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读后感100字

《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读后感100字

《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是一本由托拜厄斯•莫斯科维茨(Tobias Moskowitz) / 乔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9.90,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精选点评:

●澄清了一下迷思。尤其是“连胜”“热手”这些概念。 巨星就是有用,进攻和防守都重要。 有了这本书可以去虎扑当个小专家了。 服用禁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很好,尤其是炫耀性服药。 举的例子大都是棒球和美式足球,还是有距离感。篮球的部分倒是很有趣。 不知道中国的体育是否有这样的研究。

●第九章第十章尤其精彩。严谨而通俗。

●听书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裁判教练运动员的心态和习惯与统计数据之间的差距确实有意义,但是举得例子全是棒球和橄榄球,完全不了解,体会不到那些 这是个遗憾。

●2018.8.20 听书get。行为经济学的意义就在于可他娘的不再假设每个人是“理性人”了。不然为啥有托儿的情况下你连个线段的长度都不敢说出来?!

●其实手热效应是存在的,Gilovich、Vallone和Tversky的统计方法有错误,这本书没有包含一些最新的研究结果

●相信数据,秉持理性。感觉某些章节应该拿去给刘易斯老师写成小说,会挺有看点

●人类的直觉思维对随机现象的理解比较薄弱,总是试图用因果关系来解读随机现象

●想不到评分这么低。以前读过一次英文版,但是小熊队倒霉那章没细读了。到2016年小熊队夺冠才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用行为经济学去看待竞技体育早有鼻祖,比尔詹姆斯的社会棒球统计学派给所有数字宅男带来了福音。这本书里对很多体育传统直觉的反思值得学习,希望以后在足球运动里也能做出这样的研究。

●裁判跟主场优势这两部分最值得一看。

《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读后感(一):体育比赛迷思澄清

得到听书

首先,人类的认知偏差如何对体育比赛产生影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观众都是人,他们的行为决策无法摆脱人类认知偏差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从众效应和损失厌恶效应。裁判面对主场观众的从众效应,导致了主场优势;运动员的损失厌恶效应,则导致了在目标不同的情况下,运动员竞技状态产生巨大起伏,也导致了教练员的墨守成规,不思进取。

然后,比赛中的随机性因素是如何被过度解读的。人类的直觉思维对随机现象的理解比较薄弱,总是试图用因果关系来解读随机现象,这种过度解读也会体现在体育赛场上。例如,篮球场上的热手效应,相信连续投篮得手的球员还会继续投篮得分;还有冰镇策略,认为叫暂停打断对方罚球能够影响对方的罚球成功率。而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表明,热手效应和冰镇策略都是没有道理的,只是对随机因素的过度解读。

最后,体育比赛中的心理激励机制,“夺冠靠防守”和“赢球靠团队”。大家对“夺冠靠防守”的强调,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激励。对比赛数据的研究分析表明,其实防守并不比进攻更有价值,但是仍然需要反复强调“夺冠靠防守”,这是对防守球员的一种额外激励。防守球员更难出彩,更难获得关注,因为损失厌恶效应的存在,还常常因为丢球而承受更大的压力,因此必须给予他们额外的关注与心理激励。“赢球靠团队”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对那些球星阴影之下的普通球员给予的额外关注与心理激励。

《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读后感(二):这些赛场上的背后真相,你真的知道么?

«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 通过使用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了体育赛场上一些广为人知的“定理”,揭示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心理学真相。对于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之前并没有认真的思考,其实很多都是人们的偏见或者毫无道理的推论。由此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觉得理所当然的理论,看来也并不是经得住推敲的,我们还是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而不是盲从。

这本书是一本典型的国外科普读物,具有鲜明国外科普读物的特点:

(1) 整本书只讲了几条基本的结论,其他内容都是对于这些结论的推导过程或者验证过程,是典型的轻结论而重论证。而国内的科普书,很多都充斥着大而全的结论,重结论而轻论证。结论貌似看着天花乱坠,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没有充分的论据可以证明,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

(2) 本书中的结论,均来自于大量的统计数据,作者通过对不同运动的大数据进行统计,推导出普适的理论。而很多国内的科普书,以个案代替群体,以狭窄的应用条件作为普适的理论。个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本书中对于主场优势的分析,在读完该章后,我就质疑书中的推导条件只适用于北美四大球而不适合足球,果不其然,作者马上在下一章单独对足球进行了分析并导出结论,同时将足球的推导结论反过来再去验证北美四大球,以验证普适性,这种理论的严谨性非常值得推崇

(3) 本书中不仅有两位作者单独研究的案例,也有很多其他经济学家研究,并由两位作者重新验证的案例。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外的经济学家,不仅关心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这种小问题,并应用经济学理论对一些普通应用领域进行分析和指导,这种学术科普和接地气的精神,也值得我们的专家们学习

最后说明一下,这本书虽然很好,但仅适用于体育迷,非体育迷恐怕会被里面的“吞哨”、“主场哨”、“选秀”之类的体育术语搞的晕头转向。另外,由于两位作者是美国人,故案例偏向于美国四大联赛,对于我等对冰球、橄榄球和棒球规则和战术不太了解的人,看起来恐怕有一定难度。好在作者对于理论的解析,覆盖每一项运动,可以看比较熟悉的足球或者NBA,不懂的部分忽略应该也不会对理论的理解造成影响。

《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读后感(三):做一个高级的体育爱好者

本书围绕体育迷们经常百思不得解的问题,包括 为什么裁判总是该吹不吹?真的是砸钱越多的球队越容易拿到冠军吗?主场就有那么厉害?真有手凉手热这回事?超级球星的作用有那么强?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做出了信服的解释。

用了两天时间读完以后,有几个心得。

怎么做一个合格的理性观察者,关键在于选取合适的指标。

我们经常说要理性的观察事物,但是出发点虽然是理性的,在具体操作时却很难排除感性的因素,或者带着预设的观点去寻找论据。而作者就给我上了生动的一堂课。比如在讨论主场裁判是否偏心时,作者从公平角度出发,弃用了众多的参考指标,最后选取的是作者朋友远在西班牙的老母亲,手记的每场比赛的伤停补时时间记录,令人信服的得出了主场裁判确实会对主队偏向的结论。

不要轻易的相信习惯和直觉,敢于否定才能与众不同,获得利益。

在美国各大体育联赛实行的选秀制度,各个队都习惯了为了争夺更高的顺位一掷千金或者交换出未来的选秀权。而初涉球队管理的91年的达拉斯牛仔队新股东麦科伊只用一张粗略的测算表,就否定了以往的作法。当然,他们也用极大的勇气,或者别人所说的无知者的无畏,按这张表进行了接下来的选秀操作。结果是什么?他们占了其他球队长达十年的便宜,轻松打造了几年的牛仔队王朝。而这张麦科伊表格,成了各队拼了命想得到的宝贝。所以聪明的人从来不相信理所当然,独辟蹊径才能获得超额收益。

观赏比赛的新乐趣来源于上帝视角。

有人想做纯粹的球迷,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球队身上。有人把它就看成一场游戏,想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当你洞悉了比赛参与者,包括老板、球队经理、教练、明星球员、替补选手、观众各自不同的心态后,你将带着上帝视角,发现比赛完全与以前不同了,从而带来新的乐趣。

行为经济学的又一例证,比赛中的人也是人。

人这种特殊的动物,是世界上最奇怪的生物。为了研究这种生物,产生了无尽的学科。而行为经济学就是其中最火热的学问之一。这本书用数不清的事例告诉你,人就是人,比赛中的人也是人,都逃不脱行为经济学研究的种种模式。正如我为什么要配的这张图,也是这个原因。

学习美国人的认真。

美国人是疯狂的数据爱好者。从这本书中,你可以学习到美国人对数据的热爱,和做事的认真。作者之所以能得出种种结论,就是基于美国人几十年如一日的用各种最新的科技手段,忠实地记录下比赛的点点滴滴。如果我们能够在工作中学到美国人的科学精神和数据意识,那中国的发展将会更上层楼。

最后提醒一点,阅读本书,要对美式橄榄球、美国职业棒球等比赛的规则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无障碍地体会到本书的乐趣。

《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读后感(四):【全网最快解读】大开眼界|这本新书竟然揭开了 比赛场上不为人知的真相

本书暂未上市

全网最快解读

让你的知识领先一步

今天是2018年6月23日,炫先森陪你阅读的书是《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副标题是“比赛行为与比赛胜负的奥秘”。这本书基于大规模的赛况分析,向我们揭示了裁判、教练、球员和球迷行为背后的秘密,以及比赛场上不为人知的输赢真相。

这本书由湛庐文化出品,目前正在预售,还未公开发售。炫先森提前为你解读,让你的知识和见识快人一步。

本书作者一共有两位:拜厄斯·莫斯科维茨和乔恩·沃特海姆。

拜厄斯·莫斯科维茨是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曾获得过美国金融学会授予的“费希尔·布莱克奖”;乔恩·沃特海姆是《体育画报》的撰稿人。

这两位作者的友谊始于童年的一场比赛——1984年夏天,两人参加第二届犹迪亚青少年夏令营,被分在了同一支垒球队。两人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竟然让原本毫无竞争力的垒球队赢得了比赛。两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两人常常聚在一起分析赛况,才有了《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这本书。

在篮球比赛中,如果某个球员犯规5次,教练会为了保护他而让他下场休息,因为如果他再犯规1次达到6次就会被罚下。

教练这样做,真的合理吗?实际上,这样做并不合理。

作者分析了2006年—2007年以及2009年—2010年两个赛季近5000场NBA比赛后发现,把犯规5次的球员留在赛场上而不是让他下场休息,能提高球队约12%的胜率。

既然如此,为什么NBA的教练不让5次犯规的球员(尤其是明星球员)继续打比赛呢?

原因在于,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如果获取收益需要付出代价,那么我们宁愿不要收益也不愿意付出这个代价,因为代价很可能意味着损失。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篮球教练,在球员5次犯规后,你会怎么做?你的做法很可能也是让他下场休息。因为如果你让犯规5次的球员继续在场上打比赛,而他又碰巧第6次犯规被罚下了场,最终比赛也输了,那你无疑会被骂得狗血淋头。所以,即便大数据显示,让犯规5次的球员继续留在赛场上打比赛,能提高胜率,但在损失厌恶的影响下,你仍旧会选择放弃明显的收益,而避开个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理解了损失厌恶,我们再来看看篮球场上另一种常见的情况:

假设甲队占上风,且优势明显,胜券在握。但乙队重振士气,奋勇直追,不一会儿就扭转了局面,竟然得分领先进入了第四节。那么,凭你的观战经验,你觉得接下来甲队会怎么打呢?是打得很被动,还是会打得更凶猛?

作者从2006年—2007年以及2009年—2010年两个赛季近5000场NBA比赛中,抽出了所有激烈的比赛的最后12分钟。激烈的比赛是指,一方球队曾大幅落后但奋勇直追赶超原本领先球队的比赛。然后,将这些激烈的比赛,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领先15分以上的球队继续领先,但落后球队奋勇直追将分差缩短在了5分之内;另一种情况是,原本领先的球队被赶超落后了,但两队分差也在5分之内。

经过分析发现,第二种情况,原本领先被赶超落后的球队,会打得异常勇猛,他们会投射更多的三分球,投篮更频繁用时也更短。这一现象就是损失厌恶促发的,原本稳赢的比赛眼见变成了损失,促发了他们奋勇直追。而第一种情况,原本大幅领先但后来以微弱优势领先的球队,却打得非常保守。这一现象同样也是损失厌恶促发的,虽然微弱领先但好歹也是领先,而一旦打得勇猛积极,结局却难以预料,说不定微弱领先也难保了。

损失厌恶不仅影响教练对球员的安排,还影响教练对赛场战术的安排。

比如,在橄榄球比赛中就有一条不成文的取胜策略是,四攻时弃踢。但是,据700多场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NFL比赛中1068次四攻情形下的数据显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继续进攻,而不是弃踢。教练们之所以放弃最优选择——进攻,而选择了稳妥和保守的弃踢,原因也在于损失厌恶心理在作祟。

如果他们让球员们在四攻时弃踢,结果整场比赛失败了,那也只不过相当于投资经理拿着投资人的钱,为了稳妥起见,买了一支知名公司的股票而亏了钱。但,如果他们让球员们在四攻时仍旧奋力向前冲,结果却没成功,那他可就惨了,这时的他就相当于投资经理拿着投资人的钱,买了一支不知名的股票而亏了钱。

损失厌恶会触发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我们原本拥有的东西现在遭到了损失,其痛苦程度远大于我们原本就没有这个东西。如果我给你100块钱(你就拥有了这100块钱),然后再把它拿走,这带给你的痛苦,远远大于我本来打算给你100块钱,但后来决定不给了(你原本就没有这100块钱)。

有两位行为心理学家针对禀赋效应,用篮球比赛门票做了一个实验。两位行为心理学家在一个只能容纳极少观众的运动场地里,安排了一场重要的篮球赛事,而门票采取抽签的形式购买。当门票全部售罄后,这两位心理学家伪装成票贩子,给那些没有抽到票的学生打电话,问他们愿意为门票出多少钱,答案平均是170美元。随后,这两位心理学家又问那些抽到票的学生,愿意出多少钱转售门票,答案平均是2400美元。也就是说,随机获得门票的学生对门票的估值,是没有获得门票的学生的14倍。

禀赋效应又是如何影响我们观看比赛的呢?

我们来看四种常见的赛况,看看你的感受分别是怎样的。

⊙第一种赛况,你喜欢的球队一路领先,眼见十拿九稳赢定了,却在这时,对方展开了激烈的还击,将差距缩短到了3分。你瞬间陷入了恐慌之中。不过,最终,你喜欢的球队还是取得了胜利,领先3分赢得了比赛。

⊙第二种赛况,两队难分高下轮流领先。快要结束比赛时,两队的比分以27:27打平。这时,你喜欢的球队竟然在最后一刻,投进了决定性的三分球,赢了,同样也是领先3分赢得了比赛。

⊙第三种赛况,起初如同第一种赛况,但是,最后竟然被对方赶超了,对方以领先3分赢得了比赛。

⊙第四种赛况,起初如同第二种赛况,但在最后一刻,对手投进了决定性的三分球,领先3分赢得了比赛。

第一种赛况下,我们会长舒一口气,谢天谢地喜欢的球队终于赢了;第二种赛况下,我们一定会扯着嗓子喝彩,跟身边的人击掌欢呼;第三种赛况和第四种赛况,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拿起身边的物品砸向球场或电视机。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不同的反应,原因仍旧是受到损失厌恶的影响。第一种赛况,原本就是稳赢的球赛,结果赢了,有什么好高兴的呢?第二种和第四种赛况,输赢未定,我们无法进行心理上的损益计算,所以,当收益降临,我们必定会狂喜,但最终输了,我们就会沮丧万分。而第三种赛况,原本就是稳赢的球赛,结果输了,我们当然会气急败坏。

以上就是损失厌恶对教练和球迷的行为影响:损失厌恶会让教练更保守、让球迷或愤怒或狂喜。

大数据显示,主场优势在任何体育比赛里都存在,只是程度略有不同。与此同时,无论赛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怎样的剧烈变化,比如篮球引入了三分投篮、棒球增加了指定击球手,主场优势几乎始终存在。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主队在主场的优势呢?

我们通常认为是这样4个方面的原因,引发了主场优势:主场观众的支持、客队承受的舟车劳顿之苦、有利的赛程和更合适主队的天气。

实际上,引发主场优势的原因并不完全是这4个方面。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逐一来看看这4个方面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主场观众的支持

球队在主场时,很容易获得掌声、欢呼声。这让很多人误以为,球队在主场会发挥得更出色。

实际上,无论是主队还是客队,球迷对球员的影响几乎为零。

我们以罚球来举例说明。

罚球的时候,是某一个具体的球员(即罚球球员),与试图分他心、扰乱他的球迷之间(无论这个球迷是鼓励性的欢呼还是破坏性的喝倒彩)的单独互动。

在NBA过去20年共计23000多场比赛中,主队和客队的罚球命中率都是75.9%——是的,连小数点后面的数字都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在客队罚球时,你的吹哨、喝倒彩,甚至向场上扔矿水泉瓶,以为能让客队球员分心,实际上不过是白忙乎一场。

不仅仅是篮球,冰球、橄榄球、棒球等运动,大数据显示球迷对球员的影响同样也为零。

⊙客队承受的舟车劳顿之苦

客队承受了舟车劳顿之苦,所以客队的体能跟不上从而更容易输吗?

事实上,出行并不影响比赛成绩。

无论是比较了来自同一个城市或邻近城市的球队之间的比赛,还是比较了到邻近城市或到遥远城市的比赛,也无论是观察了NBA的比赛还是观察了全世界最高层级的职业冰球比赛NHL,其结果无不表明,不管是搭乘专机、吃着专供的事物、睡着五星级的酒店,还是搭乘晃晃悠悠的大巴车,球队的表现都一样。

⊙对主队有利的赛程安排

对主队有利的赛程安排,的确让主队拥有取胜的优势。

拿NBA来说,每个赛季,NBA球队有20来场连续比赛,其中客队平均要打14场,很容易导致客队精疲力竭。光是这一条就足以影响NBA的主场优势了。

在职业冰球比赛NHL里,客队通常需要经受连续两晚比赛的折磨;在一个典型的赛季里,客队会比主队多打6场连续比赛。

但,棒球和橄榄球的赛程对主队就没有多少有利的影响了。北美地区最高水平的职业棒球联赛MLB里,162场比赛是根据5战3胜、7战4胜、9战5胜的规则制定的;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NFL的赛程里,在任何指定的星期天,任意球队之间都有交手的可能。

⊙更合适主队的天气

NBA是室内比赛,室内场地都是标准化的。所以,它不受天气的影响。

棒球是一项要在各种气候条件下打比赛的运动,而且每一座比赛用的体育馆还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大数据分析后发现,天气并不会引发主场优势。不仅如此,棒球还是主场优势最低的体育比赛项目。

作者在研究了从1985年到2009年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NFL所有赛季近6000场比赛的数据后发现,球队适不适合主场气候条件,对比赛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引发了主场优势?

答案竟然是裁判——裁判偏袒主队。

作者在研究了英超、意甲、德甲、苏格兰联赛甚至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比赛后发现,裁判无一例外都在偏袒主队。在比赛势均力敌时,如果主队领先,裁判通常会缩短额外补时,以便尽快结束比赛,确保主队赢得比赛;如果主队落后,裁判则会额外增加伤停补时,延长比赛时间,以便让主队有机会扭转局面反败为胜。

在篮球方面,我们在上文说到了,NBA主队和客队的罚球命中率是一样的。但是,主队罚球比客队更多——每场比赛主队罚球数比客队平均多1—1.5个。

北美职业冰球联赛NHL赛场上,主队受到的判罚比客队少20%,每次判罚的罚时也更短。

裁判为何要偏袒主队呢?

除了个别裁判受到了利益的驱使之外,裁判偏袒主队的原因在于“从众心理”——这真是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真相。

从众心理简单来说就是,在社会压力或在模糊的环境下,当事人的意见会顺从群体的意见。

在一群大呼小叫的狂热观众面前,裁判想要对一个不确定的情况做出快速判断,就很容易顺从了群体的意见,做出了偏向主队的裁决。也就是说,裁判的意见常常被成千上万的观众的意见左右了。

除了观众会影响裁判的判断,还有主管和上司的压力也会造成裁判偏袒主队。试想一下,如果你被迫要迅速做一个艰难、不确定的决定时,你的老板发出了微妙但准确无误的信息:A结果比B结果更可取,你倾向于采取怎样的行动呢?答案毫无悬念,是选择A结果。

现场观众究竟会对裁判的判决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研究发现,现场观众的规模越大,裁判就越会偏袒主队。数据显示,在观众上座率最低的比赛中,主场优势几乎消失。在北美地区最高水平的职业棒球联赛MLB中,观众上座率仅20%的比赛时,主场优势仅为50.7%,即观众少时主队和客队的胜率是一样的。

以上就是从众心理对裁判的影响:从众心理让裁判偏袒主队,从而让主队具有主场优势。

体育运动中经常会出现连赢或者连输的情形。如果一连几次射门成功、推杆进洞,或投篮成功,是否也预示着下次的成功率更高?

数据分析发现,无论前一场比赛如何的“手气好”或者“手气坏”,都不能预测下一场的表现。

有趣的是,不管是NBA还是别的比赛,也不论是教练、球员还是球迷,都相信“热手效应”。当一个球手此前投篮成功,教练就会指示其他球手“快给手热的球手喂球”。而球迷们也同样认为,如果球手前两三个球投中,那下一个球投中的概率要高20%。

如果说个人层面不存在势头,那么球队层面存在势头一说吗?作者在分析了2005年—2009年间的3500场NBA比赛后发现,情况竟然相反。如果一支球队在前一分钟连得6分或6分以上,平均而言下一分钟会被对手反超0.31分——不仅没有势头,反而还有逆势。

为什么我们如此看重势头呢——不仅仅在体育界,生活中亦如此。原因就在于我们喜欢对随机事件总结出一个似是而非的模式。因为我们不喜欢神秘感,希望有能力解释自己所看到的情形。

我们对随机概率的理解有多差劲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经典的案例。

数学老师让学生们回家投掷200次硬币,然后将出现头像和数字的顺序记录下来。

结果,第二天,数学老师一眼就分辨出了,哪个学生根本就没有投掷200次硬币,而是伪造了一份顺序表。

原来,伪造数据的学生列出的顺序表上,头像和数字总是频繁交替出现的,却很少连续多次出现头像和数字。在这些学生看来,连续多次出现头像和数字显得“不像随机”。但是,实际上,连续多次出现头像和数字才是随机的结果,比如连续6次出现头像或者数字。

你或许觉得这有违常理。但是,你仔细想想,如果只投掷6次硬币,连续出现6次的头像或数字,的确很罕见。但是,连续投掷200次,情况可就不一样了,就很有可能会连续出现6次头像或数字。

我们对随机性的理解之差劲,容易被内行人钻空子。比如,彩票行业。如果是自选数字的彩票,我们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交替的数字,而几乎不会选择重复的数字。实际上,彩票中奖是随机的,抽中重复的数字和抽中随机数字的概率是一样的。如果最终的中奖号码是一串重复的数字,甚至还会被很多人认为里面有鬼。

作者在分析了过去10年里北美地区最高水平的职业棒球联赛MLB的赛况,得出了一些难以置信的统计数据:

你看,普通投手的打击率高于全明星球手,这虽然不合常理,但就是会真实发生的随机事件。

这无疑再次告诉我们,不管是最优秀或者最糟糕的球员,导致连胜连败的都是运气、概率或者随机性,跟势头毫无关系。

如果让你预测一名棒球球员下一次挥棒击中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你认为下述哪个选项属于有效的参考样本呢?

很多人会选择第一个样本,即最近5次比赛的击中率,因为数据最新关联度最大。这就是受到随机性的愚弄了,以为真存在势头一说。

作者分析了北美地区最高水平的职业棒球联赛MLB过去10年里所有的击球手的表现,结果发现,第一个样本,即最近5次比赛的击中率,是最糟糕最不靠谱的预测。原因在于它的样本规模最小。最佳参考样本应该是最后一个,即前两个赛季的击中率,因为样本规模最大,所以预测的结果最精准。

想想我们买基金的时候,以为参考了近一年的表现,就能选中靠谱的基金。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会让我们亏得一塌糊涂。根据较小规模的样本来做预测,一定会得出最糟糕的结果。

与随机性相悖的一个数据是,只要拥有一位NBA排名前五的最有价值球员,球队的胜率就能达到64%。教练却从不公开承认,明星球员对球队的胜率起重要的作用,相反,教练一直在强调团队合作能力。因为承认明星球员的重要性,会削弱其他球员的积极性。

以上就是随机概率对教练和球迷的影响。我们不喜欢神秘感,希望有能力解释自己所看到的情形,所以喜欢对随机事件总结出一个似是而非的模式,认为有“热手效应”存在。实际上,无论前一场比赛如何的“手气好”或者“手气坏”,都不能预测下一场的表现。我们不论是想对球员的表现还是想对未来的生活做出精准的预测,就应该采用大型样本来衡量。

以上,就是《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体育赛场上的行为秘密,以及体育赛场上输赢的真相。

这本书让我们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体育比赛,也提醒了我们不要受到“认知偏差”和“惯常解释”的误导。

由此可见,无论你是否是体育迷,这本书都适合一读。

好了,以上就是《比赛中的行为经济学》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在开了眼界的同时,也收获了看待问题的新视角。喜欢炫先森的讲书可以关注我,也可以分享给朋友。下次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