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说家的假期读后感摘抄

小说家的假期读后感摘抄

《小说家的假期》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家的假期》读后感(一):日本小说家三岛由纪夫,用犀利的语言讲文学、谈艺术、说文化

在日本文学中,很多作品都具有着一种沉重的阴翳之美。那种既丧又哀的氛围,让人读起来倍感压抑。不过,三岛由纪夫的著作却是一个例外。这位被誉为“日本的海明威”的小说家,总是能够以充满叛逆和反抗精神的文字,带给人们强有力的冲击。

当那些极具批判性的观点直达心底,三岛由纪夫自然赢得了众人的喜爱。这本《小说家的假期》正是三岛由纪夫于创作鼎盛时期写下的随笔集。在本书中,作者通过丰富而深刻的笔墨表达了自己对文学、艺术以及文化与社会的诸多思考。同时,透过这本书,读者也可以对三岛由纪夫这个人多一些了解。

一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往往与时代密切相关。然而,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难免同类化。因此,在三岛由纪夫看来,即使作家总得有一次与时代同寝的经验,但若不随波逐流,反而能够孕育出更伟大的作品。我想,这也是其小说之所以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吧。

一般来讲,文学创作的灵感是来源于生活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文学的创作一定要写实,因为唯有思考层次高于生活层次的文学,才能阐明生活的真正意义,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本书中,作者重点讲述的是文学小说的创作。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创作出好的小说呢?尽管小说的写作十分自由,不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且谁都可以写。不过,这同样为小说的创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对此,作者提出了自己中肯的建议,即小说家必须先以语言、文字作为基础,再通过文体来解析这个世界。如此,方能构建作品的独特性。

当了解了小说创作的基本原则,也就明白一部完整的小说应该是主题明确、结构清晰、细节详尽的。最重要的是,写作小说还需要不断地训练语言的使用技巧。若是没有大量的练习,那么写小说无异于空谈。

艺术的创作,同样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小说写得好,可以升华为艺术;音乐唱得好听,可以升华为艺术;戏剧表演出色,也可以升华为艺术。奇怪的是,三岛由纪夫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却偏偏对音乐不感冒。

记得书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所谓的音乐,就像是站在人类内心黑暗深渊的边缘上逗弄戏耍。”虽然这句话听上去很刺耳,但无疑也从另一角度揭露了音乐能够触动人心的本质。对于喜欢它的人来说,音乐是抚慰心灵的良药,而对于厌恶它的人来说,音乐无异于洪水猛兽,容易掌控听者的心绪。

在戏剧表演方面,三岛由纪夫同样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演员的言行举止是戏剧表演艺术的具体呈现,所以优秀的演员必须像希腊神话中自恋少年喀索斯爱上自己的书中倒影一般,投身于剧本的角色中,创造出理想的艺术形象,从而打动台下的观众。

追溯文化的历史,逃不开对社会整体现状的审视。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日本文化小史》中,作者针对日本文学的发展,向读者说明文化是在潜意识中影响民众思考方式、生存方式、审美观等一切与人相关的事情的,并归纳总结出各种具有代表性“文化意志”。

其中,包括以《古事记》为代表的神人分离文化意志,以《万叶集》为代表的国民性民族诗文化意志,以《和汉朗泳集》为代表的舶来教养形成的文化意志,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文化意志最高纯粹形态,以《新古今和歌集》为代表的文化意志本身最极致的病态表现等。

随后,又分别细致地解读文化对当时社会的人的影响来呈现文学的发展。遗憾的是,这部分的内容只有六个小章节,且由于作者的去世戛然而止,不免让人觉得可惜。

《小说家的假期》是一部很有内涵的著作。它通过贴近日常的文字描写,展现了三岛由纪夫毒舌的一面,也充分表达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当读过这本书,再读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相信一定会理解得更为透彻。

《小说家的假期》读后感(二):什么是三岛所说“充满生机的‘有机’”的作品?——内在力量形态的三要素

与《太阳与铁》一样,在《小说家的假期里》我们依然可以读到三岛种种极为个人化的思辨,且不失丰富性的思想。如果说在前者中,三岛是在用一把锋利的刀由外向内地剖析、甚至是分离自己的肉与骨,那么在这本书中,他将刀柄倒转,由内向外,以他的哲学为柄,刀尖指向的是文学、艺术,社会和时代病。

在《太阳与铁》中,三岛论述肌肉时,不经意地提到:“在我的观念中,没有比内在力量的形态更符合我对艺术作品的定义了。也就是说,它必须是充满生机的‘有机’的作品。”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说出了一个普通读者的想法),该怎么来具体地理解它呢?或许是像尼采说的血书?是一种用生命写就的作品?在《小说家的假期》中,这个观念或许可以得到一些解释。

《小说家的假期》实则是三岛某段时间的日记,然而并不是随性地记录日常事务与所思所想。日记的体例是,开头几笔记录天气与当日行程,接着大篇幅记录(或者说写作)自己当日的对于文艺、哲学等方面的思考。即使在日记里,思想付诸笔下也是整饬而谨严的,许多篇幅直可以看作是专论。这或许就是后面他所说的“Tagewerk(每日的工作)”所塑造的吧。

除了这段日记,这本书还编选了两篇论述作家的文章,两篇小说、戏剧论文,一篇画家评述,一篇对于现代性的构图,以及三岛生前未完成的《日本文学小史》等。说是“小史”,也只是在厚度上稍薄而已,然而在挑战主流文学史方面,一点也算不上“小”。从日记和这些文章中,显示出三岛在文学阅读上的广博,游走于东西方之间的自如,以及深刻的哲学思维和对艺术史的了如指掌。

阅读上难以望其项背,其他方面也先天不足,阅读三岛自然是一桩难事。在通读之后,我想试着归纳三岛所谓“充满生机的‘有机’”作品的具体含义。三岛所说作品的“内在力量的形态”或许包含三个要素:其一是作品具有官能性,以感性为主的;并且作品同时被二律背反所主导;然后,作品必须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志。

在第二篇日记中,三岛写到“从非人性的要求出发的艺术,却成为尚且存在的唯一具有人性的东西。”这句话凝练(费解)地概括了前两个要素。在三岛看来,官能意味着对于真实人生的强烈渴望,要抵御看起来像是的世界,回到实际存在的世界,即只有自身存在就足够的世界。这要求作家同时抵御外力入侵所有的情感、感性与感官,应让它们按照它们的法则顺势而行,直到死亡。

虽然强大的理性可以建构世界,可以对世界做出种种解释,但丰富的感性却时刻都在用它所感受到的混乱来侵入理性的世界,并且指导、牵引着生活。而在此的生活,则必须是熟知热情的法则,必须认清真正的法则,即只相信发自内心的行动原动力。如同《叶隐》中言“武士道,乃视死如归之道”,在三岛这里,官能导向死亡,无论是他笔下酷烈悲壮而死的美少年,还是他自己理想中的死去,或者他所热爱的作品——如在《日本文学小史》中他所大书的早死的皇子,莫不如是。

对于《叶隐》,三岛所下的判断是“由充满智慧与决心的行动所激发出来的悖论”。三岛所热衷的二律背反正是由官能所引发的。在《太阳与铁》中,三岛自陈曾刻意地忽视肉体以制造语言与现实的二律背反。《小说家的假期》开始,三岛便写到在夏日的艳阳下散步,回忆起“二战结束后那一段既残暴又抒情时期的景象。”

“残暴又抒情”正是三岛所热爱的那种美的二重性,读者所言的暴力美学。夏天对于三岛来说,是截然相反的景象,即是生命,又是死亡——“金碧辉煌的腐败,血伤满布的活力”。类似如此对立着的两者都是真实、合理地存在,然而却经常统一在某个个体、某件作品之上。而在三岛身上,他决定活下去的时刻,心中却升起了绝望与幻灭。

于是,三岛在让·热内身上同时看到了“猥琐与崇高、卑劣与高贵”,一个野性或邪恶本身在书写的家伙,却最终达到了综合行动-创作、受审-审判、死囚-行刑者的复权,并且取得了神圣性的人神合一。文学、艺术唯一的救赎就是,创作同时也形同自杀。在现代性的象征性构图《魔》中,三岛刻画了两幅互为对比的死亡构图,或者说死亡的权力意志,随机杀人魔企图自我证明自己是绝对他者,而渴望死亡者却祈求着绝对他者的出现。这两者往往相见却不相识,最终,在作家和诗人身上达到了统一。

关于作家的写作,三岛认为仅凭灵感与人生历练然而却不能得心应手地操控文字,是写不出来值得读的作品的。作家要天生拥有语感,并且维持“语言的神威带来幸福的国度”。语言是可掌握的——从官能的角度来说——词汇的比重、音韵的悦耳、文字的视觉、节奏的缓急等。

在谈到“站在人类内心黑暗深渊的边缘上逗弄戏耍”的音乐时,三岛将艺术的享受分为受虐型与虐待型,他自认是虐待型的。可掌控的语言、虐待型的艺术,这两者悄然通向三岛所谓的文化意志。这样的意志就像种子,在三岛的写作和对现代性的象征性构图中,他都提到类似的从瞬间或一个场景延展出全貌的生成。

三岛的《日本文学小史》旨在挑战套用理论地将“无关紧要的小事渲染成举足轻重的大事”的传统文学史写法,他所要选定的作品,无论是谁所写、以什么形式写成,都必须有一种文化意志贯穿其中。“文学作品的本质是文化意志”,文学史是文化意志更迭嬗变的过程。具有文化意志的作品是开创先河的作品,而不是衍生品、仿造品。

三岛不光明确地用这样的观点重写日本的文学史,他同时也在用这样的观点看待、评述他所热爱的作家和作品。“每一部小说的诞生,都像世界上新落成一栋大楼”。

他一再读过的《阿道尔夫》中的人物,是“呈现出绝望地守望着自身内在的智力与虚弱的复合体”,而这部作品所采用的形式,一种算是日记或备忘录的著作,一部赤裸裸的小说,被三岛认为是空前绝后的。然而,贡斯当就算努力一辈子,比起司汤达的于连,却连属于真正的艺术家的天真都无法拥有。而比起司汤达的主动式热情,让·热内在自己的作品中重新唤醒了带有被动式性格的崇高情操的情感诉求,热内将悖德底层的沉痛称作崇高。

这样我也许便大概地了解(非理解)了一些三岛的拥有“内在力量的形态”的作品、“充满生机的‘有机’”作品的意思了。正是因为一部作品中有着强烈的官能性以及统一却互相冲撞着的二律背反,以及强烈的文化意志的力量,这三者互相催化,方能诞生一部拥有强力的作品。或许我的理解是偏离三岛的意思的,但也不改于它们对这个普通读者的思想冲撞与补充。

2021.11.03

《小说家的假期》读后感(三):我偷看了三岛由纪夫的日记本

《小说家的假期》这一本随笔散文、评论集凝结了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文艺思想的精华,它诞生于三岛创作之鼎盛时期。这一次明室以简体中文版首次在大陆出版了这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本了解真实的三岛绕不过去的必读书目。

首篇《小说家的假期》是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三岛由纪夫从六月二十四日至八月四日之间的所思所感,轻松好读,让我看到了那个夏天没有端着架子的三岛本人,还是蛮可爱的嘛。三岛每天的日记大多以天气开篇,让我觉得毫无距离感。这一个多月的记录中间没有一天是落下的,有些日子的文章长些,有些很短,七月二十一日那一天只有短短两句话。

我想这一天,三岛大概是乏了,累了也照样不留白。我能好好坚持写日记的日子大概要追溯到好几年前了吧。

三岛的日记中有对其个人状况与生活琐事的记录,也有他对文艺作品的看法,我们可以从细枝末节中了解其人其事背后所表现出的文学观、艺术观与价值观。

三岛在日记中肆意记录着一些生活琐事。他写自己逛神田古书店街,买了一本《元禄歌舞伎精选集》珍本,或是哪天去看了一部帮派电影《黑色星期二》。事无大小的细节记录让我在想象中还原了三岛的生活轨迹,窥探到他人生的一角。

他记下了一则古怪男子的故事,类似于两个女人抢一个充满心机的男人,其中一个还和这个男人结婚了。三岛吐槽他不理解任何一个女人的行为。说实话,我也不理解,这个男人到底哪里好了?这个故事因为古怪而有趣,竟还有点心酸。别说男人不理解女人,我都不理解女人,害怕。

与村上春树酷喜爵士乐不同,我才知道三岛竟不爱音乐。他说,所谓的音乐,就像是站在人类内心黑暗深渊的边缘上逗弄戏耍。他恐惧于被音乐包围,处于被动的状态,就像我伤心难过时,便不想听苦哈哈的情歌一样。

三岛讨厌太宰治,称他是一个不想被治愈的病人,根本称不上是真正的病人。他还偷偷在日记中从各个方面出发,彻头彻尾分析了自己为什么不喜欢他。敢爱敢恨的三岛,竟不喜欢自己的前辈,也挺有个性。

当然书中的琐事我写不尽,还要读者自己去挖掘,还挺有意思。

三岛的随笔中也投射出他的三观,他在六月二十四日的日记中写道:

这句话道出了二战对普通人的影响之大。即便战争结束了,那种颓废、腐败与死亡的回忆或错觉仍然会重新在脑海中鲜活起来。三岛不想与那个时代“同床共寝”,可要走出那段阴影谈何容易。

三岛作为战后一代,他是反战的,他痛恨战争给他带来的巨大创伤,让他丧失对生的欲望,对死的恐惧,这一点也深深刻画进他的小说中。

在《金阁寺》中,沟口整日想要和金阁一起被炸死。

在《假面的告白》中,描写战争带来的影响便是人生轻飘飘地不可思议,对活着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我”希望自己被迫入伍而战死,全家在空袭中被炸死,就不需要整日担惊受怕了。

《潮骚》更是描写了三岛想象之中没有战乱而美好的社会。

三岛对战争的回忆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我们皆可以从他的日记中找到他小说中思想的滥觞。

他也在日记中写道,他进入青春期那些年,死亡的念头便挥之不去了,深信自己二十岁会死,有一段时间这种想法却不知所踪了,后来只是会思索一下理想中的死法。

死亡是日本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日本人深信“变化无常”、“生为梦幻,死为常往”。这个民族的底子里有一种特殊的丧,而这种基调在二战时期基本就定型了。

三岛在日记中也书写了他对文艺及各种作品的看法。

他认为小说和戏剧都应该像一个小宇宙,但小说比戏剧更开放,时间的推移更自由,它没有戏剧的条条框框,却不可滥用“偶然”。

他对谷崎润一郎的《细雪》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他不反对年轻人写小说,提出小说是一种从本质上摸索方法论的艺术,他尖锐地批判日本过多的小说不是只着眼于人生,就是只聚焦于艺术。

他论文学,强而有力的文体比苍白虚弱的文体来得美丽。

他敢爱敢恨的性格也放在了他对待文艺的方式上。对于喜爱的作品,他从不吝啬褒奖;对于当代文学、艺术等诸多问题,他也从不遮掩,而是尖锐地直指时代的病灶。

《小说家的假期》中还收录了三岛其他作品,例如生前没有完稿的挑战历来日本文学史观的反叛之作《日本文学小史》。书也没有看完,文章也没有写完,三岛怎么就舍得了呢?他一定是想要强迫症永远想念他,一定是这样。

明室三岛由纪夫非虚构系列:

《太阳与铁》:直面生死的虚妄之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