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罗特小说集2经典读后感有感

罗特小说集2经典读后感有感

《罗特小说集2》是一本由[奥] 约瑟夫·罗特 / 刘炜 主编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特小说集2》读后感(一):奥匈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的湮灭之路

原属神圣罗马帝国的广阔疆域内曾有多个民族长期共同栖息,奥地利,匈牙利是其中的强族;进入19世纪以后,作为古老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继承者奥地利皇帝,面临着境内各个民族纷纷争取独立的乱局,为了稳住强族匈牙利,老帝国于1867年改组成奥匈帝国,二元制的帝国。然而,民族独立自觉,去除君主专制毕竟是历史的大潮,年事已高的弗兰茨一世早已无法力挽狂澜;帝国军队内部也早就腐朽不堪,两个皇储先后早逝;老皇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停止了呼吸,其实也就宣告了帝国的不复存在。追随老皇多年的忠心不二的老臣无限留恋往昔的荣光和井然的皇朝秩序,然而,战争也将年轻的贵族之子毁灭在弹指之间,这也是预告了所有贵族阶级皆会随着帝王的消逝而灰飞烟灭。被毁灭的,还有犹太人群上百年来赖以栖身的家园,一个可称为“祖国”的地方。从此,犹太人群又将开始充满悲情和毁灭的离乱之旅。这本书,可以算是出生在奥匈帝国境内的犹太人对于曾有过的“祖国”的无限留恋的回望和深深怀念。

《罗特小说集2》读后感(二):特罗塔的消亡

战场上约瑟夫·特罗塔上尉反射性的动作救了皇帝,从此这一出身在普通不过的特罗塔便升为贵族,甚至这一事件被写进了教科书。突如其来的荣誉曾一时间使他将自己与过去划离开来,但父亲孤寂的死去使他明白,无论何种阶层,都注定以同样的姿态结束,贵族也无法改变这一结局。他嘱咐自己的儿子弗兰茨·特罗塔远离军队,然而身为地方官的弗兰茨·特罗塔却在自己的身份上刻意强调起贵族与平民的区别,他自始至终认为他的父亲对帝国的皇帝有着救命的恩德,直至最终,他为了自己的儿子求见年迈的皇帝时,也觉得他们相似而亲密。地方官对旧的时代和秩序有着绝对的信任,他也将这种观念灌输给自己的儿子,卡尔·约瑟夫·特罗塔,尽管卡尔·约瑟夫在军校中的成绩并不突出,但因为他是英雄的后裔,便得以顺利成为军官。但卡尔·约瑟夫本人却并不像父亲所要求的那样,他与军医斯拉马的太太偷情,尝试赌博,与年长的有夫之妇保持情人关系,并为她欠下巨额赌债。

卡尔·约瑟夫最终死于战场,但却是为同伴找水这样最平庸不过的理由,他没有像自己的祖父一样拯救皇帝,也并没有为自己的国家做出什么贡献,他只是呈一个滑稽的动作倒在战场。他一生中无数次想过客厅里祖父的画像,他是那样一个英雄,而自己却与他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面对战争和死亡。一向因循守旧的地方长官因为儿子的死去而对自己所坚守的信念有所动摇,最终也在孤独中死去。特罗塔家族就此消亡。

约瑟夫·罗特以特罗塔家族为写作重心,他写出了人性相似的平庸和面对生命的无力,同时,借由特罗塔家族与帝国的微妙联系,谱写了旧时代的消亡。这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奥匈帝国的历史。

在写作方面,史诗作品由于其题材及事件的厚重,难免会使读者感到枯燥。《拉德茨基进行曲》所描绘的内容同样恢弘,但约瑟夫·洛特的描写细致而轻盈,他善于描绘出美妙的景物与人物纷杂的内心,整本书读起来异常优美。以这样的笔触所书写的历史给人一种温柔中迎向灭亡的怅然和唏嘘,值得阅读。

《罗特小说集2》读后感(三):因为祖国已不复存在

我们往往要花很长时间来明白,所有人的命运都如同特罗塔家族一样,不过是历史中一颗微不足道的种子,生于荒诞,也终于荒诞。曾经昙花一现的繁盛,终将随着时代被层层埋葬。年代近些的,也许我们还能从岩层的尸骸中辨认出昔日的几许欢笑与悲忧,日子久远的,就已是众人皆可自行讲述的故事,冗长、无用。

读《拉德茨基进行曲》之前,特意找来乐曲听,本以为是勃拉姆斯或者巴赫那种宗教感深重的曲子,才衬得上奥匈帝国的黄昏。断未想到,曲调竟然就是从小到大校运会、广播体操开场前都会放的那首激昂急促的曲子。而当年的行军乐曲中蕴涵的最后一丝皇家庄严与神圣意味,也早就被这经年的滥用彻底消解。这或许正预示了这本书的基调:底色仿佛是用煤炭笔勾勒的大教堂骨架,又用嘲讽在其上速写了许多细节,清冷、枯瘦的色调里透出似有若无的戏谑成色,故事里自然有种晚夕已至的悲凉,却又隐隐渗出一种更为深切的对于荒诞的洞察。

罗特的后半生都在酗酒中度过,却对世界的命运有着非凡的清醒。

“一切可以生长的东西皆需要许多时间来生长,一切死去的东西皆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忘却。那时,人们是靠回忆来生活,正如今天人们是靠又快又彻底的忘却能力来生活一样。”

特罗塔家族的故事起始于一次荒诞的救援:祖父老特罗塔无意中把暴露自己的皇帝往下按了一下,使其免于一颗流弹的暗杀。从此,特罗塔家族的荣誉便与帝国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祖父老特罗塔成为国家英雄,封爵并载入课文(课文中极具夸大了他的英勇护主与所谓的浴血奋战)。他的儿子成为地方官员,而孙子又被送入军事学校,成为一名重骑兵军官。

罗特的细节把握得非常出色,通过琐末之处,几乎是完全立体地建构起那个往日世界:“《拉德茨基进行曲》、已故母亲的肖像画(他已记不清她的容颜)、沉重的银汤匙、盛鱼的大汤碗、背上带锯齿的水果刀、小而精巧的咖啡杯、薄得像银币而且极易打碎的小汤匙,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夏天、自由和故乡。”

而最为堪称神来之笔的部分,是他写小特罗塔去吊唁自己难产而死的情妇的墓地,那是飘洒冷雨的一个下午,守墓的老妇人在削土豆,墓上是已被雨水淋湿的玻璃纸紫罗兰花环。他又到了情妇的家里去坐坐,那个被背叛的丈夫接待了他,客气地请他喝了一些她尚在世时做的草莓水,最后丈夫在雨中递给小特罗塔一沓他找出来的两人间的情信。

这些细节充满灵气,它并非是那种对于后文情节有着串缀作用的伏笔,如果仅仅如此,就未免太过乏味了。罗特的迷人之处是他的笔下总是充满了这些无用的细节,然而这些细节所构成的整体又让你觉得惊人的真实可感。

单凭这些细节的建构,罗特已足以甩离茨威格半个奥匈帝国的距离。同样是写陷落前的往日世界,罗特书写的世界是立体而鲜活的,它当然包含了种种高贵的成分:捍卫尊严与人道主义,优雅的繁文缛节,精致体面的生活习惯……但也有种种荒诞不堪的部分:盲目的决斗与毫无意义的死亡,在帝国末日中的空虚与沉沦,对王朝至死不渝的信仰……罗特冷眼旁观,笔下有冷讽,但却处处密密缝了他隐秘的感伤与悲悯。

而茨威格的作品,更多是沉浸在一种自我凝视中,衍生出无穷无尽的自恋。无论是《昨日世界》里沉湎于怀念自己年少与诸多名人交流文学、搜集巴赫与贝多芬的乐谱手稿,还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类的小说中的自我投射,与其说他在哀叹整个欧洲的灯光都熄灭了,还不如是在哀悼他的前半生的种种明亮辉煌已不可再。

在小特罗塔乏善可陈的一生中,唯一的高光时刻大概是与德曼特军医的短暂友谊。然而最终他不得不卷入一场与妻子名誉相关的决斗中,毫无意义地死去。军医临死前在佩剑上刻下笨拙难看的字,并托人交给小特罗塔,“祝您安康自由”……“包了金属的绸丝从手指中慢慢滑下来,好似在下冰凉的金色的雨。”也许曾经照亮欧洲的从来不仅仅是那些文学与音乐的手稿,而是这种人性的光辉。

当我们在评判这种旧时代毫无意义的死亡时,难免也让人想起在新的世纪里的死亡:奥斯维辛、广岛、长崎、当代中国……难道这种死亡又比怀着尊严地主动选择死亡要来得更有价值吗?

“他在这里已经如此清楚地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衰落。如同人们站在城郊早已见到暴风雨就要来临,而城内的大街小巷还一无所知地欢欢喜喜地躺在蓝天之下。”

一个时代结束了,结束在欢欢喜喜庆祝骑兵团成立百年的舞会上传来的萨拉热窝暗杀新闻中,结束在小特罗塔去为士兵取来两桶水的铁路坡上,结束在老皇帝驾崩的细雨迷蒙的午后。而罗特的祖国,也许也是相当多一部分人的祖国与精神祖国,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而巧合的是,这部关于特罗塔家族的书,在一个咖啡馆中终结,而罗特本人最终由于过度饮酒,猝死于巴黎的咖啡馆里。

“就是说,一个农民曾在春天走遍这块田地——待到夏天来了,他亲手播种的一片茂密的麦子抹去了他的足迹。”

《罗特小说集2》读后感(四):在理想与现实挤压下的英雄梦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老约翰·斯特劳斯为了赞扬奥地利陆军元帅拉德茨基而创作的曲子,其创作目的是为了炫耀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茨基的威风。从音乐上讲,这首曲子曲调优美、节奏明快,让听众能从中得到一种激情澎湃的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但从创作背景来讲,因为拉德茨基曾是意大利的侵略者,所以并不获得人们的兴趣和认可,连带这首曲子在某个时期也不受人喜爱。而在德语作家约瑟夫·罗特笔下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则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从个人的成长到贵族的未来,再到哈布斯堡家族和奥匈帝国的没落,是希望与绝望并存的现实。

第一次读罗特的作品,对于少有涉足外国文学的我来说,是稍显晦涩的。因为罗特独特的语言,只有喜欢的人是会真的喜欢,而无感的人也确实是无感,好在我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居然越读越喜欢,越读越对罗特刮目相看。罗特对于展示主题的方式与众不同,不直接点明、重点突出,而且通过大量的环境描写、心理建设、矛盾的描写,多观点贴合主题,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发现。

小说讲述了奥地利新晋贵族特罗塔家族三代人的人生,呈现出一个家族从被晋封到没落的过程,特别是第三代从对人生充满激情和希望到最后充满绝望麻木的变化。祖父约瑟夫在索尔弗里诺战役中救了皇帝一命而自己中弹,被奉为英雄,也为自己挣来一个晋封贵族的荣誉,此后,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变成英雄贵族。但是,这种阶级的转变并无法为约瑟夫赢来更多的成功,反而在人生中付诸更多的遗憾。首先,他与父亲无法再亲密起来,因为他是贵族,父亲是亲民。而他也不愿意被人知道自己出身贫微,就此做一个孤独的贵族,因为他也无法融入真正的贵族阶级,只是带着皇帝的赏赐度过一生。而他对后代的影响,除了一个英雄的称呼就是一副由儿子朋友所做的画像——一副英雄的画像。

约瑟夫的儿子弗兰茨成了政治家——西里西亚行政区的地方长官,他遵从父亲的教诲和原则生活,也用这种方式教育儿子。他墨守陈规、呆板,只喝轩尼诗(一种酒),要求儿子学习上进在儿子面前时刻保持着贵族形象。但儿子卡尔的人生并不能如父亲所愿那样完美前行。

卡尔就读于军校,后入伍成为一个重骑兵部队的少尉,军营驻扎在一个边境的村庄。他对祖父的崇拜超过父亲,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祖父一样的英雄。卡尔生性懦弱、无自主性、空有幻想,在这种英雄情结未能抒发的郁郁寡欢中,他沉迷于酗酒、享受着与有夫之妇偷欢的喜悦。在他的一生中,有两件大事对他的影响极大。

一件是他的情人——卫队长妻子的死,他曾无比喜爱这位少妇,她用女性独有的魅力、风情迷住了他,也让他在某种心理上平衡了父亲施加给他的压力。但是她难产死了,并且她留下来的与卡尔的通信被卫队长拿到了,并曾交给他的父亲,这样一来,他曾经隐藏起来的秘密被人知晓了,而且还是一个可耻的秘密。他只能试图用其他的成绩来掩盖这个年少时的污点。

一件是他的好友——军医德曼特因为他的过失疏忽与人对决死了。这次种种迹象表明,他与德曼特的妻子来往过密,因为一次两人一同在街上挽手同行被军营中的人看到被大肆宣传,德曼特愤怒了,但他只对评论者的行为感到愤怒,最终他们决斗,同时死去。德曼特的愤怒另一方面是来自对生活的不甘,美貌的妻子不愿过平淡的日子,而他微薄的收入无法满足妻子的挥霍,并且早已有流言疯传。这一次,卡尔深深感到自责内疚,因为他有机会救德曼特,但因为他的懦弱和举棋不定,让一切成为定局。

在这种无助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是选择逃避,申请调往其他的军营,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中断了与父亲的来信互通生活琐事。作为“索尔弗电诺战役英雄”的孙子,他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最好是能成为一个拯救皇帝拯救国家的英雄,他也在等待一场战争,一个给自己表现价值的机会。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即使在新的军营里,卡尔依旧毫无发展。面对比他更高级别的军官,他只能是听从命令,一点不能有英雄主义。最致命的是,他个人的实力并不高,除却“英雄的孙子”这个标签,他一无是处。在这种“小人物大抱负”的压力下,他再一次从另一个地方寻求慰藉——他又勾搭上一个有夫之妇。这一次,他真正把自己毁了。为见情人向人借贷,他身负重债,军营里人尽皆知,他名声扫地。最后,情人离他而去,债主上门讨债。这时,他的懦弱又被扩大了,他只能求助父亲。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曲子,对每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来说,这首曲子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对于一个无能力去追求理想、只会一味逃避责任的人来说,这首曲子更像是在嘲讽他的无能懦弱。正如那些空有英雄情怀的人,只是在梦想成为英雄,认为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却不知,成为英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更何况,成功的案例无法复制。

小说的最后,作者安排了让卡尔英雄一回。当他已经从军队退伍,成为一个整理文案的管理员时,在战火来袭,士兵们严重缺水难以坚持的时候,他毅然抓起两个水桶去帮士兵们装水,却忽视了自身安慰,最终中弹身亡。他是那些士兵们眼中心里的英雄,在生命的最后达到了理想的顶峰。

罗特的这部小说,让人思考的地方太多了。关于英雄主义、关于自我、关于选择、关于希望和绝望……也写尽了一个懦弱的青年各种矛盾和不甘,却又无可奈何、选择逃避的内心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