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建筑3000年》读后感1000字

《世界建筑3000年》读后感1000字

《世界建筑3000年》是一本由【英】比尔▪阿迪斯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0元,页数:6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建筑3000年》读后感(一):不必要的神秘性

读书笔记② / 米兰大教堂和建筑声学

文艺复兴前,工程技术领先的是德国和法国,建造米兰大教堂开始是由当地建筑师、工程师建造,但应用的技术还是借用的法国和德国的。

意大利人不是很自信,因此邀请了法国人尼古拉斯担任总设计师。尼古拉斯很快就发现了前期设计结构上的弊病,提出修改建议,于是他就被解雇了。

米兰又派出使者去德国寻找人选,这次请到了德国的海因里希。这个时候教堂的基础已经竣工,海因里希检查了方案设计和已完成的建筑,对接下来的工程实施提出了一堆建议。米兰召集了外国和意大利专家来评估海因里希发现的11个问题,结果占大多数的意大利评审团成员把意见全给推翻了,一项也没采纳,海因里希也就呆不下去了。

接着上场的是德国的恩斯根,但他遇到了和海因里希一样的问题,只工作了6个月就离开了。

米兰又找来了法国的工程师米格诺特,这次米格诺特更过分,提出了54条批评意见,认为未能遵循营造规则,错误百出,难以接受。意大利人被惹恼了,对米格诺特根据几何学提出的论据愤然回应,“几何学理论没有任何作用,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米格诺特也急了,嘲笑专家是一群无知的人,“离开理论的实践什么都不是”。必然的,米格诺特也被辞退了。

这个时候, 所有人都觉得米兰大教堂烂尾了。

现在的米兰大教堂是米兰的象征,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世界第二大教堂,宏伟壮丽。在旅游手册和百科词条里是看不到前面讲述的这个故事的。但为什么米兰大教堂最后又建起来了呢?

米兰大教堂1386年奠基,前面的故事只到1400年,是发生在最初十几年的故事。米兰大教堂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完成塔尖上的雕像,1897年最后完工,总共经历了5个世纪,是技术一点点进步堆积而成。所以,这个伟大的工程,大部分时间都是人们干瞪着眼看着它,拿它毫无办法。意大利人很有意思,这个干瞪眼的场景就很意大利人。

接下来这个故事不如米兰大教堂曲折,却很好的说明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解米格诺特和评审团的争论。

在教堂演奏的音乐类型有很大的限制性,其空间尺寸和建筑材料导致了混响时间过长(长达六七秒),所以教堂音乐要避免那些快节奏和叩击声,这些声音导致的多重反射会混淆韵律。

19世纪晚期,音乐变得复杂,人们越来越喜欢交响音乐,建造适合聆听更复杂音乐的音乐厅,就成为必须。但开始人们没有经验,1871年建造的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回声就特别响,人们调侃说,门票买得很值,一次能听两遍演奏。

这个时候,萨宾出现了,他被称为建筑声学之父。他做了很多测量,发现了房间尺寸与声音减弱直至消失之间的关系,减弱速率就是混响时间——声音减弱到原声百分之一所用的时间。

在萨宾之前,人们只有用很多奇奇怪怪的方法去补救各类房间声学问题,而萨宾根据实验结果发明了方程式,第一次准确界定了音乐厅内部吸声率的等级。萨宾的预测非常准确,克服了建筑声学“不必要的神秘性”,最重要的是,“施工前就可以计算混响时间”。

《世界建筑3000年》读后感(二):梦不能随便做

读书笔记① / 伯鲁乃列斯基和达芬奇

伯鲁乃列斯基是佛罗伦萨百花大教堂的建筑师。他最初是一个金匠,在洗礼堂装饰门的设计竞标中败给了有名的吉尔贝蒂,有点赌气一样的不做雕刻了,转头去学习建筑艺术。

10多年后,伯鲁乃列斯基去竞标百花大教堂的工程设计,就发生了那个著名的立鸡蛋的故事。伯鲁乃列斯基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特别上心,他设计的方案承诺建造百花大教堂巨大的穹顶不需要在地面搭建结构支撑,但他又不想讲明如何实现这一构思。在被评委满含敌意质询的时候,他拿出了一个鸡蛋问,谁能把它竖起来但不能用任何东西支撑。没有人能回应。他把鸡蛋打碎了立了起来。主教说,这我也会。伯鲁乃列斯基嘲笑主教说,我把大教堂的设计方案告诉你的话,你也会说我也会。最终,他居然中标了。

伯鲁乃列斯基应该是第一个享有概念或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的人,他很善用他当金匠时在钟表上利用平衡锤启动多齿轮的原理,设计了许多营建时所需的机械设备。他发明了一种通过河流运输的船只,吃水浅,成本为陆运的是十二分之一,法律规定,如果发现其它采用类似方法制作的船只,伯鲁乃列斯基有权烧毁。

尽管文艺复兴时的佛罗伦萨是一个神奇所在,但上面这段故事,听起来还是逻辑不通。已知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伯鲁乃列斯基中标了百花大教堂的建造,但他还是经过了很多申诉才争取到,不过不告诉评审方案的竞标方式,还是让人匪夷所思,而且最后还竞标胜利了。一方面鼓励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一方面严谨有力的保护原创,伟大的复兴之梦可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伯鲁乃列斯基因为太怕被别人偷走自己的想法,没有留下什么手稿,这是个巨大的遗憾。和他的个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后的达芬奇。建造百花大教堂历时漫长,伯鲁乃列斯基在大教堂建造过程中已经去世,达芬奇是穹顶最后部分的工程师,需要将金色球体举升到穹顶最顶端,他采用的技术就是伯鲁乃列斯基设计的吊车,达芬奇在手册中绘制了吊车的草图。“借助伯鲁乃列斯基的设计,一头牛就能举起以前六对牛都难以搬动的重物。”达芬奇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画下来,留下了5300幅配有注释的设计图纸,所以今天要探索伯鲁乃列斯基,也只能从达芬奇的手稿中去揣摩。

大家都知道,达芬奇是个全才。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人物,都擅长各类艺术,但达芬奇要更极致一点。他设计飞行物、规划道路交通、污水系统……28岁的时候,他给米兰的君主写了一封自荐信,有趣极了,彰显了自己无所不能,但又极斟酌谦逊之用词,这样的乙方,甲方哪有不喜欢的呢——

我将竭力利用我的技术等优势,根据您的喜好在适当时间将我的那些成就服务于您……我建造的桥梁轻便坚固,且便于运输;围攻敌人时,我知道如何抽走护城河的水、搭桥、在其上做栅格结构、搭梯子等设施来攻打敌军;只要城堡和其他防御设施不是石砌的,我就有办法击毁;我还会制作便于操作的炮弹,发射的石块像弹雨扫射一般;如果在海上作战,我能建造许多抵抗和防御设施及战舰;我还有办法悄无声息地修建隧道和弯曲的秘密通道以通往特定位置,这些通道甚至还能通过沟渠或河流的下方;我还能造带棚子的防攻击车辆,能打倒体格庞大全副武装的人们;不能用大炮的地方,我还能用投石机、飞镖器发射火苗……

《世界建筑3000年》读后感(三):竟然是中国画报出版社

说实话我看到王俊阳老师2015年的时候号召翻译这本书我是很震惊的。因为这说明几个问题:1.即使这本书在我看来已经是很一般很一般的一本了,但这说明中文世界连一般的也没有。2.最后一看这个出版社,就知道学术著作又被出版商给糟蹋了,当然也可能是我武断,附赠道歉。3.两件事情加在一起说明前路相当慢慢。

回过头来还是说说书的内容。总的来说本书最大优点是“计算方法”,“结构材料”,“工程案例”三线并述,这是很高级的历史叙事,所以作为一本技术向建筑史书它肯定是优秀的。最大的缺点是缺了太多重要案例,尤其是非英语案例缺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具体原因很好理解,这里就不纠缠了。下面还是随机说概念性,史实性的缺失,尽量避免对通史做太多细节苛求:

1. 罗马

这个很难写,但如果按逻辑至少应该分混凝土/砖/石/木几块分开写,而且一定要包含施工方法,而不是像艺术建筑史提一句混凝土亮点就完了。但这需要考古配合,我知道很难很难,所以不如从翻译意大利文献开始了。

另外既然写了万神庙,那我就一直在等怎么写砖拱。结果基础图的没有。

另外还有砌块墙,我想是不是至少给一张图好歹。另外还有拱,真的一句建造不提,不会吧不会吧?

2.中世纪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一段我一直在等Ospedale Maggiore 这个案例。因为它从选址到流线都是革命性的,尤其是二战损毁之后,人们基于废墟剖面发现了其管道设计的精妙之处,洁污分流且与结构高度整合,最终跟自然水系结合。不写这个案例,现代主义之前那些集技术之大成的医院就像无源之水,但更关键的是让人看到total work不只是建筑/雕塑/壁画不分家,也可以是建筑/结构/给排水不分家。这对艺术向建筑史是完全陌生的概念。

4.巴洛克

巴洛克一段我一致在等怎么介绍guarino guarini。但结果只是提了几何,没讲他的力流疏导。当然,这是conzett先提过的案例。

待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