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烦恼的冬天读后感锦集

烦恼的冬天读后感锦集

《烦恼的冬天》是一本由[美] 约翰·斯坦培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元,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烦恼的冬天》读后感(一):成长

这个标题我想到了《成长的烦恼》这部电视,只是这个成长的对象比较大,是已经是两个十余岁孩子的父亲亚伦,同时这种成长真是成长吗?对于成年人来说是的,因为他算是财富降临,甚至功成名就,要当上市长了。就算是儿子的事是丑离,但显然对方也不想公开,反而会掩饰。只是这种成长对于社会道德来说却是丑陋的。

这似乎就印证一个真理,巨大的金钱往往来源于巨大的罪恶。亚伦以前不知道这些,所以他把自己的家产几乎败光,只剩下自己的住房。贝克先生显然是早就知道了,所以他顺利把家族财富从捕鲸业变成银行业,并且操控了整个市政。只是他为了更进一步,有意无意的教导了亚伦。

而亚伦也正好在内外压力下想“有所改变”了。真是学好容易学坏难,为了金钱,他不仅“诱骗”了自小的好友,密告了老板,甚至准备抢劫银行。只是护身符保佑,老板良心发现或者说他数十年的正直善良回报了他,抢劫行动没有实行,反倒平白无故获得了店铺。成为成功的第一部。

作者斯坦培克是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我非常喜欢他的此书和《愤怒的葡萄》。可以说此书让我又爱“我”又为“我”担心。由于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使得我自己深深地代入的主人公亚伦的身份当中,颇有些同喜同衰的感觉。成长,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心痛的词语。

《烦恼的冬天》读后感(二):烦恼的冬天

在1949年之后,美国成为头号敌人,美国作家的翻译引进就变得很棘手,默认的规则是不翻译还健在的美国作家,所以只能翻译欧亨利,马克吐温,德莱塞和杰克伦敦,唯一的例外是斯坦贝克。

1933年发表我最喜欢的小红马,1935年发表煎饼坪成名,1937年发表人鼠之间,1939年愤怒的葡萄,获得普利策奖,1961年最后一部长篇烦恼的冬天出版,1962年以人鼠之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40年代开始斯坦贝克就开始走了下坡路,整个美国西部文学陷于低谷。

相比起巅峰之作,烦恼的冬天略显单薄,尤其是结尾极其突兀。男主祖辈从英格兰跑到美国,捕鲸为生,攒下了一点家产,到了伊坦手上,由于不善经营,只保住了祖屋,沦落到做杂货店店员,他就读过哈佛,当过上尉,身边的人都认为由于他过于老实正直导致他发不了财,孩子嫌弃他没钱,老婆在外面也觉得自卑。于是经过一夜在海边的挣扎,他决定放手干,他举报自己的意大利老板是偷渡客,谋取低价收购店铺,他给钱他的童年玩伴,造成酗酒死亡,一块田地得以落到他手上。很快儿子作文抄袭被揭发,他只认为运气不好而已,因为大家都在这么干,于是男主突然崩溃了,选择去跳海自杀,这真是个神结局,太敷衍读者了。

这本书的题材其实很好,一个承担全家的不得志的中年男人的困境,年华老去看不见希望,没有电视没有汽车,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是去出卖别人。

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余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这是1962年授予斯坦贝克的颁奖词。

《烦恼的冬天》读后感(三):烦恼的冬天

相比起作者最具代表性的《愤怒的葡萄》,此作品明显更具后现代性,文章中充满了大量的心理、暗示、预感等后现代表现手法,甚至给人予悬幻的印象。不过我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当然《愤怒的葡萄》也是异常杰出的作品。基本上斯坦培克的作者我都很欣赏。

此次阅读又有些新的感触,我想此书氛围与德莱塞的《堡垒》类似,如果说《堡垒》中完美的人苏伦·巴恩斯的一切都被金钱利益所攻破的话。那么此书中的伊坦·郝雷则被攻破的堡垒是自己的内心,他不仅仅放弃了自己做人的底线,甚至准备犯法(出于意料被打断,但内心已经犯罪了)。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商品化全球化在打破了国家民族社会首先宗教家庭之后,终于在伊坦·郝雷身上实现了最后的胜利,打破了人的良心、道德和法律观。这世上已经无一寸净土可以避开金钱了。而这两本书都是作者最后的作品,这也算是两者一生思考写作的结果,仅仅是时代不同,一则是一战后,一是二战后。这是一种微妙的共同之处,但应该不仅仅是巧合。我个人觉得是美国两代人的合理的命运发展,当然也可能是世界性的发展轨迹。

文章分两部,第一部比较长,可以看成是伊坦的准备阶段,在这烦恼的冬天,他的“眼睛”似乎打开了,认清了周围的社会,原来自己一生认真遵守的做人准则“毫无意义”反而影响着发迹,自己的家族从巨富到几乎赤贫(丹尼·泰勒不就是伊坦的分身吗?),甚至久久陪伴着自己的妻子也似乎开始不满意了。于是“我”开始了计划。而机会也来临了。

第二部实施时间非常短,“我”成功了,打工的店铺归我了,准备的抢劫都没有必要(为了准备开业资金我打算犯罪),被推举为市长候选人,甚至可以掌握城镇新事业飞机场的关键。意外地儿子的作文也被选为全国最佳之一获奖。可谓春风得意。

真的如此吗?中国古话,塞翁失马,有得有失。挚友自杀身亡(因为自己),儿子获奖是靠欺骗,(问题在于儿子只认为是运气不好,而自己的成功呢?犯罪中止是运气好吗?)自己内心的正直观深深地压迫着自己。“我”还是我吗?成功真的幸福吗?

结果会怎样,作者没有写出,我不知道,伊坦可能也不知道。未来将会怎么,谁也不知道,作者希望读者选择。可是我们能够选择什么结果?在金钱利益面前,个人的选择有意义吗?人类烦恼的冬天来临了,春天会来吗?

(写于2006年1月15日)本书是作者的最后一部作品。书中写着一位出身世家,为人正直的人“我”。在诚实的生活中推动了一切财产,成为一个打工的。但在外人的挑逗下和家人的压力下,他“觉醒”了。开始欺骗,奸诈。最后差点走上抢劫之路,只是被意外突然打断,但他成功了。成功之后才发现他儿子也走上了这条路,也“成功”了,但又失败了,而且并不经为耻,只认为运气不好而已。这真应了“螳螂补蝉,黄雀在后”这句古话,故事以第一人称为主,刻画心理相当出色,对人性描写很入骨。这是发生在美国,但只会发生在美国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