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理智与情感的博弈: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经典读后感有感

理智与情感的博弈: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经典读后感有感

《理智与情感的博弈: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是一本由陆敏 著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智与情感的博弈: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读后感(一):理智与情感,艺术与记录,影片与生活

读的时候进行了一些发散,想在评论区记录一下~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部分是第一章对理智与情感关系的探讨。以往谈起“纪录片”,我的第一印象总是“刻板”与“乏味”,尽管对镜头、剪辑这类概念有着模糊的认知,但在我的认知中,纪录片始终都是对于现实的描摹,而现实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对于我而言再熟悉不过的领域,描绘现实的影像是缺乏想象力的,绝不会比电影、电视剧这类经由创作而生成的作品富有乐趣。

然而,在真正观看纪录片时,总会有一些东西带动难以言喻的情绪,《囚》中无处不在的窒息压抑、《犴达罕》中流露的时过境迁的悲凉、《主厨的餐桌》经由食物展现的人生百味……一部好的纪录片带给观众的那种震撼,我想便是理智与情感的碰撞所带来的结果。

镜头、剪辑、导演的主观个人色彩……纪录片既是记录,也是对于生命和情感的表达。无论多少摄影机都无法还原出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而镜头背后的那些选择与加工,便是导演进行艺术表达的空间。或许,也恰恰正是这些表达牵动着观众的情绪、引发受众与传者的情感共鸣,最终达成了观众与导演对于某一现实的共同阐释与创作。

文中有一句话很触动我——“被显现的世界绝不比被言说的世界贫困,先于理性的认识所涉及的范畴比理性思维的范围宽泛”,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理智与情感的相互交织、现实与艺术的相互交错,才能引发人们对于现实的更深刻的思考。

目前自己的工作也和记录相关,虽然暂时还停留在文字记录的阶段,在这个层面上这一章对我也颇有启发,或许,只有当一个记录者能在“etic”和“emic”之间切换自如,而不是仅仅要求自己抽离于事外时,ta的作品才能触动更多人吧。

《理智与情感的博弈: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读后感(二):纪录:是对真实生命的诗意表达

“真实性”是导演拍摄纪录片关注的基本特征,这要求导演在摄制过程中进行客观冷静的理智判断,而当我们对纪录片进行剖析时,可以发现纪录片不单单只是一部记录现实的影像资料,它也是个人创作的“艺术作品”,蕴含着无穷的潜力,可以说纪录片是一种承载着生命的情感表现形式。而正是有了“艺术性”这一特质,纪录片才会给观众带来别样的体验,引发观众的共鸣。因此我们在审视一部纪录作品的时候,“真实性”不再是评判优劣的唯一标准,“艺术性”亦是拍摄者愿意抵达的彼岸。作者发现了纪录片所蕴含的这份独特魅力,便开启了对纪录片中“理智”与“情感”相互博弈的讨论。

拥有这份力量的纪录片是否意味着因导演个人情感的偏向与参与,而让其“真实性”削弱或是缺失呢?这也是本书在后半部分深入讨论的内容。作者以极具个人拍摄风格的纪录片导演张以庆为例,与他对话探讨了自己对纪录片中个人化表达的一种见解。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张以庆导演略带一丝哲理意味的发言:“我一向坚持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私人化的东西。它是作者个人描述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实际上很难区分‘现实’与‘非现实’的。因为这时的现实已经是你主观世界里的‘现实’了。”

于是我在想,有时人们以为的还原现实世界的理智判断,可能也只是拍摄者主观意识中的理智行为罢了,从现实的结果来看他的客观程度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之高。纪录片内对现实生活的复现总是含混着创作者主观的理解,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内总是充满着主观的判断(包括了:镜头的设置、景别的选择、画面的选取、呈现方式的敲定等等……),但我们总是应该有无限追求“真实性呈现”以及“艺术性表达”的愿望,这一追求基于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生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呼唤着人们感受生命的力量。把握“真实性”与“艺术性”两者的平衡,将真实生命作为作品创作的依据,既是对现实的回归,也是对艺术的追求。

《理智与情感的博弈: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读后感(三):理性与感性共存的生命表达

阅读完来发表一些不成熟的随想~这是一本非常全面的、有创新观点的关于纪录片的研究著作,希望能被更多人阅读。

在大众通俗的理解中,纪录片似乎总与“真实”划上等号,而本书开篇就强调了纪录片的另一个重要维度——“艺术性”,从艺术维度对纪录片进行全面的思考,是许多受众解码过程中容易忽视的一点。艺术性与真实性互相融合,共塑了纪录电影的特性(也因此我们需要将专题片和纪录片区分开来)。不得不说,这本书打开了我的纪录片学习思路,也让我对以往的知识体系有了颠覆性的更新,对纪录片这种独特形式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此书的框架结构清晰明了,从纪录片的艺术本质进行内涵的阐述,进一步分析纪录片的表现逻辑和生成机制,随后结合传受者间的互动关系和受众心理进行分析,然后在历史文化的维度探讨纪录电影的时代性和印刻作用。纪录电影的创作,以真实生命为蓝本进行客观纪录,既包含基本的视听语言编排技巧,传达艺术哲学层面的专业性,也突显了创作者的主观个人色彩。所以,可以认为,纪录片的复杂性由三个层次组成:真实片段的客观叙述、电影载体的视听艺术、创作者的主观独特视点。

我们从前可能会刻板地认为,纪录片就是真实的,可果真如此吗?真实是一个流动的、无穷远的概念。我们在观看或者创作纪录片的时候,不能忽略主体人物或事件的叙述环境和时代背景,同时也应注意到影片背后导演对于人物、事件乃至时空的个性化表达(创作者感性的思考往往隐藏于冷静而理性的表述中,所谓“个性化的留存”)。正如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所说:“通过纪录片的拍摄,我发现事实、真实、中立、公平等词显得空洞而无意义”。

书中一个比较吸引我的概念是纪录片导演和观众间生成的“间离效果”,或者说是传受者间的对话、协商。表现模式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经历引发共鸣,从而进行情感表达。反身模式可以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影片呈现建构现实的方式,现实被呈现的同时,也正在被建构。导演将制作空间暴露给观众,让受众从情感共鸣中惊醒过来。

纪录影像到底传达给观众的是什么?我想是有关生命的流动,以艺术关注个体生命与情感,结合理性与感性的表达,用视觉化的方式呈现特定环境下的人类故事。无数个“真实时刻”通过真实性的印刻,抵抗着标签化的表达;同时人与人之间最真挚和复杂的情感,通过艺术性的创作,形成生命历程的内在纹理。就像《四个春天》中陆庆屹导演镜头下,放声高歌的母亲,和仰望燕子的父亲;就像张以庆导演《幼儿园》里可爱稚嫩的面孔,仿似一个微缩的“儿童社会”。生命是温柔的,关系是绵长的,人与人的交流既存在于故事中,也存在于观者每一次望向创作者的诗意的表达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