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恐惧之旅读后感1000字

恐惧之旅读后感1000字

《恐惧之旅》是一本由[英] 埃里克·安布勒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2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惧之旅》读后感(一):我应该起个什么标题好呢?

用时两个多小时,把这本几乎被微信读书评分以及朋友劝退的书看完了。少见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对一篇文章起标题为好,那就这样吧,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样才算恰当的形容这本书的内容。

正如标题所言,对于主人公格雷厄姆而言,这是一场带有死亡恐惧的旅途。无处不在的杀意似乎从格雷厄姆在旅店遇到的一名“小偷”开始充斥其中,他无法摆脱这股危险。格雷厄姆在面对未知的死亡威胁面前选择了接受哈基上校的建议,放弃早已打算要去的火车,踏上了一艘货轮。在船上,格雷厄姆遇到了九个各怀心机的客人,这其中就有一名所谓的“莫勒”。

除去旅店“小偷”的推理有点略为牵强(应该是为了能够更合理的将接下来的剧情托盘而出),整个故事还算可以,还有后边的剧情感觉转折得太过突然,就像作者好像无话可说了,只能将真相露出来让故事结束。

用一个小人物遇到的事情来托出二战时期国家危难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应该要做出的抉择,这种套路,感觉很老套,许是我们已经活在了2022年,而不是当初战争时期。

中国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亦苦。”格雷厄姆是一个生意人,从事与武器制造行业。面对死亡,作为一名中年人,感到恐惧也是理所当然,如果他死了,那么他的妻子怎么办?他的生意又该如何?所以格雷厄姆在挣扎了一会自己的倔强以后,选择了服从哈基。

在这本书中总能看到各种意外和巧合交织在一起,意外地遇到“杀手小偷”,意外地上了一艘货轮,巧合地与跳舞艺人相遇,又意外地与杀手共处一艘船......整个过程的叙述,节奏有点慢,推理成分不多,悬疑感还行,但每个角色的设计十分饱满,很有特色,我觉得这应该是作者在这本书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地方。

仍记得第一次看类似的小说时看的还是希区柯克的短篇悬疑小说,短篇与长篇不同的是,它没有足够的篇幅去描述一个人在同种情况下的具体心理,也不能充分的去渲染一个环境。就好像一场速战速决的斗争与一次持久战役,看谁更能撑得住。

埃里克·安布勒的作品我也是第一次读,也险些没有读下去。或者说,欧美那边的一些悬疑小说,对于心理的描写过长,难免有点无聊。或许也是因为我没读懂吧。

《恐惧之旅》读后感(二):80多年前的故事,结合时代背景来看才算公允

本书作者埃里克·安布勒,是一位在悬疑小说史中有一定地位的作家,还是钻石匕首奖、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双料得主,读客也引进出版了其多部小说,之前我看过其中一本《光天化日》,不过那部小说具体讲的什么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只记得好像是个小毛贼的逃亡故事,整个故事好像还是比较有电影感的。而这本《恐惧之旅》同样比较有画面感,由该作改编的电影也早就已问世。

说实话,本书我个人评价是比较一般的,并不是说本书有什么大的毛病,只是觉得本书没有什么大的转折,可以说毫无惊喜可言。读客在这本书的宣传上一直在强调对死亡的恐惧,在看之前我原以为可能会有很多面对恐惧导致的心理变化桥段,可能会出现一些惊悚的场面,然而读下来发现这些都没有,好几处以为会有转折的地方也没有出现转折。另外一点就是在书行至100页左右杀手未登船之前,整个气氛也是比较平淡的,在杀手登船后情节才开始紧张起来。

虽然说了这么多本书的不足,但本书有一点是必须考虑的,那就是本书的成书年代,结合这点来看这本书还是可圈可点的,本书写成于1940年,距今已经80多年了,再加上那时还是处于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年代,所以本书中出现的间谍、杀手之类的角色,以及战争的背景,在那时可能都算是司空见惯的,可以想见这样一本悬疑小说在那时同类小说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一定是让人读来津津有味的,因此,本书我还是要加上一定分数的。

本书在黑白电影时代的1943年就被改编成了电影《长夜漫漫路迢迢》,由此可见其具备了一些改编成电影的要素,本书所描绘的动作戏还是比较精彩的,特别是最后一段男主孤注一掷的生死搏杀,加上枪战、汽车爆炸等吸引眼球的场面,光是看文字就仿佛有一幕幕震撼的电影画面在脑中闪现,如果加上现在电影中的特效,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总体来说,本书属于中规中矩的作品,没有什么转折与惊喜,但文字比较流畅,在成书年代应该能吸引读者的兴趣,即使在现在,用来打发打发时间也无不可。相信作为一代悬疑大师,肯定还有比这更精彩的作品,而熊猫君也在持续引进,希望后面能看到比这出色的作品。

读客的这本封面又不得不吐槽一下了,这是又和眼睛杠上了。

《恐惧之旅》读后感(三):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逃离这个恐惧氛围浓郁的旅程呢?

面对恐惧,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反应,那种危机来临的强烈的心理暗示,会令人坐立不安,胡思乱想。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之前,未知的恐惧感充斥在人的周围,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折磨显而易见,这个时候,如何选择将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由现代间谍悬疑小说开创者,钻石匕首奖、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双料得主,英国作家埃里克·安布勒创作的《恐惧之旅》就是这样一部悬疑类的间谍小说。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英国一家武器制造公司的高级职员格雷厄姆从土耳其返回英国的路途中,发生了一系列惊险万分的事件。战争时期的敌对国之间,完全没有信任可言,同时,单纯是立场对立的关系,就会让人无法放松下来。

格雷厄姆在酒店中遭受了枪击,受了轻伤的他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接受哈基上校的建议,踏上了一艘返程的货轮。在这艘残破不堪的船上,有着九位各式各样的客人,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土耳其人…战争时期的规则和秩序并不那么容易遵守,更何况是交战国各方的直接利益影响者,作为武器专家的格雷厄姆能够受到这样的“对待”显然并不奇怪。只是,现在在这艘货轮上的乘客和船员们,哪些是好人?哪些是想要他死的人呢?

恐惧的感觉无时不在,弄不清未来到底有哪些危机,人的心理会出现急躁、不安、矛盾、踌躇的各种情感感触,面对未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和生命即将遭受到致命的打击的双重压力下,尤其是在轮船这种某种意义上讲的一种天然“密闭”空间,会给人的情绪打击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格雷厄姆在这种极其局促的氛围和极其狭小的范围中,普通人,小人物的矛盾心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不是特工,也不是间谍,更不是军人,他只是一个武器制造公司的上班族,突然被敌人盯上让他显得无所适从,他想发火,但又无的放矢,想有所作为但又不知奥从何做起,被威胁却还想保留一丝自尊,总之所有不好的事情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如今这个局面。当然,货船上还有一位令人如痴如醉的跳舞女郎,在这个乱世之中,显得颇有些另类,但又完全符合欧洲人的审美。虽然那种感觉挺好,但似乎又有哪里不对。

那么,带着恐惧之心的格雷厄姆究竟有没有逃脱敌人的追杀呢?他会采用什么手段来捍卫自己的荣誉和安全?在这个恐惧氛围浓郁的旅程中,他作为一个小人物究竟要如何面对呢?

《恐惧之旅》读后感(四):如果你是他,怎么办…

如果你是他,怎么办… 首先要说,这个假设其实适合我们很多时候的换位思考,抛开作者在这个故事中塑造的时间点的历史大背景,单纯的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离被谋杀被追杀很远,自己可以一直高枕无忧的生活着的时候,忽然有一天,你回到自己出差的旅馆差点被枪杀,然后几个小时之内你发现自己万一不知不觉之中卷入了某个国家安全层面的漩涡的,一方千方百计想要将你抹去,另一方却也不是百分百非你不可,这个时候除了运气你还需要什么呢… 自己早先读过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双面恶魔,其中的主人公看起来是希望自己的生活有一些波澜起伏,而后还真的陷入了"多姿多彩"的冒险人生之中,这次的主人公却是一直都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觉得刚刚惊魂未定,忽然有陷入一个茫茫大海上的货船上,而这上面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土耳其人,甚至还有他自己英国人,在这个世界大战战火纷飞的前线的背后,他发现自己却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了… 其实,如果男主是一个经验丰富接受过完整训练的间谍,这本书的内容就乏善可陈了,正因为主角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英国军火公司的顾问工程师,正因为他的到来,对于德国,对于土耳其来说,都对于自己的武器装备的水准和实力有影响,他才陷入了这样的漩涡,自己又不由自主的将这本书与双面恶魔进行对比,这本书中对于土耳其这个国家同样的笔墨颇多,而且对于土耳其的军事系统和警务系统的描写都不少,自己遗憾没有对于作者了解更加深入,但是作者出生于1909年,可以想见应该是土耳其和英国交往甚密的时代他也亲身经历过吧… 其实全书故事并不复杂,作者虽然描述了船上不少人物,但是哪个是悬念烟雾弹,那个是情节催化剂,那个是气氛调动组的,那个是风情调味剂,都分工明确,而个人始终觉得主角的"运气"是他最大的特点,旅馆里面没有被一枪爆头,而船上虽然他大部分时间浑浑噩噩提心吊胆,但是他的推心置腹,他的真情流露,都恰到好处的选择对了对象,这也是他最后关头可以完成自救的最大原因,从一开始,他就是个普通人,所以训练有素的土耳其保护者很容易死掉,但是对手对于主角却从来没有当回事儿过,这也是他可以一枪复仇,一枪打爆邮箱的原因吧… 至于这个故事中的感情线,只能说,感谢作者点到为止,主角这个看似呆头鹅其实很精明的形象本人是忘不掉了… 总的来说,埃里克安布勒的作品自己之前读过《双面恶魔》,这次这本恐惧之旅,比之前者故事更加的简洁紧凑,虽然是典型的罪案冒险小说,但是谍战味道更浓,区别于训练有素的特工间谍,主人公的普通人身份让整个故事代入感更加强,毕竟看多了007bond看一下懵懂工程师自救历险记也是不错的感觉,这本书纸质版的排版,无论是字体大小还是行间距的选择,阅读起来都挺舒服的,尤其是对于自己这种每天读书的人来说,不用硬瞅着字去读,很友好的,另外要说的就是书籍封面设计的很不错,个人很喜欢这个风格,俏皮幽默却又不甚恐怖阴暗,如果你是要短途旅行,个人觉得2小时左右的路程,这本书挺适合的,个人评分8.9分,推荐指数四星半。

《恐惧之旅》读后感(五):明明是个上班族的996,一不小心陷入被谋杀的困局 读《恐惧之旅》

明明是个上班族的996,一不小心陷入被谋杀的困局 读《恐惧之旅》 明明只是出个差,明明只是个上班族,却突然遇到枪袭; 明明只是个设计师,明明就是老实人,却总觉得船上有人要杀自己; 就算身处群人之中,总觉得不知何时,暗处的杀手就会出来杀人。 这样的场景想想都令人恐惧吧。 《恐惧之旅》就是这样一部小说。格雷厄姆从来没想过死亡会突然就来到自己头上,因为似乎自己没得罪过什么人。 但是就在一位躲在宾馆的杀手,深夜冲他连开三枪。侥幸逃脱后的他意识到,死亡将和他形影不离。 在几番考虑后,当格雷厄姆得知到有人要杀他的消息和分析后,他还是选择上了船。 在一艘封闭的船上,每个乘客各怀鬼胎,而其中一人就是隐藏身份的杀手。 作为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的格雷厄姆,一面是外面的波涛,一面是船内的四处危机,他整个过程中复杂的内心活动非常紧凑。 如果你跟随着故事情节,都会觉得紧张,就你身处那个环境的人是自己,无论走到哪里,就像是每个人都像杀手,又不像。 面对这样的环境,面对着有一个人就这样会在向边随时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故事的结尾也让人有点儿谜团一样,似乎像是人没有人枪就不会杀人一样。 但是,整部作品在读的过程中,对恐惧本身已经不是恐惧,而是时时防守,时时小心,那种内心的时时恐惧感,让人分分秒秒像是在重度焦虑与死亡的边缘一样行走着。 有时候,那种敌暗我明感,那种无法诉说感,像是心与肉体时刻走在刀尖上的感觉,像是随时可以灵魂上击垮一个人一样。 大部分人没有抵御这种恐惧的毅力,就像大脑神经时刻处于紧绷状态一样,无法信任同一个环境的每一个人,去偿试一个个分析出哪些人对自己有着什么样的威胁。 有时候,越是在这样的高度紧张感的时刻,越能洞悉人性,仿佛那个临死之人不是知道杀手的人,而是杀手或是其他人。 一方面恐惧感时刻围绕,一方面要把自己暴露在众人之中,以防止杀手对自己看准时机就有下手的机会。 如果说在真实的生活与现状中,这样一个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上班族,突然就遇到这样的危险,似乎智慧都要上到天灵盖一样,时刻警醒自己,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恐惧之旅》像是一个人,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一样,面对一件突发的巨大的生死困境,所有一系列的心灵活动。 有信任危机,侥幸心理,接纳现实的过程,在夹缝中如何求生存下去。如何在众人的群体中险境求生。都在心理描写中体现出来。 如果喜欢庞大心理描写的读者可以翻来这个故事读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