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少年來了》读后感锦集

《少年來了》读后感锦集

《少年來了》是一本由韓江著作,漫遊者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2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來了》读后感(一):让微小的声音都被听见

韩江的书写,是女性主义的,即使这次视线落在“光州事件”。 整体来看,她对生者&女性的挖掘好过对逝者&男性的描绘。 在小说《少年来了》中,她冷静、勇敢、直接,甚至美丽地呈现了杀戮的残酷、肉体的衰败、尊严的丧失、精神的崩溃、平庸之恶的无底线。若干从女性角色出发的细节,却让人忍不住垂泪。 用文学勾勒政治,较易抵达人性的至明至暗处。就像书封上陈文津的话——“在我们尚未能说出真话之前,先读小说吧。当这些微小的声音都被听见了,才能回报我们更多的现实。” 这部作品的缺憾,是没有加害者的“自述”。 对那些仅需发号施令的统治者,生命只是棋子。不必直面血腥的他们,好理解。 但那些换个角度同样是普通人的军警呢?在动手的一刻,他们在想什么?在此后漫长的平淡或不乏下坠可能的人生里,他们会想什么? 这是非常值得探寻的部分。 P.S. 在读过的韩国作家出版物中,韩江的小说,现代性很强,文学性最好。 刚知道,前些时候翻阅的佛教题材小说《叶落彼岸》的作者韩胜源,即韩江的父亲。 他说女儿早已超越了自己。 嗯,没错。

《少年來了》读后感(二):他们的故事

薄薄的一本书却拖延了快三周才看完,实在是太冰冷了,从骨头里渗出来的呼出来的气都是冰凉的,在晒了太阳之后却是劫后余生的感觉。

“你死了,没有葬礼,我的生活就是你的葬礼。”

看之前就听过却不甚了解的话现在也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看之前以为东浩之死就是结局,却没想到真正活下去的人才是饱受折磨。

事变过后,战争过后,活下来的人才是最痛苦万分的。

振秀哥的故事是憋着眼泪看下来的,尊严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人类的本质是残忍的话,为什么还会有英载那样的孩子,明明应该是上着学被家里宠爱着的孩子,都忍受过了非人的折磨,最后还是会被自己逼死。

恩淑,善珠也是,好像只有重压的工作可以把那些记忆淡忘一些。但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一辈子都会缠着自己。但事实又像广场上的喷水池,没有人会在意喷水的时间合适与否,就像曾经那些游行示威,曾经那些站出来的勇士,那些牺牲掉的人们,随着时间和暴力镇压,便没有人记得了。

记得的永远是经历过还活着的人。

东浩的母亲又做错了什么?说好要回家的孩子被冰冷的子弹射杀在那个黑夜,自此再也没有曾经那个少年,那个永远热爱阳光的少年,牵着妈妈的手把她拽进阳光,去看那花开的地方了。

看完真的要缓很久,最悲伤的是通过作者自述才知道事实远比此要残酷许多。他们没有错,更不应该被历史遗忘。

愿世上所有少年,少女,都能跨过战火枪炮的袭击,平安长大。

《少年來了》读后感(三):《少年来了》:在尊严与暴力共存的世界里代替我们赴义的少年

在尊严与暴力共存的世界,每个角落、每个时代,都很有可能出现下一个光州。 ——韩江。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来源于亚非文学bot的推荐。或许是源自投稿者的自翻,至今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翻译者是谁。但就是这样短短一句话,留白充分,让我一下子就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坦白来说,在这本书之前,我对韩国的文学并不了解,只依稀知道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韩国作家将视角聚焦到社会和政治上。而光州事件作为韩国最惨烈最血腥的民主运动之一,是这些文字里逃不开的课题。像前几年较为火爆的《辩护人》和《出租车司机》,都是反映这一事件的电影。

光州事件 又名光州民主化运动,或五·一八光州事件,是1980年5月18日至27日发生在韩国光州的一次由市民自发发起的民主运动。当时掌握军权的全斗焕将军下令武力镇压这次运动,造成大量平民和学生死亡和受伤。愤怒的市民组织市民军,与戒严军武装对抗。由于有武装冲突,所以后来也有历史学家称作“518暴动”或“518起义”。 ——摘自百度百科。

《少年来了》基于光州事件创造,采用了大量的真实事迹。作者通过六个主要角色不同的视角,将一九八零年的光州带到读者面前。葬送在暴徒枪响下的少年,侥幸活下却背负一辈子痛苦的生者,失去孩子的母亲,灵魂无法离开腐烂躯体的亡者……六篇视角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每个角色都是光州事件的亲历者。 作者韩江并不是光州事件的亲历者。早在光州事件发生前,她便随着家人举家搬迁到首尔。但随着年少时零碎听到的故事和对故土的眷恋,她还是花大量时间取证写下了《少年来了》,重新展现了那些故事里微小的声音。 由于在大陆暂时没有找到这本书,我选择了台版。再加上恰逢海关清关,兜兜转将近一个月才终于拿到了实体。虽然对我而言看台版书纸质书都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但我还是在三天之内翻到了最后一页,决定动手为这本书写些什么。

剧情简介 少年东浩在光州事件中目睹自己的朋友正戴被军人杀害。为了找到正戴的尸体,他来到处理市民尸体的道厅工作,结识了在道厅打工的恩淑善珠、和抗争领导部大学生振秀。在坦克进城那天,恩淑因为及时回家而逃过一劫,东浩不顾母亲阻拦坚持留了下来,被军人击毙。振秀和善珠则被逮捕,遭到了非人的折磨。出狱后,振秀选择自杀,善珠终其一生活在阴影。而东浩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参加游行,希望为自己的孩子讨回一个公道。 与其说《少年来了》是在讲光州事件,不如说光州事件是在展现在这个时期站出来的少年和光州事件对幸存者的影响。 少年东浩曾目睹朋友正戴被杀害,却因恐惧无法走出去营救正戴。因为那份愧疚和挚友被军人射杀所带来的震慑,他在最后撤离时期选择留了下来阻挡军方的炮火。 无疑,东浩一直在后悔当初和正戴分开时没能握住好友的手,也痛恨自己的懦弱让自己没能带走正戴的尸体。但就是无数这样的少年走在光州街道上,带来一点光明的意味。 少年来了,这个书名很悲壮。或许对这个书名也是对东浩的直接写照。他的死无疑对生者是个打击,这个阴影盘踞在所有人的心里。 “幸存的人,不一定幸福”

文中写到的振秀有一副清秀漂亮的长相,在首尔大学念书,似乎前途一片光明。但就这样一个文弱的男孩儿,选择留了下来。 军人到来前,振秀曾叮嘱少年们缴械投降。他以为这样就能唤起军人一点良心,让那五个少年活下去。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间接性导致了那些少年的死亡。那准备向军人投降毫无戒备走出楼道的五个少年,却被枪火击毙。振秀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出狱后变得麻木,甚至连报复的勇气都没有。 要报复谁呢,能报复谁呢?真正施加暴力的人活得好好的。他们没有受良心的谴责,而振秀却陷进了痛苦,把一切错归结给了自己。在一同入狱的男孩儿金英载精神崩溃住进精神病医院后,振秀选择自杀。 年轻的善珠在经过凌虐后,永久失去了生育能力。她连说出自己过去的勇气都没有,只能选择麻木活着。实际上在经历过这种迫害之后,很少有人能直面苦痛。善珠的沉默一如《I CAN SPEAK》罗玉粉,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她做着枯燥的工作,不和人来往,厌恶一切亲密关系。 光州事件受害者和幸存者,都是怀着永久痛苦活下的人。那伤疤一直在,永远在。并且不会有愈合的一天。 但善珠,那个经常被朋友嘲笑胆小怕事的善珠,确实留到最后一刻的女孩。

“你弟弟是被国家杀死的,要怎么报仇。”

东浩母亲的余生活在悔恨里,她不断参加着抗议的游行。那个曾经劝自己孩子快回家的母亲,却为了东浩的死走上的游行的队伍。 那个母亲,曾经试图走上街道把东浩带回家,却为了能让其他孩子活下来选择了离开。她代表了光州事件中大多数受害者的亲属,或许,她们曾经是消极的阻止让孩子上街反抗的那些人,用国旗包裹着孩子的尸体唱着国歌为孩子办葬礼。但最终却在医院拉起横幅,把光州事件主导者——总统全斗焕的照片踩在脚下。 在你死后,我没能为你举行葬礼,导致我的人生成为了一场葬礼。 就在你被防水布包裹、被垃圾车载走以后,在无法原谅的水柱从喷水池里跃然而出之后,到处都亮起了寺院灯火。 在春天盛开的花朵里,在雪花里,在日复一日的黑夜里,在那些你用饮料瓶插着蜡烛的火苗里 ——截取自《少年来了》 这段话借由话剧演员无声的唇语中说出,舆论和文化的压制让他们仅剩这种稀薄的表现方法。也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让人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幸存的恩淑每天打电话要求喷水池停止喷水,可连这一点她也没办法做到。个体是渺小的,一如为光州牺牲的少年。但正因为这份渺小,推动了韩国民主化的历程。 很奇怪,明明不是亲历者,韩江却写的那样真实。直到看到尾声时看到韩江提到的一件事情,才多少有了些了解。韩江年少时偶然听说自己小姑的前男友留在了光州,而他即将临盆的妻子被军人射杀。韩江顿时就想象到小姑如果嫁给那男孩儿的景象。这种敏锐的感知力,或许是很难有的。通过零碎回忆和考察拼凑出的故事,却具有真实的力量,这很难。 唯一可惜的是,振秀那篇明明已经借一个军人之口提出施加着实施暴行的原因,却没能以暴行者的视角展开。

我们谈到光州事件,谈到那些流血和牺牲,似乎离我们很遥远。韩江用最简单的言语清晰描绘出这道历史的伤口,和她写过的过去对比更为血腥残忍。韩江每个视角都用了贴合角色的言语,看到最后一篇的时候我崩溃过很多次,几度看不下去。直到看译者言才知道韩江也是经过这样艰难的写作过程熬过来的,翻译工作也很抑郁。 我们该思考这些暴行下是什么。 我究竟会成为拿着枪对准弱者的那人,还是逆行走向光的少年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