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刺殺騎士團長经典读后感有感

刺殺騎士團長经典读后感有感

《刺殺騎士團長》是一本由村上春樹著作,時報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920,页数:2017-1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一):在现实与非现实间穿梭,于意念和隐喻中寻找自我

村上先生用他擅长的文字节奏感,以idea 与metaphor 两大元素,挥舞着空间与时间的指挥棒,不疾不徐的展开这本长篇小说。

老实说,这本小说的第一部(现实部分)还是相当的精彩,利用绘画、音乐、婚姻以及历史事件组构成了一个想让人一探究进的谜团!其中对与主角的自我放逐的漫长旅行,深刻的引起了我自身的共鸣。村上先生特别擅长描写人在孤独时刻的行动与思维模式。

到了第一部的后半段(非现实部分)随着骑士团长的出现后,故事本身的情节开始转变为日本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般,利用大量自我与意念的对话,自我与隐喻的作用来维持故事的行进。这让我感觉如同村上先生涉猎很深的爵士乐般,所有演奏的个体都是动态、不可确定的,以底线的和谐作为基础来演奏下去。在阅读第二部的时候,很多情节对与我来说都能感到那“欠缺”的和谐!

在不知道会不会有第三部的前提下,故事最后的结尾感觉收官的落子过于急躁,许多问题与细节没有交代清晰!自圆其说的话,也的确呼应了书里的一句意义深远的话—“人生中有很多无法说明的事情,也有很多不应该说明的事情,如果特意去说明,有可能会失去特别重要的东西”

或许对于村上的小说也是如此!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二):關於《刺殺騎士團長》

騎士團長作為‘雙重隱喻’,既是於畫中所指歷史事件的兇手,也是畫中被刺殺(故事中被‘我’所刺殺)的犧牲者。其中給予兩者的互換性的是暴力:對畫家弟弟侵華經歷的描寫體現出不可抗拒的集體性暴力,具彥的畫作《刺殺騎士團長》則以藝術的手段內化並修正了這一事件;於此相應,作者以超現實的色彩書寫了‘我’於出走過程中對一夜情女子的暴力行徑,並暗示了其行為背後所存在的對妻子的報復性心理。村上於這篇小說中揭示出,相對於存在於外部世界中那無法改變的暴力,內心所隱藏的暴力往往更讓人難以察覺。因此,比起角色,暴力本身在小說中被主題化了:歷史的暴力被作者的‘想像力’以同樣暴力的方式所刺殺。而想像力則是作為小說的另一主題而存在的:‘我’通過對美好事物的‘想像力’來封存創傷(被妻子離棄),並對自身存有的暴力本性進行壓抑。換句話說,只有通過相信這‘想像力’帶給人們的力量,人方能得到救贖。這裡的想像力直指寫作本身 —— 對隱喻和雙重甚至多重涵義的揭示,化解對事物單一的認識以及立場,進而消除對立關係,重塑對於主體的認識。

另外,騎士團長作為‘雙重隱喻’,其‘雙義性’,暗示了同時作為入侵國以及受害國的日本。正如村上於《挪威的森林》所寫出的那句‘生並非死的對立面’一樣,日本也未必是另一國家的對立面,其自身就是集施暴者與受害者為一體的存在。通過小說中‘騎士團長’的自願‘犧牲’和主人公對其的‘刺殺’,村上試圖以一種天真的態度處理日本問題,但同時,通過將歷史的‘私人化’(歷史與愛情的並置),小說在介入的同時也迴避了它:當歷史因其無可更改而轉向內面,進而作為一種私人性質的隱喻而存在時,是否還容得下‘世界’的存在?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三):只能说,期待下次的长篇吧

读这本书时一直有村上春树在重复自己的感觉。作家至少不要用同样的素材比较好,有趣的细节用反复使用,作为读者第几次会觉得无趣呢?一般来说我大概是第三、四次读到就会腻了,第二次还会有一种抓到别人小辫子的快感。记得村上春树在杂文中写过,生活中会有意识地收集素材,有着像脑内抽屉一样的空间分门别类储存这些材料,不如再加一个抽屉,专门储存“已使用”吧。

一以贯之的村上春树也有他的乐趣。比如一向站在些微与人有些距离的个人视角讲故事,心理上和物理上都如此。不是只对一个人如何在一幢不愁吃不愁穿的房子里怎样孤独(且舒适)生活的表述。在小的范围,人与人之间会发生联系,更大的社会、国家、历史这样的联系也一直存在。观念一再化为形体与人直接对话,它们有时候是引导者,有时候是纯粹的恶,村上春树的主人公一定会选择直视它。

最为刺痛的是南京屠杀俘虏的一段描写,雨田继彦用本应弹钢琴的孱弱双手举起钝刀痛苦斩杀俘虏。一个人物,即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因而村上春树要表现的“恶”也必须多层次地理解。一种是直白的暴力之恶,以夺走他人的性命为乐趣。容易识别。还有一种是意识之恶,没有可以选择的空间,人性如脆弱的花茎,只能以死挽回;人人皆可成为帮凶且不自知,个人残缺却意识不到自我的残缺。所以生而为人,保持清醒,不应窃喜。

对各种情景中情绪或是无情绪的捕捉,他一直是一个敏锐又细腻的作家,有某种驱动人仔细生活的力量。能平衡下坠感的力量也算是一种积极能量,读这本书期间,我觉得自己做家务是认真了很多的。

村上春树已经68岁,如果把人生无常的因素考虑进去,比2、30岁作家写出优秀长篇的可能性或许还会大一些,但毕竟也是68了。

只能说,期待下次的长篇吧。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四):所谓“骑士团长”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宋城东雪(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964268/ 只读了上半部分,属于的是事件的发生篇,主要描写的是一位肖像画画家,少年时代遭受了妹妹死亡所带来的苦痛,之后又相继遭受到了妻子的背叛,便自己隐居在深山中,而身份奇怪的,年龄在四十五到六十岁的邻居“免色涉”让“我”来帮他画肖像画,他也对“我”我画的肖像画很满意,也委托了“我”去调查与他互不相识的女儿。 注意事项:对于比较厌恶性描写的读者建议不要按顺序看(因为刚开始就有很多的性描写)与《挪》相比,书中的压抑程度是《挪》的两倍(特别是与妻子的对话与描写患有心脏病的妹妹那一段)。 “所谓骑士团长”也代表在出租屋里发现的《刺杀骑士团长》的画作,则“骑士团长”这一人物的设定便是只有“我”才能看到的人物(也可以理解为内心所幻想出的人物。) 本书最深刻的一句话 “或许大家都到月亮上去了”。这是“我”对妻子说的话(当妻子背叛“我”时我与妻子的一句对白。) 对于患有心脏病妹妹的感情表现在,从此之后“我”再也不敢进入密闭的环境里了,因为火化妹妹的小棺材给我带来了心理的阴影。 虽然在村上春树的其他作品里,总是描写“井”(比如(挪)(鸟)(弹子球))但这部小说展现出内心情感的都被其他事物所代替(古墓,铃铛,洞穴,佛具)。 这次的长篇巨作也是村上春树的一次写作的突破,大胆在下半部提到了中日敏感话题“南京大屠杀”。(由此也遭到了一些日本政客的抨击以及抵制此书。) 本书评仅上半部内容。(第一次写书评,不足之处多多包涵。)

《刺殺騎士團長》读后感(五):读书请带上想象力——关于《刺杀骑士团长》

(想起来再补)

一 、关于村上春树——读书请带上想象力!

问我所喜欢的作家,第一时间我可能会想到安部工房、陀思妥耶夫斯基、川端康成、加缪这些作家;若说喜欢的作品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可能是《穷人》《他人的脸》《雪国》之类。总之,“村上春树”就是仅仅作为词汇,也绝不会是第一时间浮现在我脑海里的选择。但是,我看着立在书柜里的书,村上的作品却具有实在重量的在那里,以穿越时间的姿态占据我书柜确实的空间。之所以说“穿越时间”,是因为对有些作家,我会一时间一下子买来许多他的作品(不过也可能是这些作家已经离世,有称之为“集”的存在),可村上春树却是我在不同时间、成长的不同阶段一本本买来又拿来确实地阅读的。

究其所谓原因,我引用一段Eudora Wetly 的话——“至于乐意发挥自己想象力的读者呢,他们事先总是已经有某种设想。因此很可能他们会觉得某些枝节出乎他们意料或者结尾不合他们的心意,总之,作品不能令人满意,在某种程度上(使人快活的程度)有点虚假。”

我想村上春树所带给我的,是与那恰恰相反的“满足感”。而且不仅仅是单纯的满足感或者阅读的快感,他也通过他的作品真实的建立了一种通路,使我确实的达到自身,认识自己;也使我透过他建立了与现实的联系。

二、关于《刺杀骑士团长》所讨论的——我所认识到的

①自我救赎的故事——“拥有相信的力量”

小说展现了这样几个人物。他们都曾与自己所珍爱的人分离,或者正处在这种分离的危机或伤害中。他们或迷失,或追寻,或逃避,带着有关记忆的悔恨与罪愆寻求救赎。面对这样的罪愆,文中“骑士团长”所说“时间会解决一切”。是的,时间会解决一切。然而面对“时间”我们或许是被动的,但无疑我们却可以决定我们面对“时间”的姿态。正如最后叙事者“我”通过与妻子分开这段日子所学到的那样——“拥有相信的力量”!

人的理性、逻辑是有限的,那你看到的你况且不信,更何况让你信那你所看不到的。我们需要超越理性的信心。而所谓“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希11:1)。

②艺术是Idea的隐喻——村上对艺术理念的阐述

世间具有各种各样的Idea,超越善恶。既有发动战争、“制造原子弹”的Idea;也有通过艺术,穿越时间、空间,来传递人性与良知的Idea;以及通过艺术作为通路,与他人建立连结,从而认识他人,认知自身的Idea。

“我”于“肖像画”正如“村上”于“小说”

★ ps 什么是隐喻?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我们通过两件事物相同的或相近性质和特点,将两件事物建立连结,通过其中一件事物认识另外一件事物。

③关于免色涉

对于免色涉这条线的叙述,不论是人物还是结构,都使我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同样是邻家的富翁;同样是买了一栋可以遥望所珍视的人的房子;同样是通过叙事者“我”来与“她”建立联系;同样内在具有不能忽视的单纯性;也同样拥有模糊的、不纯粹的过去。

④关于白色——白发的免色涉 与 开“白色S…F…”的男人

这两个男人都同样与“白色”脱不开联系。而这白色的象征意义,使我联想到《白鲸》中莫比迪克的“白鲸之白”。白色——是纯洁的、圣洁的颜色(婚纱),同样也是恐怖、死亡的颜色(裹尸布、雪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