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银河铁道之夜的读后感大全

银河铁道之夜的读后感大全

《银河铁道之夜》是一本由[日] 宫泽贤治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一):和星星一起飞翔

直到我第一次在夜晚乘坐高铁

我才明白

银河铁道

的夜晚

有多么

诗情画意

矗立着的十字使人有着莫名的哀伤,笼罩着七彩霞光,从南十字到北十字

虽然我不是基督教,但死亡与无所烦扰的信仰,依旧让我动容。

无论是夜空中的十字架,或是燃烧着的天蝎,飞翔的天鹅,我悄悄地坐在乔班尼的对面,看他哭与笑,静静不作声。

本书收录的 猫的事务所 也是让人深思的文章,

如果能有人经常和我谈谈该多好

我想要观众

更想要知己

《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二):关于《银河铁道之夜》一些想到的

花了不到一天时间就读完了。合上书,回味一遍,感觉这本书就像一块牛轧糖,尽管有着浓浓的甜味与温柔的触感,但咀嚼起来却可以咬到果仁的碎屑,从而感触到一丝丝涩泽。那牛乳的香甜便是文章中处处流露出的纯真与可爱,而那一丝涩泽则是间杂其间的无奈与真相。正如坚果仁在糖果中的位置一样。

为什么会被同类所嫌弃呢?哪怕分化出如星数般的职位,如沙数般的面孔,总而归论,他们都属于同一物种。为什么会步步紧逼,哪怕对方并没有错误,都会为其捏造出一个错误。那么,何苦呢。这样不是很累吗?更何况,在讥讽别人的同时,根本无从知晓,此时的自己,是不是也有可能在某地某处的某屏幕上,为某人的笑声所起舞吧。

人是不是也是一台机器,吃进去的是利益,淌下来的是金钱?

那么这台机器是多么得万能。它可以在必要之时做出改变,用最小的花销创造最大的财富。至于流程,流程是不用管的。只要流程中物还有一口气尚存,都要像用手杖碾滚折叠好的塑料袋一样,让他吐出最后一丝财富。

也许当他见到他的管理机器,他才会稍微休息一下吧。

这个世界小的可以啊。

银河铁道上的一夜像棉花糖,软绵绵的,甜丝丝的。但那也是孤寂的。棉花糖是挨不了第二个人手的。无论怎样地拉扯,球一样的它总会带上第一个人的味道。这种感觉,怎么能让人接受呢。

就好像铁道上只有这一辆列车一样。

最后也只是一个人在自己的月光下茕茕而行吧。

《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三):所谓幸福

《银河铁道之夜》在许多日本动画、游戏中都曾经出现过。我在《美好的每一天》的序章中看到了《银河铁道之夜》,一种忧伤感油然而生。

这篇中经常提到“幸福”。

“不管是谁,只要做了真正的好事,就一定是幸福的。”

“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幸福?哪怕是再伤心的事,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不管是上山还是下山,都是朝向正确的幸福迈出坚实的脚步”

“啊,是吗?不过通向最大的幸福,是要经受各种各样的悲伤的,这也是天意。”

在这里康帕内拉和黑衣青年的意思是自己做了好事、正确的事就获得了幸福、最大的幸福。但是事实上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也为他人带来了痛苦。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康帕内拉为了救人而死,黑衣青年没有推开他人,带着两个孩子在爆炸中死去。他们认为自己在做了好事之后能获得幸福,是否也是因为不可逆转的结局而产生的自我欺骗?

他们失去了生命,这已经无法挽回,这已经有太多的悲伤,为了让自己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便认为这些痛苦、悲伤是通向幸福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这所谓的幸福大概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吧,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理由。

《银河铁道之夜》读后感(四):温情而感伤,清醒而睿智

我一直认为,在文学创作上兼顾童话的作家是具有独特气质的。本周读了宫泽贤治的《银河铁道之夜》,这本书被认为是宫泽贤治未完成的作品,读到最后,虽戛然而止,却也有一种隽永的美感。在《银河铁道之夜》前,还有几篇短小的故事。也都较为易懂,童话的呈现方式本就直白一些,人物性情和善恶是非观念,作家都以一种轻松的笔调来叙述,比较有意思的《猫的事务所》一篇,诙谐有趣,叙述没有赘余之处,一气呵成,在作者半感叹的语调中读来趣味横生,也不免随处展开联想与思考。如此,对于人事物的种种讽刺,也显得多么睿智与温情啊。

《银河铁道之夜》讲了主人公乔万尼同朋友康帕内拉熬夜天河的际遇,而终止在康帕内拉莫名的消失处,即使我们不能知晓以后还会发生什么,前文中的诸多信息也足够值得探索,只粗略读过一遍不敢分析,对于童话却有些话想说。

人们区分开孩童与成人,并大体上设置了某些界限,不能适应这种区分的人好像是很奇怪的,有时我们给一些作品附上“成人童话”的噱头,成人与孩童在思考模式上固然相差很大,但我们读来的书,能读出什么是要讲求机缘的。对于童话,感受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洗涤心灵也好,从至朴反思世浊也好,追溯内心深处丢失的事物也好,读一份便有一份的触动,其他都是次要的。这类同文学创作更为贴近的童话作品,和由神话、传说等逐渐流传下来而形成的“佚名”故事相比,美感上有了进一层次的提升,相比较于稍有说教警示意味的寓言或情节“冷硬”的欧美童话,这种意识层面上的创作也融合进作家本人的态度、情感、认知,甚至宗教理念等特性,因而有更为深厚的韵味在。王尔德《自私的巨人》便是鲜明的一例,口碑极佳的《小王子》更是与作家的精神特质有多处交融,安房直子将幻想元素与梦幻感发挥到极致。对于最初的童话故事而言,以荣格为首的从无意识领域切入的相关分析很是盛行,而对于这类由作家有意创作出的作品,我们有更丰富的角度去感触、思考。再借凯伦依的一则概念:真正的神话(童话)并非用于解释事物,而是为了奠定事物的基础。那么当我们读童话时,我们在读些什么?标准答案是没有的,或许美感与深思,豁达与凌厉,我们都想要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