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锦集

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锦集

《潘多拉的盒子》是一本由(日) 太宰治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267页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1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一):书评

足以治疗我们的伤痛.给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重新带来希望,至少给予了我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

足以治疗我们的伤痛.给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重新带来希望,至少给予了我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

《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二):太宰的少年气

《潘多拉盒子》收录了归去来、断崖的错觉、潘多拉盒子三篇,读完需要三小时。 前两篇倒是一如既往的太宰治的阴暗和无赖的风格,在负面情绪中又夹杂着一丁点类似于第三视角看自己时发出的“真是个彻头彻尾的坏家伙啊”这种叹息。 我真坏啊,但为什么我身边净是直率善良的好人呢?太宰的悲哀,始终是带着沉重的对自己厌恶的情绪的。 潘多拉盒子正如神话故事的内容,打开了盒子嫉妒、绝望、悲哀等等小虫纷纷扑面而来,但是有一颗刻着“希望”的小石子,是静静地呆在盒子里的。 “希望没有被放出来,但它始终存在。”私以为这篇是太宰少有的轻快作品,一开始的咳血少年拼命的悄悄的守着这个关于疾病的秘密,希望在田地里哪天静静死去。后来今日名为健康道场的疗养院,与众多的人一起,度过一段日子,渐渐痊愈。这个少年带一丝纯净和可爱,因为不愿坦然面对被成为“喜欢”的那种情感,于是会暗示、说服自己。竹也好、小麻也好,不谈感情,这些遇见的人间发生过的所有联系,都已经能被成为生活赐予的礼物。 那句“原谅我”和“真是个过分的家伙”的对话,让我想起张爱玲总钟爱这样隐晦的表达,轻巧几字,意会的人偷偷的笑起来,像品到了糖果。 昨晚看柠檬屁的一个关于人际交往的回答,他说,不要将人群归类,那每一个人都当做一个独特的人,见招拆招,同时保持着与老油条不同的真诚。深以为然。云雀与所有人,都是这幅交往模式。尽管他内心最最在意、次次强调自己是一名“新男性”,但最使我感到快乐的,还是满溢又不自知的少年感。也或许他所谓的新男性,正是这幅少年模样。 以原文结尾,“生和死,不再是决定人类幸或不幸的关键。死者归于圆满,生者则立于出航船只的甲板上合掌祈祷。船,顺利地离岸而去。”

《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三):带着幻想,走向死亡

刚读完这本,随笔写些感触吧。这本书包含的两篇均为青春系列小说,励志之词可谓是充斥全书。在读《正义与微笑》时还能常看到芹川进对世界的抱怨,他的痛苦也显而易见。而《潘多拉的盒子》中直到最后主人公仍保持对未来的向往,“我一无所知。但似乎,我延伸而去的方向、洒满阳光”。 二战结束,他一心要做个新男人。

从《潘多拉的盒子》中,真正窥得了太宰治的善良。

他正怀少年之心,憧憬着日本的未来,人们将变得不同,世界也会更美好。何不鼓起勇气,做个合格的新男人?

一个治疗肺结核的道场,助手们与私塾生融洽相处,每天发生些小事,就是这样的故事写满一篇小说。我却读的入了神,简直也想去体验一翻那似世外桃源的道场。这些故事,都是太宰治的假想吧。书前介绍主人公原型是一个患结核病而夭折的青年,也就是说,即使主人公信心满满的如藤蔓迎接阳光般迎接未来,最终结果也未必如人意。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潘多拉的盒子》仍是一部消极之作呢。

太宰治的悲剧结局想必总也脱离不了对世界的失望。他怀着善良之心,在成长的道路上艰难的行进,不断的幻想又不断的幻灭,换做一般的人,妥协是迟早的结果。而太宰治难以欺骗自己,甚至也开始对自己失望,到最后已不知活着的意义。也许不是世界的问题,失格的恐怕是自己。

比起村上对孤独温柔的修辞,太宰治的作品令人绝望却更显真实和诚恳。

《潘多拉的盒子》读后感(四):太宰治《正义与微笑》文本分析

找一个恰当标题是一件非常让人困扰的事情,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标题好用,比如像“浅谈”,“赏析”,这种都完全达不到那个层次,甚至连“无题”,“佚名”那种都已经完全被用烂了,因为我不是一个火爆的人,所以也找不到一个很火爆的标题来骗点击,说是文本分析,其实我个人应该说完全没有那种水平和能力,这篇就算写到哪算哪吧。

《正义与微笑》是太宰治的早期作品。我看的是花城出版社2010年6月《潘多拉的盒子》当中的版本,(豆瓣地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882115/),这个版本的翻译不是很好,但是也掩饰不了太宰文字当中才气,《潘多拉的盒子》是篇书信体作品,《正义与微笑》是日记体作品。

《正义与微笑》这个标题源自于作品中的“以微笑行正义”,我基本会按照比较方法来做一下我的分析理解。

先看做为太宰治早期作品的《正义与微笑》中的如下一段:

“以前我是一个活宝,故意出洋相弄得自己像个十三点,把全家人逗得笑逐颜开,并以此自鸣得意;可是最近,那种有心装傻插科打诨的小丑在我心中变得愚不可及”

再来看一下晚期作品《人间失格》的一段:

“无论如何都行,只要能让他们发笑。这样一来,即使我处于他们所说的那种“生活”之外,也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吧。总而言之,不能有碍他们的视线。我是“无”,是“风”,是“空”。诸如此类的想法日积月累,有增无减,我只能用滑稽的表演来逗家人们发笑,甚至在比家人更费解更可怕的男佣和女佣面前,也拼命地提供滑稽小丑的逗乐服务。 ”

可以看到这里共有的关键字,那就是“小丑、表演、发笑”,这个作为“小丑”式的角色定位,贯穿了太宰治的作品当中,那么这种“小丑式的表演”是否是太宰治独有的呢?显然不是,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做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二十四孝当中的“老莱娱亲”,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为了让自己父母高兴,装作小孩子的样子摇着拨浪鼓,又哭又闹,满地打滚,博得父母一笑,这在中国传统道德含义上被认为是孝的表现,其本质同样是一种小丑式的表演和“伪饰”。

在大化改新时期,中国汉学对日本体制与文化影响是巨大的,我觉得可以简单的认为太宰治作品当中人物的这种“小丑”行为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鼓励“伪饰”的虚伪一面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的。

那么比较早期的和晚期作品会发现一个重要不同,那就是早期的《正义与微笑》对这种小丑式的行为表现出了一种“不愿意装傻”式的抗拒,太宰治认为这种行为“愚不可及”,在后期的作品当中则完全认同了小丑式的表演是作为自己生存下去的一种基础,是理所应当的存在。目的是为了让别人不会注意到自己生活在“他们所说的那种“生活”之外”,显然这种不同是一种纯精神上的,并且作者在试图掩饰与“别人”不同。

翻检在太宰治的《斜阳》当中,也可以发现这样一段:“关西有个有钱的同学以老成的口吻称赞'这条围巾不赖嘛',我益发羞愧难当,从那时起,我未曾再围过哪条围巾,将它从此封存箱底。总觉得像个小鬼头,而且颜色也和其他同学不同”,这里可以发现作者非常的敏感,自卑,且有神经质的倾向,这里到底是什么让主人公羞愧难当呢,从而把围巾封存到箱底再也不带的呢,我认为这是一种自卑和恐惧的交织体,就是害怕与别人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当中鼓吹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其思想来源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尤其在日本这种逼仄的小岛上,在这样一种儒家式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当中,更是具有相当广阔的市场。

同样是“伪饰”,来看一下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当中的一段:

“我发现戏弄精神病医生真是乐趣无穷:狡猾地引他们误入歧途;永远不让他们看出你知道玩这花样的门道;为他们编造复杂的梦境,纯古典式的(这使他们,梦境勒索者自己也做梦,并尖叫着醒来);用虚构的“原始场景“愚弄他们;永远也不让他们瞥见一点点一个人真正的性欲状态。通过贿赂一名护士,我得以接近一些档案,欢欣地发现一些卡片上说我是“潜伏性同性恋“以及“完全没有性能力“。”

同样是“伪饰”,在《洛丽塔》当中,作者更多表现了一种戏谑意味,是对“精神病医生”这样一种权威群体的戏谑,是一种主动行为。在太宰治的作品当中“伪饰”则是一种被动的消极抵抗方式,但却不仅是日常之必须,而且不将这种小丑式表演服务做好,就可能被人看破自己与他们的不同,导致自我精神和实在的全面崩溃。

思考一下思维逻辑,可以注意到,因为在精神上与别人不同,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寂寞,因为没有人能够与太宰治笔下的主人公进行沟通,反而这个可怜的主人公只能不断进行小丑一样的表演,来掩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在表达寂寞上,且举两个例子:

“吾友以笑掩饰寂寞

吾亦以笑报之

寂寞”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者认同的解释是,这是“形而上学的表现,自己的思想纵令不容于世,但听到意想不到的远方之人发出的支持之声不亦乐乎”显然作者在从孔子那里寻找认同感,寻求对寂寞的慰籍。

那么到底是什么思想不容于世呢?

也许可以到太宰治的《斜阳》尝试寻找一下答案,在《斜阳》当中,作者提出那句著名的“人是为爱情和革命而诞生的”,追溯到太宰治本人的真实生活经历,太宰治是出生于当地名门望族的家庭,家里是比较有钱的,父亲死后,家道开始中落,出身于一个等级森严的家庭里面,从或顺从等级或更强烈的反抗的角度说,他选择了反抗,也就是革命,他参加了马列主义革命小组,但是马列思想是要革谁的命呢?正是要革他出身的家族的命,那就几乎等于是要自己革掉自己的命。太宰治在《斜阳》中说:

“放荡颓废,只不过为了摆脱如影随形的贵族气息”得到“民众家庭的入场券”,由此“反抗父亲的血统,拒绝母亲的优雅,必须对姐姐冷淡”,这种思想确实可以被看做“不容于世”了。

再来看太宰治《正义与微笑》当中这样两段:

“读小学起,老师们就经常教导我们:“要做个伟人!”天底下再没有比这话说得更不痛不痒,含糊其辞的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简直一头雾水”

“这种一无可取的人总是口若悬河地大谈他们自己心里都没谱的大道理,他们老是喋喋不休一些不痛不痒冠冕堂皇的教诲,我们真是讨厌死学校了”

看到这里,我会很自然联想到一部作品,那就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捕手),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式的流浪汉小说,表现了主人公霍尔顿流浪与回归,我觉得《麦田里的守望者》当中,最重要的关键字是“假模假式”的,而上面两段文字亦表现了《正义与微笑》的主人公由于“敏感”、“直率”、“聪明”和“透彻”这些种优秀的特质,所发觉到的虚伪与假模假式,《正义与微笑》当中的主人公表现了一种精英式的情节,就是近乎于就是认为别人都是笨蛋,就是自己最聪明那种自恋。

举个例子,看一下如下这段:

主人公去参加剧团当演员,主考官问到他,“演员的使命是什么!愚蠢的提问。我吃了一惊,差点失笑。这简直是个烂问题。它将提问者的脑无点墨没有头脑暴露无遗,这个烂问题根本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就如同在问,人类是怀着什么使命诞生的?一样,貌似有理的虚伪回答有一大把,可我想回答:演员的使命,我还不懂。”

综上,我认为《正义与微笑》的主题是幻灭,对同学的幻灭,对朋友的幻灭,对老师的幻灭,对剧团的幻灭,最终走向自暴自弃,最后认为“寄希望于万人皆醉我独醒是最愚不可及的事情”,某种程度上说由于太宰治笔下主人公的“敏感”、“直率”、“聪明”,“透彻”这些优秀的特质,导致了对事物期望的幻灭和最终自我的崩溃。这非常的荒谬,但在某种程度却是一个事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