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家书》的观后感大全

《家书》的观后感大全

《家书》是一部由香特尔·阿克曼执导,德菲因·塞里格 / Coralie Seyrig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书》观后感(一):美中不足

这片台前幕后呈现出的母女关系非常有趣,比如台前演员——塞里格姑侄(姑姑侄女也算母女关系),台前角色——普拉斯母女,幕后阿克曼母女!这三对母女里至少有一对母女关系非常融洽,那就是阿克曼母女,娜塔莉阿克曼呵护着女儿香特尔阿克曼的电影梦,为她挡下集中营悲惨的记忆;而普拉斯母女则走到了对面,这是一个鸡娃把女儿逼疯的故事!

但是在这部里好像母亲更加无能为力无奈目送女儿肉身和精神的离去,其实不然,这也是这部的局限性!

普拉斯的前男友、实习时的同事、丈夫、小姑子,每个人都让普拉斯的疯狂愈演愈烈,最后当普拉斯无法承受时,她选择在英国最冷的一个冬天自鲨!

所以母女关系是诱因,但是每个人有意无意地让普拉斯的精神和物质更艰难,则更能表现那个年代对一位天才女性的合力绞杀!

《家书》观后感(二):一曲循环的悲歌

▎Einstein on the Beach和结构性

《家书》这种对话形式或许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可以对照,1976年Einstein on the Beach。一直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看完这部剧,不过论先锋程度,纯以音乐(或声音)推进情节对舞台表演来说在80年代可能为时尚早。如果是CD版本甚至有左右分开的声道;单以电影来说似乎没必要区分,但是家书可以看做是一首舞台背景重复的视觉诗,在六十平米里依次划过西尔维娅三十年的人生:婚姻,创作和背叛,然后念白声主导的节奏重新开始,下一个婚姻到来。歌谣以及穿插的母亲的呼唤带来了声音和影像上多种节奏复合的结构美;如果可以应该仔细听一遍《家书》。

《家书》观后感(三):短评写不下了,一则简短的观影印象,发到这里来~

接近成为博学而完美的人,做一个“想成为上帝”的女性,原来这些都可以是属于女性的愿望,尽管达成完美是不可能的,但Akerman塑造出的普拉斯,让我看到一个与想象中不那么相同的普拉斯,她渴望自由,热爱生活,同时又对家人满怀深情,是一个罕见的充满冲动和野心的女诗人,直到接近那个自杀的终点前,她还会重新燃起生活的渴望(她也比我印象中更加坚强,没有那么依赖于那个名声大振的前夫泰德·休斯,虽然她很清楚自己需要通过他来获得那种“地位”),也许过于天真地坚信生活不会轻易辜负自己,她反而被反复挫败和伤害,无法解决的人生议题成为她受苦的源泉,这些能显示女性诗人内心世界的细节反而给了我不少安慰,看的时候忍不住和自己较劲,最近一想到18年为别人写的稿子被弄丢,被某个所谓的老师欺骗,后来再也找不回我的文章,这个插曲到今天仍会回来刺痛我,但此刻它不那么重要了,当年更遗憾的一点也许是我没能通过写稿,结识那些日后可以长期保持交流和来往的朋友(或老师),我始终都渴望这种长期的情感连接,当时的生活经历了太多灰暗和枯萎的时光,我也不知要如何把自己从泥潭中解救出来,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一个女性应当掌握自己的命运,无论这命运将带给她什么。谢谢Akerman,从昏昏欲睡,到后来被大量的台词唤起情感,我也冒着躯体症状(春天真的是精神危机发作的时节)加重的危险坚持看下来,这样的剧场电影的经验,是无法再被复制和还原的。

《家书》观后感(四):(短评写不下

电影改编戏剧,没有特别出彩的改编方式,简单的房间布景、几摞书籍、一张椅子、一床被子(看起来很柔软很好睡),两个表演超级、超级、超级好的演员。

听着希尔对自己少女时代时的阅读、写作、上课和约会的讲述,一声一声我最爱的妈妈,我干涸许久的幻想又重新涌入了甘泉,和她一起回到了那个十七八岁的年代,然后真的好像又结了婚,离了婚,和前夫的女友一起生活,两个长大没那么漂亮了的孩子,拮据的生活,不接受施舍的固执,对自己是有天赋的作家的信念......

和卡蜜儿一样,她也始终活在了情人的阴影里,企图超越他,却只是让自己陷入绝望,无尽的深渊,精神的折磨。自杀,一个无法自己写就的、从母亲的口中说出的词,那一词,替代了一声声我最爱的人,那些树叶、天空的时光,那一份份宝贵的作品...那一词,也是我几乎每天都会想到的归宿。

朱光潜说,正是世间太炼狱,才要为他人造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弃绝自己改造世界。我怀疑这是不是一种虚假和伪饰。不能剥开这个世界的丑陋样子吗?哦,可是,大家又是多么爱着这个世界和人类!在小丑希波特企图回家无果、又被另一家马戏团的演员戏弄之后,他自杀,伯格曼为他安排了自杀未遂的转折,他看着自己想要安顿的小镇,说着:可是我又多么爱着这个世界!希尔也是如此说着。在竭尽一切去碰撞再意识到的爱,自我与世界这暧昧不清的关系,在艺术中迸发出如此感人的力量。

《家书》观后感(五):香特尔与普拉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合鸣

2023上海香特尔回顾展第三场。最喜欢的一部,看完后无法呼吸。选择挑这部看也是因为看过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我深深地吸口气,倾听心脏那相识已久的吹嘘。我活着,我活着,我活着。”小说这一段简直就是普拉斯一生跟自我、跟生活、跟世界的挣扎与抵抗的写照。电影由两位女演员分别演绎普拉斯及其母亲,叙述普拉斯18岁开始到30岁自杀结束生命的这段时间的母女书信对话。 我从来没有看过台词如此密集的电影,语言的相互交织、情感的层层累积与爆发,画外音夹杂着雨声、童谣声、窗户外的城市噪声,以及紧贴合普拉斯心境变化的音乐及鼓点。还是香特尔擅长的画面与声音的准确、质朴的结合,故事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展开。电影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了当初读《钟形罩》的感受,更为赤裸、明晰地展现普拉斯从青葱少女浪漫求知的学生时代到在文坛崭露头角却深陷抑郁症侵袭的痛苦生命历程、再到结婚又离婚带着小孩独自在伦敦的农舍写作求生,这一切都只是通过两位母女的书信直抒胸臆的表达。语言,语言的力量!普拉斯被告知父亲离世后说出的那句“我再也不想和上帝说话了”,以及抑郁症期间一心求死被救回后在病床上说的那句“这将是我最后一次为爱奉献了”。看的过程数次动容,这么一位聪慧、自我、敏感的文坛女性,她在生活的泥淖里努力挣扎、勇敢对抗自救,真诚去爱,在这个世界发出真实的声音,同时她也脆弱、扛不下去的时候会选择逃避,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在最好的年纪走向了死亡。 无独有偶,香特尔在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受抑郁症侵扰,也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母亲同她的书信往来也是她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部作品也算是香特尔和普拉斯之间,母亲与女儿之间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合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