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聞的騷動读后感精选

新聞的騷動读后感精选

《新聞的騷動》是一本由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著作,先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1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聞的騷動》读后感(一):中文書名就體現了我們的譁眾取寵與多慮

原書名The News: A User's Manual

才是書中所要傳達的本意

面對龐大且繁雜的人世間芸芸眾生

你所能應對的是更確切的內省

說來俗氣但那就是自我品味的建立

就像P123所說文學這種媒介能夠會喚醒人們對這世界的敏感度

而錯不在新聞這個類別

對此作者也在提出疑問

我們真的有能力知道自己需要接觸什麼樣的新聞嗎?

好奇、懷疑並且謹慎,然後抽離出新聞的價值,好好用自己的眼睛檢視身邊的一切

這是艾倫狄波頓想說的

而不是甚麼騷動與慰藉

也沒有要深入哪裡

大家沒事不要亂深入

我喜歡P263說

更加無益的是,有不少文化新聞都把重點放在抨擊評論者本身認為不夠水準的藝術作品上...

我們基本上就是這麼蠢吧。沒話說。

《新聞的騷動》读后感(二):【讀書筆記】艾倫‧狄波頓《新聞的騷動》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新聞的騷動》(The News)討論「新聞」,猶有一種從外看進去的深度。

不同於我在學院派的學習經驗,動輒以內部組織(權力、倫理)、外部結構(政經、文化)分析,左批判右套牢,談著談著,千絲萬縷而又身陷泥淖,仰天長歎,疲憊者敗下陣來,新到者接棒戮力。我們,重複地,不曾間斷地,呼籲並修正一紙記載迢遠而可能的處方箋(寫作、剪輯、編製),同占星那般觀看與紀錄著,探詢摸索的過程很多發現與感觸,但最終,仍然留下無法真正企及的惋息。

這本書分章立節地探討起當今新聞困境──國際新聞,乏人問津的曲高和寡;災難新聞,不忍卒睹的殘忍血腥;名人新聞,膚淺俗濫的八卦小說。若同從前,我們誠然可以一路審問下去,傳喚閱聽人、傳媒、記者等人出庭,並藉由各方證據的拼湊,疊合起一絲一線瑣碎細微的徵象,仔細檢調整條產製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指認出各種名狀下的框架理論肇生的鏈鎖式症狀;但最終,如同我們帶著伴其一身的慢性病進到大醫院,掛哪一科都有所缺失,吃哪一顆藥丸都有副作用──儘管,某些時候,某些階段,體膚心理之痛楚能夠獲得某種程度的紓解,但我們仍得小心翼翼地維繫著這一點靈光,視其為偶發的幸運,無比珍惜,不至於天真到以為能夠阻擋「壞下去」的時間之輪。

然而,我們相信人生並非如此,我們一定能夠突破現狀──這不啻是無用的文學的意義了。我認為,作者試圖接近「新聞」的存在意義,異於近來傳播學的主流表述(若以政大新聞系的歷程而言──從文學院出走後自立傳院,向社會科學取徑,如閱聽人研究),討論的視角論據,是自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重回文學(liberal arts)的領域。

臚列七例,摘引如下:

1. 談面對政治帶來的失望,常常只是毫無來由的樂觀所致。

"新聞拒絕接受人性現實,於是任由希望一在沖刷在同樣的淺灘上。新聞裝出一副天真無邪的姿態迎接每一天,卻總是到了傍晚就不免對我們的處境充滿盛怒與幻滅。……。實際上,我們就許多面向而言仍是個無可救藥的物種──這點並非偶然,而是根本上就是如此;此外,我們在關鍵時刻也不該氣急敗壞,而應當保持深沉平靜的憂鬱心態。"(P.65、66)

2. 談陳腔濫調下的同一化困境,泰半是我們誤信並縱容笨蛋的自以為是。

"現代的笨蛋能夠輕易知曉過去只有天賦異稟的人士才可能知道的事情,但儘管如此,這麼一個人卻仍然是個笨蛋──過去的時代從來不必擔心這種令人沮喪的組合。"(P.81)

3. 談產製國際新聞需運用「細節得以連結建立起相對的切膚感」的藝術原理。

"把焦點投注在這些平凡元素上並不會削減『嚴肅』新聞的力量,反倒是能夠提供一座穩固的基石,讓我們對駭人及干擾正常生活的事件能夠產生真正的關切。"(P.97)

4. 談財經新聞的疏離感受,如同夜半一再侵擾的荒涼叩問。

"……;另一方面,我們卻也懷有許多粗淺、天真、單純、熱切又強烈的渴望,又總是刻意將這些渴望隱藏起來,也通常不願提及,只怕一旦表露這種盼望,將不免有失體面及成熟嚴肅的姿態。"(P.150)

5. 談名人新聞帶來的閱聽人效果:嫉妒,是我們習焉忽略的負面影響。

"當然,嫉妒的效用有其限制。過度提醒別人的成功,可能只會使我們陷入恐慌與麻木,並且無意間導致我們無法將任何計畫付諸實行。我們聽到別人達成種種工業的消息,不免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我們必須不讓自己的內心與外界隔絕,處於平靜的狀態,才有可能完成有價值的事物:也就是有一天可能引起別人嫉妒的事物。"(P.191)

6.談災難新聞的悲劇深意,得以作為寓言啟示,協助我們度過人生裡的變數。

"新聞中大部分的內容,終究乃是陳述世界各地的人,在各式各樣的立場中犯下嚴重的錯誤。這些人沒有能夠在還有時間的情況下掌握自己的情緒、節制自己的執迷、判斷是非對錯,以及作出適當的行為。我們不該虛擲從這些人的失敗中獲取教訓的機會。……,藉此讓我們在安全的狀態下,已充分的餘裕發展出最好的因應方式。"(P.222)

7. 談意外報導裡「虛空」的雙面角色,藉其平衡生活裡各種的拉鋸折衝。

"死亡的念頭能夠讓我們看待事物的先後順序而獲重新安排,撥開日常生活中的煩擾,而使自我當中較有價值的部分再度浮現出來。看見人生中真正值得害怕的事物,能夠在驚恐之餘,致力追求內心知道自己應當追求的人生。"(P.227)

"我們都太習於把感同身受與人性畫上等號,以致遺忘了偶爾保持麻木也是一種必要的成就。……,那些問題畢竟不總是屬於我們的問題。"(P.231)

以上。回歸真實世界(實務或學術),我們心知肚明這些闡述很難成為有用的「說明書」,指南成就途徑或者作法要領,遂能抵抗這個頑強而殘酷的自然生態;事實上,政經結構與職場倫理仍如衣食那樣,飽暖才得以延續首先之體魄。唯獨,更重要的是,作為個人(閱聽者與傳播者)無時無刻倚賴完整的護守與慰撫,以安適自我的心思與情緒,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之際,感觸到最深刻的觀點了。

《新聞的騷動》读后感(三):我们在接受怎样的新闻,我们的内心渴望什么

我一直在回想从何时起自己对新闻工作者有莫名的崇拜,从柴静的《看见》,觉得他们是集智慧与正义于一身,拯救那些被假象欺骗的我们的战士,亦或是大学时看到白岩松《你幸福了吗》后从中有被指点迷津之感。

以至于日常很关注新闻工作者所出的书,各类新闻报道,以及报道的方式,深入程度,受众人群,以及新闻的影响度。

新闻和文学艺术是分不开的的,看似无用,却在帮我们塑造着内心世界。“诗歌为生,新闻为死”,作者有些时候就在哪新闻与艺术创作做比较,期待新闻达到艺术对人的影响力。

所以才会入手《新闻的骚动》,而我却在读完序言,看到政治新闻时,觉得乏味,放弃。直到2年后我再次拿起,一天时间读完,才明白这本书究竟在写些什么。

正如最后总结那里所说,作者选取了日常中经常可见的政治,国际,经济,名人,灾难,消费,健康,文化类新闻,诉说当下新闻的特点,读新闻的我们的心理,我们关注的点,提出更好的新闻应该是如何的,应该带给我们怎样的影响。

新闻一一种碎片似的冲击我们,新闻机构交付我们的也只是故事的之鳞片爪,要看清庐山真面目,往往只能等数月,甚至数年,很多时候大众早就遗忘。

新闻所做的,不过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将某些报道置于聚光灯下,而将另一些淡出视线,从而塑造出选择性的新闻。根据大众猎奇心理,选择能够让其盈利的新闻,当遭逢那些意见似乎稍显统一的观点时,我们要在头脑中敲一敲警钟,要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

我的书评,很多时候就是摘抄,很不好意思。

政治新闻

作者认为现在政治新闻的缺点是:乏味 和困惑,缺少些许希望,带给我们恐惧与愤怒,充斥恶人与丑闻,带有庸见。 “阅读现代民主国家的新闻机构出品所谓严肃的政治报道时,最常见的反应就是乏味和困惑,原因就是不提供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阐述”他希望政治新闻能够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在揭露社会恶行攻击现存缺陷的同时构建美好宽容健全的社会。同时也对看新闻的我们提出要求,鉴于我们根本就是无可救药的物种,关键时刻,放弃歇斯底里的愤怒,保持安静深沉的忧郁。

新闻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揭示人的短处为乐,而探寻如何为未来进行能力建设。

国际新闻

作者提出国际新闻在信息抽象、细节、摄影 三个方面都有可努力的空间。作者的观点“目前的新闻报道方式重视真实精确,技术迅捷,客观中立,聚焦危机,生成了一种全球化的狭隘”,确实如此纵观我们看到的国际新闻都是我们和谁是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其他国家都是各种丑闻,恐怖袭击,自杀式恐怖袭击,持枪伤害平民 的缺鲜有介绍在事件背后,其国人生活常态有和变化与不变。作者指出图片对于国际新闻的重要性,每幅优秀的新闻图片,都应在填充我们之前对于真相残缺或偏狭的认知,能够引领我们以适当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这让我想起每年国际上都有新闻图片的竞赛,那些获奖图片,真的有时候就像博物馆中的名画,需要我们端详半小时看出很多的故事,所谓无言胜却千言万语。

从我接触新闻从业的那天开始,我就有一个观点,新闻者应该是最中立的,不带有个人色彩,只报道客观存在的事实,作者指出“这样一来,表面看似客观且正确无误的报道方式,其实隐含了一种即便面对陌生事物也没有丝毫兴趣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免引起一种令人窒息的乏味,从而彻底破灭我们探索世界的各种渴望”,但如果国际新闻中能够从其国更多的细节处报道。让我们先对这个国家日常有印象,那么其发生一些事件才会引得关注。我们也不会不知不觉错过这个星球上哪些教不显眼的美好和悲剧。

经济新闻

这类新闻是我平常最难懂的一类。无非是各种指标数字。书中的一个插图是元素周期表,下面的一句话特别搞笑。他说“地球上的一切事物,树木,你的配偶,办公室,归根结底都在这张纸里”,话没有毛病,所以才搞笑。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会有很大的变化,更亲近我们的无非是工作的态度,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工作更有意义。作者说“工作日谈什么意义,那是休息日的专属”。

名人新闻

从这结开始后面的新闻对我们简直是狂风乱炸似的,不信我现在打开微博热门,咱们看前十条新闻都是什么:20180321 1109

1.高云翔工作室 的招聘面试题过于奇葩

2.今天是国际睡眠日,今天是春分,是世界儿歌日等等

3.孝子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多年的温馨故事

4.伪装车祸向女友求婚,国外的

5.韩剧《迷雾》的推荐

6.说欧阳娜娜打脸的采访

7.中古古代匠人发明的榫卯结构设计巧夺天工,这个值得我点击进去

8. 萌宠狗狗的视频

9.纪梵希去世,讲述他和赫本的故事

10,漫威首部女超级英雄电影拍摄爆出的片场照片。

好了,上面的新闻浏览过去后。发现真的有知识性的就一条。更多的是名人名事,而这写新闻正如作者所说,全部拴在名人服饰,细节上的性却,偶尔的一次口无遮拦,作者提出名人新闻应该向有关成长的主题。于此切合的就是纪梵希的新闻。在读这部分的时候,看到了前段时间出现在社交圈的埃隆马斯卡。恩,这果然是南非奇才,一个人在四大领域成为带头人,让我觉得其实世界上类似马云的成功人士很多。当放到芸芸众生中,拥有这样成就的人还是少数,他们的成功不该只是引起我们的嫉妒。

灾难新闻

回想日常中的人性缺陷导致的悲剧,意外,自然灾害,无论科技多么发呆,在自然面前我们那么的无奈,春节期间海南因大雾,导致上万辆车滞留海岛。

健康新闻,消费新闻,文化新闻

这类新闻是最容易对我们造成行动上影响的新闻,比如每天的养生文章,我们或许那天就信了其中一条并且视为信仰来做。比如每天要喝多少水,怎么喝。比如看到各种旅游文章,谁不生出,“世界确实大,我什么时候能去看看的”想法,作者说“我们出国旅游不是为了看到别样的风景,还希望用外部景观重组内心世界”,我确实有打算旅游日本的想法,当然其历史,自然风光哪比得上我们地大物博的中国。但是就其不一样的文化,三观,其实是想冲击下内心的。我一直很喜欢爬山,即使是一个人,也喜欢,我很认同作者的分析“徒步登山度假是在向犹豫和脆弱告别,以及全新自我诞生”。日常看到消费新闻需要警惕“消费主义注定不会是纯粹的浪费金钱,期盼中的转变不会单靠购买行为而发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