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罗特小说集11》读后感100字

《罗特小说集11》读后感100字

《罗特小说集11》是一本由[奥]约瑟夫·罗特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特小说集11》读后感(一):来自奥匈帝国的旧故事

罗特的小说真是太好读了!每个人物都非常立体饱满,不管是语言还是肢体动作都是活生生的。我觉得相比起高深玄妙的意识流小说,这种以情节取胜的小说更能够引起我的兴趣。这本《罗特小说集11》收录了两个中篇《齐珀与他的父亲》、《左与右》。这两个故事的时间背景都是一战后,分别发生在奥匈帝国及俄国。 罗特生活在奥匈帝国,是亲身参与过一战的,也亲身经历了奥匈帝国的解体。罗特有一个帝国复辟梦,他也因为这一点而受到批判。他还曾经联系奥匈帝国各方旧势力试图发起复国行动。感觉很像爱因斯坦等著名犹太人复国以色列的经历。 罗特的小说里的年轻人角色很多都被战争毁了人生,比如《齐珀与他的父亲》里的弟弟凯撒。还有因为介入政治运动而流落他乡的,比如《左与右》里热情追随马克思主义的弟弟。他们在外在战争和政治中遭受了悲惨,在家里也是不受重视的孩子。这样的“弟弟”角色就像是多余的人,注定要被牺牲的。 《齐珀与他的父亲》里的“父亲”角色非常传统、权威,就是典型的旧时代的父亲形象。他倾其所有想让大儿子摆脱家族不高的出身,让他学音乐、学骑马、学游泳上大学、学法律……没想到战争来了,齐珀参军了,复员后当了个小公务员,爱上了一个风流的女演员。被女演员踹了之后,落魄的齐珀最后的归宿竟然是在咖啡馆里演奏小提琴。 父亲对齐珀的培养最后只用到了这最微不足道的一项。文中的“我”对于齐珀的这位父亲是非常崇拜的,我觉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对于旧时帝国的向往。一个家里的父亲就好比是一个帝国的帝王,妻子儿女和臣民们只需要遵从,接受上级给的一切。 罗特小说中的女性都是配角,从懦弱的母亲到风流的妻子。因此是妥妥的旧时小说的调调。

《罗特小说集11》读后感(二):一战后返乡一代的惆怅和迷茫:我们不原谅,我们遗忘

“当我们返乡时,我们不仅疲惫,半死不活,而且无所谓。我们仍旧如此。我们不原谅我们的父辈,就像我们不原谅还没等我们有立足之地就替代我们的年轻一辈。”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曾这样评论罗特的作品:“缅怀失去的过去,忧虑无家可归的未来,是奥地利小说家约瑟夫·罗特成熟作品的核心。罗特深情地回望奥匈王朝,把它当作他唯一曾有过的祖国。”

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特是与卡夫卡、穆齐尔比肩的德语作家,本卷收入的中篇小说《齐珀与他的父亲》与长篇小说《右与左》皆充满了感伤与迷惘的基调。

约瑟夫·罗特

在这两部小说中,罗特将个人的人生经历分别附在阿诺尔德·齐珀和保罗·伯恩海姆等人身上,缅怀已然消失殆尽的“哈布斯堡神话”!

罗特曾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匈帝国及其君主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分别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精神父亲”……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齐珀与他的父亲》中的老齐珀及其家庭对应的应该就是以上二者。

当86岁的约瑟夫一世去世,奥匈帝国在一战中覆灭后,罗特的“哈布斯堡神话”梦碎,他成了无家可归者,他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转折。

《右与左》中从先后返乡的伯恩海姆兄弟,面对奥地利封建君主制旧时代的结束和资产阶级新时代的开启,皆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在本质上与齐珀兄弟俩一样,都是“摩登时代”里矛盾的无家可归者。

乡关何处的孤独、无处安放的私人情感、无处可去和无从选择的人生方向与奋斗目标等,成了两对兄弟共同要面对的人生窘境。

不管是阿诺尔德那个残酷、狭隘、自私的巴西农场主叔叔,还是保罗在柏林时期冷漠的生意伙伴勃兰德斯,抑或是他们爱慕的女子与妻子……

罗特选择以忧郁而敏感的笔触,书写小人物悲伤的本能、老一辈的迟钝及疏远的人情血缘关系等,让他们在流亡生命尾声中放声歌唱,缅怀逝去的美好时光。

“世上任何地方都如此雷同……世界还是照样按照它无聊的轨迹继续转下去”,新的篇章也在离开与寻找的过程中开启。

《罗特小说集11》读后感(三):罗特的小说家

关于罗特,你知道些什么?“他与伟大的德语作家齐名,他是“作家中的作家””,他是一个犹太人,在那时,一个社会背景中,犹太人地位并不算高,而那时又因为他出生没有见过生父。从小就在亲戚的帮助下和母亲一起生活,所以很多他一些期盼的想法也就写在了小说当中。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酒店中完成,他的大半生也就耗在了酒店当中。他的离世,也是在一家又一家旅店的辗转中去世,年仅45岁。

在《罗特小说集11》中作者眼里的他们是另一个家庭的世界,他在享受着这样的旁观生活,却在羡慕期盼着。

对于这样一个家庭的生活,每一个家庭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缺少了的一员,总能让这样的家庭缺少更多的生气。这是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的表现,从作者作为朋友的角度,我来观察这个家庭,似乎局外人更享受于喜怒哀乐的日子,也是能看清别人生活中的优缺点。老齐柏和凯撒的矛盾,老齐柏与妻子的斗嘴,这是家常的斗争。

在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次不也是这样的,我们可以作为局中人,也可以作为局外人,这只不过是自我情感的摆放位置不同罢了,当我们以自己的视角看他人的生活,我们可以做出客观的评价,但往往对别人做出的评价,而实际上自己正面临着的自己又无可奈何。今天从罗特的角度看齐珀与他父亲之间的家庭故事,回顾现在我们的生活,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家庭。

在罗特的眼里,对于这个家庭的描述是中肯的,没有夹杂着多余的感情。其实在这一部分的故事当中,我也真的分不清楚他们之间负杂的情感是如何的?那叛逆的孩子,用着一切的行动反驳父母,在这样的一个故事中没有这样的过程,但是却有预知的结果。这便是家庭。

对于文中的人物,我们也可以仔细的思考一番,不管是身为儿子,还是身为父亲,还是身为母亲,他们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儿子,父亲,母亲,同样那也是自己,是在一个家庭之中的自己,在这一个团体之中,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想想作为旁观者的罗特,此时的他在想着什么?他写下的这一篇故事的思想是如何?

在另一个故事《左与右》当中主要人物保罗,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很善于社交。他会唱歌,会谱曲,会作画,会作诗,还会拆机械。他从一个艺术家转到政治家,他的自学能力总是那么的强,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人其实已经是很好了。他是一个绅士。他在战争中学会了另一种成长,那深埋在心底里的对父亲的没有牵挂,父亲给自己的遗嘱里提到了母亲和弟弟,他也知道,在父亲的遗嘱里并没有提到他,这是令人伤感的,只不过这是父亲的选择罢了。

在这本书中,是两个家庭的故事,聚焦在不同的人物层面上。每个故事中的独特人物对待每个事件的思考都让我们思考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