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与学问》读后感锦集

《人生与学问》读后感锦集

《人生与学问》是一本由金克木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46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与学问》读后感(一):思考的断章

《人生与学问》是金克木先生的杂文合集,涵盖的内容很多,从文化谈开,谈宗教、谈历史、谈阅读等等,包罗万象。可惜的是,这些随笔杂文都没有太过深入地讨论某个观点,表明了立意后便就此打住。但对于一般读者,因为知识水平有限,又很难从这些短篇中系统性地汲取文化知识,理解金克木先生的思想。

由此,像《人生与学问》这样的文集在普及阅读中显得有些尴尬。个人认为,这样的文集,可以编入个人全集这类书中,既可以保证文集的完整性,对于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见地,并且了解金老的人会有助益。普通人读此书,大多会觉得有的篇章草草结尾,有的文章不明所以。

关于中西历史及文化差异,金老在第一篇文化钩玄中作了评述。他的观点很具有启发性,为什么中国逐渐落于西方之后,甚至难以做到像日本那样通过全盘西化而崛起。历史的差异是世世代代累积的,很难根据其结果就来判定这样好那样不好。金先生认为中国的”大一统“性质很大程度形成了一种”文化窒息“,限制了文化的自由发展。接下来,中国逐渐失去了哲学领域的发展,因而也无法产生类似西方世界的科学进步现象。

这是个人的一点愚见。

《人生与学问》读后感(二):(转)感悟人生真谛,探究世间学问,学贯中西,知兼古今

感悟人生真谛,探究世间学问,学贯中西,知兼古今

槛外只言片语,道尽世事沧桑,来固欣然,去亦无憾

如果说金先生文章题材的广博已让人望洋兴叹,更让人钦佩的是他的表述方式。他的文章打破了中国传统散文起承转合的程式,采取单刀直入、直抒胸臆的方式,文字充满张力,生气淋漓,在老一辈学者、作家的文字中甚为罕见。他在88岁时写的一首诗中写道:“文章学业两无成,老朽深知畏后生。天上传呼归去也,缘何秃笔尚纵横。”除了他自谦说自己一无所成外,他真正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他的文章摈弃正统的散文技巧,而吸收了中国古代笔记、诗话、小说点评的批评艺术,一针见血,言简意赅,凝练隽永。而在谋篇布局上汲取了欧洲、日本的随笔的精髓,明白如话,娓娓道来。看他晚年的文章,长篇大论的高头讲章很少,而一二千字的短文很多。他的文章虽然短,却有很大的容量,不管是讲历史,还是说当今,都能给读者启示,激发读者思考。如《读书人谈禅不信佛》虽然只有500余字,却厘清了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谈禅与信佛的大问题。而同样篇幅的《佛教文化之中国化》分析了当代世界“民族性宗教的世界化”和“国际性宗教民族化”的重大问题,举例很通俗,外行一看就懂,表现出大学者深入浅出的高超能力。金克木的文章不论长短,都有相当的学术含量,让读者读后必有所得,是名副其实的学者散文。但有学者的渊博,而无一般学者的平板。

《人生与学问》读后感(三):人生与学问——笑看人生的老顽童

想必是自己对学问真的很饥渴,没文化的人的典型心态。上次看的一本类似的书是季羡林的《学问之道》,对其早年的留学生活羡慕得不得了,还由此激发了自己学英语的热情,至今不熄。这次的书名有些类似,作者是金克木。一个梵文学家,季羡林对梵文也很懂的,外语也很好,会英语、法语、梵语好几种语言。

自从看了南怀瑾的书后,看到什么文化人都会下意识的去和他比较。金克木在文学方面是无法和南大师相提并论的,南怀瑾是大师级,金克木应该至少低一个级别。不过术业有专攻,金克木的专业领域是梵语,在文学上拿来与在传统文化方面近乎通神的南怀瑾相比,是不公平的。

这本书是金克木晚年的札记,都是他自得其乐的一些关于学问与人生的一些闲言碎语,不成系统,纯粹是自己消磨时光的作品。正是这么一种态度,我觉得心态上有与自己相类似的地方,都是纯粹地觉得好玩而读书。在开篇的时候,他就说到自己的一生的读书态度,没有背过太多的书,看书能记住多少是多少,不愿意去啃书本,读书也不求刻意得到多少知识,纯为兴趣,读书也没什么方向性,什么样类型的书都看。这里面免不了文化人的善意的谦虚,但也坦诚出他的读书态度,我是相信的。

也许是读书口味不一样,自己对金克木的文章没太多的兴趣,他的文风朴实,辞藻不华丽,用词不优美。而且因为他涉猎实在有些驳杂精深,其实多年前应该是读过这本书的,当时感觉是读不懂,到现在,依然有许多文章读不懂。特别是他对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类的评说自己读不懂。他的这些文章是他七八十岁的一些作品,要与这么一个学问老妖怪对等交流,想要轻易理解他说的话,真是不容易,自己还差得太远。

要说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之前说的,他不求甚解、以兴趣为主的读书方式。一方面是他笑看人生的豁达态度。印象最深的是,他八十岁的时候,写的一些短文,从不避讳自己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即将过世的现实,轻松调侃自己灵魂出窍后神游八宝山,笑称死亡是自己的火遁。描述到自己晚年精神不济时的生活乐趣,说到自己对音乐的更深刻的理解,说到自己肉体虚弱状态下精神旅游的轻快。看得出他不仅是真的乐观,而且是真的很享受这生命状态,在生命的黄昏,依然有好多心境去体验生命黄昏的美。

有人说,“我读的书和别人一样多,所以懂得的也和他们一样少。”这句话其实也不太能理解,反正其要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精力有限,读书太杂,广而不精是无益的。可是又有博大精深这个成语,博、大,是精、深的前提;精、深是博、大的必然。老子不是也被人描述为“其学无所不窥”吗?算了,没什么好纠结的了。就自己的理解,譬如想要成为一代文学高手,涉猎博大是必要的,对经典中的经典著作的精深也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