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只虫草读后感1000字

三只虫草读后感1000字

《三只虫草》是一本由阿来著作,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01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只虫草》读后感(一):纯净的少年,温暖的稚子之心

很久没有看过儿童文学了,这本书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很引人无穷的回味。有人说最能打动人心的是最普通不过的语言文字,而不是用华丽形容词的堆砌和繁冗词藻的修饰出来的。 这个是好学生桑吉由挖虫草开始的故事,从开篇起语言就很清透,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寒冬渐去,初春的春寒料峭中又蕴含了丝丝阳光的温润;耳边好似听得到缕缕雪花消逝的融化声,脆嫩草芽拱出冻土的勃勃生机的声音;鼻尖处又好似能够感受到初春的沁凉,草芽儿破土而出的清新青青草叶儿香,空灵而又温厚,清澈而又细致。 三只虫草的旅行是揭示了政府的腐败,一层层的剖开、揭露,这种现象根深蒂固,不止书记,领导,甚至包括他们的朋友、妻子都在推波助澜。 桑吉是个塑造的十分成功的少年形象,干净纯粹,包括桑吉的内心活动都刻画的非常细腻而又活灵活现,桑吉努力的挖虫草,攒着虫草,计划着用虫草换来的钱为家人们带来欢喜;结果在遭遇了欺骗、虚伪之后,困惑迷茫而又伤心,他要追回虫草,追回百科全书,独自踏上漫漫征途,在成人的世界里,很明显桑吉只是一个小小的弱势孩童,可他面对强势的“恶”的世界毫不屈服的精神在成人身上都已经快要泯灭了。 可尽管桑吉碰壁而归,却仍旧选择原谅了那些贪婪的伤害过他的大人们,用这样一个怀揣赤诚之心的少年反衬成人世界的腐朽败坏。

《三只虫草》读后感(二):学识让人变得开阔

又看完一本书的时候,厚重的充实感,需要喝一口咖啡消化一下。

像是又一趟旅行,从昨天的日本飞到西藏。同样是在钟书阁买的,当时第一眼看到的,是梵高式的缤纷油彩图,书名很简单,朴素和本真。作者是阿来,并没反应过来是谁,直到看到简介上的《尘埃落定》,原来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初中时读过一部分,文字很有画面感,至今都记得。

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小村落里的聪颖的藏族小学生,因为退牧还草,家里的畜牧业被禁止,每年指望着虫草节挖虫草换钱作为整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幼小的桑吉,从书本和老师那里获取了超越父母甚至当地人的见识和机智,还有超越同龄人的担当和成熟,他对爱的报答和对知识的渴求贯穿了整本书,被他寄托在自己攒在铁盒里的三只虫草上,想用换来的钱一一实现,但是冒出来的调研员把小孩子的纯净世界打破,画风一转变成了官场现形记,通过三只虫草被骗走之后被一次次转手而把故事背后不被桑吉知道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小小的桑吉在失落之后通过优异成绩到了市重点中学,知识让他变得宽容。

虫草无论是在土里被桑吉第一眼发现时沾着霰雪的透亮,还是在孝敬给寺庙喇嘛时折射着的灼灼眼神,或是在桑吉珍藏的铁盒里被赋予很多期望时的安详,甚至是躺在某书记的水杯底自带肥腻的样子,都在反映着不同价值观下人们的视角,淋漓尽致。不知是不是金钱带来了罪恶。

任何一样东西,都有背后的故事,如果以作家的身份要求自己,去观察生活,也许微距下会发现更多的真善美。

《三只虫草》读后感(三):今年第十四本《三只虫草》

以一个孩子的角度,讲述了关于虫草的故事。

整个故事十分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剧情上的起伏。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孩子,为了增加家庭收入,选择逃学和家里人一起挖虫草赚钱的故事。

作者阿来应该是刻意的避免了俗套话的故事,所以没有特别去用第三方的角度叙述,而是更多的采用桑吉本身的视角去表达。

如果采用第三方叙事,或者更多的现实刻画,的确会让整个故事剧情感更强,张力更大,但是很难避免的会让整个剧情陷入俗套。没有刻意的编排,只是借少年之口之心去体验去思考,让故事更加的真实,很平淡但是也很纯净,留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更美。

说实话,整个故事我读过之后是没有太多想法的,因为我不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也缺乏对山区文化的见识。所有的描绘和想象,大概都靠着《变形记》里面关于山村的画面。对于这个故事觉得自己很抱歉,确实是由于我的肤浅,无法和故事共情共感。

但是我对作者的序里的一段话,记忆却颇深。

“我相信,文学更重要之点在人生况味,

在人性的晦暗或明亮,

在多变的尘世带给我们的强烈命运之感,

在生命的坚毅与情感的深厚。”

我想,带着如此的想法和情怀的,宁愿故事平淡也不愿多加戏剧冲突讨好读者,尊重作品尊重本心的作家阿来。一定是个有着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的人。

PS,最近读书,可能是好书读多了会越来越挑剔,挑剔的不是书本身的内容,而是作者本人在书里表现出来的他本人的想法。有些作者的确是有名的受吹捧的,但是他的文字里都是戏谑,是嘲弄,对读者从上至下的口吻,从他的书里就能看出他是怎样的人,这样人的书,我读到一半,就不想再继续了,即使整个故事写的很好,但是再好的故事,表达出的却尽是这个人想法的卑劣与自私。(有位受人尊敬名作家的作品,我看到一半,真的就无法忍受了。不是故事不好,而是书里所藏着的写作人的心,让我有些恶心。)

我更喜欢阿来这样的作家,抱持着一颗真心去写故事,即使故事平淡,它也是高尚的。看完之后心里舒服。

《三只虫草》读后感(四):少年桑吉的虫草之旅

茅盾文学奖《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的新作《三只虫草》是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中篇小说,讲述藏区少年桑吉和他采摘冬虫夏草的故事。小说从桑吉在虫草季逃课开篇,反映退牧还草后藏区的天然珍宝虫草对牧民生活的重要性以及这一特别的物产在世俗流通于当地社会、人群的影响。

小说营造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依旧秉承淳朴的藏民定居点,和世风日下的外部世界。在藏区,朴实忠厚的藏族人民坚守着世代留存的风俗习惯,心存对神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但又不得不提,落后、愚昧、缺失文化知识始终围绕着藏族同胞。而定居点外的花花世界,随着改革与开放,形形色色的事物缤纷呈现,泥沙俱下,同时人心也在悄悄地发生嬗变。让思考着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如何革新、如何保持两者的平衡,死在大问题。

同样,故事里的人物也可简单地分为两类(事实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但现做儿童文学观之),一类仍旧保有旧时传统道德的人,价值观不为外界所移;一类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人。当然,孰优孰劣,在道德层面根本不易分清,此乃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前者以桑吉的父母为代表的一批藏民,后者是桑吉、调研员一类。似乎把桑吉和调研员混为一谈大谬不然,但他们能敏锐感知时代变化,于此点是想通的。不过桑吉向往知识与未知的世界,期待能改善目前的生活并在更广阔的时空舞台有所作为。反观调研员,虽然本性不恶,但迫于世道浇漓,为扭曲的潜规则所左右,行贿受贿。因此,在大时代的风浪面前,唯具有赤子之心的人(桑吉具备)才能面对物语的诱惑,坚持本心,不改初志。

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过多的阴暗面的描述自然不利于小读者的成长,所以阿来对世间非善的暴露适可而止,对比之下,光明面的赞颂更鲜明直接,毕竟只有在孩童的心中装满爱与美才能抵御将来不可避免的暗黑的侵袭。而主人公桑吉的拳拳之心最是令人击节赞叹。他为奶奶的病,姐姐的新衣,仅给自己留三只虫草,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三只虫草,他仍没有用到自己身上,他想给敬爱的老师买礼物,甚至还念到了那不争气的表哥。尽管表哥打过他,桑吉也不记仇,还惦念狱中表哥缺失一只手套的手会在严冬很冷。这份无私的对他人关爱,发自一个少年人,实在感人动人。放眼我们自己或周遭的孩子,有几个能像桑吉一般怀揣大爱。他不光智力上有天才,他的人性也熠熠生辉。

《三只虫草》读后感(五):虫草少年背负多了点

虫草少年背负多了点

——读《三只虫草》

滁人也

笔者这里所说的“虫草少年”,是作家阿来首部儿童文学作品《三只虫草》里的主人公桑吉。因为整部小说都紧扣桑吉的三只虫草展开,而虫草实际上又影响着桑吉、桑吉一家,甚至更多人的命运,因此,“虫草少年”这个称呼,倒是意蕴丰富起来了。

阿来是首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藏族作家,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但真正让他在文坛产生深刻影响的,是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阿来的作品一直比较有个性,尤其是善于体现少数民族特色。《三只虫草》这部儿童文学作品,沿袭了阿来创作的特点,又在儿童文学领域进行了大胆地探索。

小说总体上来说比较“易读”——以儿童为视角展开,多用短句,文字清新。故事从桑吉逃学去挖虫草开始写起,写桑吉一家人随着村人一起上山挖虫草、买虫草,然后返校读书,追寻一套百科全书的故事。

故事设置上,桑吉这个成绩优异的少年面对几重选择:上学还是赚钱?读书还是当喇嘛?是否要原谅糟蹋百科全书的校长?这个虫草少年的背后,因他特意收起的三只虫草而变得不再轻松。浓郁的臧家风情,掩饰不了生活艰辛的酸涩。小说在桑吉找调研员问询百科全书到底是否赠送给他却没有结果(调研员因为买了虫草行贿而高升到别的县了),而桑吉却不知道,他的三只虫草早已因为这些送礼的官员而成了肮脏社会的“礼品”。桑吉以优异成绩进了重点初中,他今后的生活会怎样?他是否能够一直选择百科全书而抵制各种诱惑?小说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思考了。

读完整部小说不难发现,小说有两条线索:桑吉的成长历程、虫草的旅行记。小说主题非常深刻,有思想张力,但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却感觉主题过于“成人化”:实际上,让孩子过多了解官场的“灰色”,并不利于孩子成长。笔者以为,对于官场的“黑暗”,只写校长、喇嘛和调研员这些和桑吉紧密相连的层次,或许更能激起读者的共鸣。如文中有关校长处理百科全书的情节——不给热切希望得到的桑吉,却让自己的孙子撕了擦鼻涕玩,读者印象就非常深刻,这样的情节也更能激起儿童读者心中的爱憎情感。而对于虫草被官员一级一级行贿,造成塌方式腐败这样的情节,其实有以偏概全之嫌。毕竟,大多数虫草还是作为医药用途,和腐败无关的。

作为儿童文学,一个“虫草少年”的背后,还是多一些健康印记,少一些沉重阴影才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