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惊蛰》经典读后感有感

《惊蛰》经典读后感有感

《惊蛰》是一本由杜阳林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惊蛰》读后感(一):回望很有必要

感谢可以文化的赠书。让我看到了一本正常情况下不会有机会阅读的书。

这确实是一本写得很好的现实主义的小说。语言精准如新闻,叙事朴实如壤土。杜阳林以这样的方法回望历史。历史不是只有苦难,苦难中回转萦绕的爱与疼痛才是对个人更有冲击的元素。

这部小说叙事非常质朴,几乎没有做什么先锋的文学实验,也没有通过魔幻现实来增强表现力。这样的写法反而使得这片乡土更真实,更鲜活。

朋友,我们不能忘记苦难,即使如今有许多人在尽全力让我们忘记。回望很有必要。

《惊蛰》读后感(二):短评写不下所以到这里来…

就像是我的父辈一代经历的故事一样,熟悉的方言和熟悉的世态人情。越发懂得现实不是一味的美好之后,我对书里残忍的一面尤为在意,人穷被人欺、软弱被人骂,别人看不得比自己过得好的人…“大伯”一家占地、孙家三龙群殴凌家母子、刘翠芳背地嚼舌根、恶心的曹运强一家…真的看得我气愤不已,我更在意这些可怕的折磨都是真的,是人性的真实,因此面对云青和母亲的坚韧感到特别揪心。然而,每次秀英和孩子们出事,我都想到要是周爷上官在,就好了就不会有事。如果不是细妹子、韩老师,不是孙铁树、周爷他们总是在快要破灭的时候帮助这个家,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我就觉得,云青考上大学不是不可以,我觉得小说写的,也不是容易,总是太美好了吧。我更相信残酷的现实,面对美好,我带有质疑。并且,采萍怎么办?她悲惨的婚姻还才开始,难道因为有了儿子就好了吗结束了吗?这是不可能被省略的。当初采萍执意嫁给曹运强,秀英的不干涉、采萍的冲动简单我都不原谅。

《惊蛰》读后感(三):惊蛰蜕变

四川的现代文学写作,大概开始于李劼人、郭沫若。他们分别开辟了四川文学书写的两站路。按我自己的理解,李劼人一派,可以称为努力将现代文学的四川化;郭沫若一派可以称为努力将四川文学世界化。无意比较两者谁高谁低,都可以写出好作品。《惊蛰》属于李劼人先生一派的延续。 杨义先生在《巴蜀民性民风与现代文学》一文中讲“可见都是川籍作家,由夔门奔向时代思潮,或逆向地由夔门重返乡土,在二者的张力的弹射之间,作品的滋味甚是有别。考索产生此种张力的原因,是由于巴蜀并非全国文化的中心,或文化的中原,而是文化的内陆盆地,挣脱者用力过猛难免变形,返回者资源雄厚,另有创获。”《惊蛰》一方面延续了旧派蜀地小说,另一面又颇有现代风格。 《惊蛰》的故事很简单,可以概括为徐秀英家庭往事,她是一名普通的妇女,丧夫后留下采萍、云鸿、采芹、云青、云白,三子两女。故事情节是从夫死到云青读大学。和普通的旧式小说的逻辑不一样的是,整个故事并没有起因→发展→高潮→结尾这种必然脉络,整个故事都是云青在火车上的想法。这有点像《尤利西斯》一路的构思。 也就是说,《惊蛰》整本书其实都是三个片段的感觉的发散,整个故事虽然采取了客观叙事,实际上是云青非常主观的看法。也就是说,我们的读法就是代入法,代入云青的视野,这么代入其实也是一种重新书写。因为代入,我们会发现故事的推动力在哪里,是什么,也会发现故事的问题在哪里。 从故事的内容来说,这是一本宣传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小说,充满了人生积极态度。主角云青这个名字大概是这么解释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对读书能否改变人的一生的看法比较悲观。我觉得,念书是一件长期投资的事。投资期过长,投资期内只有投资没有回报,投资之后也未必能有多少回报。如果不是小说在造梦,我相信更多的人等不起这个美梦成真。当然,这也许是我的偏见。 大概这就是文学的一种能力或者说魅力吧,文学总是能把真的变成真的,总是能把假的变成真的。《惊蛰》能够让我们去相信某些东西,正因为相信,我们才会有自己的惊蛰之日,未来会更好的。 读书会令未来更好的。

番茄盖饭的《惊蛰》

《惊蛰》读后感(四):走出乡村,奔向未来 ——读《惊蛰》有感

这本书讲述了在阆南县观龙村的故事,凌云请地父亲病逝,他们一家的生活陡然变得十分困难,母亲带着5个孩子,每天在田里辛勤干活,还要处理孩子的各个事情,简直是苦不堪言。

陈富贵和凌云青砸烟盒板,凌云青赢了,可来到富贵家后陈富贵向他父亲陈金柱诉苦,还说是他抢的,最后导致凌云青被烘笼子烧伤,让凌云青一家都着急、担心,生活还愈加艰难。陈金柱没有搞清事实,只想着惯着他儿子,就因为这么点小事就痛下狠手,一点都没有大人的样子,简直蛮狠无理;陈富贵输了比赛,没有愿赌服输,反而心生嫉妒,撒谎骗父亲,没有道德、诚信;凌云青伸张正义,勇于面对,实事求是,受伤后咬牙坚持的精神让我感慨万分。

凌云青和罗汉去偷桃子,被铁锤抓住,当场示众,对凌云青的母亲徐秀英还不分辈分,让她求饶,虽然让他们丢了很大的脸面,但铁锤让他们懂得了要做一个正直的不偷东西的好人。

分土地时,刘翠芳把界石移了一块,徐秀英把界石移回去后,却被对方大骂,很不讲理,还好周爷及时赶到,才阻止了她们,并且周爷经常帮助他们家,可见周爷是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钱金宝和凌云青是同桌,没有友好相处,划三八线,让别人摔倒,互相看不惯对方,最终凌云青、凌云鸿和钱金宝在学校里打架出了事,让徐秀英在钱同志家里当众打了凌云青一顿,让云青疼痛难耐。从这了解到钱金宝仗着自己家里的地位,就故意和云青叫板,可见他是个霸道,依着家里有权有势就胡作非为的人,而赵校长是个亲民的人,帮助了徐秀英,让她很感动。

上学不久,自己又因付不起八毛钱的学杂费,就去卖米花棒、收废铜烂铁赚钱继续学习;到小学五年级时,大姐出嫁,三姐瘦弱,凌云青为了不让母亲这么劳累退了学,去种地。可见他有着一颗学习向上的心,为家人着想,孝敬长辈的人。

一次,凌云青摔下十几米,幸好有背架子和一棵青杠树挡住,才得救,可见他干活十分危险、劳累。云青辍学一年半,细妹子帮他考上镇中学,刚可刚读了一年多,凌云青就患上了骨膜炎,医生说如果不截肢就可能丢命,但因为他们家付不起这么多的医药费,凌云青还是离开医院了,还好遇到一个乡村中医,才把他救了回来。病好以后,凌云青前往广元找舅舅,但舅母对他爱搭不理,找不到工作,就想回家,可身无分文,就用双腿走回家,途中遇到了暴雨,还在桥洞里睡觉,挣足了上学的钱......29天后,才终于回到了观龙村。

回乡之后在家人的理解下,努力读书参加了高考最后考中西北大学,周爷也带动全村人捐钱,资助凌云青上大学的费用,让我很感动,凌云青这么多年,经受住了风风雨雨,实在不易,让他成长了许多,一个人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有志向,无论在哪儿,遭受什么磨难,都能够取得成功!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许多乡间的事情,让我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有一些人被人欺负、被人嘲笑,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但他们依旧努力拼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我们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像凌云青一样坚持到底,走出“乡村”,奔向未来。

《惊蛰》读后感(五):学习改变命运 ———读《惊蛰》有感

“惊蛰天,春雷起,僵虫惊,山川兴,万物乃复生。”——本小说的题记。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我并没有在意它,以为只不过是一句民间流传的话语而已。但看完这本书再去回看这17个字,着实让人感触。“惊蛰天,春雷起”寓意着乡村少年云青的成长;“僵虫惊”则暗指观龙村里一些喜欢嚼舌根的妇女得知云青考上大学后的震惊和愤怒;“山川兴,万物乃复生。”则比喻了在云青即将前往大学时,村子里的相亲们各种各样的表现。

初读文章,看到那些蛮不讲理的“亲戚“和“乡邻”,我不禁为秀英鸣不平:凭什么她明明是对的,却还是要被嘲讽?但后来,我明白了。村子里的人们重男轻女,认为女人就只是干活做饭养孩子的工具,徐秀英一个寡妇,是必然要被他们嘲讽的。但这重男轻女又是为何呢?村里的人们,守旧愚弱,以为男人生来就比女人高一等。再回首看看现在的社会,这种腐烂的思想早已被知识和文化的泉水冲淡,取而代之的则是男女平等。现在,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比起云青的那个年代,真是幸福了好多啊!

这个世界上,除了道德和法律,还有一种至高无上的裁决,那就是人心。小说中,自然还有善良的人,但没人愿意去成为善良人。他们认为,善良只是一种牺牲。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成为一个甘于奉献的人,当初,我也以为付出只是一种牺牲,得不到回报的事情,做了没有意义。但看似和善的刘翠芳和邱红花,因为一块地,对秀英大打出手;邱红花因为丈夫孙铁树把钱借给秀英,就让儿子去偷他们家的梨子,去打他们家的孩子。比起怨恨那些恶人,现在我更喜欢那些愿意“牺牲“,愿意帮助秀英一家真正的善良人,是他们让我明白了付出不是为了物质回报,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福喜婆婆,愿意还秀英清白;周爷和上官,愿意去帮助秀英一家,帮助云青读书,还有小木匠,孙铁树,吴中笑大夫,细妹子和吉祥。他们为什么选择善良?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他人撑一把伞 。

云青和凌家上下所受的屈辱和折磨,折射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间的社会现状,在愚昧、无知、不开化的乡野世界,人们还信奉着权力与拳头的信条。 但这种“文化”无法被改变吗?只能被迫向命运低头吗?不可能。如果说善良是一个人生命应有的底色,那么学习就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那把钥匙。学习能改变命运,一点也不错,无论是以前还是当代。在云青那个年代,缺乏物质享受和优良的文化背景,精神享受也是甚微。但他依然选择了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状态。仔细想想,我们又为什么要学习呢?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或许走其他路也可以成功,但学习知识不仅是为了生活和工作,更是为了不把这个世界看得太片面。

云青的哥哥,他没有继续在学校学习,选择去当一个理发师。条条大道通罗马,看起来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但是因此他的学习之路也走到了终点,当他看到家人们被打趴在地上的时候,他没有想到报警,而是掏出刀就冲了过去。如果没有云青帮他写信给司法部门,他铁定进监狱里吃牢饭了。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储备不影响生存,但仅仅是生存,生命的意义无法体现。我从云青身上看到了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学习不是指在学校受教育,那是狭隘的。学习的天地很广,我们应该带着这个启示努力延伸拓展学习之路。

如果说生命是一条平静的长河,那知识就是可以激起浪花的石子。学无止境,去用新鲜的知识去改变陈旧的文化,让生命的长河中布满浪花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