。这不仅仅是探索的过程,同样也是思维转变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虽然作者在着重讲述奶酪的行程以及生产圈的生活日常。在此过程中不免发现在面对食品方向上的思考是深刻的。饮食的健康以及情感状况也是文章所涉猎的内容之一,这才是奶酪。

《奶酪社会》读后感(三):奶酪的微观政治学

奶酪,作为西方社会生活中的日常食物,由于与东方饮食习惯的距离带着神秘的面纱,很多人对奶酪的初始印象往往来源于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放置在老鼠夹上的黄色奶酪。对帕克森的《奶酪社会》而言,奶酪不仅仅是人类学透视食物如何成为商品,如何在手工生产和工业化生产做出区分,塑造价值和品味的绝佳案例,更是透视政府当代治理的聚焦点。

相对于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其他食物那里透视到的食品增值的营销案例或生产,手工奶酪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者的观念,以及塑造手工奶酪独有价值的形式,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进入其中,甚至对手工食品的偏好,对有机化的推崇,讲产品故事的形式我们都耳熟能详。而奶酪作为食品真正的特殊点在于,它的风味取决于各种不同的微生物——细菌彼此作用,发酵而成。每吃一口奶酪,我们都会吃下数以万计、十万计的细菌,或者说微观生命,对很多人而言,这其实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谁能保证这些肉眼可见的微生物不会有危险?吃奶酪,实际上代表了一种人类与细菌共存的生活模式,而且由于这一行为被放大了。尤其是以生奶(即未经巴氏消毒处理)制成的奶酪以质地丝滑、口味浓郁而闻名,在这里就出现了食品安全与味道之间的冲突:一个不经杀毒的微生物食品如何保证安全?(其实我们可以把奶酪等价代换为酱油,一个需要微生物广泛参与制作的食品如果不经杀菌,我们会怎么看待)基于这样的矛盾,无论是支持奶酪必须杀菌的政府派人士,还是认为奶酪需要保持原始风味的人士,都陷入了一场长久的争论。作者在前言中将奶酪与疫情时代联系,不仅代表了观点差异之下人与人之间可能的相处,代表了“微生物政治”下政府如何实现“让人活”的生命政治,更代表了我们的洁净观念如何让我们与这个世界共存。

奶酪的政治学描述了如何通过控制微生物生命来实施社会调节:这需要创造和推广微生物不同种类的各种知识,这种知识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作为标准的,什么微生物是有益于人类的,什么是有害的,并告诉人们哪些合适的行为和实践(如杀菌,静置)可以面对微生物。这种知识实际上是对于微生物的绝对控制欲,因为微生物本身代表了混乱和无序。拉图尔在论述科学的认识论时强调,一旦在实验室中发现了微生物,科学家相信可以通过控制微生物来推动社会的改变,无论是认知上还是实践上。也就是说对微生物的行为性知识,实际上是要消灭一个不受控制的无政府状态,我们需要微生物去服从“纪律”。在这里,奶酪作为微观政治学的绝对载体就成为了一个整体性的隐喻:缔造纯净社会,缔造一个消灭真空、使人类意识可以无远弗届的社会。对于坚持原始风味的人们而言,所追求的却恰恰相反,它们需要祛除一切对于奶酪的现代干预,他们希望祛除自身的“装置”,即阿甘本在《敞开:人与动物》一书中人类对于自然的否定性防范:通过技术、物质希冀追求的绝对性安全。

在奶酪的“病理学”分析之下,无论我们认可那一方的观点,经历的实际上是人性的无保护状态,是关于生存美学的辨析。现代性对于绝对安全孜孜不倦的追求,缔造了奶酪的微观政治,绝对的保护渴求权力的介入,权力则需要“暴力”为秩序带来保护,走向一种德里达在《宗教和知识》中讲述的“宗教性的金刚不坏”。因此巴氏消毒法的强制推行,静置奶酪60天的措施以一种铺天盖地的形式出现。仿佛在吃奶酪这件事上,人的身体已经成为生命政治与微生物厮杀鏖战的场域,生命政治必须以恢复健康的名义向微观开战。这种充满现代特征的对于奶酪的“筹划”,却因现代特征自有的不确定性而遭遇反筹划:巴氏消毒技术会破坏奶酪中有益细菌对有害细菌进行消灭的过程,诸如无法被巴氏消毒消灭的致病菌——李斯特菌经常无法消灭,而能消灭李斯特菌的有益细菌却在消毒过程中被消杀殆尽。筹划在奶酪身上遭遇了反筹划。实际上,对于奶酪上细菌的恐惧,实际上是一种对游离在结构之外事物的恐惧,我们将其视为“污秽”的理由,是对于清晰的概念与井然的秩序的向往。而问题在于,对于洁净的极端要求同样是可怖的,它相当于把处于秩序边界的模糊性统统划到禁忌的一边,因此才会造成诸多对奶酪作为食品价值本身的亵渎,巴氏消毒和静置的要求都让奶酪失去了可被人类良好使用的“物性”。对奶酪的绝对安全性处理成为了我们对自身施加的些许“暴力”,成为一种对于奶酪的“免疫反应”。

当下,人类与微生物处在一个空前的“一起吃喝”、“一起呼吸”的时代,疫情无疑更加凸显了这一点,但对于微生物的理解差异,往往让我们拿起微生物政治作为武器。当一块小小的奶酪投射出了微观政治学的诸多光谱之时,重新整理生活与自然的关系,也许才能找到一个新的适应当下的社会样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