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Our Town》读后感精选

《Our Town》读后感精选

《Our Town》是一本由Thornton Wilder著作,Harper Perennial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1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Our Town》读后感(一):Ignorance and Blindness

在看这个剧本的时候,就是有一种很简单,平平淡淡的感觉。全书三个Act就是描写书里这个小镇里所有人的daily life,marriage and death。看得过程中,让我想到了在McCarter看得第一场剧——Vanya and Sonia and Masha and Spike。两部剧都是带有很浓厚的家庭伦理线路,让人看起来没有看莎士比亚那样费心,停下来却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味道。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语句,但是作者就是能够用质朴的对话体现出一种在这个简单,按部就班的小镇里每个人的平静,简单与小感动。当看到George和Emily要结婚的那一段,Emily的爸爸开始与妈怀念他们自己当年结婚时候的样子。他说虽然他当时从未见过她,但是当看见她缓缓走来的时候他认为她是他见过最美的女人。看到这里我都热泪盈眶了,和谐啊!

还有,这部剧和我刚才提到的那部剧都是起初带有笑点,到最后反映出来的思想都让人有点sad。比如说,到最后死去的Emily回到了过去,重新看了看那么爱她的爸爸妈妈,家里的一切。她才感叹到,为什么人们只有死后才意识到生前身边的一切一切,活的人却总也不了解,不清醒,treat everything with ignorance and blindness。是不是有点像《人生遥控器》,都是等时间过了才反映过来。

唉,不过这谁也不能怪,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分一秒地过去地,活着地时候可能有太多的self-concious,而难以像一个旁观者来审视生活。

我认为Our Town是一部很好的剧作。用一个简单小镇的时过境迁表现着美国经典的乡村,读起来也很有意思。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死去的Emily的旁观,可能对读者们也是一种启发吧。

+刚才又读了其他一些人的书评。我觉得可能还有一个主题,那就是living in the moment。在这个moment,人可以开心也可以伤心,怎样都可以。但是moment过了就过了,你不能控制未来的moment,也不能改变过去的moment,所以人们只能living in THIS very moment。这就是生活。这个永远都不会变。

《Our Town》读后感(二):怀尔德的纯真预言

《我们的小镇》绝不是适于逐行逐句分析的剧本,按照阿瑟米勒在《现代戏剧中的家庭》一文中的说法,在这里,各个角色只是代表了各种社会力量,“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家庭只是前景,意蕴是在更深广的社会。米勒认为《小镇》的形式是开创性的,然而它也为了自身的形式付出了代价,那就是人物心理失去了现代性的深入把握。于是我也多少有些困惑,是否现代性一定要关乎人的内心世界。

斯丛狄倒是给了《小镇》极高的评价:“现代戏剧艺术中没有一部剧作像桑顿怀尔德的《我们的小镇》,在形式上如此大胆,同时在表述上令人震惊地素朴。日常生活在剧中获得了伤感的诗意。”斯丛狄认为这诗意来源于契诃夫的剧作,而刚好怀尔德用新的形式将契诃夫的遗产从契诃夫式的矛盾中解脱出来。但我以为这并非是怀尔德以新的形式在表达契诃夫曾经未表述完的内容。事实上他对于生活是有自己的逻辑和解释的。契诃夫的人物只是行走在各自的梦中,生活在别处才是生存的样态,而怀尔德却正是对比的解释,生存的意义就在此刻,只是人们并不自知。这是世间唯一的矛盾。在生与死面前,诸多发生过的和将要发生的人类冲突显得如此无力和可笑。

如果让我来表扬怀尔德,我会说一句话:他让人感到幸福。《小镇》是悲剧?是喜剧?好像都不是。让人崇高?让人捧腹?也都没有。他只是带来淡淡的却久远的生活的味道。现在明白为什么老师会说只有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才是真正的创作了。艺术与生活休戚相关,正如我们对世界发现无限多,到头来不过是为了认识我们自己。

第一遍阅读《小镇》,只是为了它的形式赞叹,对于舞台监督这一角色的运用(他在剧中还有过两次扮演)体现了舞台极大的自由度。事实上,作者是将生活重新排列后展示出来的,而我们并不觉得“间离”,看“生活”时依然情真意切。这是我最近写作中困扰的部分,一部作品中,究竟应该把“生活”摆在什么位置。如果有叙述性的东西,是否可以考虑让角色作为演员身份来讲述。其实,角色再作为角色回去表演并不跳脱,观众的脑子转得很快,当他们沉入情感,他们想看的就是情感,任何表达方式都没有问题。

因为工作室的导演片段选择了《我们的小镇》,有了第二遍,第三遍和对最后一幕无数遍的阅读,于是被深深感动了。当要把文本化为具体形象放在舞台上时,才察觉到怀尔德诸多厉害之处,难得有实践的体验,便记录下一些排练时的感受。

【情境】

怀尔德对情境的考虑让我费透了脑筋,之前放弃了《骑马下海的人》是因为我无法把握象征主义剧作对舞台的处理,回来搞怀尔德才发现他是介于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的。那舞台上是放置实景呢还是什么都不要。置实景特别傻,因为人物其实不是具体的,表演风格都有些夸张与程式。不要景呢,又不太好传达日常生活的感觉。最后只能让演员无实物表演。说到这儿我真觉得《我们的小镇》看上去很美,要想在舞台上复原剧作中的诗意却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人物】

排的是第三幕艾米丽死后回到她十二岁生日那天的一场。随后发现此情此景完全可以单拿出来写个独幕剧了。艾米丽带着十二岁的身体和二十六岁的头脑与灵魂回到家里。她是什么感觉,现在她的欲望又是什么。这让我想起一个同学的作业,不过她没有往怀尔德的方向处理,也就没有《小镇》这么深情。几乎是同样的情境与人物,这其实是很有戏剧性的。怀尔德在此的提问显然比其它剧作家更牛:当一个人物知道自己的将来时,她会怎么面对自己的过去。更要命的是,她还知道其他人的未来。那她现在处在场上,她会想要什么。怀尔德让她很快就放弃了留在过去的想法,这是剧作家自己的认识,当一个人同处在过去现在未来时,她不会幸福。所以她说“我不能,我不能继续下去了。”就这句台词该怎么出口和演员讨论了近一个小时。她是太幸福了?太失望了?还是别的。后来强调了时间因素,我们才有了自己的把握:她是不能看着未来发生,因为她知道后面有什么。无法更改,无法面对。

【主题】

交了作业和老师聊天,才知道这是她们班的毕业大戏。出了地下室她问我“你怎么看待永恒?”我想了想说“永恒就在每一秒钟。”然后想起布莱克的诗“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心握无限,霎那即永恒。”前些天看到一句话很是震动:我们从不拥有时间,我们只是拥有手表而已。的确如此,其实人能把握住什么呢?而我们还那么傻,不是活在过去,就是活在未来。事实上,能活在当下也就能触摸到永恒。

因为,生活,才是通往生活本身唯一的道路。

《Our Town》读后感(三):致空白

our town是老Joe给我们布置的第一篇阅读作业。

老Joe在北大教众多关于戏剧的课,貌似还有自己排演的话剧,听说他是莎士比亚的忠实拥趸。但是谁都知道,这年头,拿戏剧当做正经事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所以当他在布置作业的之后一周仰起头非常真诚地问我们谁读完了的时候,只有一两只手举了起来。那时我手里从图书馆借来的书还没攥热,拼死拼活往肚子里塞了一章下去。

老Joe手一挥,半是遗憾,半是无所谓。

他问我们,你们知道这部剧中没有任何道具吗?——这时我拼命自信的点头,想要表现出至少看了一章的优越性来。

为什么?他又问。

我前排的姑娘举起手来,说来也巧,我们机缘巧合下选了许多共同的事情来做,她学经济,我学心理,聚在一起干的事情却大多是跳舞和表演。她说了许多关于存在与灵魂的事情,老Joe若有所思的点头,说“哲学上,这是对的”。

不过老Joe从来不说任何人错,他总能够在任何维度上找到你对的地方,然后再以一种宽宏大度的姿态说一声“but”。

但是,他说,我以为,这是为了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我给你们讲过这个故事吗,他说,有一年圣诞节,啊,人们都恨这个节日,我给我四岁的小女儿买了一个礼物,那是一个很大的房屋模型,有风车和房屋,我自己爱死它了,我的小女儿也很开心,但是,当我把礼物送给她几个小时后再来看她的时候,我发现她在玩装模型的那个盒子,那个盒子对她来说是空白,是无穷的想象力。

想象力,老Joe用他演惯了莎士比亚的声音来说,我们从长大以来就一直逃避着它,而戏剧则邀请我们回到我们的想象力中来。

虽然我对老Joe的故事抱有怀疑(总觉得仿佛在什么心灵鸡汤的杂志上看到过!),但是那一刻他说imaginary时的气氛,却让我不禁一颤。

想象吧,想象火车在五点四十五分的时候准时开来,汽笛划破雾霭。想象吧,想象George和Emily喝的草莓奶昔,和空气中懵懂的情愫。想象吧,想象你是一个从死亡重返人间的人,你死那年二十六岁,却回到了十二岁那年,你的父亲走上楼梯来寻你,呼唤道where is my girl?where is my birthday girl?。

一切都是空白,一切都是存在。

我在老Joe讲课后的两天内读完了这本书,他很坚持要我们阅读,声称怀尔德是受了梅兰芳的影响才创造出“stage manager"这样一个念白的角色,并让我们再过几节课来演药店里George和Emily边喝奶昔边互相表白的戏。一百零几页的剧本看完,没有许多的跌宕起伏或者戏剧冲突,一切都平实自然,生活在小镇里慢慢流淌,演员在舞台上掷着想象的报纸,吃着想象的培根,参加着想象的婚礼,只有爱情和死亡,才显出一点点真实来。

你们要表现那种初恋的美好来,老Joe这样向我们布置表演作业,他说,情感和想象才是最重要的,不用担心现实是否真实,记得时不时喝一口草莓奶昔就够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