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季羡林诞辰110周年特别纪念版。人民日报、央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季羡林诞辰110周年特别纪念版。人民日报、央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季羡林诞辰110周年特别纪念版。人民日报、央视《朗读者》、十点读书,贾平凹、金庸、白岩松、诚意推荐)》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季羡林诞辰110周年特别纪念版。人民日报、央视《朗读者》、十点读书,贾平凹、金庸、白岩松、诚意推荐)》读后感(一):我自在自为,贪图美好

我曾幻想有一个园子,种花种菜,养狗喂鸭,采蘑菇捕鱼,有一点小钱,够自己的空调费,菜种子费,偶尔的颜料费用,和嘴巴馋了想吃糕点的费用,以及我思念某人某地某物的车费。这几年,我觉得我的想法就是人生快要结束了,我得抓紧贪图生活的美好,不能总让艰难环绕着我。大多事难就不做,吃吃喝喝没心没肺挺好,除非是自己及其渴望得到,那不得不埋头苦干,享受其中。一直想晚上八九点睡觉,早上六七点起床,打坐喝茶练功,保持健康美好的身体,因为没有太多赚钱头脑,加上执行力较差,我肯定没有太多钱,所以不生病吃啥啥香就是最好的经济状态。日常饮食规律,蔬菜蛋白顿顿有,杂粮馒头五谷粥,丰富多彩,买不起的自己种,野菜最妙。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季羡林诞辰110周年特别纪念版。人民日报、央视《朗读者》、十点读书,贾平凹、金庸、白岩松、诚意推荐)》读后感(二):与丰富的人生交往,同美好的精神相拥

早知季羡林的名字,也知大师的名号,但在读他的著述以前,意识里也仅限这个抽象的称呼,此外就是一张穿着半旧藏青中山装的白发、白眉老者的照片。但现在我已沉入到一种丰富美好的人生世界里,那张静止的照片也化作了鲜活的音容和笑貌。

这本季羡林横跨两个世纪的散文,将一位耄耋老人的世纪人生采集到一起,文章同出一人,却写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点,以及不同的遭际和心境,一页页读来,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作者如星辰般的丰富人生,与大师的交往也在阅读中如相对相行,徐徐而来。

寂寞如风雪中的秃枝,用刚劲的皮裹着温热的生命,等着春的到来。复杂而不可捉摸的寂寞被大师个性化的感受和手法生动地表现。

在万里之外的德国小城哥廷根,一位青年留学生在橡树的浓阴里静坐沉思。这座小城成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师的摇篮,同时也孕育了一段无果的异国恋情……遥远的来路,别样的人生,也给了读者别样的感受和想象。

“但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时光倏忽,一位八十老人关于生命之终的“春花之境”,通达乐观,重撼人心。

时光又转,已是九十岁的季羡林在gui门关前得回一命,住院归来便写下了《回家》,那只波斯猫初见时的惊愕,“认出我后”的跳入我怀,“蹭来蹭去”,细节处写尽了生活和生命之味,以及燕园荷花与人的灵hun相通,盈盈大开,如庆祝作者新生。满眼是爱的感受写活了重获新生的喜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大师与伟人,并非只是业绩之伟大,其丰富的人生和高级的精神心灵才是不凡之所在。

与大师往,益无穷,同非凡处,境亦不凡。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季羡林诞辰110周年特别纪念版。人民日报、央视《朗读者》、十点读书,贾平凹、金庸、白岩松、诚意推荐)》读后感(三):所谓人生,所谓乐趣

读这本书以前,我对于季先生最深刻的印象尚是那个流传颇广的小故事——身为北大副校长的季老应下一位虎头虎脑的新生看守行李的请求,并默默完成任务。这故事颇给人一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感受。然而这本书里却甚少带来这样高深的体会,坦率、真实是我的第一感受。剖析自我,季先生说,“依我看,大部分人都是不了解自己的,都是自视过高的”,接着自我揭露,“一般人的印象是,我比较淡泊名利。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象,我名利之心兼而有之。”实在是直白又真实。实际上,我也常进行自我反思这项活动,并通常都能发现一些羞于承认的真实的自己,譬如虚荣,譬如趋利,虽然我早已明白其实这些也只是为人的本能,但真正看到大师也能和自己这样的一致,还是忍不住感到多了些许安慰。尤其是,在这样深刻的自我剖析之后,季先生仍然会写到:“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经过了一些思虑,我的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些,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看来,人贵有自知之明,却也不必时时刻刻保持这样的自知之明,这样需要把握尺度的辩证思想实在是贯穿生活了。

第二遍读这本书,我开始留意到许多文字都写于先生的晚年时光,因此,关于生老病死的思考,关于人生过往的回顾不可避免的频繁出现。这于我们青年人来说,实在是难得的财富。关于人生的意义,先生写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关于完美主义,先生又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关于长寿,先生指出要始终保持心态和情绪的稳定,理解福祸的辩证关系。八十回首,先生感叹,“我还是我,依然故我,周围的一切也依然是过去的一切。”

除了人生,先生也写有趣的生活,比如老猫,比如二月兰。我甚至忍不住去搜索看看那几只猫到底长什么样,然后浮想联翩:季先生有多喜欢猫呢?也和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撸猫以慰藉生活一样吗?二月兰又是什么?先生看着二月兰思念的故人是谁呢?当我有一天也人到暮年,好友家人日渐减少的时候,又应该怎样与孤独共处呢?

季先生与猫 来源:百度图片搜索,侵删

最后,摘一段每看一次都会内心雀跃的文字:“我真觉得,大自然特别可爱,生命特别可爱,人类特别可爱,一切有生无生之物特别可爱,祖国特别可爱,宇宙万物无有不可爱者。欢喜充满了三千大千世界。”这样欢喜的世界,这样可爱的生活,我们怎么能不认真感受,用心珍惜呢?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季羡林诞辰110周年特别纪念版。人民日报、央视《朗读者》、十点读书,贾平凹、金庸、白岩松、诚意推荐)》读后感(四):认清自己方能“自在自为”

我一直对“老年人”这个群体有种莫名其妙的迷信,我向往他们身上流露出的对世事的漠视,对生死的淡然,飘忽于琐事之外的“仙风道骨”感。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逝于2009年,年逾耄耋,真可谓老人中的老人。再加上他对文学、国学、史学、佛学等多门学科的精通,想必是留下了许多人生经验“足以为外人道也”。

而且我一看到书名《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就很被吸引。最近的工作给我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睡得越来越差,焦虑越来越严重,颇有一种心为形役的囚徒感。本着看看季老是怎么“自在自为”的想法,我翻开了这本书。第一章还没看完《生命中最难的阶段是不懂自己》,我就给季老跪了,我首先惊诧于季老对自己理解之深刻,剖析之真诚。

谈自己对名利的看法,他直白地表示,自己给人留下“淡泊名利”的印象只是“假象”,“假如我当时是一个二级教授,我一定会渴望再爬上一级的”;谈何为好人,我做不到“专门为人”,他甚至直呼,专门为人不是扯淡呢嘛,但我能做到一个成为好人;谈自己现在的处境,对于正住在三〇一医院“雍容华贵”的高干病房里养病的自己,“我不大相信这是真的”;谈自己的“虚名”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出席会议、来信来访、采访录节目等等,不一而足……

我突然悟了,原来,“自在自为”不是躺家里沙发上,啥也不干,刷刷手机过一天,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用烦,肆意而为胡作非为。而是认清自己的本性,想要什么,付出一定的努力、代价去争取。正如季老所说,生命中最难的阶段是不懂自己。以季老的身份,尚且俗务缠身,更何谈我等屁民,看来我还需继续努力,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减少无谓的抱怨和随意的撒气才好。

正当我内心激荡,疯狂想输出我的这点小小感悟的时候,我看到了豆瓣读书里这本书的简介:

——在这个浮华的年代,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疲于奔命,忘记了生命本身的轻盈和丰富。季羡林说:“所谓的‘浮生’,不只是说生命的短促,更是指这生命不系于任何庞然重物。生命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自在,是内心的丰富和充盈;自为,是在看清自己的精神需求之后的努力和向前,这样的自为让内心更加淡定、从容。所以,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

诶,我什么时候这么有灵性了,才看一章就做对了本书的“阅读理解”吗。这大概就是文学大家兼“老人”的魅力,简简单单,大彻大悟。

还有一点小小的感想,因为专业的原因,平时工作生活,有人遇到什么不认识的字常常会问我“念什么”“啥意思”。可惜本人所学不精,常常被问住。只好百度之,再作答(我很纳闷问话的人为什么不自己百度,我看着用的也不是老人机啊)。开始我还会为自己的不学无术而不好意思,最近我又悟了。文字的魅力肯定不在于谁见多识广,谁认了多少多少字,那跟孔乙己有啥区别。其实跟学英语道理相通啊,掌握常用字,能日常对话才是我们的目的。我所钦佩的中文,是纯朴、平实的语言,通过排列组合表达出最真诚的想法,毕竟词不达意时而有之,把这几千常用字弄明白就不错了。所以我每每看到书中的一些口语化的词,甚至就是俗语,我感到佩服,这才是大道至简、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唉,不过最近领导刚刚跟我说她喜欢“有文采的”排比句,好烦,又减损了一点我的“自在自为”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季羡林诞辰110周年特别纪念版。人民日报、央视《朗读者》、十点读书,贾平凹、金庸、白岩松、诚意推荐)》读后感(五):生命本短暂,不如活出自在自为

人浮于世,最难丢掉的莫过于名利二字,我们总会不知不觉中被名所束缚,被利所牵绊,忘记了本心。季羡林说:“所谓的‘浮生’,不只是说生命的短促,更是指这生命不系于任何庞然大物。生命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

自在,是内心的丰富和充盈;自为,是看清内心之后的努力和向前,这样的自为让人更加淡定、从容。《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是季老留给后世的生命礼物,其中收录了季老60余篇经典散文分别从作者的亲身经历、自我审视和生活体察中品人生百态,话字里人间。

季羡林先生早留学国外,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等,翻译了大量作品。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老的一生如同温总理所言“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由季老60余篇经典散文编撰而成的《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自在自为》将他一生所得感悟汇聚与此,谈自己、谈内心、谈处世、谈人生、谈拼搏亦谈欢喜。诚如季老谈自己中所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二者亲密无间,因为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按理说,人对自己的“我”应该是十分了解的;然而,事实上却不尽然。依我看,大部人是不了解自己的,都是自视过高的。

自我认知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察、自省的过程,一个人的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便是认知真正的自己,当你懂得了真正的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才能在看遍人世繁华亦可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季老并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文人雅士,相反,他是那种遍尝人间百态,悠然自得沉醉其中的人,是行走于人间烟火气中的筑梦人。他用文字告诉我们喜悲俱有,才是完整的人生。既然来到了这个世上,就要奋力一搏,即使生活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唯有拼搏才能生存下去。他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可爱之处,人类的可爱之处,世间万物的可爱之处,让欢喜充满了三千大千世界。

很少有人像季羡林一样,既通透又博学,他总能把最平凡的人间事写出炙热的人文情怀。他的散文作品篇篇精致,无论是记人、状物或摹事,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在会心一笑中品味社会百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