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2011语文高考试卷

2011语文高考试卷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2011语文高考试卷,欢迎阅读与收藏。

2011语文高考试卷篇1

绝密 ★ 启用前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 9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 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菁华(qīng) 宁可(nìng) 冠心病(guān) 翘首回望(qiáo)

B. 吐蕃(fān) 庇护(bǐ)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gū)

C. 请帖(tiě) 梵文(fán) 发横财(hèng) 按捺不住(nà)

D.链接(liàn) 创口(chuāng) 倒春寒(dào) 拈花惹草(niān)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支援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④⑤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②④⑥①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各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边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 ”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啊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威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期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钱殿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2011语文高考试卷篇2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1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高考资源网

3.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揩(kāi)油 痉(jīng)挛 笑靥(yè) 物阜(fù)民安

B.泥(ní)古 诤(zhèng)友 蹊(qī)跷 羽扇纶(guān)巾

C.滂(pāng)沱 摈(bìng)弃 聒(guō)噪 悄(qiǎo)然无声

D.洞穴(xué) 糟粕(pò) 酝酿(niàng) 心广体胖(p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雍容 经典 韬光养晦 筚路蓝缕,以起山林

B.安详 遐思 薪尽火传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跨越 振辐 秘而不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坐阵 砥砺 学以致用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 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 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 ,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解释 偶然 妄自尊大

B.解读 偶然 夜郎自大

C.解释 偶尔 妄自尊大

D.解读 偶尔 夜郎自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90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缶”在北京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1283.65万元成交,每个缶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

B.尽管在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里已经使出浑身解数大搞促销活动,各商家在母亲节档期里仍然力度不减,再次掀起促销波澜。

C.植物营养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施肥等措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因此植物营养不仅对粮食质量安全,而且对粮食数量安全至关重要。

D.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只见 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从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

基于个人健康——健康社会——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发展到“健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

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

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

“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的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5.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

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突破。

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

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可以构建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

B.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C.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相关政策、各相关学科。

D.每个国家都在实施“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并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

B.建设“健康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逐层递进、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C.推行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D.我们必须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吾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四、(19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语文高考试卷篇3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语文试题卷

第1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奇葩(pa) 刎(wen)颈之交 睥睨(ni) 猝(cu)不及防

B.瞻(zhan)仰 趑(zi)趄不前 莅(li)临 夙(su)兴夜寐

C.冻馁(nei) 暴殄(tian)天物 禅(chan)让 惴(zhui)惴不安

D.籼(xian)稻 残羹冷炙(zhi) 祓(ba)除 殒(yun)身不恤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_______学习外语呢?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受损。

A.国是 况且 荣誉 B. 国事 何况 名誉

C.国是 何况 名誉 D. 国事 况且 荣誉

3.下列名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子”。

B.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C.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D.他的讲演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热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B.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C.几天前,他刚接待过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批省市领导来到县里,专门调研返乡农民工问题。

D.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科学无禁区,不过并非没有科学伦理的规范。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 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 ④①②⑤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车帚”、 “金殿”、 “玉颜 ”、“寒鸦”、“日影”、“团扇”、 “徘徊”等等,在独立是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1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2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3。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噉,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噉。”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4,决卖酒者已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损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1平事:评议事情。○2子母:利息和本金。○3责券:求取借据。○4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群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10.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忧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客偿博所负 将以求吾所大数也

C.若中心愿之乎 非曰能之,原学焉

D.至夜分,乃散去 良乃人,具告沛公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1)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2)吾侪保甲贷乙金

(3)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4)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2)尽取所偿负还之 (6)置酒,招所买田宅主毕至

A.(1)(3)(4) B. (2)(5)(6)

C.(1)(3)(5) D. (2)(4)(6)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中农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差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噉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2011语文高考试卷篇4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2)

语文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作坊(zuo) 心广体胖(pan) 处方(chu) 给予帮助(ji)

B燕山(yan) 戎马倥偬(zong) 落枕(lao) 分外高兴(fen)

C干系(gan) 呼天抢地(qiang) 饮马(yin) 供不应求(ying)

D泡桐(pao) 济济一堂(ji) 空余(kong) 作者附识(sh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

紧张,忧心忡忡的人出现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

B对手在战战略上的调整使该公司必须作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

对手就范:要么急流勇退,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二阿森纳队

排山倒海般地速度狂攻,压得曼联最喘不过气来。

D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

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

B.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

C.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的希望融入城市。

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4.依然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 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2)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3)“中国结”的起源可能追溯到上古时期

(4)它是中华民族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口,具有悠久的历史

(5)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6)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3)(2)(4)(6)(5)(1) B. (3)(1)(2)(5)(6)(4)

C.(4)(1)(3)(2)(5)(6) B. (4)(3)(2)(6)(1)(5)

二.(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筒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般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妙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哩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噢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薏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5.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过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 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 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这“经”没有关系。

D 古代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 《左传》《公羊传》《毅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 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 《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

B 《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 《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 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三.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

子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硃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爨:做饭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 唯飧盐饭而已

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 父抱病笃疾弥年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于母前,示有所啖

岂可减溉田之水

D.原平乃拜而受之

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在偷盗。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D.太守王僧郎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他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