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百年贝聿铭》的读后感大全

《百年贝聿铭》的读后感大全

《百年贝聿铭》是一本由李菁 / 贾冬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贝聿铭》精选点评:

●应该是组封面报道合集

●理解建築如何成為一個延續的整體的一部分 一個建築成為永恆的 持續的歷史的一部分 才是好作品

●真是…会做人。

●【2019-09】真正的大师!去繁就简,融会贯通,承载着家国的盛名,践行着传奇的不朽。贝先生真乃大师也!

●一个睿智的建筑师,懂得在商业利益和个人理念的平衡木上走得很稳的那种。关于作品的鉴赏内容不多,点到为止。

●香港中银的故事挺可爱。贝聿铭为了避免风水纠纷,从叉形改为菱形,构思太灵巧了。

●炒冷饭

●作为面向大众的读物,除了图片有点少以外,意见很不错了。装帧也很棒。很喜欢这种传记类。

●还算比较好读,但是各部分也没有很详尽,尤其图片太少,对很多建筑作品的解读没有图片配合,只能边看边百度。

《百年贝聿铭》读后感(一):坚守阵地

众所周知的天才

超前的思维要落实也是要经历一番磨砺的

更何况我等普通人

稍微一点与周围不一样

就成了典型

要如何抵御社会的拉力

如何站得住

如何在所有人都反对时坚定的站在自己的一边

如果自己都动摇

还要怪怨别人不支持吗

坚守信念

不是盲目乐观

而是在大量研究中论证出来的

唯一

只有当你走出来了

你才有资格去定义规则

《百年贝聿铭》读后感(二):我与建筑的距离

我不知道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建筑产生兴趣的,大概是从一本设计书开始,然后是王澍的《造房子》,每次看这类书都激情澎湃,这次也不意外。

这本书开头先讲述了贝聿铭的家族史与成长史,这部分看似与建筑无关,但其实为后面刻画贝聿铭的气质,处事方式做了铺垫。

贝聿铭先是到宾大建筑系求学,因不满意学校的教学内容,再加上自己绘画水平不高,两周后便转到了麻省理工学工程。但麻省理工的一位教授看出贝聿铭是一个学建筑的好苗子,便又将贝聿铭劝回到了建筑的道路上。麻省理工的教学内容与宾大相似,仍是忠实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但贝聿铭在麻省理工呆得更舒适,并且遇到了一位十分赏识他的教授。

本科毕业之后,因为哈佛大学敞开怀抱的接纳新建筑思想,贝聿铭便去了哈佛大学读硕士。硕士毕业后,他又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他决定进军商业界,与房地产商合作。

此后,他设计了很多很多的建筑,名声大噪。但有一年,他设计的建筑没能抵御台风的攻击,玻璃碎了一地,他的建筑路便就此堵住了。好在他显赫的家庭背景帮了他一把,他便在美国以外的国家继续建筑设计。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的香山饭店,香山饭店选址在故宫的附近,当时他建议不要再故宫附近建高楼,这个想法经历坎坷后最终也被中国政府采纳。他说:“如果您从紫禁城的墙角向下望去,你看到的是屋顶金色的琉璃瓦,再往上望就是天空,中间一览无余,那就是使紫禁城别具一格的环境。加入您破坏了那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感觉,你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我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幢高层建筑像希尔顿饭店俯瞰白金汉宫那样居高临下俯视紫禁城......”。这句话令我大受启发,建筑不只是建筑本身,而要学着处理它和身边建筑的关系。保护旧建筑不只是保护而已,更要考虑它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内涵。

贝聿铭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出身显赫,自幼好学努力,温和儒雅,气度非凡,身上完美融合了两种文化的特质,同时被两个世界需要。

我是一个很喜欢创造的人,看建筑书的时候,我有时候也会在脑子里构思,如果我是建筑师,我会设计一座怎样的建筑。但很遗憾,我并没有这方面的想象力,但我依旧喜爱建筑,建筑的美不同于其他艺术品,只有你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出来。对于不懂建筑的人,我在想他们错过了多么美好的东西,他们无时无刻不被建筑包围,可距离却那么遥远。

《百年贝聿铭》读后感(三):《百年贝聿铭》读书笔记

百年贝聿铭

7.6

李菁 贾冬婷 / 2019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贝聿铭,世界知名的建筑师。与之相联系的建筑物——卢浮宫金字塔(1989)、香山饭店(1982)、苏州博物馆(2006)……广为人知,他本人也以建筑师之名,与这些建筑永存于世。

看这本书纯属偶然,贝聿铭老先生的名字是广为流传的,我自己也参与过苏州博物馆众筹的立体书项目。但是说实在话,我对贝老,知之甚少。《百年贝聿铭》这本书并不会跟读者聊贝老太多的八卦,但是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贝老所在的那个时代,以及他对待建筑,对待正在发生的历史的态度。

“某种意义上,建筑与我们面对的一些最重要的问题息息相关——权利、荣耀、记忆、身份。”贝老是美籍华人,生长于中国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出生于广东,作为苏州望族之后,少年时期,居住在苏州狮子林,接受了一整套儒家思想的学习,而后来到上海,在这个半西方的社会里就学。1935年,贝老赴美留学,这一走就是近40年。所以,我们可以从贝老众多的作品中同时感受到西方知识体系的现代感与东方文人所独有中庸之道。

其实,《百年贝聿铭》给我最大的触动,并不只在于对贝老作品的欣赏与崇拜,而在于对贝老个人人格魅力的赞扬。当肯尼迪夫人来到公司之前,贝老会特意在茶几上放一束花;为了保存紫禁城的庄严与建筑美感拒绝在长安街设计高层建筑;面对法国委员们的抨击,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并想方设法去完成;73岁高龄依然游弋于不同文明之间,寻找自己的艺术之路……

贝聿铭给我们给世界所留下的不只是一座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态度的传承,百年贝聿铭,让我们看到了中西方文化交融进步的明天。

《百年贝聿铭》读后感(四):贝聿铭一生最后悔的三大设计

2019年5月16日,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去世,享年102岁。

在他的设计生涯中,早期有罗斯福广场购物中心、肯尼迪图书馆;

肯尼迪图书馆

还有一战成名的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和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香港中银大厦

后期有苏州博物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这些建筑,以其混凝土、玻璃和钢材的巧妙运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他创造的这些传世建筑中,凝聚着对各个国家文化的深入提炼和思考。

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动手设计之前,他向当时的法国总统提出了一个非常过分的要求(至少今天的中国乙方们会这么觉得)。

他说:

“在开始真正的设计工作之前,我需要4个月的时间在巴黎各地流连,了解法国巴黎的文化背景。”

虽然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非常急于用这个项目来证明一些事情,但他仍然答应了贝聿铭。

于是,贝聿铭在卢浮宫的每个角落观察、测量,去凡尔赛宫后花园、图书馆参观,去巴黎的街头巷尾感受浪漫都市的文化底蕴。

4个月后,他一举拿出了惊世骇俗的玻璃金字塔方案。

这份对文化的追逐,使他的建筑映射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能够用现代的建筑语汇,构建新时期的文化空间。

毫无疑问,贝聿铭是那个时代里极其成功的建筑设计师。

但建筑设计并不仅仅是工作台上的描绘蓝图,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它。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或是文化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一个项目的彻底失败。

在贝聿铭一生中,

他就遭遇过三件

令他后悔终生的事。

第一件事:设计燃烧弹

在贝聿铭去哈佛读研那会,二战打得正热闹,好多学生都去服兵役,班里也没什么正式的课了。

贝聿铭也想为战争尽一份力,就去了新泽西州为国防部门工作。

一开始,他的工作是根据情报人员送来的建筑照片,找出炸毁它的最佳方式。

作为一名建筑师,会建造它,应该也会毁掉它。

当贝聿铭还在潜心研究怎么炸毁德国和意大利的桥梁时,德国的战争就结束了。

紧接着,他又接到了研究如何轰炸日本的任务。

因为日本建筑多为木结构,所以高强度炸药用在这里效果不会很好,于是他的任务就是设计燃烧弹。

在贝聿铭的传记和采访中,他都不愿意提及这段经历。

曾经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战争,是他一生中很悲伤的一章。

第二件事:“胶合板”大厦

贝聿铭快50岁的时候,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事务所,有一个高效的工作团队,承接着美国一百多个项目的设计工作。

然而其中有一栋建筑,却几乎给了贝聿铭事务所致命的打击。

1973年1月的某个晚上,一场大风暴把波士顿的汉考克大厦立面几乎摧毁了。

当时大厦正在施工,风暴把几十块双层落地玻璃吹得脱落,还有好几百扇窗被飞落的碎片打坏。

风暴过去,大厦所有脱落玻璃留下的大洞,都补上了胶合板。

这件事,引起建筑界的一片哗然。

当地民众戏谑的称其为“胶合板大厦”。

这个汉考克大厦,正是贝聿铭事务所设计的。

当时的媒体说:

“这个事故是贝聿铭事务所过于野心勃勃、超常规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

虽然后来汉考克大厦进行了彻底的修整,新的外立面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欣赏,但这件事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

汉考克大厦

适逢当时整个美国经济开始衰落,建筑业也萧条起来。

而贝聿铭那“无法在预算内完成工程”的名声在外,也给了他进一步打击。

贝聿铭事务所几乎破产,他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危机。

如果不是后来他的银行家父亲在新加坡给他找到了新业务,帮他度过低谷,也许就没有百年大师了。

第三件事:香山饭店

那是1978年。

中国站在改革开放的起跑点,万象更新。

中美关系进一步宽松。作为美籍华人的贝聿铭也前所未有的被重视起来。

为了发展旅游业,北京附近要建一座国际化的酒店,邀请贝聿铭回来进行设计。

经过两三天的考察,贝聿铭最终确定选址于北京西北郊香山的皇家园林遗址旁。

香山饭店是一组顺山势逐渐展开的园林式建筑,灰瓦白墙掩映在枫树与松树之间。

用中国经典的轴线和收放自如的空间序列,引导游人在其中穿梭。

贝聿铭在这个项目中投注了很多的情感,大到整体布局,小到园林小径上的鹅卵石和地砖的接缝,都来自他的冥思苦想。

香山饭店的设计理念是远远超越当时中国建筑界的。

对自然景观节奏的把控,对细节的精雕细琢,现在看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设计。

但是,从酒店开工到建成,贝聿铭一直接受着不绝于耳的抱怨。

► 不够国际化。

对刚迈出改革开放步伐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设计实在“太中国了”。

人们想要的是西式风格,是高楼大厦,是玻璃幕墙。

► 施工是个大问题。

当时中国没有高质量施工队伍,工人们也没人看得懂图纸。

贝聿铭不得不做好精确的模型运过来,让工人们照着模型建。

甚至还要面对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我们在中国建楼,要听美国人的?”

► 软件跟不上。

酒店建成后,接手的人没有多少现代酒店管理经验,出现了很多服务问题。

► 设计被修改。

包括连通室内外的游泳池等很多精巧的设计也都被拆除或改造的面目全非。

随着时代进步,现在的香山饭店已经是个中等消费水平的普通宾馆。

而自从它建成,贝聿铭再也没去过这个伤心地。

他说:

一部作品并没有在揭幕时彻底完工,找到合适的客户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结语

令一个好的设计最终落成,无论对普通人还是对大师,都是不容易的。

但对普通人来说,还要多承担一些刻薄与挑剔。

贝聿铭曾说:

对一个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眼界。

贝聿铭的眼界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永恒。

创造伟大的经典,是每个建筑师的梦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