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绝版长江读后感100字

绝版长江读后感100字

《绝版长江》是一本由(美)G.A.凯尔(G.A.Kyle)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9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0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版长江》读后感(一):可能,只有在附近生活过的人才感兴趣?

这不是跑到长江三峡拍图撰文迎合时代主题凸现关怀色彩的书。可以说相当普通,甚至算不上书——这本书里的文字和图片,分别收录在1918年和1919年美国裕中公司向北洋政府交通部呈递的关于周襄铁路建设的可行性报告里,2006年这两份报告书重现于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也不知出自哪位有人心的运作,这些照片和文字得以与中国读者见面。当年纯粹为技术而记载和拍摄的,90多年后成为绝佳的历史读物。裕中公司的工程师G.A.凯尔等人勘测河南信阳到成都铁路路线,不仅留下了修建铁路需要的技术测量数据等的功课,还留下了大量出自职业摄影师之手的沿途风景照片,所到之处的人文物产记载也非常详细,进而向当时的中国政府论证了铁路对于当地的变化和价值。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是一本值得一读(或者一看)的历史书,虽然假借外国人之手,却呈现出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我们,从何而来,正如对着1910年代襄阳城中心簇新的大教堂,以及诸多“绝版长江”的场景图片,作为后人,无法不产生的强烈的历史感。

《绝版长江》读后感(二):我们除了感叹,还能说些什么呢?

清末民初,内陆地区还鲜有外人涉足,而且当时人们很少掌握现代照相设备和技术,因而留给后人的影像资料很少,从这个角度说,这本相册的照片便显得弥足珍贵了。

这些图片是作为建设报告而拍摄的,因而主要内容是关于地理风貌这方面的。因为三峡大坝等现代建设的缘故,今日的长江面貌已有很大变化,当年的地理环境已不可复原,本书叫做叫“绝版长江”,倒是很贴切。幸亏有了这份报告,让后人还有机会一度长江曾经的样子。

除了地理,更让我感兴趣的还是长江流域的生活方式。江上的船舶、岸上的纤夫、错落有致的民居、古朴的石塔、山间的书院,这些人造建筑,展现的是一种舒适、安逸、祥和的生活气氛。这种生活状态可能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了吧,多亏照相机把它们纪录了下来,因为,几十年后这样的生活状态将彻底消逝干净,没有相片的帮助,我们后人其实已很难单凭想象来复员这片土地曾经有过的生活状态了。

有意味的是,这本相册本身就是工程队为修火车而拍摄的资料。火车,作为现代文明的代表,在它驶入长江的时候,其实便象征着对自然地理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改造已经开始。从这个角度说,这本相册其实可视为现代文明取代传统文明之前为其存留的一份“遗照”。凝视这些遗照,我们除了感叹,还能说些什么呢?

《绝版长江》读后感(三):关于P86所介绍的太和镇纠误

2012年12月正好去过一次四川西昌,所以对86页提到的太和镇略有疑问,网上查到四川有三个太和镇,可以确定本书引用有误。

P86原文提到“太和镇只是一个拥有5000人口的小镇,位于四川西昌城西,东沿安宁河流域,南毗邻裕隆乡,西接开元乡,北与樟木箐乡接壤。主要民族为汉族,少数民族有彝族、回族、藏族、白族等。主要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蔬菜、折尔根(一种野菜)、大葱、西瓜、生猪、禽蛋等。”这些文字描述的太和镇为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太和镇,故怀疑此段文字应该不是当年考察报告的原文,为本书编辑后来所加,百度百科原文如下:“太和镇位于四川省西昌市城西,距市中心12公里,总面积38平方公里,东沿安宁河流域,南毗邻裕隆乡,西接开元乡,北与樟木箐乡接壤,南北长17公里,所辖7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2707亩,总户数4427户,总人口数17237人,其中农业人口12732人,非农业人口4505人。 太和镇主要民族为汉族,少数民族有:彝族、回族、藏族、白族等。主要农业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蔬菜、侧尔根、大葱、西瓜、生猪、禽蛋等。”(2013年2月14日编辑版本)可看出前段文字取材于后者。

如果读P85应该就能明白书中谈到的太和镇乃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的太和镇,离成都不远,更符合原文铁路的走向。而西昌的太和镇在四川南部,距离成都空间距离有三四百公里之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