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槍與巧克力》读后感锦集

《槍與巧克力》读后感锦集

《槍與巧克力》是一本由乙一著作,獨步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28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槍與巧克力》读后感(一):略失望

相较于乙一其他作品平淡了些,文章内设多处伏笔,后文揭示后也无欣喜之感。整体故事刻画不够深刻,更像写给小学生的睡前读物。

作者对男三杜拜犹刻画的生动特别立体,介绍他的背景,从男主口中透露他高贵血统,他父亲,他妹妹,他外表美丽以致看护人员以为其为降落凡间的天使,和他性格起的强烈反差。

读后反是对杜拜犹印象深刻。

《槍與巧克力》读后感(二):若是改成日漫 感觉还不赖

我不能保证乙一的书都看过

但大部分的都有阅读

起码有付诸百分之九十的热情在这个作者身上

于是一口气读完了枪与巧克力

就像看一部典型日本动漫剧场版一样

虽然故事地点不在十一区

一口口叫着字母组成的偏偏是我记不住的名字

仿佛端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

日漫风的色彩熠熠生辉

这部小说在我眼中脱离了无论是白还是黑的乙一

一部不是很难推理的冒险小说

一段跌宕起伏还是有些小惊喜的故事

到最后美丽的妈妈开着轻型卡车载着林茨回祖父家,林茨啃着手里的金币,想象着这是一块巧克力多好哇的时候,我还是开心的合上了书页

《槍與巧克力》读后感(三):写给孩子的少年冒险故事

乙一是我非常喜欢的日本悬疑轻小说作家,不过在国内,他总是没有东野圭吾这类小说家那么热门,显得小众了许多。

也许是因为他的故事总是透着一种孤独的少年感,有着异于成年人思维的古怪,而这正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枪与巧克力这本小说,人气真的很差。一方面它没有被引进到大陆来,例如我手上这本就是我在台湾旅行的时候买的竖版书;另一方面它在乙一的小说里,从整体水平排序上来说,确实可以排在末尾了。

枪与巧克力有点日本漫画风,整体的文字和故事情节都偏幼稚,通篇看下来,情节很简单。故事的背景是在一个虚构的王国,王国里有一名大盗和一位深受孩子们推崇的名侦探,而主角是一位移民少年。有一日,少年在死去父亲买给他的圣经中找到了一幅疑似大盗绘制的宝藏图,于是他就写信给了名侦探,希望能够提供线索,从而得以见到了这位孩子们眼中的大英雄名侦探,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我觉得可能因为这本书本来就是写给孩子看的,所以成年人看起来会觉得不大尽兴,但是,因为是乙一啊,我太熟悉了,里面又有很多乙一特有的优点,我下面来稍微阐述一下。

首先是反转+反转,乙一小说的特点就是如果你顺着他给你的思路去读故事,那你绝对会被他的文字所迷惑,这就是他特别的文字诡计。这部小说也是一样,在文章中会铺设很多让你意想不到的东西,人物的转变,故事情节的转变,给孩子来看是绰绰有余了。

其次是细节,通本看完,整个冒险结束之后,再根据他书中的一些细节,你会在回味中恍然大悟,原来当时他写这个情节是有这样的作用的。这也是我们熟悉的乙一,乙一是没有一句废话的乙一,所有的铺垫,情节,对话,都是有目的的,起到草蛇灰线的作用。在这本小说中,乙一也给读者设定了一些类似的彩蛋。

最后要说到这本书的名字,枪与巧克力。这本小说有个特别之处就是所有的人名、地名都是以巧克力品牌来命名的。而枪在文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道具。读完即可理解其中涵义。

乙一的这本小说我打算留给孩子去看。作为儿童读物,它其实略有一点点残忍和阴暗,其中写了阴谋,写了死亡,写了残酷的现实,但是也有一些很童趣可爱以及温馨感动的地方,这就是乙一,矛盾的乙一。我最爱的乙一。

欢迎关注有趣又有料的微信公众号:晚安研习社(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即可立即关注噢!)

《槍與巧克力》读后感(四):【录入解说】混沌流動的善與惡——乙一「槍与巧克力」解說

这篇解说是和导读一起录入于2017年9月,来自独步台版书后。录入/木海,解说/elish。

解說/elish

混沌流動的善與惡

翻開《槍與巧克力》,很容易因直白的文字與童趣的設定,認爲是單純的少年小說。但閱讀的過程中便會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乙一在看似單純的稚氣外表下,塡入許多價値衝突。除此之外,無論人物或背景塑造,謎團安排還是細節鋪陳,全看得見用心,創造出許多令人玩味之處,等待讀者的挖掘和省思。這讓本作成爲一部可輕鬆看,也能認眞讀,同時包含冷冽與溫暖的冒險故事,理所當然入選二〇〇七年「這本推理小說眞厲害!」排行榜第五名。

若想探討本作的複雜面貌,或許可從書名開始。乍看之下,《槍與巧克力》像是主打形象反差的書名,實際上並非侷限於此。

槍同時可用來自衛及傷人,雖說本身很中性,怎麼使用完全操之於持有者,卻無法抹除槍的存在本身提供大量的方便機會、降低許多計畫的難度,更別提容易走火,或由於誤會引發攻擊等意外。一切不脫人性,但正因如此,無法輕易給予槍明確的定位。相關爭議總顯得萬般複雜,唯一能確定的是,在槍已發明出來的現今,人類需要它。即使大多數的人並不眞的那麼需要,仍不能完全捨棄。

至於巧克力呢?雖然表面是甜蜜美食、幸福的象徵,離罪惡似乎十分遙遠。然而,做爲巧克力主要原料的可可豆,卻是世上最具爭議性的大宗原物料之一。研究巧克力的歷史,等於追溯富國以各種手段狠狠剝削窮國的漫長奴役過程。直到今天,可可豆在非洲的主要產地,政局仍經常不穩,烽火連年。負責種植可可的童工或許終生吃不到巧克力,甚至可能是奴隸。於是,當消費者愉快拆開又一包巧克力時,世上有些人因此而死。

關於全球政經體制形成的不公不義,單就個體消費者而言,責任確實很難稱爲巨大。但不能否認,正是多數平民百姓在消費時忽略生產端可能的剝削,又或者知道卻不思考、不在乎,更糟的是無力在乎,於是世界才變得愈來愈扭曲。若說槍的爭議,還能堅持不是每個人都會那樣,是濫用的人有問題(假使不計戰爭這種巨大的「集體出問題狂熱」究竟該如何定性);像巧克力這般表面光鮮亮麗,私底下每家大廠幾乎都問心有愧、消費者為滿足口腹之欲甘願助紂為虐的狀態,要說不是人人有責,恐怕非常牽強。

於是我們發現,《槍與巧克力》打從書名便開始點題,看似壞的不全然很壞,好的也不見得全是好的。

小說情節同樣値得玩味,乙一自開場便不讓讀者喘氣,以輕盈筆調簡單勾勒出一個沉重社會。先從製造得便捷容易的子彈,及射得又直又遠的槍開始,暗示無論此前此後,這都是離戰禍不遠、情勢緊張的國家。資本家剝削勞工導致貧富差距驚人,配合只著重經濟發展,忽略環保與國民健康等外部成本的作法,導致民眾生活水準不斷下降。最後彷彿仍不滿足,加進暗指猶太移民與種族歧視(完美的民怨轉移對象)。

這還只是個開場呢。

接下來,乙一對角色的塑造也十分有意思(書中所有名字皆與巧克力相關,不過,除去歌帝梵的品牌和商標典故來源Lady Godiva,是爲了阻止丈夫的重稅政策,願意裸體騎馬環繞市區的奇女子,與小說中的義賊形象重合,其餘名稱引用趣味成分居多),可說端出各形各色的惡人上桌。細心探究便會發現,登場角色全是「壞人」——如果做過壞事就等於壞人。不良少年有種族歧視和暴力傾向,偵探其實是卑鄙小人,義賊終究犯了竊盜罪,祖父欺騙警察、包庇逃犯,媽媽毫不猶豫地在麵包裡摻劇毒……沒錯,哪怕本書怎麼看都是溫馨的冒險故事,卻也是一部登場角色通通離清白有段距離的小說。連全書最善良無害(頂多偶爾持槍威脅、協助犯人脫逃)的主角林茲,依舊會吃巧克力。

然而,這並不代表故事中只有惡,恰恰相反,一切皆是爲了襯托惡以外的價値。乙一能透過描繪人物的言行,讓某些角色顯得無法輕易評價,正是因爲裡頭仍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善默默運作(好吧,有的可能非常非常小)。透過善惡之間混沌微妙的互動,個體評價不斷變化,感受這種流動,便是《槍與巧克力》有趣的一面,連帶引出某些嚴肅問題。當我們願意原諒做壞事的人時,理由究竟爲何?善與惡的邊界眞的存在嗎?牽涉人性的議題,往往無法輕易判定,尤其是牽扯上複雜且不斷流動的現實與人際關係的時候。相關探討或許永遠不會有標準答案,但無損思辨的價値,亦是本書能啓引讀者的一個方向。

書中不特意著重殘酷寫實的描述,反倒選擇較單純的手法。於是,小說裡的人性衝突也不走曖昧混亂的路線,而是在直接明瞭之餘,又不失單薄蒼白。促使讀者能明確感受到善惡判斷的弔詭,挖掘隱藏在習以為常的外表下的眞實世界。

有些惡行不難找到直接歸責的對象,像是竊盜與殺人;也有些涉及複雜的結構問題,像是剝削勞工和種族歧視。無可否認的是,大眾總習慣指責看似單純的,甚至刻意忽略其背後可能存在的複雜成因,像是階級問題與生活壓力。對於一望即知十分複雜的議題,則容易害怕確實不好解決,索性遮起雙眼,抱著「反正改變不了」的心態裝死。如同指責偵探是表裡不一的小人很簡單,但其背後的媒體和政府爲求轉移民怨焦點的勾結與盤算、不加省思輕易隨之起舞的社會大眾,又該如何評價、改善及究責?

歷史告訴我們,多數的社會問題不可能自動消失,甚至會漸趨嚴重。種族歧視可能僅限於無傷大雅的玩笑,又或者如本書描繪的明目張膽但尙能忍受(?)

的狀態。不過,人們不該遺忘,曾有個叫希特勒的帝國元首,以合法手段,在歐洲許多人的默許與幫助下,針對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等,所有不合乎納粹標準者進行「最終解決方案」。那樣的邪惡顯然屬極端領域,背後成因複雜,但導致那麼多人跨過道德防線的最直接原因,也許意外單純。如同知名學者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平凡的邪惡》(Eichmann in Jerusalem)中的闡釋,你以爲是殺人魔的納粹官員,其實只是平凡貪財、愛當官的小市民。之所以犯下重重罪孽,僅是不曾認眞思考自己做的事多麼嚴重。

若不想讓苦難擴大,希望守護珍貴的事物,比如母親爲孩子唱搖籃曲的能力,這種處於問題之上卻不思考的態度便該改變。至於如何改變,或許可先從探討《槍與巧克力》觸及的種種爭議開始,逐漸將思考範圍推向現實。

願世上所有人皆能爲摯愛者歌唱,不唱的,只是比較喜歡講故事而已。

本文作者介紹

elish ,業餘作家,部落格「ELISH的蘇哈地」的主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