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黎的鳞爪读后感锦集

巴黎的鳞爪读后感锦集

《巴黎的鳞爪》是一本由徐志摩著作,现代作品1919~1949出版的173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的鳞爪》读后感(一):不忘本的黄昏

早上读了徐志摩的散文集《巴黎的鳞爪》,最打动我的却是《我所知道的康桥》这一篇,文字美如音乐,虽距今已92年,但丝毫不能衰减它的力量。康桥的美在康河,这里寄存了单独,有撑杆的舟子,三环桥洞,三清学院,小密林,果园子,蕴含了自然的欢闹。最难得的是有一种不忘本的心境,能够治愈一切烦恼苦闷。人本自然,辽阔天际的黄昏和软草里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就是快乐冲剂。这完完全全勾起了我在梅斯LEM3大湖边每天下班沿湖独步的日子,这大湖就叫一汪水(法语Plan d'eau),西岸一无遮挡直接迎接夕阳,傍晚水天交相辉映,一如徐志摩笔下的康桥,一如他那单独的乐在自然中的心情。不仅要说,所见略同。渴望去一次康桥!在此之前,以2014年梅斯一汪水的绝美黄昏立旗。

《巴黎的鳞爪》读后感(二):But Death Intenser

一直以来,中国的近代文人,我最喜欢的是徐志摩。很可惜大众总是偏爱娱乐八卦甚于文学,现下徐志摩的才名远不及他的渣男称号来得响亮,他隽永蕴藉的散文也不及他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可是我是那么喜欢徐志摩,甚至大学的时候借了图书馆的徐志摩全集一页页读,连他练笔改写得李清照的诗歌都不放过,看到他在美学宇宙里的成就淹没在众人对他道德的谴责里,实在让我痛心。

比起徐志摩的诗歌,我私以为他的散文更好。志摩的诗歌也许是受制于格式的限制,不及散文来的流畅自然,真挚动人。比起诗歌,徐志摩的散文更能让读者贴近其人。这本巴黎的鳞爪里面收录了他的游记,他的一些翻译作品,还有一些他的杂文闲话。读志摩的散文是一种享受,于我而言,也是一种心灵净化。他优美的文字里流露出的他对于爱和美永不凋谢的热情,常常让我感动,在自然和美面前,他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永远保有本真。

徐志摩非常热爱夜莺这个比喻,于他自己而言,他就像那只即使呕血,也不能停止歌唱的夜莺,即使灵感枯竭,即使写作对他而言已经苦不堪言,即使榨尽最后一丝慧心灵性,他也要写出诗文来。

Verse, Fame and Beauty are intense indeed, But Death intenser.

可能只有死亡,才能终结这样的追求吧。不过他已经将他的精神埋在了文字里。

所幸在巴黎的鳞爪里,志摩还是有许多灵性在,有许多灵感写,作为读者只需要默默品读,静静享受。

《巴黎的鳞爪》读后感(三):真的只是鳞爪啊!

和朴老师坐在咖啡厅喝酒,看着三里屯来来往往的美女,聊到辞职后的方向。

我说人生总有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刻,他说很能理解,就像他年轻时去巴黎住那两年一样。

我说巴黎啊真好,我也应该去住上一段时间,海明威也这么劝我,应该再读一遍。

但《流动的盛宴》被我压箱底了,徐志摩这本好拿,就决定先读《巴黎的鳞爪》。

然后读着读着就后悔了,因为这本书真是巴黎的“鳞爪”,除了第一篇《巴黎的鳞爪》之外,基本是在写英国,偶尔带了点佛罗伦萨,跟巴黎就无关了。

这也敢起名叫巴黎!

不过毕竟是徐志摩嘛,怎么都应该读完,看他写剑桥生活,小文青一样去见几个英国作家。

有的作家死了,如济慈;有的没死,没死的曼斯菲尔德见了他二十分钟,他写那一夜是“二十分钟不死的时间”,MD我还以为他们睡了呢,写了那么长一篇纪念文章,感情人家就简单问了徐志摩几个问题。

见哈代时间长一点,见了一个小时,哈代说,“你们的文字是怎么一回事?难极了不是?为什么你们不丢了它,改用英文或法文,不方便吗?”两人辩难了一晌。

不过英国人也真是挺扯的。哈代死后,本意是归葬故乡,英国人非要给他国葬,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最后商量来商量去的结果是——把它的心挖出来,心归葬故乡,遗体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两边的葬礼还同一时间举行,不知道哪边的更合本人的心意?真是有创意。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都在这里了,不是徐志摩的粉丝就不推荐你买了。不过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看到这一段还是挺激动的,我也要去找能让我睁眼的地方!!!

又感觉想去英国了,又不去巴黎了。一个失业者的左右为难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