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是一本由李小龍 / John Little著作,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读后感(一):筆記

- 之前看明報的書評, 對書的評價不甚了了, 故一直沒有拿起來看。反倒是因為工作關係, 與同事聊起如何'從心出發'的改變自己和別人的想法時, 他建議我去看這本書, 看書的動力就來了。

- 我對李小龍的電影不甚著迷, 對他的生平更是認識有限, 一向只知道一些花邊新聞。書中文章顯示的, 卻是一個對人生、自我、武術契而不捨的追求的一個真人。

- 他從武術/功夫入道, 反覆思考道是甚麼, 達到那個彼岸的方法為何, 其意志、毅力與及思考之深度令人敬配。

- 他對自由(個人的/心靈的)、自我解放、功夫作為表達自我的藝術等理解, 都遠超電影上見到他在狂呼中的形像。

- 李小龍強調要達到自由, 最難的就是認識自己, 找出自己無知的原因。他拒絕將到達彼岸的方法講白, 也可能是那道路本身就無法講清。從他分析截拳道的文章來看, 他的思想深受佛、道的影響, 講求頓悟, 無住, 自由/自然等。

- 他那茶杯要空才有用、手指與月亮的比喻等, 是我這種凡夫俗子要參透一生的道理。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读后感(二):轉貼書評: 讀李小龍﹕書與電影的落差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

讀李小龍﹕書與電影的落差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

2010年12月19日

【明報專訊】在《李小龍 ﹕生活的藝術家》一書中,研究李小龍的專家力圖(John Little)重塑李小龍的形象。對只從電影認識李小龍的龍迷來說,李小龍是武術家(《猛龍過江》)、俠者、甚至悲劇英雄(《唐山大兄》、《精武門》)。此書通過編輯他的片言隻語、書信、文章,告訴大眾李小龍是一位「生活的藝術家」。在力圖眼中,他「不僅是一位詩人、哲人、科學家(身體和思想的科學家)、演員、製片人、導演、作家,而且還是舞蹈編導、武術家、丈夫、父親以及朋友」(前言,18頁)。李小龍的遺孀蓮達更表揚他「在武術和電影中的形象,都是『簡單而誠實地反映著自己』」(序,12頁)。此書的意義亦如蓮達所說的﹕「小龍也剝開內心靈魂的層層外衣,向世界展示真我」。

正是這點,令我疑惑不解。

眾所周知,李小龍在荷李活鬱鬱不得志,所演角色——如電視劇《青蜂俠》中的「加藤」——無異於「茄哩啡」或特技演員。他在《風流特務勇破迷魂陣》及《春雨漫步》兩部電影中,也不過擔任動作指導。他回香港拍電影,是既想吐氣揚眉,也要「展示真我」吧!

憑著《唐山大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李小龍的確做到揚威影壇,震驚世界。他掀起功夫熱,確立了功夫電影這個類型,甚至可謂替成龍 等開山劈石,打開通往荷李活之路。他肯定是吐氣揚眉了,成就的確是前無古人。可是,在這幾部電影中,他所展示的形象,跟此書所說的「展示真我」,有多少關聯呢?觀眾何嘗看到他是「詩人、哲人、科學家」呢?

作為演員,李小龍肯定是稱職的。他在電影中形象突出,許多小動作(mannerisms)例如耍雙節棍、擊中對手時的嚎叫、打鬥前擺的架式、向對手招手示意對方先出招、揮動食指叫被打倒在地的對手不要起身再戰……凡此種種,都成為他的招牌 ,後無來者。但,這些是不是他要展示的「真我」呢?

李小龍在此書中兩篇講「演戲」的文章裏,反覆強調電影要先商業、後藝術,但也明白的說,只有商業是他所不齒的。他說﹕「要把演員——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當作商品,在情感上對我來說有點難以接受。一名演員,特別是一名優秀的演員,……要在藝術上將商業和藝術無形地和諧融合在一起,成功地塑造成一個有機及合適的整體。」(285頁)李小龍說的再對也沒有了,只是,用他自己訂立的標準來衡量他,他做到了嗎?

1984年,我寫過一篇影評《李小龍﹕神話還原》,指出李小龍的《猛龍過江》是他最言志的電影,在這部他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中,他通過功夫肯定自我的價值。他拍攝在羅馬鬥獸場大戰羅禮士的一場戲,是功夫電影中罕有的尊重武術/功夫的場面。其他汗牛充棟的功夫電影,不是把功夫當作奇觀、就是「以暴易暴」的發泄——不幸,《唐山大兄》、《精武門》及《龍爭虎鬥》都不例外。捨此之外,我實在無法在李小龍其餘三齣電影中,找出什麼能展示他的真我的地方!

不單只此,李小龍在他的四部電影中,對女人、愛情和性的態度,更是不折不扣的清教徒禁慾主義。在《猛龍過江》中,他簡直是現代梁山伯,對多次示愛的苗可秀不看一眼,無動於中。這肯定和現實中的李小龍背道而馳,這絕不是李小龍的真我了吧!那麼,李小龍為什麼要在他自編自導自演、有全權控制的電影中,塑造這樣的英雄形象呢?他為什麼要背叛自己呢?除了扮演戇小子外,他不能演其他功夫英雄嗎?

武功蓋世 敵不過荷李活

更令我痛心的是,他死前重返荷李活,以為他是衣錦榮歸、可以吐氣揚眉了吧!怎知他卻接拍了《龍爭虎鬥》這樣一部爛片。在片中,他傲慢輕狂,招招傷人奪命,還要在打傷對手後,發出獸性的嚎叫;給對手刺傷流血,他還用手抹抹血漬,用舌嘗嘗……和《猛龍過江》中的角色比較,這簡直是一百八十度的顛覆。武術,在這電影中,只是「徒手殺人利器」。

那時候,我想﹕武功蓋世的李小龍,還是敵不過荷李活!

那時候,我已問﹕為什麼?為什麼李小龍肯演這樣的一個角色?為什麼李小龍肯把他的武術低貶至此?

看畢《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一書,我更添疑惑。書中,沒有我期望的答案。

文 澄 雨

編輯 曾祥泰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读后感(三):李小龙——生活中的艺术家摘要

1. 艺术是自我的表达,方法越复杂越多限制,表达一个人的原始自由感的机会就越小。尽管技术在早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但它也不应该太复杂、太局限,或太机械化。如果我们受它的牵制,我们就会被局限性所束缚。

2. 刚柔并济 刚和柔并不需权衡

3. 对我而言功夫的特别之处就是它的简单质朴。

4. 为了更好的演练功夫中的每招每式,必须要放松动作,而形体的放松,必须同时保持意念和精神的放松。为了达到这一点,习武之人必须保持一种静谧和平和的心态,掌握好“无心”的真谛。“无心”并不是说大脑一片空白,而是说它摈弃了所有情感:它也并非简单的心平气和。“无心”的真谛是思想的无欲无求。习武之人能够如一面镜子般支配自己的思想。镜子既没有抓紧任何东西,也没有作出抗拒:它接纳一切,但又一无保留。

5. 他的意思是,让思想自由的思想,不受潜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干扰,只要让思想随意漂流,绝对不用费劲推动。那么随着干扰思想的消失,阻力亦随之消失。凡事都不要刻意而为,每时每刻都让一切顺其自然,既来之则安之。无心因此并不是没有情感和感觉,而是一种没有阻滞或受阻的感觉,这是一个免却受任何情感影响的思想。就像河流一样,万物永无止息的流动着,不会休止,不会静止。这就像我们用眼睛去看东西时,虽然眼睛落在某些物件上,但实际上却是视而不见,眼中无物的。无心就是运用整个思想,就像我们用眼睛落在某些物体上般,实际上却是视而不见的。就像庄子所说:婴孩每天看东西,眼睛连眨都不眨,是因为它没有将焦点盯在特定的物件上,他走动却不知要去哪里,停下来时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将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与环境同行,这正是精神健康之真谛呀。艺术家就应如此。

6. 因此,注意力集中在功夫中,并不是惯常所指的将全部精力限制在单一的目标上,而仅仅是对外界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件,保持一种静态的警觉。这种注意力的集中就好像观看一场足球赛,球迷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某个球员身上,而是放在整个球赛上。同样,习武之人在格斗中,也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手的某一部位上,尤其是当他遇上很多对手时。举个例子,如果十个人袭击他,打算一个接一个的去打倒他,那么他在解决了一个以后,旋即转到另一个,当中根本没时间容许脑子歇一会,不管他一拳接一拳有多么迅速,他也没有时间在两者之间停下来,这十个人就在这情况下一个接一个的被击败。但这只有当思想毫无阻滞的从一个转到另一个,不会被任何东西喝停或抓紧时,成功才有可能发生。但如果思想不能以这种方式进行思考运转,那么肯定会因两者的冲突招致失败。

7. 就像先前提到的那样,习武之人旨在达到自身和对手的和谐一致。而这种和谐的达致是有可能通过非武力的,因为武力会引起冲突和反抗,但关键是我们需要对对手作出退让。换句话说,习武之人是促使对手自发性发展,而不会冒险用自己的行为来干扰对手。透过舍弃所有主观感受和个性,他忘却自己的存在,与对手合而为一。在意识中,对抗已成为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排斥。当他将内心深处的自我和意识向对手退让时,就能实践至高的动作——不动作,即“无为”。

8. “无”的意思就是“不”和“没有”,而“为”的意思就是“起动”、“做”、“奋斗”、“竭力”或“忙碌”。“无为”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明心见性,让思想和动作自行流动,完全不受任何内在的或外在的干扰。功夫里的“无为”意味着自然而然的动作,或是心境动作,主宰的是思想而不是感官。在格斗中,学武之人学习忘记自己的存在,而随着对手动作而动。他任由自己的意念自由的作出相应的动作,而不加任何的干扰,这样他就不会受到放抗意念的牵绊。而采取一种柔顺态度,他的动作也不会逞强。假如一旦意随念生,动作也会随之启动,亦即展开对对手的攻击。而一旦他停下来思考,动作就会受到阻碍,这时他的对手就能乘虚马上打倒他。因此,每个动作都要发乎自然,绝不刻意或竭力而为。

9. 功夫的哲学基础来自道学和禅学等等主要哲学思想——最理想的状态不是将对方的力量打垮,而是要与之协调配合。就像庖丁解牛一样,为了保护自己的刀,他会沿着骨头切割,同样道理习武之人会随着对手的动作而动,以确保自己不受伤害,功夫的含义是通过“纪律”和“训练”达到终极目的——强身健体、陶冶心智或自我保护。没有必要在自己和对手之间作出区别,因为对手只是另一相辅相成的整体一部分(不是对立的)。两者之间不存在征服、争斗或控制。功夫的意思就是要将自己的动作协调的“融”入对手的动作中。他进,你就退;他退,你就进。因此,进退伸缩互辅,反之亦然,两者互为因果。

10. 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门精巧的艺术,而不是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将思想的精粹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真谛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像科学一样寻求实证,而由实证得到结论。功夫必须顺其自然,好像花朵一样,摆脱情感和欲望的羁绊,让它从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的核心真谛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11. 唐朝的高僧临济说过:在佛中,并无可努力之处,唯有平凡而一无特别。用自己的饭,挑自己的水,做自己的法事,一旦累了,倒头便睡,无知者会笑我,但智者却会知我。人并不是在某个概念或科学的定义下的生活,因为生活的本质就在于生活之中。比如你沉醉在欢乐之中时,不会站出来一会,检视自己是否在这欢乐的场合中获得最多的快乐。你也不会刻意思考自己是否感到快乐,因为你感到自己高兴就行,肯定不会错过这大好时光,浪费在这无谓的思考上。

12. 当我们活着的时候,生命便是存在的——生命之河畅通无阻,所以活着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活着的,因为生命就是存在的本身。在生命长河本身之中,生命就是存在的,没有什么疑问可言,因为此时此刻就活着!完整的意识不会竭力去思考如何分离那些原本不可分的事物,而一旦完整的事物被拆开,事物也就不再完整了。拆的汽车零件不都是完整的放在那儿吗?但它们却不再是原来的汽车了,缺少了以前的功能,也丧失了曾经有的生命。所以为了全心全意的活好每一天,答案就是,生活就是生活本身。

13. 功夫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和自我保护。它的哲学是由道学、禅学和《易经》共同组成——在逆境中让步,能屈能伸,能够很和谐的适应对手的招式,而不是格斗或反抗。功夫可以说是中国人试图揭开自然奥秘的方法,和谐与冷静令中国功夫与众不同,习武者抛弃所有个人逞强和竞争的形式,并练习自我遗忘的艺术,不仅与对手分离,更要与自己分离——达到超脱一切之上的境界。

14. 而柔顺和专心并不排除“刚”劲,因为力量是柔所必要的一部分,再者如果“刚”要能起作用的话,刚和柔又是缺一不可的。如果防守的一方主动应战,那么他就会偏离自然天性,与道失之交臂。如果他顺应积极进攻的一方,反而能够保住自己合适而持久的位置。因为防守的一方,在移动中让自己的招式顺应于进攻的一方,也就是顺应自然之道,动作就是这样形成的。宇宙赋予万物以生命,而根据造物主的意志,万物又都有各自的不同。

15. “放心”一直都存在的,但它需要一种心境配合,始能够看见它。那就是开放和自由。自由自在的敞开心灵,不受任何想法概念等的羁绊。我们虽然可以竭力不停的演练套路。分析战术,听师傅讲解动作及一切一切,直到我们表情沮丧。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只有我们停止下来思考所有这一切东西,打开我们的心,始能看清问题,发现问题。当思绪平静时,才能把狂热的活动随时叫停,届时心得以放开。这时在两个思想间会展现一刹那的顿悟,这是顿悟——可不是思想——得以代之而起。

16. 生活的意义就是活着,它不能被转变、概念化、强行塞进固定的制度中去。我们明白到操纵和控制最终都不能带给我们快乐的生活。快乐是要实实在在的活,有自己的立场、培养自己兴趣的人,才能支持自己全部的个性,放松自如!

17. 我做我的分内事,你做你的分内事。我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望!你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也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望。你是你,我是我。如果我们偶然相遇,那将是一件很美的事。如果不能,那也没办法。

18. 一旦有了自己的性格,你便会发展一套僵化的系统,可以预料你的行为会变得很呆板,那么你就会丧失运用你所有的资源,来自由应对世界上各种情况的能力。你总是预先决定好用一种方法来处理事情,也就是性格使然。所以,我认为最富有、最有生产力、最有创造力的人,就是那种没有性格的人,这听起来是一种悖论,但却不一定是错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总是要求一个人有性格,特别是要有优秀的性格。因为那样的话,他所做的任何事情就可以预测了。人们就可以将他分门别类,及进行种种划分。

19. 要理解事物往来的意义,即要赋予往来事物以生命,我们必须把它们便成为过程。实体化就是把事物变成过程,我把这运动称之为爆发性、紧张性、或死亡层的运作。

20. 最佳的方法是培养抵抗的能力。哪里出现抵抗,哪里就有有欠理解。所谓“训练有素”的思维,其心思其实一点也不自由。一个所谓好的方法往往苛求精准,将思维规范在特定模式中——凝结。固定模式明确的将之训练成某一类墨守成规的人,而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永远不会带来自由(思想自由流畅)。这种由外注入内在思维的枯燥训练,根本无从回应武术中的实战中不断出现的变化,实战是瞬息万变的,我们必须找出全新的应对法则。按照固定程式训练,到头来只会妨碍我们发现真理,因为招式不是实战中会发生的情形。一个按照机械程式受训的人,心中一定会装满偏见。试问他又怎么能够理解到功夫的最高境界乃出自于无形的呢?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读后感(四):表达真我

我无法教你什么,只能帮助你探求你自己。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李小龙

最难的事就是要真诚地表达自我。

自己的能力越弱,希望越小,就越需要自豪感。当他想象出另一个自我,并认同这个自我时,他就会有一种骄傲感。骄傲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否认。

大多数人为他们的形象而活着,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把自我作为起点,更多人心中空空如也,这是因为他们忙忙碌碌,把自己塑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形象。他们浪费、消耗大量的精力去塑造一个想象的外表,而不是拓宽和发展自身潜能,也没有致力于自我表达和有效沟通。

实现你的潜能,而不要将精力浪费在塑造无实质意义的自我形象上。塑造自我形象是不真实的,它会浪费你宝贵的精力。

批评和打击他人的气焰是容易的事,但是认识自己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

许多人一生都致力于去实践一个他们“应该”怎么样的理念,而不是去认识、实现他们本身。自我实现和自我形象实现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都只是为他们的自我形象而活着。

我们对自己越没有信心,与自己、与整个世界的接触就越少,我们就越想控制他人。

基本的恐惧是害怕承认自我。如果你敢于探究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立刻感到如释重负。你会发现没有什么能比解决问题,把它变成真正的自我宣言,更能发展你的智力了。

当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时,他在世上追求的仅仅是,自由而单纯地完成命运赋予自身的使命。他认为,所有那些过分夸大其辞的东西和价格昂贵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拥有和利用它们或许是快乐的,但这些不是生命的本质所在。

功夫之所以如此特别,正是因为它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它仅仅只是靠最少的招式和力量来直接表达一个人的情感。每个动作都是它自身的,不掺杂任何使其复杂化的人工修饰。越接近功夫的真谛,冗余的表达就越少。功夫修为越高,越趋于质朴无华。而越是境界不够的人,就越喜欢装饰自己。

每个人必须上下求索以实现自我,这是师傅所不能传授的。

【格斗练习】

个头大小并不是衡量肌肉力量和攻击有效性的真正指标。小个子有更大的灵活性、敏捷性,还有迅速移动的脚步和精力充沛的动作,这能弥补他们体力上的不均衡。在与人格斗时你要谨记上面这一点,不用管他是什么体型,你只要尽力破坏他的身体平衡就行了。

武术导师仅仅是指一下路,让他的学徒意识到,自己才是唯一能赋予这套功法真实感觉和真实表达的人。

虽然得道的武术大师从不会夸耀自己,也不会将功夫轻易外传,但这也改变不了他们只是普通人这一事实。为了被人看成高水平的人,著名的大师、教授和专家都很寡言,他们肯定是掌握了东方谦卑与神秘的最高法则,因为看起来明智,绝对比明智地谈话要简单得多。一个人越想让别人肯定自己的价值,就越会缄口不言。因为他一旦开口或行动,人们就会相应对他作出评价。沉默是无知者最好的掩饰和保护壳。

刚柔并济:一个人应该像竹子那样,在急风暴雨中,随风前后摇摆,以化解强风的袭击,这样他才能生存下来。

婴孩每天看东西,眼睛一连眨都不眨,是因为他没有聚焦于特定的物体。他走动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停下来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将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心理健康之道啊。

在格斗练习中,很多功法都选择逃避面对面的实战,而是对编排一个个“花哨凌乱”的招式感兴趣,这样他们就扭曲和限制了练功者,使他们无法专注于真正的格斗理念。他们不是为实战而练,而只是按照理想的模式操练一些关于实战的情景。

如此华而不实的训练方法,只能使人麻痹瘫痪,只会“固化”和“制约”曾经流动的、活生生的东西。当你摆脱了这些所谓精准、高级的东西之后,再回头看一看,这些机器人般的练功者都是在盲从他人,拼命学习那些系统而无用的固定招式和绝技。

实战的方法是非常“简单”、“直接”和“非经典”的。

真正的格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截拳道之道】

截拳道强调的不是“增”,而是“减”。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训练的最高境界通常是返璞归真,只有半吊子的人才叶公好龙。

“实用”绝对比“招式”重要。

孤立意味着死亡:任何技法不管多么有价值,多么受人欢迎,如果痴迷其中,也会成为一种病态。

学习规则,遵守规则,然后将规则融会于心。简言之,进入一种模式而不受制于它,遵守规则,以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所有固定的套路都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

除非你先空出你的杯子来,否则你怎么品茶呢?”

虽然人是宇宙万物之灵长,是整体的人,但是每一种招式都是带有偏见的个体风格的反映,因此,每一门派都有盲点,是有缺陷的整体。如果一个人心存偏见,或者执迷于某种固定的招式,他就不能充分完整地表达自己。

任何套路在设计上不管如何有效,如果习武者执迷其中,就会成为其囚徒。

他们不再“倾听”实战的情形,而是“背诵”招式。在不知不觉中,这些可怜的大脑里装满了经典的垃圾。

在完全实战中是没有标准的,因而表达应该是自由的。它所揭示的真理是,现实需要体验,要通过个体亲自去体验和实践,这条真理应该超越所有的招式和训练。还要记住,截拳道只是一个使用的术语,是载人渡往彼岸的渡船,一旦抵达彼岸就应抛弃,而不应该背负在肩。这些描述只不过是“一指望月”。请不要把指头当成了月亮,或者紧紧盯着指尖,而错过了欣赏美丽的夜空。指头的有用性在于指向照亮指头的明月,仅此而已。

【截拳道的终极源泉】

格斗士总是一心一意,他眼里看到的只有一个目标:搏击。他既不瞻前,也不顾后。面对每一个动作,他需要排除一切障碍——不管是情感上的、体力上的还是智力上的。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意志力或者控制力的系统,都需要通过直觉进行启蒙。学习截拳道要控制意志力。

忘记输赢,忘记光荣和痛苦:让对手抓破你的皮肤,而你还击以重拳。让对手还击以重拳,而你打断他的骨头;让对手打断你的骨头,而你要他的小命!不要想着安全地退却,义无反顾,视死如归。

自欺欺人的心灵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效率上都会给人造成沉重的负担。从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它步履艰难。它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我,这就阻碍了本身的流动性——也即是创造性。

由于你的自我意识或者是本我意识太明显地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反而干扰了你真实技艺水平的展现。你应该摆脱这种好出风头的自我表现或自我意识。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就像此刻没有任何特殊的事情发生。

大脑看见什么就迅速采取行动,训练这种快速反应需要增强心灵的力量——“见”发生在内心深处。

所学到的东西也就意味着失去的东西。你所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应该被遗忘掉,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漂流在虚空的世界里,无拘无束,安逸无虑。

学习很重要,但不要成为其奴隶。

不要怀抱任何外在的、华而不实的东西。要以心为主。

不刻意追求技术就等于拥有了所有的技术。刻意迷恋某一技术是一种病态,不管该技术是多么的有价值。

精神是控制我们生存的关键因素,它超越了肉体的境界,是一种整体的存在。

无论在走路还是休息,说话还是沉默,吃饭还是喝水时——都不要让自己懒惰,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此在”。

最大的错误是预测一场搏击战的结果。你不应该考虑结果是输还是赢。让一切顺其自然,你的天赋工具会在适当的时刻成功出击,一剑封喉。

截拳道:1.不应该受僵化的招式和技术所制约;2.具备适应环境的精神;3.涤除在我们身上积累的所有尘埃,揭示自然存在的现实性或实在性,或者赤裸的真相,它等同于佛教里“空”的概念。

【心理学与功夫】

搏击之道不是建立在个人的选择和幻想的基础之上,搏击之道的真谛在于,每一时刻都有变化。只有不带偏见、不盲从、不武断地去理解,才能体会到搏击的真谛。

许多哲学家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他们教授的哲学与其身体力行的哲学大相径庭。哲学正濒临一种信仰的危险,人们只宣称信仰什么,但很少付诸实际。

哲学精神就是要对生活的一切事情质疑,它努力把现实转化为疑问。

我不是去经历某事,因为我本身就是经历。我不是某种经历的主体,我就是那种经历的结果。我就是意识。除了我之外,别的都不是我,也不存在。

唐朝的道琳法师说过,“一切并无可努力之处,唯有平凡而一无特别。用自己的饭,挑自己的水,做自己的法事,一旦累了,倒卧便睡,无知者自会笑我,但智者却会知我。”所以要想全心全意地过好生活的每一天,秘诀就是,生活就是生活本身。

和谐与冷静让中国功夫与众不同。习武者应抛弃所有独断专行、好勇斗狠的心理,并练习自我遗忘的技术,不仅仅让对手与自己分离,而且让自己与自己分离——达到超脱于一切之上的境界。

不需要在善和恶之间挣扎,而是要像水波一样,顺其自然。

中国人认识到,最高真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不需要去努力证实,作出假设,分离自我。中国人放弃对真理的理性追寻,绝圣弃智,停止所有的心理活动,紧紧抓住自我意识,以获得精神上的收获。人就是简简单单的人。

一旦你有了自己的性格,你便有了自己的一套僵化的套路。你的行为会变得很呆板,总是在人的意料之中。也就是说,你已经丧失了一种能力,即运用你所有的资源,来自由应对世界上出现的各种情况。我认为,最富有、效率最高、最有创造力的人就是那种没有性格的人,这听起来是一种悖论,但却不一定是错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我们总是要求一个人要有性格,特别是要有一个“优秀的”品格。

你不应该允许自己,或者说你不应该完全做你自己。如果这样的话,你的自我界限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缩小。一个活生生的机体生物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演变,他的每一步演变,都要和他的界限外的其他媒介互动,发生关联。所以,有必要跨过那个界限,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接触。

如果什么事物都千篇一律,你就不能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如果一直有光明,你就不知道光明到底是什么。要了解光明,你就必须理解光明和黑暗交替的节奏。

你理解得越多,在每天所学知识中获得的蜕变也就越来越厉害。这样,你的心灵总是新鲜的,不受以前局限的污染。一旦接受了有偏见的训练方法,习武者就会受到局限,他总是被反击意识冲昏了头脑。他所演练的是按照招式去做的阻击动作,听到的是他自己的喊叫,而没有注意到对手的实际动作。为了适应对手,习武者应该具有直接的领悟力。

保持“整体性”意味着能够对实际发生的情况作出反应。因为一切都在不断地运动,不断地变化,如果一个人执迷于一种有偏见的观点,他就跟不上实战中对手迅速的动作。理解一场格斗,你必须以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接近它。

关系是自我显现的过程。关系又是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发现自己。存在意味着与对方互动。

当你想进一步听清楚什么,你就停止了倾听。

理解是一种持续的运动。因此,它不是静止的,也不是你行动开始的固定点。知识是受局限的,但理解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生命没有答案,它需要用每时每刻来理解。我们所得到的答案,不可避免地遵从我们所熟悉的模式。

问题从来就离不开答案。问题中本身就有答案——理解了问题,就能化解问题。

我逐渐理解了,生命最好是一种实践过程,而不是一种构想过程。

生活要靠自己主动去奋斗,而完成这一使命的惟一机会就在今天。

现在我知道,除非我像蜡烛一样敢于自我牺牲,燃烧自己,否则我永远看不到光明。

发生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对这些事你如何做出反应。

虽然我的经验会有助于人,但是,我坚持认为,艺术,即真正的艺术,是教不会的。

【勇于自信】

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当我们面对人生中能考验生命勇气的重要境遇时,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作出回应。

相信我,要做大事,或者是成大业,总会遭遇到大大小小的障碍。你如何对所遭遇的障碍作出反应是最关键的,而不是障碍本身。除非你承认自己的失败,否则是不会有失败存在的,但不要等到承认的那一刻!

我觉得你把你的大量精力浪费在了担心不必要的事和渴望未来上。切记,我的朋友,要善于享受你的计划和成就。生命,对于拥有消极的能量来的人来说,太短促了。

那么,开始!开始!不要把精力浪费在忧虑和消极的想法上。我指的是,现在谁像我一样,工作这样不稳定?我靠什么过日子呢?我相信我的能力,我一定能够成功。

《勇于自信》

如果你认为自己会败,你已败了。

如果你认为自己不敢,你已退缩了。

如果你想赢,却又没有把握。

几乎可以断定你没有胜算。

如果你认为自己会输,你已输了。

四海宇内我们会发现,

成功开始于人的坚强意志。

一切都是境由心造。

如果你认为人家超过了你,那就是这样,

要攀登高峰,你必须志存高远。

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

才能赢得胜利和嘉奖。

人生的搏击并非总是偏向

那些人——更快或更强的人。

而更青睐于胜利者

勇于自信,敢于那样想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