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经典读后感有感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经典读后感有感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是一本由苏敏 口述 / 卓夕琳 执笔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一):我徒弟写的一本好书

卓老板是我的合伙人,心思细腻,无比聪颖的重庆姑娘一枚,这本书的文笔特别独到,打开之后就欲罢不能。

如果你觉得自己被困在系统里,没有办法活出真正的自我,那从榜样开始,学他们如何一点点打开自己的世界,一点点塑造自己的未来。

“一定要去热爱一些东西,如果你不喜欢你所做的事,每天你并不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你需要的、想要的、迫不及待要做的,那么你永远不会成功”。她还发现,“如果你在某件事情上做得越好,你就会越喜欢它。所以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件事你做得越好,成就越高,你就会越有尊严,越觉得有自信心”。换句话说,如果你热爱一件事情,你一定会尽力做到最好,但如果你不爱它,你永远也做不好。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二):女性只有打破桎梏,才能佣有更多的可能

现在的中年妇女是不是都这样:家庭与工作两者兼顾? 白天忙着工作,晚上忙着做家务,辅导孩子做作业等,常常忙到深更半夜。而且兼顾了家人与工作,却没有兼顾到自己。 有时累得很崩溃,却不敢停下休息的脚步。为了一家老小,不得不负重向前。 以前我一直觉得中年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即使累也只能忍着。但这种想法被《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这本书的主人公苏敏破防。 苏敏,一名普通的中年妇女。结婚前,父母重男轻女,只把她当做照顾两个弟弟与操持家务的工具人。 结婚后,丈夫这个人如同虚设,俩人过着AA制的生活长达20年。她丧偶式的育儿、工作、生活长达20年。 对于苏敏来说,家庭是枷锁,婚姻是围城,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用苏敏的话说,那是“压抑再压抑,这种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于是苏敏决定冲出围城。56岁的她毅然离家,独自一人开车南下,开始一段独特的自驾之旅。 苏敏的旅游路线是从郑州到西安,再到成都、云南、海南。 旅途过程中有困难,有惊喜,重要的是每一个站她都有新的收获。 在西安站,苏敏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高山美景,开阔了心境,结识了新的朋友,获得了新生。 在成都站,苏敏与旧时同学聚会,感受到了久违的关心与体贴,找到了旅途的快乐,渐渐地忽视了丈夫的冷漠。 在云南站,与驴友同行感受到了尊重与被尊重,让她渐渐地拿回生活的话语权。她可以轻描淡写分享过往的痛苦,可以大大方方的接受了媒体的采访,畅所欲言;可以惬意地与旅人结伴而行,一起逛街,泡温泉…… 在海南岛站,苏敏穿上新衣,与网友热闹跨年。苏敏在她的个人主页写到“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 苏敏,这个56岁的女人勇敢的跨越了大半个中国,践行了“为自己而活”的新生之旅。她由一名沉默中年妇女蜕变成有力量的独立女性,由一名不被重视的中年妇女蜕变成了“50岁旅游自驾游”网红博主。 苏敏用她的自身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爱他人的同时更要爱自己。打破限制,摆脱束缚,人生才能佣有更多的可能。 也许这就是她成为网红博主的魅力所在。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三):出游的苏敏身上,有我们很多人的影子

身为女性,你是不是想去职场拼出一番天地,而看到年幼的孩子,又只能无奈地摇摇头?你的心,是不是在苦苦追问:在个人成长,婚姻家庭以及母职困境的面前,该如何抉择? 很多女性,在家庭中忙忙碌碌,却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应该怎样找到存在的感觉?《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这本书,就讲述了一个56岁的女人,在多年的压抑下,终于觉醒,毅然离家出走,踏上寻找自我的旅程。 这本书的作者卓夕琳,是腾讯、知音传媒集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特约撰稿人。她在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曾任重庆青年报新闻记者。 根据主人公苏敏的口述,作者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苏敏觉醒和逃离的原因和心理历程。 原生家庭的忽略、婚后生活的压抑,单方面的迎合和奉献,换来的是家庭生活的满目疮痍。离家出走,是在沉默中的爆发! 一味奉献的前半生,没有得到感激和尊重,更让她找不到存在感。 于是,在2020年,56岁的苏敏,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她要为自己好好活一次!一辆白色的Polo,带着她简单的行囊,出发了。 当她把压抑和沉闷的婚姻家庭生活,抛到身后,第一次发现世界那么大,人生可以如此精彩。 她说:我是56岁的自驾游阿姨,不是谁的妻子,不是谁的女儿,不是谁的母亲,我是我本身,我是我自己,我是苏敏。背起行囊,走过丛林山川,从今天起,一路向南,我要去追寻自己生命的光。 操劳半生,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职责已完成,她要为自己好好活一次! 旅途中,她重新审视自己前半生的生活,心胸豁然开朗,一点一点与过去达成和解。 看黄河,登大坝,寻名城,翻山越岭;换发型,聚故友,交新朋,重获新生。 虽然有找不到停车场的焦急,也有误入荒山的惊恐,但是,与陌路朋友的善意、身心自由的愉悦比起来,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玩跳伞,走玻璃栈道,做导游,学冲浪,品美食,泡温泉……一点点体验着的苏敏,忍不住感慨:原来人生可以这么精彩! 是啊,一旦你逃离了原先的生活,年过50的你,照样可以开始美好的人生! 旅行的途中,遇到一对中年夫妻,他们被抑郁的孩子所困扰,几乎不能自拔。因为经历过,所以有切身感受,苏敏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他们:放手,去过自己的生活!让那对夫妻的眼里,重生出对生活的希望! 对于媒体采访的小姑娘,她说:“对婚姻要慎重,别学我!” 走出了那个小天地,人也变得坦然、清醒又充满爱心。既敢于面对以前难以启齿的懦弱,也敢于追寻不知目的地的未来,生活,是多么神奇! 苏敏的故事没有完结,属于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路上,她和生活同行,把以前困扰自己的负重,一点一点丢弃在荒郊野外。随着视野的扩大,她的心胸越来越宽广,她的人生越来越精彩! 她有她的勇气,也有她的懦弱;她有她的热情,也有她的马虎;她曾经困入牢笼不能自拔,她也能绝地反击成功出逃! 读这本书,你会为她落泪,也为她祈祷;为她感动,为她振奋…… 因为,苏敏,这个年过五十的女人,平凡如你我,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四):在成为妻子,妈妈之前与之后,她都是自己的少女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却是一本不容易读完的书--情绪对于阅读进度的左右有时是非常厉害的,对我这样感性的人尤其如此。

苏敏阿姨的的走红是偶然也是必然。在年轻人喊着“躺平”,觉得压力山大的时候,背后往往还有自己的父母和伴侣的父母分担着育儿与生活的压力。但是他们很少开口,很少说累。微博上曾经刷屏的一条长漫《三十岁我结婚了》,描绘了30岁相亲结婚生子到60岁帮自己的孩子带孩子,本来老伴想报个旅游团,“我”(女生)一边哄着孙女一边阻止,“儿媳妇刚生了二胎走不开啊。”老伴只能叹口气。当然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除了压力还有其他。比如苏敏阿姨摆脱重重压力的自驾游,只要开始了,只要在路上,人生就有了新的转折。

女生会有很多重社会角色:是女儿,是妻子,是妈妈,是外婆。在这几个阶段中,苏敏最开心、有生活压力但精神富足的可能就是少女时期了。以至于她回忆生命中和爱情有关的部分还能想起多年前有个少年写了封情书夹在她的书里--虽然这个故事只有前半部分带着青春的美好。而她对友人的发问,”我这辈子是不是没有机会碰到爱情了”,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让人眼眶发热,心里发酸。现在很多年轻人下班后不愿意社交,生活中只有同事和朋友,不愿意也没有耐心去产生、维系一段感情。但是一部分人的学生时代或者刚入社会时总会有或长或短的感情经历,虽然这些故事或好或坏,但经过时间的淬炼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而妈妈辈、阿姨辈的人却可能真的鬓边悄然长出了零星的白发却从未被人好好的体贴,珍惜过。曾经看脱口秀节目看选手说“结婚几年夫妻就变成了兄弟,把双人床卖了换成上下铺”觉得是个段子,但书里写到苏敏阿姨从家里出发时真的是从上下铺醒来时心里一跳,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同样让我感觉有共鸣的还有阿姨很喜欢看穿越类的小说,看着那些主角穿梭在不同的世界里,身边总会跟着一个深情的男主角,读着读着心情也会变得轻松一些。我妈妈和爸爸的爱好几乎是不重合的,小时候看电视妈妈就念叨,“等以后了就一个房间放一个电视,个人看个人喜欢的”,现在电视还是随着爸爸的爱好,但妈妈几乎每天都用自己的手机看小说--科技的进步给了个人空间,也许这就是很多妈妈在固有生活里难得的自由。

书名里“离家出走”打了引号,非常的有意思。因为阿姨在出发前家人都是知道的,但是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在鼓励阿姨的出行--但是阿姨却是车程走的越来越远,并且还摸索着自学了拍摄视频,剪辑视频,分享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我认为阿姨的走红是积极的,鼓励人心的,让很多与家人很难交流只能给视频号点赞留言的阿姨们,让帮儿女带完大娃带二娃的阿姨们,让被生活和厨房绊住脚步半生的阿姨们可以有勇气去体验另一种生活;让她们想起自己在成为妻子,妈妈和外婆前,她是属于自己的少女。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读后感(五):《一个人最好的归宿是打破自我束缚》

全国到处旅行的人很多,但以此为日常生活的人不多;出远门的人常有,“蓄谋”离开家人独自上路的人不常有;折腾得火热的年轻人很常见,五十多岁才开始起劲折腾的“老阿姨”不常见。是什么,支撑着五十几岁的苏敏阿姨一个人奔驰在去远方的路上,并打算一直走下去?

带着种种疑问,我打开了《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

翻开书的扉页,一封《妈妈,请为自己而活》的信掉了出来。这是苏阿姨女儿写给她的一封信,字里行间铺展着浓浓的母女情。恰巧我的妈妈也在帮我带孩子,正坐在我身旁陪我的儿子画画,我给妈妈读了信里的一段:“妈妈遭遇下岗,她去超市打工,去建筑工地跟人一起建房子,像男人一样扛水泥,挑砖头。爸爸对妈妈既不关心也不过问,……回来后就发酒疯,不喝酒的时候也发酒疯打妈妈。我结婚怀孕后,妈妈细心地照料我的日常生活,总是担心我受到委屈……”到这里我再也读不下去,泪水滚滚而落。这哪里是读书,分明就在读我妈妈的故事,干男人干的活来养家,等到我结婚怀孕、带孩子,我需要的时候妈妈第一时间赶到我的身边。这是偶然巧合吗,两个妈妈竟如此相似?

我认为不是。

即便我们正年富力强的八零后,在偌大的帝都,跟同为宝妈的同事聊起来,我们一律感叹:身边幸福的婚姻几乎不曾看到。虽然确实有幸福美满的,但是太少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让我们对婚姻的信心如此不堪。一双人谈恋爱还好,一旦进入婚姻,尤其有了孩子之后,光是家务、照看孩子就忙得团团转。再加上房子、车子的经济压力,足以让婚前生龙活虎的两个人在婚姻这座围城里筋疲力尽。这时再来一个婆媳矛盾,老公的埋怨,女人分分钟倒在抑郁的门口。可是,即便狼狈不堪,婚姻中的女人也多会选择为了孩子默默承担起一切。委屈、泪水、辛苦、病痛,又算什么?!只要孩子将来可以不像自己这样遭罪,就算牺牲自己又如何!

可是,这个做法并不符合人性。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幸福、美好、温暖令人身心愉悦,冷漠、猜忌、算计令人窒息、绝望。几十年的压抑自我、委曲求全的婚姻,最终导致苏阿姨把自己关在房间大吼大叫,有一次被丈夫无端猜忌挖苦后她拿起刀对着自己又捅又割,想一死百了,最终她患上了重度抑郁。是苏阿姨做得不够好、不够多才有如此结果吗?读完全书,你会觉得苏阿姨是一个善良、包容、开朗、勤快、麻利、心思细腻且为他人着想的人。她在婚姻中不但养活自己,还养活孩子、承担家庭共同开销,她才是整个家的顶梁柱。苏阿姨的问题反而在于,她做得太多、太好!但凡一个正常的人,就不可能是神,包容、隐忍得太多,就会有被压垮的一天,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我忍不住想,苏阿姨本是一个有担当、心思细腻又分外能干的人,如果她早一些打破婚姻的束缚,打破娘家人对自己的束缚,会不会早就混出一个新天地呢?如果我的母亲,当年把抗婚坚持到底,成功退掉跟我爸的婚约,或者即便结了婚,发现我爸爸根本不是能跟她共度一生的人选,早些分手,也不至于二十年的婚姻如同赎罪一般。如果早些认识到原生家庭的遗憾并不能左右自己的人生,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打造出独立且崭新的生活,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与过往进行毫无意义的纠缠。如果我当时不囿于性别、传统定位的束缚,勇敢追求做真实的自己,或许现在也过上了向往的生活,而不至于一次又一次地迷茫……

好在苏阿姨勇敢地冲破了冷漠的婚姻束缚,冲破了对家人无休止尽义务且没有自我的束缚,冲破了五十几岁的年龄束缚,勇敢地开启了重建自我之旅。这是生命的自我救赎,是生命本来的绚烂和魅力,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的根本。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苏姑娘、苏阿姨,苏奶奶、苏姥姥出现,年龄、性别、传统定位、领域等等,都不再是障碍。

苏阿姨在路上说,“每一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读完她的书,我想说,每一个人最好的归宿,都是打破对自我的束缚,勇敢奔赴心中向往的天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