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花衣魔笛手读后感1000字

花衣魔笛手读后感1000字

《花衣魔笛手》是一本由[日] 阿部谨也著作,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衣魔笛手》读后感(一):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

相传在中世纪的哈默尔恩市爆发了鼠灾,人们束手无策。一位男子来到镇上,自称是捕鼠人,市民与其达成协议,承诺支付一定的报酬。于是,男子拿出笛子吹了起来,老鼠从房子中跑了出来,围在男子周围,吹笛人把所有的老鼠引到了河里,鼠灾解除了。 可是人们却后悔给予男子昂贵的报酬,男子非常愤怒。几天后再次出现在市区,站在街道上吹起了笛子,市区里所有的孩子们围在男子背后,跟着男子离开了城市,一起消失了。 这个传说被多个史料记载,被证实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于是作者开始去研究传说背后事情的真相。整本书读下来,像在跟着作者去探案一样,看着他一步一步揭开谜题。 哈默尔恩是是否出现过鼠疫?孩子们是否是集体移民去了其他地方?中世纪的人们生活状况如何?吹笛人的原型是谁?捕鼠人的原型又是谁? 在一步步揭开谜题的过程中,我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又加深了一层理解。中世纪的社会充满了饥馑、战乱与灾难,民众被迫成为上层阶级恶行的牺牲者,他们切实感受着残忍的真相,而又无法将其在档案中,只能用传说的方式化解自己的痛苦。 作者的笔触之间充满历史学家的冷静与客观,但又饱含着对底层民众的同情,是一部绝佳的社会史研究之作。

《花衣魔笛手》读后感(二):通向中世纪的钥匙

花衣魔笛手一书,将这则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的元素拆解,逐一进行分析。 130个孩子的失踪,是向东方移民开拓新生活传说的变种,夹杂人口危机、对东方风情的向往,以及对家乡的眷恋。 流浪艺人是地位低下的社会成员,流动性让其成为妨碍统治、不事生产的代名词,以欺骗为生,在居民们对流浪艺人的恐惧中,骗走大量孩子的传说诞生。官方认为流浪艺人会宣传异教,唤起德国本土埋藏在庶民心中的异教传统。 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中,狂欢节给了民众一个发泄情绪的出口,给了流浪艺人带走大量孩子的时机。 鼠也是当地严重鼠患的变种,欧洲各地区均有捕鼠这一传说。 捕鼠人在当时成为一种职业,甚至组建了行会,捕鼠人可能掌握吹笛模仿声音驱赶老鼠的方法。 拒绝支付报酬,则脱胎传统思想中对工作、务农等脚踏实地奋斗方式的重视,通过捕鼠瞬间获得大量财富与勤奋等美德格格不入。 在故事发生地哈默尔恩,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宗教战争使得大量人口消失。市政府在战争中请求别地军队支援反而使民众遭受劫掠,便是其错误的决策使弱势的母亲孩子遭受惩罚。 在浪漫主义知识分子的眼中,这则故事成了可以任意阐释的童话,将民众精神放于虚构的价值。延伸出邪教、镇压革命的解说。 到了现代,捕鼠人早已成为一个代名词,象征诱惑。

《花衣魔笛手》读后感(三):2021#阅读记#《花衣魔笛手》

第一次知道“花衣魔笛手”的故事,是小时候读格林童话看到的。所以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吸引我。 1284年6月26日德国小镇哈默尔恩约130名儿童集体失踪……根据当地的记录,传说如下: 据说前一年哈默尔恩的鼠患严重,一天,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来到这里,说自己可以解决鼠患,村人许诺若解决后就酬以重金。男子便吹起笛子,这个城镇的老鼠都跟着,一个个走到海里淹死了。 村人看到老鼠已经死了,就耍赖不给钱。男子生气的走了。第二年,男子又来,在城外吹起笛子,城镇的小孩便都跟着出来,和他一起走到一座山洞,随后山洞消失,小孩和男子都消失了。 作者阿部谨也 以这个神奇的传说为切入点,如侦探一般,追踪文献与史料,层层推理,揭示传说背后的社会背景、历史真相,这些传说包含的宗教战争、帝国及家族利益纷争波及至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花衣魔笛手这个传说故事,其实是一个讲述底层人民命运的悲惨的精神印记传说。 “传说的出现,往往会掩饰一些不能宣之出口的真相,既然说不出口,唯一表达方式,就是把传说变成故事,隐晦地流传下去。” 作者阿部谨也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被誉为日本“西方社会”研究第一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史、中世纪欧洲社会史。 最近完全沉浸在德国历史的长河中,随手拿起来换脑子的小书,居然还是以德国历史为主题,不得不说,这,就是阅读的缘分。 推荐阅读:⭐⭐⭐⭐⭐ 阅读难度;因人而异

《花衣魔笛手》读后感(四):花衣魔笛手

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西方社会史著作。 1284年6月26日,哈默尔恩,吹笛手与130个失踪的儿童,花衣魔笛手的传说。

在对谜团可能性探寻的回顾过程中,斯潘努斯认定1260年泽德门德战死说为合理解释;维恩提出东向移民说,将吹笛手视为移民代理人;多伯廷则拓展出移民遇难说,认为这一传说是尼古拉伯爵与先遣队们在移民途中遇难的历史记忆;沃勒则认为孩子们在节日的狂欢里堕崖沉入沼泽地。此外还有儿童十字军与基督教祭祀说等合理解释。

吹笛人是中世纪的底层人物,“作为恶行的象征,也就成为人们不知源自何处的恐怖情绪的发泄口,被定为恐惧的对象,以及可转嫁恐惧情绪的人。”吹笛人便成为传说的一部分。此外,在1551~1553年,哈默尔恩灾害连绵,1553年的宗教战争更是雪上加霜,市议会的过错却要由无辜的市民与孩子承受,庶民的痛苦让他们萌生出对执政者的批判之心,捕鼠人复仇的故事也因此融汇而入。“对于民众来说,仿佛是从长年累月的辛苦之中渗落而生的虚像,比枯燥无味的史实拥有更重要的意义。”

但阿部谨也并不是单纯进行解谜式的探寻,仅仅追求一个历史结论,而是以此为线索对中世纪社会加以剖析,触摸到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它或许只是在13世纪德国一个小镇上,由一件小事情而产生的地方传说,但是在很短时间内就传播到全世界。因为不管1284年发生的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当时哈默尔恩市庶民的悲伤与痛苦都跨越了时空,直抵我们内心。当接近那时产生这种悲伤、痛苦的庶民生活时,我们就超越了单纯解密似的兴趣或好奇心,直接触摸到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花衣魔笛手》读后感(五):用传说拨开中世纪城市内庶民生活面纱

用传说串起史料与社会心智,拨开中世纪历史迷雾。民间文学作为历史研究进路,传说以事实为基础,作者在开头率先用志趣和日本传统的(历史)民俗学划开界线,并用传说内的要素串起中世纪庶民生活史(城市历史地理,庶民生活境况,吹笛人群体的污名化)。可以和顾氏的「孟姜女」和卡氏的「奶酪蛆虫」形成互文。 太牛了太牛了,瞧瞧同样都是传说研究,国内一个个力求还原求真一层层挖搞成了明星大侦探,人家就能用传说进入到历史事件并通过回顾不同假说进入中世纪的庶民生活,可谓是真正的顾左右而言他;第一部分着实是精彩,绪论直接摆正屁股,和你们这些玩儿解密的历史民俗学的学院派划分界限,你们眼里的一粒灰可是几百年前民众们的一座山,但是我研究方法还和你们一样气不气;传说不同于神话/童话的点很振聋发聩,借由不同要素(城市/孩童/吹笛人)进入中世纪的历史地理(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与管理划分,外部的教权皇权争夺)、庶民生活(市民阶级与底层民众,狂欢与麻木)以及边缘群体(流浪艺人等,脱离土地的不安定因素)的生活境况(生机),属实巧妙。 第二部分就有点民间文学的老生常谈了,核心是民众的情感与符号机器的教化,这一点本身没有错,但在学院派的歧路里,民众的情感变成了一种客观精神/意志/绝对体而被崇拜,而却没人想要去了解那个年代里民众经受的各类苦难,要么是被用作庸俗的浪漫主义要么是当作本真的大侦探,属实令人遗憾。最后回顾的两位忘年交学者的研究cluster经历让人动容,学术被当做一种个人联系的珍奇屋(收藏作为激情),那些情感的内容跨越时空和百年前的市民们对话,这才是我们当下民俗研究所需要考量的内容。

顺便分享一下阅读体验(毕竟还是编辑)

一页的轻型纸质量很好,虽然泛黄但并没有发生一些未拆封的老年新书这种状况,不过印刷质量堪忧,很多页印糊了,封面设计也有一些bug。

夏天高温何处避暑?当然选择新华书店见,捧本书站着看,让我找回来高中的感觉,本来有点困越看越精神。外加本书本身语言就很有趣,吹笛人也是我小时候就读过的外国民间故事之一,两个母体我也在中东欧见过,三个半小时一气呵成,真的意犹未尽。不过不太好意思白嫖那么久,所以又买了本「地方知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