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基斯坦寻根之旅读后感锦集

《巴基斯坦寻根之旅》是一本由[英]伊桑巴德·威尔金森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基斯坦寻根之旅》读后感(一):漫长的旅行

为了逃避博士论文写作的痛苦,学术生活内卷对心智的摧残,我们计划了从喀什到威尼斯的路。路线是喀什、帕米尔高原、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耶路撒冷、希腊、意大利。行程规划后,我发现自己对伊朗和巴基斯坦非常不熟悉。每一章之后,都有很多参考文献。算了一下,结束行程,到成书出版,起码要7年时间吧。于是,这将会是充满情绪的漫长旅程。

朋友告诉我,《翦商》的作者李硕,此刻正在巴基斯坦游荡。我的研究生同学Taj应该也回巴基斯坦了,我似乎应该联系一下他。

《巴基斯坦寻根之旅》读后感(二):记者的旅行:观察或成为当地人

虽然是游记的题材,但实际上作为一本记者的手记更为贴切。

巴基斯坦,作者心心念念要去的地方。去走访外祖母的老朋友,童年的梦想之地。但是事实上的那里充满各种割裂,不同的信仰,阶级,民族等等。每个受访的人都带着自己的目的,企图说服别人,而记者只是真实(相对)的记录这一切。

整本书中比较喜欢的是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他们并不是唯一享受这最甜蜜、最温和的春天的人。妇女们穿着藏红花色和姜黄色的衣服,成群结队地走在街边的小摊中问,小摊上摆着颜色相似的食品:黄色的腌菜(acthaari)土豆、橙色的哈尔瓦粗面粉 (sooji kahalwa),还有葡萄干和坚果做的黄色的印度甜饭 (zarda)。”

这才是属于旅行的色彩和遐想。

记者的冒险很有趣,如果是喜欢了解一下当时的巴基斯坦的情况,应该会比较感兴趣。但是如果看书名觉得是讲巴基斯坦的风土人情的,那可能会有点失望。

感谢赠书。

《巴基斯坦寻根之旅》读后感(三):在巴基斯坦生活的那些年

“外祖母描述的南亚次大陆让我着迷:莫名其妙地,我发现自己对一个从未到访过的地方怀抱着乡愁。” 在大多数人眼里,巴基斯坦是我们的邻邦“巴铁”、“世界足球之都”、世界第六大人口大国… 曾经的70后英国记者伊桑巴德•威尔金森在《巴基斯坦寻根之旅》一书中,则以他外祖母根系印度及与巴基斯坦友人的友谊等俗世渊源为探寻巴基斯坦的契机,讲述他以旅人和记者的身份分别在巴基斯坦生活过的那些真实人生经历。 神秘主义和神秘力量曾经是作者心目中巴基斯坦的象征,好奇心驱使他和他的哥哥在大学毕业后,旅居巴基斯坦。随后,作者因突然的肾衰竭而卧床不起。在爱尔兰完成肾脏移植之后,作者又以记者的身份回到了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这片广袤的土地,充满诱惑和危险,我怕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这段岁月里,作者上刀山下火海,亲眼见证了巴国的混乱与黑暗。令人感到有点意外的是,在山旮旯里进行k怖活动的80多岁的纳瓦布,还经常能引经据典,甚至还将加谬的《反抗、反叛与死亡》作为智识上的神明之一!

“在这里,猫头鹰代表的不是智慧,而是愚钝;白色象征着哀悼。” 在巴基斯坦才貌双全的部分女精英,纵然反叛,却始终都是不合时宜和旧巴基斯坦的产物。而其他那些中产阶层和贫穷的女子,却是可以随意处置的动产和肆意鞭笞的生物。更令人感到难过的是,那些死于爆炸中的大多数人,只是为了换取一袋面粉的穷人以及出于政治信仰的一小部分人…但它依然是在苍穹之下的一片“劳苦大众之地”! “即使是现在,巴基斯坦依然是这样一个地方:沮丧和失望带来的不快很快就会因一点善解而烟消云散。” 即便作者在这个国家生活的岁月里,亲眼见证了那些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所发生的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迹,看到了人们因为种族,种姓,肤色,语言差异,部落隶属关系,国家内部边界等而走向自我割裂与群体分裂…作者始终热爱着这一个疯狂又迷人的国家!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赤子之心吧! UK给印巴分治埋下的世仇余毒,也许永远无法根除,但是作者以他对巴基斯坦的赤诚热爱和经历两次肾脏移植的坚韧之力,在阴霾中投射下了一缕明媚的希望之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