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安忆散文读后感锦集

王安忆散文读后感锦集

《王安忆散文》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7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安忆散文》读后感(一):只看了第一篇《怀念萧军先生》

也许是因为我个人不喜欢萧军的缘故,感觉王安忆将他的形象不实地拔高了。而这种拔高的笔法在王那一代作者的文章中是常见的,有一种虚夸的作文腔。

文中叙述萧军其人的具体文字并不多,且评价也全看作者的感情倾向,是在用形容词和作者的情感带动来勾勒形象的。这样的笔触是那一代人,集体无意识的情感夸张,“作文”式的。

看王安忆的小说不会有这样的感受,散文却是两样。也或许是八十年代文章的时代气息与今天的我有隔阂了。

不管怎样,散文集读了这一篇就读不下去,也或许会以偏概全吧。

《王安忆散文》读后感(二):细细品,慢慢看

我手头的版本是2022年5月印刷的,距离第一次出版已经过去14年了。这次还加了张怡薇的导读,写得不错,看完书再来看这篇导读更好。

我开始读的王安忆的作品是小说,起先不以为意。后来读到《长恨歌》,一下子改观,然后再去搜她其他作品来读。不得不佩服,王安忆一直在成长,一直在给读者惊喜,你可以永远对她的作品有信心。

她自成风格

语言洗练,又有韵味,清淡如开水白菜,但一勺送入口中,回味鲜美。

小说布局结构和情节推动,往往像深山林瀑,你好像听到水声,兜来转去,就是不见。等你转过来,突然轰天水练从天而降。

这本散文集从最早1988年的,到21世纪初,跨度大概20年,既可以看做王安忆散文作品的成熟线,更多的可以作为研究王安忆个人的成长史。她去探寻她母亲的青年成长地,她和天南海北作家的交流,她记录下她对创作的看法,等等,好多细节,好多情感。合卷一叹,原来是这样的!值得仔细阅品和反复阅读。

《王安忆散文》读后感(三):家常的表情——我读王安忆散文

手边这本人民出版社的《王安忆散文》内容分五辑,辑没有设题目,但编排的依据很清楚。 第一辑记人,对象包括萧军、顾城、路遥、巴金等,主要是文学界的前辈。在国内文学界浸淫多年,又有文联职务,纪念性的文章王安忆没有少写,以谦虚的姿态来赞美前辈故人,是道德规矩,也是礼貌人情,都可以理解。 《今夜星光灿烂》是最打动人的一篇,怀念女作家陆星儿的文章,有评论说,王安忆在这篇文章里,将自己剖开最多。 文章动人之处不是对陆星儿的赞美,也不是对早逝者的痛悼,而是关于两个女性之间,特别是两个成长中的女性作家之间微妙关系的记述,品悟这番记述,对人的认识可以不那么幼稚和鸡汤。 “星儿走了一年多,我们继续生活着。因不是至亲的人,所以造不成什么改变。但是,有时候,忽然之间,一阵难过袭来,也不是肝胆俱裂,而是,惘然。”基调从第一句话就订下了。和陆星儿的交往,开始是一见投缘,然后就有了隔阂。隔阂之一,是因为写作道路上的差距而引起的矛盾,在写作的路上,显然王安忆前进地更快,“我也逐渐失望,觉得彼此谈不拢了。”“星儿避免与我交锋,绝不是放弃写作的思考,她只是不愿意我影响她,我使她感觉压力。”王安忆没有回避作为交往中强势的一方给朋友的压力,但凡有大成就的人都有带着锐气的性格,她不掩饰的光芒刺伤了朋友。 第二个隔阂,“是关于她的化疗”。人是孤独的,绝症患者尤甚,健康人很难感同身受其中的绝望和挣扎。陆星儿罹患癌症,为治疗手段两个人又吵起来。“这样和星儿吵,倒有些像回到过去,无所顾忌的我与她之间,可那时是为写作,这时是,事关生死,真是有些惨了。吵过了,星儿该怎么,还怎么,而我们却疏远了。”死亡临近,她不能理解她死前的唯心观,一段时间之后她突然明白了她的选择,以及这选择的痛苦。“一个清醒的唯物主义者以理性选择的唯心观,期间的挣扎是多麽的艰巨”,我想当王安忆写下这个句子时,心中一定是刺痛的,“而我们这些人,站在岸上,就是不帮忙。”一句话道尽了内疚自责。生龙活虎的生命之光逐渐暗淡及至熄灭,她目睹了全过程,阴阳两界的鸿沟面前,那点隔阂算什么呢? 文章的最后依然坦诚,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态,“如果星儿还在,我还是严苛的,以及代人地想她,不会像今天理解她那么多,可还是在好啊”“我和她之间不知再会发生什么,也许越来越疏远,甚至会生龃龉,生怨生艾。可也是在好啊!”正因为冷静和理性,感情才更深沉。走笔至此,我忽然想,如果这样的题材张爱玲来写,会是怎样呢?至少,王安忆要更温暖。此文可以看做王安忆记人散文的代表作,她的一部记人散文集,就以此篇为名——《今夜星光灿烂》。 第二辑主要是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回忆童年的玩具,回忆青年时代在儿童文艺编辑部的人和事,在挪威、台北、日本的旅游印象。 《忧郁的春天》一篇我很喜欢,特别从网上荡下原文,作了注释来细读。像吃榴莲,好恶两极化,不喜欢她的人读上一二段就会放弃,抱怨琐碎与沉闷;喜欢她的人会觉得很过瘾,尤其在春天同样忧郁过的人,随着王安忆的放大镜,观察一丝一缕的情绪如何起起落落,隔了距离的仔细审视,有治疗的功效。 主题是面对明媚春光的焦虑,“而我大多数的日子,是坐在户内,看着如此活跃美丽的天,无可挽留地一寸一寸过去,渐渐褪了颜色,沉入暮色。真是焦虑啊!那样稠厚,姜黄,看起来无比丰饶的光线,从面前的墙上,过去,过去。你来不及想要去做什么,才可不辜负它,它已经过去了。”这就是王安忆的写作风格,一针一线,绵密不断,有人说,王安忆写作有股不屈不挠、肯吃苦的韧劲儿,这股子韧劲儿在这篇文章里表现尤其充分,一字不落地读下来,我保证一准儿你就会“献上膝盖”。 从“午后十二点”,到“下午三时许,午后的深处,谷底”,“再往下挨一挨”,文章主体部分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王安忆特别细致地描写时间推移中光的变化,从各个角度来写光:明亮度、锐度、厚度、光粒子的饱满度。形容词的使用如滔滔江水:明亮轻快、蓬勃、黄金一样的光和色、丰饶的光线、活跃美丽的天、光艳四射。。。等等,不一列举。如此的繁缛,那真是“没有之一”。 文章后半部分,写到转机,情绪从低谷中攀出来,她说“现在,情形趋向正常。在「四季庭院」消费的积分换得一张贵宾卡之后,我不再需要去那里启动午后的生活,我可以独处。”读到这里,意识到此篇是作者真实的心理记录,确定无疑,更觉出一种亲切。不由会想,这样有成就的人也会有时间的焦虑?生产了那么多文字,足以傲人,不,杰出如她早已超脱了傲人与否的虚荣,那我们揣测她至少是充实的,还会有面对春光“做什么才有价值”的焦虑吗? 关于这篇文章最后要补充一点。作者不仅没一笔偷懒,个人觉得有的地方还多了几笔,比如第二段完全可以略去。 第三辑是各种艺术评论,关于素描,关于电影,关于小说。第四辑辑录了她个人作品的序、后记,这部分的文章题目都有一个副标题,告知针对的作品。对写作理论、小说技巧感兴趣,可以仔细研究这两辑的内容。 第五辑读起来最轻松,短小的随笔小品,《男之俊》、《女之倩》,可以当做消遣翻阅。《指路的小孩》,描写作者在香港遇到的羞涩、热心负责的小男孩,如在目前,细节描写很传神。 《后院》适合一口气读下来,读完心里那个熨帖,用她的词儿讲“钻心钻肺”的体贴,这是王安忆最受读者喜爱的地方——体恤人心。人在异国他乡,新鲜感过去,孤寂和落寞是旅人都经历过的体验 ,“当晨曦透进窗户,我起床拉开窗幔,后窗外呈现出一个小院。一个男人正从木梯上走下,手里拿着一件什么工具,要去干一件早晨的家务活。这情景似曾相识,这样的早晨和所有的早晨都无二样,渗进我们的身心。它能够引导我们进入许多陌生的异地,它也是我们孤身旅行的后方。” “家常”是王安忆喜欢用的一个词儿,也是她最喜欢工笔细描的对象。家常的情景有点平庸、琐碎,但“有过日子的耐心、勤恳与远见”(《窗外与窗里》),因而是有力量的。侯孝贤《童年往事》里家里的母亲去世,守灵的晚上,像往常一样姐姐催促弟弟去洗澡,家常帮助我们抵御丧母的不幸、旅途的孤独,这是生活的坚韧之处。家常的后院,“它将柏林的浮华,像揭面纱一样揭去,裸露出它家常的表情。这是我们最诚恳的表情之一,含着朝起暮归的希望。这也是联系着我们的心的东西,是心里那一点沉底的东西,我们走到哪就带到哪的。” 读王安忆散文,眼耳鼻口舌身,各种感官似乎版本升了级,好的散文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不是依靠小说里的传奇故事,就是普普通通的生活本身。阅读时,我以为很多篇章就像西洋的静物油画,桌椅杯盘,全是琐碎的物什,因为她的观照,带着女性的细腻文雅和温情的观照,而成为予人愉悦的审美对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