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严密监视的列车读后感1000字

严密监视的列车读后感1000字

《严密监视的列车》是一本由[捷克]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严密监视的列车》读后感(一):不作为 也是罪

赫拉巴尔《小汽车》 “小汽车”是只棕色虎斑白腿的漂亮母猫,因为和主人汽车配色一样因此得名。赫是如此描写人猫关系:“它们信赖我,并只在我身边它们才能感到幸福”,“我为猫准备好肉条和奶酪,胡乱地敲几下打字机,只为早点和它们玩耍。” 可后因野猫繁衍过多又无人领养,导致无力供养。只得亲手杀死怀孕的爱猫。 可亡猫的双眼和猫尸坑里最后的景象在无数个深夜里浮现在他的脑海,这种悔恨伴随他的余生。“我有资格去领取奖金,但不是去出版社,而是去地狱,在那,我将以自责、内疚和羞耻感来烹煮自己……”。 他的负罪感在遭遇车祸后得到缓解,似乎这是因果的车轮(因为将爱猫杀死的帆布袋和汽车颜色一模一样)。 可罪的由来,并不是自己做了什么才会产生,有时也会因为自己没做什么而出现。 当他没有及时救助一只被冻住的天鹅,犹豫的观望和漫不经心又草率的救援,使天鹅第二天被发现时,早已成为冰雕。 我们对某些事的置之不理,漠不关己,早已使我们的手上血迹累累……

《严密监视的列车》读后感(二):比喧嚣的孤独还要孤独

由《严密监视的列车》《小汽车》《中老年舞蹈班》三个中篇组成。《严密监视的列车》是二战主题的故事,底层小人物探寻生命的意义,近处是无聊的列车调度生活,离奇的鸽子站长,男人与女人还有列车的生活,与远处是壮烈的战争,革命交织。最后在成功的初夜,列车的爆炸,和牺牲中与敌人拥抱在一起,感悟生命的真谛,一切对立的,讽刺的元素此时此刻都和谐在一起。《小汽车》里作家爱猫和杀猫,生活和自杀的对立过程,也是在经历车祸,经历猫,天鹅的死亡后,开始理解生活。《中老年舞蹈班》是看的让我快发疯又放不下的一篇,你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不间断的长句绵延不绝,一个老者的自白,近似于啰嗦,可悲的回忆,又充满了幽默,又迸发出大量的信息,关于爱情,工作,家人,你发觉很难理顺他想表达的重心和主题,就是不断的絮絮叨叨的讲完后,你发觉,没头没尾的,有点像波拉尼奥的叙述风格,重点并不在开始,也不在结束,没有铺垫,没有起伏,一切都是捉摸不定的困惑,以及背后隐藏的悲凉。这就是赫拉巴尔,比喧嚣的孤独还要孤独一百倍。

《严密监视的列车》读后感(三):自留

自从读过赫拉巴尔的《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以后,就深深地为他描写环境和感受,营造环境和氛围的能力感到着迷。《严密监视的列车》就是作者在创作的巅峰时期所写的三个中篇集结而成的。

我不想一一描述这三篇的内容作为简介,毕竟作为中篇小说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主要的看点就是作者写作结构排布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后者这一点因为不懂捷克语只能借助翻译文本来领略一二。虽然徐伟珠老师的翻译能力真的很强,已经达到令人遗忘翻译存在的地步。但比较遗憾的是,因为第三篇《中老年舞蹈班》进行了一些依托于捷克语的现代的文字实验,所以丧失了很多乐趣。而我开始买这本书时就是想看看翻译文本是如何处理这种实验性文字的。虽然很遗憾没有达成这个目的,但也有意外之喜。

《小汽车》这一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厉害!不管是写对猫咪的爱,写和猫咪生活的日常,还是写对猫的无奈,自己对自己的折磨都非常让人印象深刻!到了车祸之后,主人公终于觉得可以原谅自己以后,我本以为故事就在此处结束了。因为结构上已经构成了经典的幸福-打破-犯罪-赎罪的模式。但是作者在结尾之处以神来之笔写了一只被困在冰层里的天鹅。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一方面让人觉得有一种打破结构的爽感,另一方面这部分却又和前文的猫-鸟-天鹅一起,构成了另一个完整的结构。真美!

《严密监视的列车》这一篇则是把永恒的主题少年的性冲动性体验和二战结合在一起。这种连接和架构都还挺有趣的。

书真是越读越有意趣,比如提到德累斯顿大轰炸我就想起了《五号屠场》和冯内古特,说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碰巧刚读了《罪与罚》,这些既是会引起我回忆的点,也是我和作者的连接点,换个角度来说,也是对未知的文学世界进行继续探索的切入点。

《严密监视的列车》读后感(四):一位因阳痿而自杀的青年在证明不是阳痿后半小时英勇牺牲在纳粹枪下——赫拉巴尔小说《严密监视的列车》

李黎

很多年前偶然看到《严密监视的列车》,略显模糊的画面震惊的结局始终留在记忆中,但不知道它的原作者是赫拉巴尔,不知道它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来,今年不幸离世的外外向我们推荐《我伺候过英国国王》这部电影,又不知道从哪里看到了《过于喧嚣的孤独》这本书的介绍,把这些一一找来之后,一个关于赫拉巴尔的拼图才逐步清晰和完整起来,基本与国内读书界同步吧。时至今日,我已经有了除了《底层的珍珠》一书之外的所有赫拉巴尔的书,包括花城出版社“蓝色东欧”系列中的三本《严密监视的列车》《温柔的野蛮人》《绝对恐惧》,甚至还包括几本解读他作品的书以及借用他大名的书,这出于一种搜集的想法,而搜集出于热爱。

回到《严密监视的列车》,十多年前看了电影,中途看过一两次,最近几天看了原作的真容:一篇58页纸的小说。相对于多部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严密监视的列车》算是所谓回归传统叙述的小说,有着清晰的时间线、因果关系和夸张但生动的人物刻画,更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1945年德国投降前不久的捷克某火车站。没有太多的技巧和随心所欲的成分,没有语言狂欢和情绪泛滥。相对而言它的可读性更强,被改编的机会更大:事实也是如此。

但《严密监视的列车》依然是一部“什么都有”的赫拉巴尔式小说。我理解的赫拉巴尔式小说,是建立在他一生坎坷几世为人、现实际遇与思想高度之间极端割裂,以及身处深厚传统和现代化加剧时代所带来的一种随心所欲且直奔终极命题的小说风格。赫拉巴尔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有一种纵情欢笑的氛围,哪怕悲痛之极,哪怕繁复枯燥,也都有一种源自地缘、种群和作者本人的狂欢因素在不断渗透出来。

说《严密监视的列车》“什么都有”,首先从小说的结尾说起,关于濒死的相对冗长的描述基本可以让小说成为一部反战经典。作者没有口号,几处文字足以震撼到读者:

在我失去意识的最后一刻,我抓住了那个死尸的手,对着他已无法听见的耳朵,重复了那个把那一群走投无路的德国从德雷斯顿拉到这里的专列机长的话:“你们本该呆在家里,踏踏实实坐在自己的屁股上。”

这个士兵跟我或者跟调度员胡比齐卡一样,没有得过勋章,没有军衔,但我们互相残杀,置对方于死地。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假如我们在和平年代里相遇,没准会成为朋友,聊上几句话。

随着枪响,一团火光烧糊了他的军装,一股棉毛的糊味扑鼻而来。那个士兵反而以更大的声音喊起孩子们的妈妈、自己的妻子来,双脚也在原地蹬踢得更加剧烈,好像这已是最后的几步,马上就到小花园,花园后面是一栋小楼,小楼里住着他至亲的亲人……

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的反对,并带着强烈的小人物情绪(没有得过勋章,没有军衔)。在这次漫长的死亡之前是:小站通过的列车分成几个等级,最重要的是“严密监视的列车”,一般都是纳粹德国的军火或者重装部队。调度员胡比齐卡接受了炸毁一辆军火专列的任务,作为实习生,“我”在调度员胡比齐卡的鼓舞下欣然答应去把炸弹扔到当中的车厢。“我”的欣然既有宽泛的反战情绪的作用,甚至有冒险与叛逆的因素,但也有强烈的个人使命:“我”的祖父是一位催眠师,纳粹的坦克队伍入侵捷克时他企图用催眠术让坦克大军停下、掉头回家,但被无情碾压,头颅卡在履带上,人们有点说他是傻子,有的说如果人人敢于面对纳粹,捷克就不会如今这样……在把这件事遗忘多时,某种意义上适应了被纳粹统治的生活后,“我”记起了祖父的死亡以及自己的该有的态度。或者这样说,胡比齐卡让“我”帮忙(实则是去牺牲)这件事让“我”想到了我所具备的合理性,再想下去就是,“我”早该抗击纳粹,早该牺牲。一切都合乎逻辑。

如果这就是《严密监视的列车》的全部内容,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反战作品,单薄却犀利。只是,赫拉巴尔的写作如同他的人生一样充满了复杂性,多重含义等,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并合乎情理。“我”不是出场即为战斗的,也不是除了战斗一切都不顾,“我”有七情六欲,有莫大的烦恼,并且身处在母亲的注视、站长的叫骂和同事的支配之间这个小而真切的小环境之中,当然也处在纳粹统治之下的一九四五年。

“我”几个月前曾经自杀过,因为“我”和陷入玛莎热恋,在玛莎舅舅家,情感的推动下准备做爱时,“我”毫无征兆地失去了全部能力,“像一朵枯萎的百合”。这种尴尬让“我”决定去自杀又被怪异地救活了——“我”的自杀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又一种掀开隐晦伤疤的黑色幽默,也有一种关于可以忍受纳粹却不能忍受阳痿的讽刺,更有一种令人理解的悲壮。

这件事贯穿始终,直至实施爆炸前,“我”还按照指点去找有经验的人寻求或理论或实际的帮助。“我”找到站长夫人,她丈夫正在女伯爵家做客,自己如同脏衣服一样被丢弃在家里,面对“我”的问题站长夫人繁复强调自己已经过了更年期,对男女之事无法言传身教。眼看“我”无法在和玛莎再次约会前获取经验,一个意外的人物维多利亚出现了,她本来负责将情报和实施爆炸的工具交给胡比齐卡,却又额外的完成了另外一件任务,帮助“我”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性爱,获得了男人的自信。维多利亚让人想到萨特小说《墙》里的人物,他们都是反抗军、革命者,但人的成分更为浓烈,并无时不在。随后就是实施爆炸并牺牲,一个小人物在反抗纳粹的事业中带着仓促的幸福感牺牲了。

重新梳理这篇小说,我们发现它有一种大胆和耐心。大胆是它五分之四的篇幅都与反战无关,只讲述一个统治下的年轻人的具体的痛苦,由爱情开始,在性的环节遭受重挫,自杀而被神秘的泥瓦匠救活,带着忏悔和不甘心继续身陷生活的漩涡。小说对性问题带来困扰的描述(而非性描写)坦荡而好笑,有一种库斯图里卡电影中疯疯癫癫的乐观和无畏,而以一个个体的难堪遭遇或淡化或突出惨烈的时代背景,又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样的流行小说所继承着,在我们的“伤痕文学”如《绿化树》等作品中也不断出现。可以理解为,时代的惨烈与窒息首先是对人的压迫,对人的压迫最惨烈而窒息的部分是性这件事物上,性这件一时一念的事一经压抑和打击,必将会和时代产生严重的摩擦。《严密监视的列车》的大胆就在于,它貌似随意切入到一九四五年的捷克,并通过不断聚焦把问题集中在“我”身上,而“我”的问题不是要反抗纳粹,是性事出了大问题,一个性事出了问题的人,变得越发的敏锐和愤怒,目睹被疯狂扫射的车厢和三匹四脚朝天的死马,还有大批被送傻瓜火车去屠宰的家畜时,一种由衷的愤怒和仇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亲人们的遭遇也由言谈传说变成了真切的经历。这是一种人的情绪,切肤之痛而无能为力,不是宣传的空洞,更不是面对敌人的无所不能。

在耐心层面上,赫拉巴尔罕见地以相对传统的方式构建这部小说,讲清楚一切,层层铺垫和累积,在结尾做一个总的爆发,一个关于国仇家恨和个人存在的整体了结。了结的方式是死亡,“我”扔下炸弹,静候火车走远之后的巨响和大火,而尾部岗哨发现了“我”,和“我”互相开枪,两个人倒在一处,共同赴死。这样的死亡有着多重的意味,一是短暂一生的骤然结束,连抒情都显得仓促,二是悲壮而滑稽,因为此前半个多小时“我”刚刚证明了“我”就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可以让心爱的女人欲仙欲死,然后就被击毙,三是对方也是年轻人,中枪之后一直在喊“妈妈”,“我”给他补了一枪,这无论如何就是一种杀戮,四是“我”到底还是和敌人躺在一起离开世界,就算“我”可以迟几分钟并说出滚回家去这样的话,死亡还是带来了某种平等或者虚无。或许还有更多意味,这些意味或许更可以彼此交织或组合,总之是丰富的。死得如此丰富,“我”也可以瞑目,小说也可以放心地终止了。

再一次梳理这部小说,我们会惊讶于除了以“我”为核心的情节,篇幅不长的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当时当地的“风情画”:被击中坠毁又被捷克老乡们拆散用于生活的德国飞机,战争中依然趾高气扬生活优越的女伯爵,养鸽子并且亲昵称它们为“我的带翅膀的小猫咪”的站长,他的奢华无比的办公室,他那让鸽子随意站在身上就去散步的形象,他的大骂,调度员胡比齐卡在女同事屁股上盖邮戳的出格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来自高层的调查和贵族们的对调情的真心羡慕,茫然奔赴前线的德国士兵,惊恐万状从前线回来的伤兵,泡在油里的烧伤的士兵,被轰炸吓得集体大哭的德国人(像《我们的父辈》中那些情绪),大雪纷飞的室外,灯光昏暗的小站,时常出现的映在天幕上的幻觉……铺天盖地的与情节没有直接关系的描写,构成了一个逼真的二战结束前夜,一个捷克边境车站的真实存在,它或许才是小说的核心。

确实,当我们把所有故事情节抽离只留下这些画面时,《严密监视的列车》依然成立,一辆辆被标等级的火车就这样开来开去,从德国前往苏联,或者返回德国。火车从多年前开始,来到了一九三九年的节点,又到了一九四五年的节点,然后又是全新的开始,或轮回。相信赫拉巴尔看到的就是这一切,至于那个因为阳痿而企图自杀随后在确认自己并非如此后半小时就被打死的“我”,它是不存在又存在于每一个捷克人生命中的。

“严密监视的列车”一直被理解为动词,但它是一个名词,是特种列车的称谓,造词上有戏谑且古朴的色彩。这或许可以帮我们理解小说及电影:在以惊涛骇浪为主体的宏大历史中,每个人的切肤之痛与纵情大笑一直都在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