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记叙文六要素的作文(精选10篇)

关于记叙文六要素的作文(精选10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关于记叙文六要素的作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记叙文六要素的作文(精选10篇)篇一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记叙文六要素一般的看法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有人认为此提法不妥,一般的记叙文中经常出现时间模糊、地点不明甚至不交代的情况。其实此处的“要素”是写记叙文时必备的,孩子从小写习作必须交代清楚六要素,至于现在文学的模糊性,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可是这些基本的文体知识还是需要严格掌握的。

记叙文六要素作用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人物描写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与事件背景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少了其中任意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

附:2012中考满分记叙文一篇

中考满分记叙文作文:最美的声音

有人说最美的声音是婉转动听的歌声,有人说最美的声音是清脆悦耳的鸟鸣,但对我来说,最美的声音却是车床(一种机器)的隆隆声。

我的爸爸靠五金加工维持一家生计,他的车间与我的卧室仅一墙之隔。每天晚上,隔壁发出的机器的噪音把墙都震得似乎在动,那声音刺耳嘈杂,让我心烦,难以入眠。为此,我不止一次地向爸爸发牢骚,但爸爸只能无奈地笑笑,又继续干活。

直到那一晚,我才明白爸爸那一笑中包含的辛酸。

那天晚饭时,爸爸和我开玩笑,说要把我这个不听话的小孩送到别人家去。我这人很容易就会把玩笑当真,一听很不高兴,撂下饭碗,阴沉着脸上楼了,留下爸爸妈妈面面相觑。爸爸本想再逗逗我,忽又闭上了嘴,去隔壁车间干活了。我早早上床,躺在床上生闷气。过了好一会儿,我的气才渐渐消了。这时,我的耳边又传来了那熟悉的声音,可我却突然从中明白了什么。爸爸每天都要在车间里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光吵闹,还十分劳累,可他却从未抱怨过。而我呢,不光不体谅爸爸,还要跟他怄气,我真是不懂事。此刻,我正舒舒服服躺在床上,他却仍在努力工作,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他付出了多少努力,洒下了多少汗水,这么爱我的爸爸又怎么会把我送到别人家去呢?我感到十分懊悔羞愧。听着从隔壁传来的隆隆声,这在我平时认为是噪音的声音,这时却让我感觉是世界上最美、最悦耳的声音。爸爸不善表达对我的爱,这车床声恰恰是最美的父爱之声!想着想着,我的泪水悄无声息地划过了脸颊。

就在那一晚,我从车床的隆隆声中领悟到了父爱的真谛。父爱默默无闻而又无处不在,做子女的只有用心感悟才能明白。每晚,车床的隆隆声都在我的耳畔回响,我不再感觉这是噪音,我不再因此而难以入眠,这声音比妈妈轻柔的摇篮曲更优美,我就在这声音的怀抱中枕着父爱入眠。

关于记叙文六要素的作文(精选10篇)篇二

记叙文的“要素”是写记叙文时必备的条件,其中记叙文六要素一般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记叙文六要素具体含义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2、如何用好记叙文的“要素”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关于记叙文六要素的作文(精选10篇)篇三

对于七年级同学来说,能写故事完整、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的记叙文是最基本的要求。可在现实中,很多同学会把故事写得平平淡淡,把记叙文写成了流水帐。之所以如此,除开文章选材和立意的因素来说,主要还在于同学们在交代记叙文六要素上缺乏技巧。

大部分同学应该知道,记叙文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把故事写完整,就要把这六要素交代清楚;把记叙文写生动,也可以从交代这六要素入手。

一、不落俗套交代时间。

准确交代时间,一般有两种方法:直陈和暗示。直陈就是直接交代时间。直陈看似简单,其实也应注意。你可以简单明了,但切不可落入俗套。如很多同学动辄:“记得那是XX年前……”同样也是直陈,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这样交代的:“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如果我们把它改成:“记得那是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很明显,改文就不能像原文一样体现事情对“我”的深刻影响了。当然,直陈时间你也可以使用一些运用了修辞的语言,如课文《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者就是通过重复和拟人来交代时间的。运用修辞句子交代时间,要求同学们能放飞思维,大胆创新。

高明的作家,往往不是直接用表示时间的词语点明时间,而是着力于对特定事物的精心描绘,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巧妙地寓于生动逼真的景物描写之中,这就是通过暗示交代时间的方法。如课文《山中访友》:“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即使没有后文:“早晨,好清爽!”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写的时间是清晨,也不难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作者:“心里的感觉好清爽!”又如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作者就通过描绘春夏百草园的景物来暗示时间的。这样描绘既交代了时间,又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暗示交代时间,描绘景物一定要抓住景物的时令特征和人物心情,要有利于体现中心。

二、细致描写交代地点人物。

很多同学在写记叙文时,对故事发生地点和人物的交代常常一笔带过。其实,很多时候,地点和人物是要交代细致一些的,这对体现中心很有好处。如课文《散步》(莫怀戚)对一家人散步的地点——田野就有一番生动的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段描写通过对人物活动地点的交代,突出了田野的生意盎然,更进一步烘托了文中那股饱含生命真谛的浓浓亲情。

在记叙文中,人物是必不可少的,同样对人物的描写也是不能缺少的。现在同学们写记叙文往往忽视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写人要绘言绘行,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四种。描写方法看字面的意思我们就能理解,但怎样灵活使用呢?这里有一个方法,我们把它取名为“步步追问法”。比如这样一句话:“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同学们就可以这样追问:①“小”到什么程度?②怎么个“瘦”法?③穿得怎么个“差”法?通过这些追问,运用想像延伸,对一些局部进行细写,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为:“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这样这个小姑娘就形象可感了。又如这样一个事例:“他看着重拾进竹篮的梨,对我充满了感激。”同学们就可以这样追问:①“这个人”是个什么身份、年龄的人?②“这样一个人”得到帮助时会有什么反应?③“这个人”表示感激时是什么模样的?④“这样的人”一般以什么方式表达感激?⑤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会怎样面对别人的感激之情?在写记叙文时,同学们一定要边写边追问,多对一些细节进行刻画。细节体现真实。

三、精心安排叙述顺序交代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四种顺序。顺叙:这是记叙文写作中常见的一种叙述方法,做法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倒叙:指不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而是把情节发展的结果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如矛盾斗争最尖锐、最突出的部分)先行叙述,然后再回转来从头叙述发生前的情节。采用这种方法能造成一种悬念,使叙述更显得曲折动人,吸引读者。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叙述,以对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或说明,这插入的叙述就是插叙。(插叙的内容不是文章的主体,只是与主体内容有关的片段。)

“文似看山喜不平”。对于七年级同学来说,要根据作文的中心思想,在交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时,学会灵活使用倒叙和插叙,这样才能把记叙文写得有波澜,有悬念。如课文《羚羊木雕》,作者首先写爸妈逼迫“我”索回羚羊木雕,然后再回转叙述故事的起因:“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友万芳,最后叙述故事的结果:好友万芳为了不使“我”为难主动把羚羊木雕还给了“我”。这样的叙述顺序就是倒叙。这样写得好处在于,一开始就展示了“我”与父母之间关于羚羊木雕的矛盾冲突以及“我”夹在父母和朋友之间进退两难的矛盾,造成了一种强烈的悬念效果,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欲和思考欲。当然《羚羊木雕》一文中间还插叙了一个故事:万芳与“我”换裤子。这个故事看似和羚羊木雕一事毫无瓜葛,其实作者通过插叙这一个小故事突出了万芳和“我”的深情厚谊,这就使得“该不该要回羚羊木雕”这个矛盾更显难以取舍了。

总之,如何安排交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一定要从塑造人物和突出中心这两方面精心考虑,只有这样故事才不会显得平淡无味。

关于记叙文六要素的作文(精选10篇)篇四

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关于记叙文六要素的作文(精选10篇)篇五

学会叙述事情,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作文本领。怎样叙述一件事呢?

把事情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这是叙事的最基本要求。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六个要素组成的。在叙述的时候,要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一般不要省略。这样才会使读者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例如:一位同学写《发生在街上的一件事》,开头写:“昨天早晨,我上学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看见两位骑自行车的同志撞了车。”文章一开头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人们一看就知道事情的大概。但是这样写还不够,人们要问:“他俩为什么会撞车呢?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于是,这位同学就接着写:“前边的阿姨和后边的叔叔,都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跑着。突然,一辆汽车从前方穿过横道。这时前边的阿姨忙煞住了车,而后边的叔叔没有煞车,一下子把阿姨的自行车撞坏了。”但是读者又会问:“后来那两个人怎么样呢?”这位同学接着写道:“前边的阿姨生气地对后边的叔叔说:‘你为什么不煞车?把车子撞坏了就得给修理。’后边的叔叔责怪前边的阿姨:‘你为什么不闯过去?如果你闯过去,我能撞上你吗?’他俩就这样各讲各的理,争吵不休……”读者接着还会问:“那么,结果怎么样呢?”这位同学又写道:“这时,许多行人围过来,大家都说后边的那位叔叔应该煞车,撞坏了车应该给修理。后来,那位叔叔认了错,答应修理车子。那位的态度也缓和下来,说人家也不是故意的,没有让那位叔叔修车。最后,两人就各自推着车子走了。”这位同学写到这儿,读者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没有什么疑问了。可见,把事情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还要按照一定的次序叙述。如果次序混乱,就会使人理不清头绪。同学们在叙事的时候,一般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写,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

关于记叙文六要素的作文(精选10篇)篇六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关于记叙文六要素的作文(精选10篇)篇七

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地点)里,还有一定的人物参加,并且有其起因、经过和结果。因而这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被称为事情的六要素。我们要写好一件事,就必须写清楚这六个要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条不紊地叙述清楚。一要让别人看清楚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二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三要交代哪些人干了这件事,哪些人和这件事有关系;四要让别人看清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五要交代清楚事情的经过;六要让别人看到这件事最后怎么样,起了什么作用。只有把六个要素一一写清楚,文章的内容才算完整,眉目才能清晰,这样也才能很好地把中心思想表现出来。不然的话,读者就会对文章所写的事情不甚了解,甚至糊里糊涂,以致影响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换车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天冷极了,可我却早早地起床了。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张早场的电影票,要看这场电影,是我盼望已久的事了。

好不容易挨到八点,我骑着自行车向电影院的方向驶去。突然,我看见同学李刚哭丧着脸,推着一辆自行车从对面走来。我一个急刹车,停在了他的面前。他猛地一楞,定神一看是我,连忙抹去脸颊上的泪痕。我惊讶地问:“出了什么事啦?”他低头不语。我急了,问他道:“你推着车上哪儿去呀?”他这才吞吞吐吐地说:“我……我妈妈病了。”我心想,妈妈病了,李刚应在家照顾她才是,他推着车出来干啥,会不会是去请医生?我连忙说:“那你是不是去请医生?”“不,妈妈让我骑车到爸爸单位去,让爸爸立即回来送妈妈到医院去看病。”“那你快骑车去呀!”“唉,这车真不争气,出了弄堂口我才发现后轮胎一点气也没有了,一时又找不到修车摊,真急人!”李刚边说边流露出十分焦虑的神情。我想,李刚的车坏了,不能立即去叫他的爸爸回来,这样会耽误妈的病情的。我看了看自己的自行车,毫不犹豫地说:“你骑我的车去吧。”“那你……”“我没事!”说着,我便迅速地与李刚换了车。“那太谢谢你了!”“别谢了,快去叫你的爸爸吧!”我一直目送着李刚骑着我的自行车消失在路的尽头。

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做的一件好事,反映了“我”急人所急,为他人着想,关心别人的好品质。文章一开始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地点是“我”去看电影的路上,有关的人物是“我”和同学李刚。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我”在去看电影的路上,看到同学李刚哭丧着脸,推着一辆自行车从对面走来,便停下了车。文章也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我”了解了李刚为什么推着车在路上走的原因,把自己的车借给了他。那么,事情的结果怎样呢?“我”有没有去看电影?“我”是把李刚的车推回了自己的家,或是推到了李刚的家,还是找到了修车摊把车修好了?“我”是怎样与李刚把车再换回来的?这些情况,文章都没有交代清楚。由于作者在记叙一件事时,草草收场,匆匆结尾,所以让人在读后会产生以上这些问题。可见,写写事记叙文,这事情的六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我们有的同学往往不注意这些,在写事时,要么没交代原因,要么忘了写结果。我们说,少了任何一个方面,记事都不能算完整。我们在写一件事时,不仅要把事情的地点、时间、人物交代清楚,还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完整。下面这篇修改后的文章,就把事情写完整了。

换车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天冷极了,可我却早早地起床了。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张早场的电影票,要看这场电影,是我盼望已久的事了。

好不容易挨到八点,我骑着自行车向电影院的方向驶去。突然,我看见同学李刚哭丧着脸,推着一辆自行车从对面走来。我一个急刹车,停在了他的面前。他猛地一楞,定神一看是我,连忙抹去脸颊上的泪痕。我惊讶地问:“出了什么事啦?”他低头不语。我急了,问他道:“你推着车上哪儿去呀?”他这才吞吞吐吐地说:“我……我妈妈病了。”我心想,妈妈病了,李刚应在家照顾她才是,他推着车出来干啥,会不会是去请医生?我连忙说:“那你是不是去请医生?”“不,妈妈让我骑车到爸爸单位去,让爸爸立即回来送妈妈到医院去看病。”“那你快骑车去呀!”“唉,这车真不争气,出了弄堂口我才发现后轮胎一点气也没有了,一时又找不到修车摊,真急人!”李刚边说边流露出十分焦虑的神情。我想,李刚的车坏了,不能立即去叫他的爸爸回来,这样会耽误妈的病情的。我看了看自己的自行车,毫不犹豫地说:“你骑我的车去吧。”“那你……”“我没事!”说着,我便迅速地与李刚换了车。“那太谢谢你了!”“别谢了,快去叫你的爸爸吧!”我一直目送着李刚骑着我的自行车消失在路的尽头。这时,我才想起看电影的事。我望着那辆没有气的自行车,心想:今天的电影恐怕看不成了。对!修车去。我顶着凛冽的西北风,好不容易找到了修车摊,把李刚那辆车的后轮胎给补好了。

下午,我骑着李刚的车,来到了他家。妈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您好好养病吧!”我骑着自己的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天还是那么的冷,北风仍呼呼地刮着,可我的心却是暖暖的。

修改后的文章,补充了事情的结果,这样就把一件事叙述完整了。文章在最后交代了“我”没有去看电影,而是去找了修车摊,为李刚修好了车,最后还把车送到李刚家,这样使读者对这件事有了完整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不仅照应了上文,而且也有利于中心的表达,进一步突出了“我”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由此可见,我们在写一件事时,一定要写清楚事情的六要素。下笔前如果这六个方面的材料已经准备好了,而且自己知道得很清楚,方可以列提纲作文。相反,如果对于这件事的六要素不清楚或不全清楚,这说明你还不够了解这件事,最好等了解清楚后再写。因为一篇写事记叙文,六个要素写清楚了,才会使人觉得文章写得有内容,有条理,完整、清晰,才会使人读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记叙文六要素的作文(精选10篇)篇八

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就是以书面的形式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因为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为了让别人看明白你写的事情,我们必须在叙事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指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就是事情的“六要素”。记得一10世纪德国着名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把一件事情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情说清楚了。可见一个人说清楚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写清一件事情的“六要素”,这是最起码的基本功了。一般来说,要写好一篇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写清这“六要素”是少不了的,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要写明“六要素”。个别要素,有时虽在字面上不显示出来,却隐含在文章中,也是可以的。写作过程中怎样来安排“六要素”呢?可以说,没有统一的格式。较多的是先交代时间、人物、地点,然后再逐步写出起因、经过、结果。但有时也可以变化,应根据写作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不拘泥于一种格式。

关于记叙文六要素的作文(精选10篇)篇九

今天,心理课快下课的时候老师留了一个问题:你印象中童年记忆是真的吗?这突然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记得我曾在一处看过,似乎有科学证明其实人对自己小时候的记忆比较模糊,若大人讲了一件事情,你起初会很怀疑,但是过段时间你就会接受,到后来你还会觉得真实发生过,甚至还坚持记得那个场景。而事实是那件事情是大人编了来哄你的。

我觉得我不能以别人为例子,以自己为例子才会觉得自己讲的能够再更加真确一点。因为有些场景只有自己脑海里在不断回放。记得姐姐讲自己童年趣事,讲到自己小时候不认识胡萝卜,用脚踩,把它当玩具玩,到了饭桌上才认出了它,但是外婆烧胡萝卜的时候没有洗,于是她就只能吃着没有洗过并且被自己踩过的胡萝卜,有苦不能说。我一开始感觉很神奇,但是我在脑海中想像了这样的场景。后来姐姐再次讲到,之前想象的场景就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之后时间长了我就有了一种我身上也发生了这件事的感觉,甚至好几次用到自己初高中的作文里去,将当时的心理活动描绘的极为详细,但是我知道这并不是真的。

我脑海中模拟的场景很模糊,它和我本来就很模糊的童年的记忆仿佛融合起来了。这些残缺的,模糊的,记忆碎片好像更有说服力,就像是说谎也要有三分真七分假才有人信。这个时候就想起了曹雪芹的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

我很遗憾我不能记得我童年时代的一些趣事,或许它们真的有趣真的有意义,但是我忘记了,且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了。反而是这些虚构的记忆让我的童年记忆看上去丰富了一些。真真假假的其实也好像没什么必要了,自己感受吧,总归是自己脑海里的片段。只不过听一听别人的描述,脑海里多几遍演绎,就能丰富自己的回忆好像还不错。

所以,即使回忆出了差错我们依然会信它,就像我同学信誓旦旦地说小学学过《晏子使楚》,坚持是小学四年级学的,可是她即便如何信誓旦旦地说他们还排演过话剧,她的记忆还是出了错。可是她依然得要相信她的记忆,并且凭着记忆去考试。

我不知道我后面举的例子和之前的关系大不大,但我具体意思是童年记忆不一定是真的,推及到你平时的记忆其实也可能出错,但是你还是得要去相信你的记忆。

关于记叙文六要素的作文(精选10篇)篇十

关于记事的作文700字 我不会再这样了

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下同一个错误,而别人却不知道。我在怀疑自己,原来自己的直率,勇敢去哪啦。为什么要包庇自己的朋友。但其实我也不想的。

这个周三,英语老师把一张英语测试卷发了下来。一再叮嘱同学们要签名,不然六一节就有作业。第二天,我来学校“验收”。意料之内,有好多人没签名。我无奈地把他们的考卷单独放在一边。那些没有签名的同学用恳求的目光看着我。我真是有苦说不出啊。亲爱的同学,我没办法呀,这毕竟是我的职责!我在班级里不停的“逛”,突然,我看见老付在用橡皮擦着什么。“老付,你没签名?”我小心翼翼的问。“没有。这……”她说。坐在前面的小韩似乎再争辩这什么。我也不管,反正照收。一看考卷,是捷捷的吗!我就询问了起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老付一脸维护正义的表情说:“陈海捷这次考了85分,怕给家长签名。然后把她的考卷塞在了陈思远的书包里。韩佳妮怕陈思远把陈海捷的考卷扔掉,就把陈海捷的考卷带回家。用铅笔签了一个“范”。”我惊异的问:“真的?”“哎呀,反正我只用铅笔签了嘛。”小韩还在一旁嚷嚷。“你去跟Jenny说。”老付在我耳边悄悄说。我想起了上一次,因为陈海捷没有扫地。我告诉了赵老师,因此,她一直怀恨在心。好长一段时间不理我。还说我哩!我道歉了很多次,无奈她不愿意原谅我。那这样我不是更让她恨我了吗!不行不行。我心有余悸的告诉老付:“还是你去说吧。”可是我们去交的时候Jenny不在。当然喽,没有“告”。后来,Jenny来了之后我没有说什么只是说了:“陈海捷的考卷被别人带了回去。”就走了。老付问我说了没有,我没有说。她说:“啊?”之后这件事就过去了。其实我害了陈海捷啊。

听着韩佳妮一句谢谢,陈海捷一个谢谢,我欲哭无泪。唉,什么时候能够变成原来的我?其实,老付应该也会瞧不起我。我竟然怕、畏惧!要是Jenny 知道了,她会不会也不再为有我这个尽责的助手而骄傲?同学会不会说我假公济私?会不会说我只知道“帮助”朋友?会不会再也不愿意和我做朋友了!对不起,Jenny! 对不起,同学!更对不起,陈海捷!我再也不会这样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