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季节的西藏》读后感100字

《一个季节的西藏》读后感100字

《一个季节的西藏》是一本由冯娜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季节的西藏》读后感(一):恍若爱情,有如皈依 ( 王磊)

恍若爱情,有如皈依

王磊

有些地方,即使我们只是短暂停留,也一定会一生铭记。

冯娜说她仅仅只是经历了一个季节的西藏。可是,我却分明从这本书里看到了那些且行且停的足迹,看到她在藏地的每一朵花,每一颗草,每一尊佛像前伫立良久的身影。

她,是一个在藏地生活了八年的白族女子,也许正因为如此,才让她在这样一次短暂的旅程中,会有这么大的感悟,才会写出这样积蓄了个人情感与山川河流彼此交融的美丽文字。若你没有去过西藏,那么,这些文字就可以引领你去跟随朝圣者的足迹,并探寻生命的意义。而如果你去过西藏,那这些文字,就会让你在即使告别很多年后,也能轻易找回初见西藏瞬间泪奔的感动。

小小一本书,她写了山川河流,写了人物建筑,写了宗教信仰,生死轮回。并由此对照我们日常生活发出深刻的反思与拷问。她是一个作者,也是一个心灵的净化师。

在纳木措,她向湖水轻轻俯首,不为洗尘埃,只为不让尘埃回到身上。面对即将消逝的卡诺拉冰川,她忧心忡忡:五十年,我们能否还它一个真正的冰川?在布达拉宫,看到昔日的圣城宫殿变成今天人们匆匆游览的过所,她说:对于亘古的时间而言,悲欢不过是一瞬,我们承担历史,历史中的挫折和苦痛,才能清晰地知道,为何它在那里,现在是这个样子。它让那些岁月中的尘埃和碎屑有着安定的落处,在晨昏的经轮转动中保存了风霜的面影,和面影中干净的梵音。

时时刻刻,她在观察,写作和思考。而在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时,她亦不失少女天真的本性,看到晶莹剔透,琉璃般美好诱人的覆盆子果实,她忍不住摆在阳光下左拍摄右拍摄,然后,当被它们深深沉醉而无以表达时——就一口吃掉它。因为是未嫁少女而不能穿上美丽的藏式围裙时,她难掩失望情绪。可是当藏族小姑娘为她戴上哈达,并夸她漂亮得像一个藏家卓玛时,她又瞬间高兴起来。

这就是冯娜了,一个至情至性的女子。在人生的旅程中边走边唱,以文字和真性情演绎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看这本书的样稿时,正处于南国的盛夏。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身边大簇的紫薇开得正好。有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下来,我眯上眼,想起那些游走在藏地的日子,格外恬静,安详。那种感觉正如她在书中所说:恍若爱情,有如皈依。

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力量。这本书,却让我一直回想,并且期许着,下一次进藏,也许会选择在冬季。

《一个季节的西藏》读后感(二):去西藏和看西藏的方式( 安石榴)

去西藏和看西藏的方式

安石榴

2006年7月,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的铁路正式通车,这条被称之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过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穿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三大山脉,沿着三江源、湿地、错那湖蜿蜒而过,沿途景色壮美绝伦。青藏铁路格拉段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在沿线车站中都设有观光台,提供作或长或短逗留的乘客们观景。可以说,这是一条专门为进藏旅者开辟的梦想轨道,意味着藏地遥不可及的神秘大门更大限度地打开。

从此,坐火车去西藏成了众多旅者钟情的选择,相对于坐飞机抵达拉萨,沿途短暂和模糊的俯瞰,然后从拉萨对周边展开或近或远的游走,坐在火车上穿越青藏大地,从世界的低处沿着变换的地貌、空气等登上世界屋脊,那种感受是不可比拟的,从风景开始的地方,进入风景的深处,无论你走得多远,都可算作领略到风景的始终,尽管西藏的风景无人能够看尽。

一个初秋时节,于广州一所大学里工作的诗人冯娜,利用暑假时间坐火车去了西藏,在藏地进行了大约一个月的游历。随后,她写了一本书叫《一个季节的西藏》,书中,她以诗人的丰富情感、细致洞察和优美文笔,诉说了她所看到的西藏景物。与众多描述西藏的书不同的是,《一个季节的西藏》并不试图充当向导或者先行者,全书看不到没有任何关于出行之类的指引,仅仅是一个自由行走者的看见和遭遇,文字中更多流露着情感和声色的更替,泛动着西藏这一特定地方的时令气息,这一时令并非仅仅是指季候变化在短时间内的鲜明呈现,更是时空的声音、时间的幻像和景物的灵动,所有这些与作者的内心碰撞出强烈的波澜,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不到一个月就仿佛经历了四季更替”。

自然,作者所指的“四季”,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春夏秋冬,而更多指向那里的风景流动、事物起伏和时光恍惚,包括生命的顿悟或者更多。她进入的不是一次旅游,而是一场人生的游历,因此那些途经的事物总能牵引出许多情愫,她着眼最多的是那片天空下的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其次是村庄、人群,还有艺术、传说等,她试图与那些事物心意相连。可以说,她是以心灵行走在西藏大地上的,一路上有着平静、忧伤、迷惘、惊喜,她真实地记录下途中随景物而生的情绪,让人看到那片大地带给她的情感起伏,看到她对那一片笼罩在神秘中的土地的并不人云亦云的自我认知,并由此展开一种别开生面的去西藏和看西藏的方式。

我们知道,随着青藏铁路格拉段的通车,马上就出现了一本书叫《坐着火车去西藏》,这本书对沿途景致作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几乎成了坐火车进藏者手头必备的旅行宝典。然而,对于西藏来说,并非风景一直就在那里,也并非每个人看到的都是相同的风景,而应该说,西藏的风景,是随着时间、季节、气候等不断变幻着的,有着美好事物应有的心情和脾气,而对前来看风景的人,也讲究际遇和运气,讲究身份和素养。冯娜的《一个季节的西藏》,以她作为诗人的视角,看到的自然远不止平面中的景象,还有天地氲氤之间的色彩和声音,历史以及想像中的声响。

《一个季节的西藏》的内容,还包括作者藏行途中所写的日记和诗札。作者足迹所及,包括从所周知的布达拉宫、大昭寺、色拉寺、纳木措、珠穆朗玛、雅鲁藏布江、卡若拉冰川,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如定日县的云中村落、藏北草原的藏獒基地等,有在拉萨城中的小资式的闲逛,有在无人区空荡荡的游走,有在边境线上与旅伴告别时的眺望,也有在某段途行中发现格桑花的喜悦以及对酥油花的刻意寻找……所有这些,不仅出现在作者的文字记述中,有不少也同时出现在诗中,以不同的形式交织着说不尽的感受。

去西藏和看西藏,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一个季节的西藏》只是其中的一种,自然、亲近、文艺而清新。

《一个季节的西藏》读后感(三):我没去过的西藏

我没去过的西藏

李婧

“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我回归了作为一个职业女性的面目,我跻身在朝九晚五、踩高跟鞋、步伐紧凑的上班族中……以星期计算着下一个假期的来临。灰头土脸的日常生活会让人很快忘掉远山中轻衣素颜,仿佛凝固的光阴。”

《一个季节的西藏》自序里的这段话,正是我现在的日常状态,尤其是最近两年。我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过着24小时开着手机、随时上网、拿起电话就讲工作的日子。心心念念想的都是工作那些事儿。曾有一段日子,我每天都有一股放弃的冲动,想要抛开工作、删掉日程、关掉手机、没有网络,去到一个只有陌生人的地方。可是一个转念,这种冲动就会被忘记,一个工作上的电话就能把走神的思绪重新拽回来,呼一口气,拍一把脸,又精神抖擞。两年来,工作成了我的“恋人”,对它又痴又怨又爱。

很多职业女性像我一样,我们都在不断赶路中忘记了出路。“工作中的女人是最美的”这句话应该是出自男人之口,女人在这种虚幻的赞美中陶醉而不自知、在“灰头土脸的日常生活”中忘记了初心。

找寻初心的方法也许就是旅行。我们生活在躁动浮夸的世俗中,惯于用功利之心为每件事找个意义,对号入座,兀自认为凡事都要有一个结果。正如对待旅行,许多人也要给它找一个旅行的意义。书中对不同的旅行者有着细致的观察,有的是“看看而已”,有的是为了有茶余饭间的谈资,有的是要留下旅行的痕迹,有的为了释放减压,有的要寻找爱情,有的要治疗心灵创伤……旅行对于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体验。而我比较认同作者自己对旅行的体认,“我不相信那种豪奢浮夸的行走态度对了解事物时有多少帮助。我相信用眼睛看、耳朵听、用自己的皮肤贴近事物的体温。我们知道最美的风景总是在罕无人迹的地方,最真实的生活也不在表面的花纹中。”

如果非让我给旅行找个意义,那就是旅行的过程,它始于行走,终于思考,它在不断的挣扎、怀疑、重建中,有所顿悟而身心自由。旅行的过程才是最美的。如果让我选择旅行的方式,我会像那位不曾告别也未告诉去往哪里的人,当一个“不结伴的旅行者”,跟随自己的脚步和心灵,在寂静中独行,与身边的人相遇随缘。

而《一个季节的西藏》却不止于旅行。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西域自然风光的大美,如唐古拉山大雪、可可西里无人区、“万水之源”雅鲁藏布江、纳木错的碧水等;你也可以看到藏地的风物、人文、独特饮食,如塔尔寺美妙绝伦的酥油花、羊卓雍错的玛尼堆、融入生活的虔诚佛教文化、以及作者因其名字而不愿食的丹葛尔古城的“狗浇尿”煎饼。

在这里,你更多可以看到的是人们对灵魂的涤荡、对内在的观照与自省。当你站在高不能企的珠穆朗玛峰前时,你才了解沧海桑田的变换、才知道自己多渺小。当看到一副唐卡,要绘制几个月甚至几年,画师端坐画布前,不见日月只见笔下纹丝铺开;看到一尊酥油花,艺僧用一双在冰水中反复浸泡降温的手塑出,不问双手是否会被冻伤冻残;看到大昭寺前此起彼伏磕长头的人,一次次的跪拜,重复着同一个动作……这时你才会被信仰本身的力量震撼到,才能体会到何谓在信仰中修行。当看到文成公主狠心摔下能看到故土的日月镜,才懂得只有决绝地面对生命中无可挽回的失去时才能成长。当看到仓央嘉措为了爱情和自由付出生命的代价时,却很想问问佛陀“当一个人的灵魂受到束缚,是该挣脱还是安于现状?” 当看到正在消亡的卡若拉冰川时,那种失落和震撼才让人类懂得在自然面前要敬畏和谦卑。当看到天葬台、水葬台时,才会直面生死这样的终极问题……

当我谈论旅行时我在谈论什么?旅行与我,其实是一种修行,而修行与我,其实是一种和解。而时间,是完成和解的不二定律,因为在时间里,我们总要完成一些生活的试炼。借用亚当.扎嘎耶夫斯基的诗句,如果生活和时间,“它们能和解/就能允许我们看到对方在其秘密和复杂中的存在/存在缓慢地发展……有时是绝望/强烈的启示/幸福/最终是在一棵大树/在我们头顶长满茂盛的叶子/投下巨大的阴影……”

《一个季节的西藏》也谈到了时间之于旅行的启示,“我更加相信,世界对许多事物的体察和考验,真正的内核不是路途,也不是我们惯用的伦常,而是时间。”

我没去过西藏。

西藏与我,最初来自于我的大学同窗和室友,毕业后她追随爱情去到西藏尼木县任教,时光流转,已经教书十多年之久,不知从何时起,我在电话里听出了她带着西藏普通话的味道。而寄来的照片上,她一副藏家女儿模样,身穿藏族服装,手持哈达,跳着锅庄,俨然已落地生根。西藏与我,现在则来自于这本《一个季节的西藏》,“去往西藏的心情如同探望一个挚爱之人,相见作别,再深深惦记和怀念。”西藏与我,更像是一种隐喻,它带来一种连接,让我发现,人生原来还可以这样的生活。

2014年8月5日凌晨于祈福新村家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