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Rendezvous with Rama》读后感1000字

《Rendezvous with Rama》读后感1000字

《Rendezvous with Rama》是一本由Arthur C. Clarke著作,Spectra出版的Mass Market 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4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Rendezvous with Rama》读后感(一):一个伪科幻读者的感想

作为一个连在书中见到“牛顿第三定律”都要反应半天的伪科幻读者,我还是要谈一谈感想的。克拉克的书之前只看过太空漫游四部曲。我今天看完rendezvous with rama以后,在脑海中思索良久,想到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克拉克就好比科幻小说,尤其是太空探险或牵扯到外星文明的科幻小说中的主旋律作家。

我知道这个比喻真的很不恰当,但却最能表达我在读克拉克的书时的感受。他的小说似乎是刻意削减了人物性格构造,以至于我看完以后(也可能是我看得不认真),除了记住了norton这一个,可以说主人公的人物以外,其他角色在我记忆中都是模糊不清的(当然,除了那几个作用非常突出的,比如dr. perera之类的)。

这样来说,想象和构思在克拉克的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书作为科幻史上的经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个rama的想法。真的是惊为天人一般。

但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只追求故事和快感的文科伪科幻迷,我对这种书是不感冒的。虽然开始有新鲜感,但是读下来真的感觉十分无聊。

我非常喜欢克拉克的文笔。尤其是在刚刚受到william gibson的折磨以后,我要是能完整地清晰地读下来一整页就已经十分欣慰了。我认为能概括克拉克文笔的一个词就是优雅。作为一个英语非母语的读者,我觉得这种句子已经是漂亮至极了。

别再跟我提william gibson了。下一本书我要看mona lisa overdrive。

ps第一次在豆瓣写书评,随便写的,感觉更像是读书笔记什么的

《Rendezvous with Rama》读后感(二):再遇辣妈---Rendezvous with Rama

去香港两个星期,说是读教育学,也听了一大堆理论,标注了不少想读的书,但真正读得有滋有味的,其实是这本重读的《与辣妈相会》。

到港第一晚,因为不忿爬上爬下爬楼梯花的力气,在山脚下的书店买了它。十多年前读过,细节都忘完了,又一次读得心旷神怡,赚到。

看完之后,对花生米说:如果你以后对科幻发生兴趣,开始读科幻小说,记得一定要读这本书。

花生米说:嗯哼。不感兴趣。

我继续:这是一本经典。它很特别。它没有什么很浪漫的冲突,没有爱情,里面的人都是科学家,都很冷静。也没有打仗。好吧,有一点点,但那不重要。

花生米说:那更不要读。

我继续:它就是讲了一艘很大的外星飞船飞进了太阳系,然后人们去上面探险的故事。然后它最后也没有告诉你那艘飞船到底是谁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它就是一部经典。

花生米仰着头从我身边走过。我嘿嘿笑着,继续自high。

《与拉玛相会》的经典,在于它纯聚焦于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合理地事无巨细地想像了一艘54公里长,直径20公里的圆柱形飞船内部空间,它的构造和安排,物理原理如何运作,从各个角度看是什么景象,人会有什么反应。在里面的人怎么反应,在地球和其他星球上的人怎么反应。对于科幻小说读者来说,上面那些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又一个悬念,在克拉克娴熟的技巧描绘之下,这个没有感情冲突的故事照样让人手不释卷。就像拉玛本身,这本书精细整洁对称质密,充满了数学的美感。

书读到一半,我就按耐不住好奇心,到网上去找《拉玛》的插图,对照自己心里的想像。不出所料,有无数描绘拉玛的图画。如果一个书迷碰巧喜欢画画,他一定会要把书中的描述转换成图像。

克拉克一贯地对人类和宇宙乐观,一贯地嘲讽官僚,一贯地相信科学家。

与拉玛相会的年代是个美好的年代。

《Rendezvous with Rama》读后感(三):《Rendezvous with Rama》 - An Unsolved Mystery

《Rendezvous with Rama》是科幻作家Arthur C. Clarke的代表作之一。Arthur C. Clarke的名字也许对很多人都很陌生。但是他和Stanley Kubrick共同创作的科幻经典《2001: A Space Odyssey》恐怕是如雷贯耳了。Kubrick本想基于Clarke的短篇故事《The Sentinel》拍摄电影的,电影剧本的写作过程中,Clarke和Kubrick两人创作了全新的情节、创意。Clarke在评价《The Sentinel》和电影《2001: A Space Odyssey》的关系时说,两者的区别就如同橡子和橡树。

《Rendezvous with Rama》写于1972年。Rama是一个闯入太阳系的天体。最初人们以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行星。出乎人们的意料,Rama是一个巨大的“人”造飞行器。从外面看它是一个长50公里,直径20公里的光滑圆柱体,这不由得使人想起《2001: A Space Odyssey》里那个神秘的巨大黑色石碑。Rama以4分钟为自转周期,飞快得旋转着驶向太阳系的中心。这个圆柱体巨大的空腔里究竟是什么?它来到太阳系的目的是什么?在它完美的几何构造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我就带着这些问题跟着Endeavour飞船开始了对Rama的探索。

确切地说这是一本关于探险的书,读来如同探险报告。Rama就是让勇敢的宇航员们如痴如醉的未知世界。跟随着Clarke的文字,这个神秘的未知世界的面貌一点点清晰,探险家们小心翼翼地考察着这个独立世界的山川海洋,气候生物。这个奇妙的生态系统里的一切都是谜,对它的了解越深入,就有越多的谜展现在探险家的面前。

Clarke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但是如果你期待着在结尾的时候作者能给你一个满意的解答的话,你一定会失望的。这就是 Clarke另类的地方,他不试图设立一个悬念,再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让人恍然大悟。在小说里,人类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只是渺小的旁观者,无论我们怎样去探索Rama的秘密,Rama 不因人类意志而改变,它准确的沿着设计者的计划进化发展,Rama上的生物自在的生活“工作”,人类的闯入丝毫不能扰乱它的秩序。Rama傲慢地对人类 totally ignore。Rama这样一个精密的生态系统进入太阳系,一定有一个特殊的目的,只是这远远超过人类的智力范围。Clarke以这样的方式批判人类的骄傲无知,让我们认清在浩瀚宇宙中我们只是沧海一栗。习惯了好莱坞式拯救世界的英雄,Clarke这种“冷酷”令人耳目一新。

Arthur Clarke被称为硬科幻的代表之一。我倒不是很清楚硬科幻和软科幻如何定义。但是读他的书感觉就是那些物理感念利利索索地扔出来,不会像Asimov那样浅入深地讲解一番。对我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我想喜欢物理的人读起来一定会觉得很爽。Clarke也没有细腻的人物刻画,精彩的对白。这大概符合了他把人类做为旁观者的初衷,Rama才是全书的Character。这样的作家不会成为我的最爱,但我由衷欣赏他的硬汉风格和作品中透露出的冷静理性。

偶然看到01年的时候,Morgan Freeman曾想把这部小说搬上荧幕,可惜后来不了了之。如果真的可以在荧幕上再现Rama壮观精巧的内部构造,那真是粉丝们的福音了。但我又不想它成为商业电影的牺牲品,变成一部动作片。

读这些经典作品的时候,真的很羡慕生活在那个登月时代的人们。如果抛开政治因素,我愿回到探索太空的时代,读着这些科幻作品长大,或者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读航海家笔下的未知大陆海洋,去遐想未知世界,感受那些探索所带来的激越兴奋。Clarke在书中曾多次提到Cook船长,到让我有心有灵犀的感觉。经过这么多年,科幻作家对于太空的灵感和热情恐怕都耗尽了。有一次我问房东Ray,当代的科幻作品还能以什么为主题,他说如今的主题应该是 cyberspace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