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心应战》读后感1000字

《无心应战》读后感1000字

《无心应战》是一本由[法]弗朗索瓦兹·萨冈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2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心应战》读后感(一):忧愁那样淋漓尽致

羡慕和折服于萨冈的才情,所以没有选择的沉沦在她的笔下、她的思想里,她对忧愁细微的感触总是激起我心中柔软角落的回应。

那么迷人的她,理应写写忧愁,因为,落寞与厌倦,是那样深地扎根于一小束青年中,以至长大后他们的情绪都衍生于此:他们恋情的生长、他们与外界的连系、他们说话的方式眼神的角度。

《无心应战》读后感(二):一颗晶莹的话梅糖

看这本书是因为他。有一天晚上看到他看书,问他看的是什么,他举起书,《无心应战》。

我说萨冈的书一般都是纯爱情故事,不知道这一本是不是。

他说,不是。想了想又说,其实是,就是一个纯爱情故事,只是放在了一个战争背景之下。

好看吗,我问他。

他说还行,只是现在翻起来不像第一次看觉得那么有意思。

我于是拿来看。只有他喜欢的书才会翻第二次。

看完的那天,刚好和他闹别扭。

因为小事言语不和,我哭了。静下来的两个人都有些僵,想要转换话题,我从随身的纸袋子里把《无心应战》拿出来,还给他说,看完了。他问好看吗。我摇摇头。他说哦。我说,也不是,不是不好看,中间满好看的,只是后面不大好看。他说,我倒是满喜欢结尾的,干脆利索,把想说的都说完了就完了。

于是我们又僵住了,不知道还应该说什么。在那时那刻,似乎对这一本小小的书的分歧都成为了让我们难受的理由。

现在想想,这本书到底该不该说是好看呢。我想它属于那种看的时候觉得蛮好看的,但是看过之后回想起来却不觉得很令人印象深刻的那种。就像某种类型的画,看画展的时候觉得好看,很容易被吸引,但是回家之后记起的却不是它。与之对应的是另外一些小说,读的时候觉得不过如此,看不出哪里好,可是读完回想,却像是相纸在显像水里浸泡,摇摇晃晃的图样开始浮出,森然印入脑海,从此有一种怪兽般的印象无法抹去。

萨冈的人物都还是鲜活的,让人喜欢。她并不像另外的一些纯爱情小说家,男女主人公都明显的一个模样,她了解男人,能让男人按照男人的方式说话和思维,因而读的时候不会觉得这个女人自恋。我喜欢她写调情的所有段落,真诚而丝滑,不带罪恶,她十七岁就承认自己更擅长调情,一直到老都是如此。

一个人觉得一本书好不好看,往往取决于他在它之前之后刚好看了什么别的。我本应更喜欢《无心应战》,如果我不是之前刚刚读完《群魔》。《群魔》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以至于在短暂的一两天之内,我的头脑并不那么容易接受其他场景。同样是一个女孩在一正一邪两个男孩之间徘徊,同样是选择了花心的男孩但最后却没能在一起,《群魔》里面的爱情无疑是痛苦得多了,痛苦到书外的人会因为自己无法如此痛苦而觉得不好意思。爱丽丝和斯塔夫罗金都说到无意义,可是爱丽丝绝不像斯塔夫罗金一样信仰无意义,因而她不痛苦他痛苦。

当我们和好如初,我想我还是应该给《无心应战》一个公道的评价。我喜欢这本小书,尤其赞同几乎贯穿始终的爱情与革命分离的情感与实践,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话梅糖,虽小却绝不粗制滥造。

《无心应战》读后感(三):带着忧伤的纯真年代

1985年,距离《你好,忧愁》出版三十年之后,《无心应战》在萨冈笔下新鲜出炉。依旧是萨冈擅长的三角关系,依旧是带着忧伤的纯真,依旧是小资味十足的无聊和无奈。

阅读这部小说时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笔下的《色戒》,几乎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一样女人情怀。两本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搞革命的女人,都是不清楚为什么去搞革命而革命的女人。革命,对于那些满足不了自己情欲的女人来说仿佛是一种流行,一种刺激。王佳芝和阿丽丝两个人对革命的理解谁也不比谁高明多少,她们都是为了男人而投身革命,又为了男人而背叛了革命。

比起张爱玲笔下的受伤女人,萨冈笔下的忧伤女人更能带给女性读者希望。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逃脱不了宿命,无论怎样的三角关系都带着宿命感,最后也以女人的牺牲而结尾,这也好像早早地为张爱玲的一生悲剧埋下了伏笔。而萨冈笔下的女人总是自我的,虽然带着忧伤,却不是被男人沦陷的忧伤。那种忧伤是寻找自我时的孤独,是小资女人的情怀。她也似乎在文字里预言了自己的一生,不停地和教条、规则、男人说不。

《无心应战》是萨冈五十岁的作品,可是在她诗歌一样的语言里,在她诠释少女情怀的女主人公时,我们很难想像生活在她灵魂里留下的岁月痕迹。主人公,中年的阿丽丝是一个充满矛盾、忧虑和厌倦的女人,她时而觉得自己成熟到可以拯救他人,时而像十几二十岁的女孩一样憧憬着激情、憧憬着童话一样的爱情。所以在战争时代,在遇见夏尔之后,阿丽丝可以一下子忘却胆小的前夫,背叛为她付出一切的情人吉罗姆,毅然决然地投入简单、帅气,被奢侈生活、香槟、舞会、奢华酒店包围的夏尔的怀中,会选择以满足自己欲望为出发点的生活。

萨冈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是幸运的,都是带着女权主义思想的女人,而男人都成了女人的牺牲品。小说的另外两个男主人公,一个是只专注爱情的简单灵魂,有着高富帅的背景,他叫夏尔。另一个是毫无激情,以革命救人为使命的吉罗姆。他看起来热衷政治,有正义感和使命感,其实他只是想掩盖自己平淡的灵魂和脆弱的精神。他不过用另一种方式表现了“无心应战”中的被动和懦弱。

结尾,每一个人都卷入了战争中,以一种无奈的姿态,就像卷入一种无奈的生活里。淡淡地,带着萨冈式的忧伤,即像一个故事的结尾又像一个故事的开始。

萨冈一生五十几部作品,几乎每部都很畅销,但是除了《你好,忧愁》很少作品得奖。她自己曾经调侃说:“人们说,她的书卖的很好,不愁吃穿,所以不用颁奖给她。”

今天看来,她的书之所以畅销也不无理由,太多商业元素融合在里面,金钱、美女、时尚、夜生活,所有年轻人向往的东西都被她揉进了文字里,只是当时的人们还不懂什么是商业元素。正是这些商业元素断送她领奖之路,但却给她带来了数不清的真金白银。

《无心应战》读后感(四):倏忽夏季

炙热、喧闹的夏季:干枯折断的牧草、满天繁星、深邃夜空,令人发昏的温度,一切结束地如此之快,短短五个月就都结束了。

沉醉其中的人,如何能忍受呢?

美到极致的事物,总会发出耀眼的光芒,令光圈中的受者飞蛾扑火。

脆弱、短暂,才能美得如此心动吧。

夏尔,无心迎战的夏尔也加入了这场战斗。

猫猫狗狗时刻不离阿丽丝,宛若跟随神话中的仙女。游离,虚幻,缺乏真实感。

那么为什么不在失去之前抓住呢?哪怕只有片刻欢愉。

夏尔抓住了,阿丽丝也抓住了,剩下的吉罗姆是失败者么?

他也抓住了,他抓住的是他的责任。

在他的眼里,阿丽丝始终是比不上他的伟大使命的。否则,为什么要阿丽丝去诱惑夏尔来加入他们的团队呢?

换个背景,这样的故事经常发生,只是标的物变了,不是转送犹太人,而是权势、销售量、论文出版……

以恶俗的方式给三人分类:吉罗姆,也许可以称为事业型,为了事业什么都可以交换;夏尔,爱情至上者,有点原始人味道,他还没有进化到考虑别的东西;阿丽丝,游离者,她谁也不爱,包括她自己。

三个人,各得其所。有痛苦,有甜蜜。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还好,他们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P157-157 这两个所谓宽容和理智的男人,一个是浪荡公子,一个是人道主义者,然而他们一定都忍受不了这样的情况。让他们分享她似乎是不可能的。多么荒唐!要去分享某种东西或某个人,首先要知道自己已经拥有,而他们两个都该清楚,他们从未拥有过。一个人从来就不能拥有另一个人。人们可能会爱恋某个人,在你对他保有这种感情的时间里,你可能属于这个人。但是谁又能拥有谁呢!吉罗姆和夏尔可以分享她的尊重,她的温柔,她的感情,但是他们却无法分享她的身体,就好像她的身体比她的感情还要重要。也正是基于这个荒唐的先决条件,她不得不去伤害那个她珍爱的人,也是出于“情理”,她不得不变得残忍起来。

P158-159 阿丽丝从来不会轻易地被人欺骗,也不会轻易地欺骗自己,她从不欺骗自己的感情也从不欺骗自己的思想。有时候她会嘲笑自己,有时候针对她的这个缺点,她自己都会想到某种冷幽默,这种缺点也是一种自负的天真,它甚至最终让她觉得失望,她那种深深的失望甚至都可以自我生长,只有无法控制的甚至是荒谬的快乐与欢笑才能够帮她摆脱。所幸的是,阿丽丝有着爱尔兰和匈牙利两种血统,这让她比其他女人更多了两种脱身之计,如果说她总是知道自己倾向于哪种习性,而她各种各样的习性又多得让她永远都不会厌倦自己,那么她也就永远都不会伤害自己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