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读后感100字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读后感100字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一本由[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读后感(一):【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0418

前半段让我不禁怀疑古德曼先生的形象,是由于作者生前不留余力地“品鉴”了不少其他作家。为了防止自己百年后,有人跳出来在他头上大做文章而预先埋伏一手。“事实上,生活中没有多少东西能与讽刺的快乐媲美。”这一宗旨贯穿了纳博科夫一生操纵文字的乐趣。看完发现这是他比较早期的作品,以上的过度揣测是我对他一直抱有某种“站队式”的偏见,导致我狭隘了。 “V”追溯哥哥生前踪迹特别是两次恋情之谜处,确有看侦探小说的期待破迷的惊喜感。最后一章笔锋一转重现见塞巴斯蒂安的最后一面,听到帘子内传出平稳的呼吸声所带来的平静感,和结尾对“灵魂”存在方式的崭新解读,似浪潮般涌过礁石拍向沙滩又再次慢慢退却,余味悠扬。全文似侦探小说,探秘过程悬念迭生,但探秘的真伪结果处理方式又十分玄妙,这大概也是该书为什么被认为带有荒诞的魔幻色彩。 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塞巴斯蒂安小说里的内容,他所记录的人体逐渐死亡的过程:大脑进行关于死亡的思考,随后疼痛窒息了的各种思想、哲学、推测、回忆、希望和悔恨,最后世界经过重新塑造和重新组合,向灵魂显示出了它的意义。 有一段对爱情的描写也不错,附上。 “你可以有一千个朋友,但只有一个爱侣。成群的妻妾跟这毫不相关:我说的是舞蹈,而不是体操。或者,你能想象一个高大的土耳其人像我爱你这样爱他四百个妻子中的每个人吗?因为如果我说“二”,我就已经开始计数了,那就会没完没了。世上只有一个真正的数字,那就是“一”。很明显,爱情是这一奇特性的倡导者。”

“世上只有一个真正的数字,那就是“一”。”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读后感(二):我与丹青两幻身

第一次读纳博科夫,时常觉得他用精巧词句描绘的场景人物仿佛在展示一幅幅油画细节,不知道是不是也能算作俄国作家的审美天赋。

家中整理旧物的时候,常常捧着老相册或是泛黄的硬面抄忘了时间,透过模糊的黑白影像和青涩的字句的罅隙窥见了长辈们不为所知的另一面,倒让记忆中的印象更鲜活了些。也会忍不住脑补那些被拍摄和字斟句酌的当下,她们处于什么样的情境又是什么样的心绪,但全然不像V那样,严谨认真得将自由想象变成了侦探小说。

但这位侦探究竟能得到多少所谓真相。V此前对这位同父异母的哥哥了解并不太深,除了他留下的作品和少量书信也并无更多资料可循,回忆经过了时间的修饰本就不可靠,遑论知情人兀自喋喋,讲述的其实也是自己的故事。你要如何还原一个人呢?就如V的妈妈说,她一直感觉从未真正了解过塞巴斯蒂安,你可以知道他在学校总得好分数,读了很多书,有整洁的习惯,甚至知道他每天早晨都要洗冷水澡,但没人能抓住他的本性。尽管读者自始至终都在跟着V一同发现推理,但这位叙述者,同样让人觉得不尽可靠。

直到V在接到塞巴斯蒂安病重的消息后匆忙慌张,甚至有些狼狈地赶往圣达姆耶。最终那一晚他也没有见到活着的塞巴斯蒂安,可在那几分钟里,他因为倾听了他以为是他的呼吸声而忽然分外平静。从童年的追溯开始,他走过他走过的路,见过他见过的人,捉摸他的特立独行与一见钟情,“过去“若确可用作高贵的燃料,至此终于浇融了两个灵魂。

这究竟是不是塞巴斯蒂安的真实生活,无人说得清,这个问题怕也并不是最重要的了。最初是为了驳斥古德曼扭曲事实的文章,是因为V认为古德曼笔下的塞巴斯蒂安不肖其人,而他出于忽然浓烈的爱戴是想让世人记得兄长真实的样子的。常说当一个人在大家的记忆里死去,才是真的第二次死亡。世间流转会成尘,塞巴斯蒂安身后,他的文字自然能在时光里流传得更远些,但若另一人的思想行动都刻上了他的影子,亦即所谓灵魂的共振,同样是生命的延续。而这样的载体,除去V,焉知不再有他人。

在罗伊·卡斯韦尔为塞巴斯蒂安创作的肖像画里,他深绿色的虹膜给人以潮湿的感觉,眼球周边似有波光的金屑装点其间,脖子的部位被猫眼石色的阴影遮掩着,仿佛身体的上半部分在逐渐消失。他就这样如喀索斯一般,端详着水潭里自己的倒影。

画家说他本想在身后或上方画点什么,可那就成了讲故事,而不是画画了。

但知此物非他物,莫问今人犹昔人。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读后感(三):未被揭秘的人生

“我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塞巴斯蒂安。我知道他在学校里总得好分数,他读了很多书,让人惊喜,他有整洁的习惯,他每天早晨都要洗冷水澡,尽管他的肺不太壮实——这些我都知道,还知道很多别的事,可是他的本性我却抓不住。现在他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国家,用英语给我们写信,我不由自主地想,他将永远是个难以理解的人——尽管上帝知道我花了多少心血善待这孩子。” —— ⭐谁在谈论塞巴斯蒂安·奈特? “我”,通过亲近塞巴斯蒂安·奈特的人和他的作品,试图弥补过去未能一同成长的时光。“我”想要告诉同父异母的哥哥,塞巴斯蒂安·奈特,“我”是多么喜欢他的作品。可惜这一切都无能如愿。从年少时,“我”就以拙劣的方式想要引起塞巴斯蒂安的关注,但不奏效。没想到,“我”再也没能弥补扼腕的错失。 谁在谈论塞巴斯蒂安·奈特? 在塞巴斯蒂安·奈特英年早逝后不久的一次文学午餐会上,一位“我”非常仰慕他才华和学识的老评论家谈论塞巴斯蒂安,说塞巴斯蒂安用蹩脚乏味的英语写作。“我”没有站起来坚定反驳,但也足以看清人们并不了解塞巴斯蒂安·奈特。恶意评论一个已故的作家,看样子这作家不会反驳,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吗?“我”并不想,可我和塞巴斯蒂安的交集仅在年少时。 谁在谈论塞巴斯蒂安·奈特? 塞巴斯蒂安曾经的助手古德曼先生,也算得上是一个作家。可惜他对塞巴斯蒂安不够厚道。他们俩最后因工作上与文学上的不和而分道扬镳。古德曼先生不以为意,更以塞巴斯蒂安·奈特为主角,穷尽他所能夸大事实的能力,博得底层人士的眼球。“我”找到古德曼先生的时候,他还认为自己深谙图书行业的“财富密码”,即博得底层阅读受众的眼球就是能让书籍大卖。

古德曼先生还奉劝“我”不要白费心机,不如让图书市场的专业作家来写塞巴斯蒂安·奈特的传记更好。那么,专业作家了解塞巴斯蒂安吗,比“我”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更了解他吗? (我想这也是纳博科夫本人想要借古德曼先生这个反面人物来吐槽某些“事实”吧。这让我想到大卫·冯金诺斯的《退稿图书馆》。究竟一本书的大卖靠的是博人眼球的营销,还是有深刻思考的道理或动人情节的故事?)

退稿图书馆

7.5

[法] 大卫·冯金诺斯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谁都没有真正了解塞巴斯蒂安·奈特 塞巴斯蒂安·奈特是跟母亲姓的,所以跟“我”的姓氏不一样。任谁看来,他和“我”都不像是一对相似的兄弟。可“我”认为彼此之间还是有些心灵感应的。 他的母亲不告而别。父亲后来跟“我”妈妈再婚。“我”年纪还小时,不清楚塞巴斯蒂安对自己母亲是什么感情,是怨恨还是失望。但“我”知道,塞巴斯蒂安对父亲的感情很微妙,曾经愤恨他不去找母亲回来,后来知道父亲为了母亲的声誉和别人决斗,又崇敬他了。 ⭐塞巴斯蒂安 丨 我手写我心 “我”的确不了解这位年长六岁的哥哥,只能辗转通过跟塞巴斯蒂安有过接触的人,二次转述之下重新认识他。 “他有一个奇怪的习惯,总爱给他笔下的人物,甚至是最怪异的人物,加上他本人有过的这种那种思想或印象或愿望。”

前面提到塞巴斯蒂安对父亲的态度。其实早在他的作品《丢失的财物》里面就有表达过态度的转变,首先是愤恨,到后来才是慢慢转为崇拜。同时,作为读者的我在猜测,这里的“丢失的财物”也指那位和塞巴斯蒂安相爱六年却没有相守到老的克莱尔·毕晓普小姐。(塞巴斯蒂安有遗传疾病。他的母亲因心绞痛去世的。) 不难发现,《丢失的财物》里面写的就是塞巴斯蒂安本人的亲身体会。他把自己比喻成“色盲的变色龙”,努力想要让自己变色融入人群却无法办到。他的格格不入让他惴惴不安。

(我也在想,他心绞痛发作治疗的期间,是否能够相对自如地做自己了。不再需要跟人社交,也不需要隐藏自己的情绪。我不清楚这样对他来说是好是坏。人虽终有一死,但作为读者的我并不希望是心绞痛这个病才能使塞巴斯蒂安能够做真实的自己。) ⭐罕见的作家 丨 是塞巴斯蒂安也是纳博科夫 看样子作者纳博科夫夹杂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到本书当中去,正如塞巴斯蒂安倾注自己的思想到作品中去。 “我”认为塞巴斯蒂安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作家。他写信叮嘱我要把信上提到的信件烧掉,手稿不留。 他在《棱镜的斜面》中设定一个次要人物,借此来讽刺一个他认为必定需要批评的作家。意欲出版这部作品的人员看出了端倪,想让塞巴斯蒂安删除这段描写。他坚决不愿意。

“ 在我们的时代,名望太平常了,不能与始终环绕着一本值得称赞的书的光环混为一谈。” 这不正是纳博科夫吗?也是纳博科夫笔下的塞巴斯蒂安·奈特。他们一样追求完美,不愿意为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而改变。作品正是书写他们的思想或印象或愿望。 ⭐少许的慨叹 丨 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为了拼凑关于哥哥塞巴斯蒂安·奈特的人生轨迹,找到了曾经的家庭教师,一位瑞士老妇人。她们“生活在过去”。她们曾经迫于无奈旅居俄国多年后重回瑞士。“生活在过去”的悲哀是,她们抗拒接受外国的影响,而她们心心念念的故土已经瞬息万变。这陷入一种很尴尬的状况,多年旅居生活使她们更熟悉彼处,而非心念神往的此处。可惜她们的记忆停留在旅居之前的过去,成为了此处“最熟悉的陌生人”。(不仅是纳博科夫,还有茨威格和米沃什亦是如此。)

⭐是梦是幻 “我”做过可怕的梦,关于塞巴斯蒂安的梦。“我”忙于工作无暇细读传来的电报。当“我”回过头来好好看看电报内容的时候,似乎已经赶不上见塞巴斯蒂安的最后一面。 哎?不对。“我”最终还是赶上了。医生护士告诉“我”说那个住院的英国人没事,还在呼呼大睡。“我”的心安定下来了,后来又因为护士说这里面有个大乌龙。前一天晚上有个病人去世了。“我”并不是在塞巴斯蒂安的床边听着他的呼噜声。 “我”还是没赶上。这是没带够钱还是没上心? “我”从来都没赶上参与塞巴斯蒂安·奈特的人生,从未能在他意气风发的时候为他喝彩给他鼓励。 “我”也许才是塞巴斯蒂安。这也是“我”未被揭秘的人生。塞巴斯蒂安和“我”也可能是某个陌生的别个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