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伊内斯与欢乐的读后感大全

伊内斯与欢乐的读后感大全

《伊内斯与欢乐》是一本由[西班牙] 阿尔穆德娜.格兰德斯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6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内斯与欢乐》读后感(一):战争中女性力量的觉醒

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8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内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奏。该战争首次出现飞机对坦克的轰炸和第一次对不设防城市的大规模轰炸。1939年4月,西班牙国民军获得胜利,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解体。

本书将一个女性的命运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突出了女性角色在战争以及各种历史中所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功绩,评委会委员一致认为该小说“超越了叙事的完美,最大程度地展示了文学的品格”。

伊内斯是一个富裕家庭的女孩子,在她的生活中一直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关心的事情,但是周围环境和气氛变化影响到了她,让她从原本安逸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她的心态和思想都因此发生了变化。这一切促使她去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去考虑人到底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此后,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生活也渐渐被挫折和痛苦所占据。但是她还是选择继续战斗下去。

本书的书名是《依内斯与欢乐》,但是整本书中都没有欢乐,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痛苦。女性本身就是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在战争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战争就是一个成王败寇的角逐,男性因为他们的果断和力量,所以在斗争中会拥有绝对权威。即使是像依内斯这样的女性,虽然不停的在奋斗,在挣扎,但是还是无法摆脱被男性控制的命运,无论是他的哥哥,还是其他人,她都没有反抗的余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女性都是歧视与偏见的受害者,在大多数国家,女性的能力都曾被低估,甚至在现代社会,还有一些国家忽视女性的能力,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展现女性力量的文学作品,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女性的作用,使得女性的地位得以提高。这也是很多文学作品倾向于从女性的视角去讲述战争,虽然很少有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去上阵杀敌,但是女性从未在战争的洪流中脱离,他们和男性一起创造和书写历史。

本书将一个女性的反抗精神和西班牙内战结合在一起,将女性细腻和温暖的感情与当时历史和现实的残酷交织在一起,将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掩藏在历史的洪流之下,让读者感受到她们内心的挣扎和不安的情绪。

《伊内斯与欢乐》读后感(二):当女人面对战争,是与命运“抗争”,还是选择“躺平”?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从1944年10月越过比利牛斯山、准备把自己的祖国从另一群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他们不知道进攻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但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初心。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个年轻女人,她的名字叫伊内斯。 伊内斯是《伊内斯与欢乐》这部小说的主角,作者是西班牙当代著名女作家阿尔穆德娜·格兰德斯。她于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以处女作《露露年华》一举成名,先后创作了《我将称呼你为“星期五”》《人文地理地图》和《伊内斯与欢乐》等长篇小说,曾获西班牙“全国小说奖”等著名奖项。 在这部《伊内斯与欢乐》中,作者以其对女性心理和生活的娴熟描写,讲述了一个富家小姐在战争年代的坎坷之路。看完本书掩卷深思之际,感到“欢乐”并不常伴伊内斯左右,有的时候甚至走向了“欢乐”的反面悲惨。但是,伊内斯在战争与生活的历练中,学会以乐观的态度追求生活,这也许就是她历经千辛万苦、终究感受到爱情甜蜜、生活幸福的制胜密码。 伊内斯的家境很好,生活无忧无虑,除了偶尔操心一下的婚姻大事。 “我对政治一无所知,只懂英语和法语、音乐和绘画常识、文学、历史和数学的一些苍白肤浅的知识,都是许久之前我浅显掌握的普通文化常识,从未对我起过任何作用就已四分五裂。” 但是,这种傻白甜的生活并不会长久,尤其是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每个人的命运不由自主、无可奈何、无法选择地与时代交织在一起,被胁迫着、被催促着、被监押着往前走。在这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即便像伊内斯这样对社会不管不问的人,都产生了一种了无生趣“缺氧感”。压抑的氛围让人无法自由呼吸。 或许是处于出于一种人类思考的本能,在伊内斯生命中的特殊时刻,她从懵懂中醒来。“1936年7月30日我满二十岁,我赠给自己的礼物是停下来思考。”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在那样一个处处能够引发思考的时代,伊内斯肯定会从身边的环境变化上觉察出什么。至少,她的心情或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直到那时我所过的生活,包括它的习惯和惯例,我直顺从遵守的规矩,冒犯它们时从内心纠缠我的罪责,都失去了它们的全部意义。对我而言只有两条路活埋自己除了自己隐居,没有别的前景和目标,或学会以另一种方式生活。” 这既是对个人生活的深刻反思,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追问,对生而为人的深刻警醒,也折射出这个年轻姑娘对社会现状何以如此、今后应该怎么走的清醒拷问。怎么走?哪种生活方式才是心目中渴望的“另一种方式”? 在她女佣身上,她找到了这种生活方式。也许生活在那种时代的人,都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都有一种投身历史洪流、在历史中书写大写人生的本能冲动。她加入了这个组织,还结交了一个男朋友。而正是这个男朋友,将她刚刚获得新生的生命再度推向深渊。这个男朋友叛变了向当局告了密,告密的内容很简单,就两个字:“是她。” 当生命遭遇如此重大挫折有人会百炼成钢,有人会心灰意冷。尤其是入狱之后的生活,还有几个人能在这种环境中保持清醒的思考、坚韧的意志?可贵的是,伊内斯没有选择“躺平”,她在残酷的环境中守住了底线。 因为哥哥在当局做官的缘故,她出了狱;也因为兄妹二人政见不同,她出狱之后直接被送到了修道院,一呆就是两年。这两年,又是另一种折磨,她几乎撑不下去想要自杀。无奈之下,她嫂子将她接回了家。家里也没有自由,而且还频繁受到一个常客的精神摧残与身体侮辱。在一次欺凌之后,她甚至“连再次表达自己是卑鄙女人的力气都没有”。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她选择了逃跑,跑到了致力于推翻当局的另一方。在这里,她选择了另一条路,也遇见了一个对的人。这个人有一个很帅的名字“美男子”。既是历史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也是战争将两个人绑在了起。 这其中,有过爱情的甜蜜,也有过遭受猜疑的伤心。尤其是后者,让她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从来没有人这么伤害我,因为敌人施加的伤口可以毫不犹豫地昂头承受,不去质疑自己所知所感的事情,但情人打开的伤口永远无法合拢。”“我为了到达这里曾经穿过地狱”,如今她的战友又亲手将她再次推回地狱。 她委屈,她伤心,她愤懑,“付出这么多,奉献这么多,受那么多苦,……这一切只是为了让他们最后认为我不是诽谤者、懦弱者、胆小鬼,而是卧底、内鬼。”出乎意料而又在意料之中的是,她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如果说大写的历史让人身不由,那么身处其中的斗争则让人迅速成长。在作者描写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如一叶扁舟飘摇于惊涛骇浪之上,既有无法掌控未来的惶恐,也有中流击水、勇立潮头的自信与从容。 历史是人生的底色,也是命运的背景。在这段讳莫如深的历史中,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解读了那段历史,又有虚构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女人。相对于孔武有力的男人,虽然女人的身体素质并不能保证她们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战争从来没有让女人走开。 在那个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的年代,你无法选择“躺平”,只能奋起“抗争”,这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伊内斯与欢乐》读后感(三):看完这本书,我感到自由

《伊内丝与欢乐》大概是我看过最独特的一本女性小说,我甚至认为,她已经超出了女性小说的范畴。

故事围绕伊内丝展开。1944年,西班牙处于佛朗哥政权的统治之下,西共成员伊内丝听到了一个电台消息,得知西共决心要攻打叛乱方佛朗哥政权,收复西班牙。

伊内丝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举动,她带着五公斤炸面包圈,抢了哥哥的枪,骑着一匹马,单枪匹马地越过封锁,寻找自己的组织。

事实上,战争中的女性形象并不少见,《四世同堂》、《风云初记》等华语小说当中就有这样的形象;外国小说当中,《悲伤之镜》讲述的也是战争下女性命运的故事。

然而,很少会有小说像《伊内丝与欢乐》这样,这本小说甚至已经忽略了伊内丝的性别。战争是残酷的,但它却给予了女性一种公平,在这种公平面前,伊内丝不再是一个女人,她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在“自身命运既微小又巨大的战斗中获胜”的人。

这样的小说实在太难得了,它粉碎了性别这个标签。它让我们意识到,性别远非是本质,这一点鲜少有人认识到。人们往往错把标签当做本质。就像是那个精妙的比喻,大海里有鱼,人们就说大海是鱼。

我们常常忘记,在生而为男,生而为女之前,我们首先生而为人。

看完《伊内丝与欢乐》,我感到自由。

《伊内丝与欢乐》是一本非常难啃的小说。其一因为它的背景,其二因为作者的写作结构。

这本小说以西班牙内战和阿兰谷战役为背景,这段历史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也最混乱的历史之一。

而且它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这场战争是以邪恶战胜正义而收尾的。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战争双方是正义方西共(伊内丝所属的一方)与叛乱方佛朗哥政权。

三年后,1939年内战结束,佛朗哥政权获胜,西共主要人物远走他国。佛朗哥对西班牙人民实行了愚民政策,真实的历史被成功者掩埋甚至被篡改。所以书的后记里面说,哪怕是西班牙人民自己,对这段真实历史都一无所知。

内战虽然仅仅持续了三年,但它造成的影响却长达几十年,甚至延续至今。

落败的西共并没有停止收复西班牙的努力。

本书便写于这段背景之下,1944年,西班牙内战早已结束,但西共决心通过阿兰谷战役收复西班牙。这张战役最终失败了,伊内丝也因此流落法国,直到三十多年之后,佛朗哥去世,西共才有了回归西班牙的机会。

只有了解了上述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读懂这本书。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上述历史的简介,第二部分则是对伊内丝以及其爱人“美男子”故事的讲述。

本书作者格兰德斯在完成这本书时,故事线颇为混乱,而且小说里没有对不同的时间线加以明显的区分,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总的来说,本书的故事线大概可以做出以下划分: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伊内丝独立一人留在家里,并且在女仆的帮助下收留了几名西共成员;

1939年,内战结束,伊内丝被未婚夫举报窝藏西共人员,并因此入狱;

1941年,伊内丝被哥哥救出监狱,随即被送往修道院,失去自由;

1944年,伊内丝听到了电台,得知组织要收复西班牙。从哥哥家夺了枪,单枪匹马地去投奔组织。

1944年之后,伊内丝跟随“美男子”流落法国。

1944年这条故事线正是本书讲述的主要内容。

毫不夸张地说,伊内丝算得上是文学史上最理智、最具勇气的女性形象之一。

首先在佛朗哥政权的残暴统治之下,伊内丝居然做出毅然参加西共的决定,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

更别提在佛朗哥政权胜利之后,伊内丝依旧不甘臣服,以至于单枪匹马地去投奔组织。

在《伊内丝与欢乐》当中,作者格兰德斯并没有站在女性角度来刻画伊内丝这个形象,伊内丝已经跳出了性别的桎梏。

尽管伊内丝大多数时候都待在厨房,负责后勤保障。但她的几次直面炮火经历都让人印象深刻。

当被冤枉后,伊内丝选择独自一人去抓住恶人,力证自己的清白;

在被冤枉的情况下,她依旧理智地对待组织,并救下了“美男子”的性命。

这样的形象实在是太具吸引力了。

当然,书里面的伊内丝也并非百毒不侵,没人可以百毒不侵,格兰德斯在刻画伊内丝的时候并没有过分拔高以至于脱离现实。

当阿兰谷战役失败之后,伊内丝的希望破灭了,西共又要再一次流落他国,伊内丝以及西班牙人民唯一的救赎被熄灭了。

伊内丝因此想到了自杀,这大概是她人生中最脆弱的时刻了。她的人生也因为这份脆弱而显得更为真实。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伊内丝与欢乐》,可看完书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本书里根本没有丝毫欢乐可言,只有无尽的屈辱、崩溃和折磨。

那为什么这本书要叫做“伊内丝与欢乐”呢?其实这个名字和阿耐的《都挺好》一样。

《都挺好》的真相是,都不好;《伊内丝与欢乐》的真相是,伊内丝没有欢乐。

这并非是夸张,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就能知道这一点。

伊内丝所属的西共反抗佛朗哥政权的历史长达三十多年,但直到佛朗哥去世,他们依旧没能推翻他,在这种屈辱的历史条件下,伊内丝要如何欢乐呢? 乃至于到了最后,他们的“爬坡生活”结束了,他们的愿望也仅仅是勉强实现了。这是一段过于惨痛的历史。

因此书名中的“欢乐”不过是一种说谎和自欺欺人,以一种非理智的乐观主义来面对未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坚持下去。

就像是书里面说的,“快乐是口号,快乐是为了不崩溃、不心软、不向沮丧让步,是为了承受消沉,为了坚毅地倒下,为了在警察局的地下室里咬紧牙关忍受折磨。”

这样的一段历史,让我们旁观者仅仅是透过文字就几乎不寒而栗了。

更让人无可奈何的是,在佛朗哥政权的愚民政策之下,这段光荣而悲惨的历史被无情抹杀了。“数千人为了祖国的自由和民主而冒生命危险,对他们的回忆却消失在沉默中,他们牺牲了却无人知情。文献和教材的大写历史用笨拙的尸体编成的笤帚扫除他们,甚至把他们掩藏在引导自己的祖国通往未来路的地毯之下,他们在那里依旧满身灰土,沾满尘絮。”

《伊内丝与欢乐》中的这段陈述简直让我们旁观者都为之泪落。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历史虽然是由成功者书写的,但这种书写没有理由是永恒的,真相无法掩盖,正义终将到来,格兰德斯的这本《伊内丝与欢乐》就是一次正义的书写。

一般认为,女性小说是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的小说,最典型的像是《82年生的金智英》、《坡道上的家》。

《伊内丝与欢乐》虽然也以女性为主要讲述对象,但这本书和其他女性小说有明显的区别。它没有将重点放在社会和历史对于女性的桎梏上面。在这本书里,伊内丝和其他男性形象没什么不同,他们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他们也做出了同样的反抗。

也就是说,在这本书里,作者格兰德斯没有刻意强调男女不同,而是极力弱化了性别标签。

在战争面前,他们不再是男人和女人,他们回归了最本质的人。

这一点和杨笠在一场脱口秀里面讲述的内容不谋而合。

杨笠曾在脱口秀中分享自己的就医经历。杨笠说,躺在手术台上的那一刻,她和医生都特别坦然,心无杂念。那一刻是她感受最好的一刻,杨笠说,“我不只是一个女人了,我就是一个人。”

随后医生问杨笠感觉如何,杨笠回答“我感觉自由。”

这是我在脱口秀中看过的最高级的一个段子,没有之一。

《伊内丝与欢乐》同样讲述了这一点,在这个故事里,伊内丝不只是一个女人,她就是一个人,一个摆脱了性别桎梏的人。

于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到自由。

《伊内斯与欢乐》读后感(四):看完这本书,我感到自由

《伊内丝与欢乐》大概是我看过最独特的一本女性小说,我甚至认为,她已经超出了女性小说的范畴。

故事围绕伊内丝展开。1944年,西班牙处于佛朗哥政权的统治之下,西共成员伊内丝听到了一个电台消息,得知西共决心要攻打叛乱方佛朗哥政权,收复西班牙。

伊内丝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举动,她带着五公斤炸面包圈,抢了哥哥的枪,骑着一匹马,单枪匹马地越过封锁,寻找自己的组织。

事实上,战争中的女性形象并不少见,《四世同堂》、《风云初记》等华语小说当中就有这样的形象;外国小说当中,《悲伤之镜》讲述的也是战争下女性命运的故事。

然而,很少会有小说像《伊内丝与欢乐》这样,这本小说甚至已经忽略了伊内丝的性别。战争是残酷的,但它却给予了女性一种公平,在这种公平面前,伊内丝不再是一个女人,她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在“自身命运既微小又巨大的战斗中获胜”的人。

这样的小说实在太难得了,它粉碎了性别这个标签。它让我们意识到,性别远非是本质,这一点鲜少有人认识到。人们往往错把标签当做本质。就像是那个精妙的比喻,大海里有鱼,人们就说大海是鱼。

我们常常忘记,在生而为男,生而为女之前,我们首先生而为人。

看完《伊内丝与欢乐》,我感到自由。

《伊内丝与欢乐》是一本非常难啃的小说。其一因为它的背景,其二因为作者的写作结构。

这本小说以西班牙内战和阿兰谷战役为背景,这段历史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也最混乱的历史之一。

而且它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这场战争是以邪恶战胜正义而收尾的。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战争双方是正义方西共(伊内丝所属的一方)与叛乱方佛朗哥政权。

三年后,1939年内战结束,佛朗哥政权获胜,西共主要人物远走他国。佛朗哥对西班牙人民实行了愚民政策,真实的历史被成功者掩埋甚至被篡改。所以书的后记里面说,哪怕是西班牙人民自己,对这段真实历史都一无所知。

内战虽然仅仅持续了三年,但它造成的影响却长达几十年,甚至延续至今。

落败的西共并没有停止收复西班牙的努力。

本书便写于这段背景之下,1944年,西班牙内战早已结束,但西共决心通过阿兰谷战役收复西班牙。这张战役最终失败了,伊内丝也因此流落法国,直到三十多年之后,佛朗哥去世,西共才有了回归西班牙的机会。

只有了解了上述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读懂这本书。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上述历史的简介,第二部分则是对伊内丝以及其爱人“美男子”故事的讲述。

本书作者格兰德斯在完成这本书时,故事线颇为混乱,而且小说里没有对不同的时间线加以明显的区分,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总的来说,本书的故事线大概可以做出以下划分: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伊内丝独立一人留在家里,并且在女仆的帮助下收留了几名西共成员;

1939年,内战结束,伊内丝被未婚夫举报窝藏西共人员,并因此入狱;

1941年,伊内丝被哥哥救出监狱,随即被送往修道院,失去自由;

1944年,伊内丝听到了电台,得知组织要收复西班牙。从哥哥家夺了枪,单枪匹马地去投奔组织。

1944年之后,伊内丝跟随“美男子”流落法国。

1944年这条故事线正是本书讲述的主要内容。

毫不夸张地说,伊内丝算得上是文学史上最理智、最具勇气的女性形象之一。

首先在佛朗哥政权的残暴统治之下,伊内丝居然做出毅然参加西共的决定,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

更别提在佛朗哥政权胜利之后,伊内丝依旧不甘臣服,以至于单枪匹马地去投奔组织。

在《伊内丝与欢乐》当中,作者格兰德斯并没有站在女性角度来刻画伊内丝这个形象,伊内丝已经跳出了性别的桎梏。

尽管伊内丝大多数时候都待在厨房,负责后勤保障。但她的几次直面炮火经历都让人印象深刻。

当被冤枉后,伊内丝选择独自一人去抓住恶人,力证自己的清白;

在被冤枉的情况下,她依旧理智地对待组织,并救下了“美男子”的性命。

这样的形象实在是太具吸引力了。

当然,书里面的伊内丝也并非百毒不侵,没人可以百毒不侵,格兰德斯在刻画伊内丝的时候并没有过分拔高以至于脱离现实。

当阿兰谷战役失败之后,伊内丝的希望破灭了,西共又要再一次流落他国,伊内丝以及西班牙人民唯一的救赎被熄灭了。

伊内丝因此想到了自杀,这大概是她人生中最脆弱的时刻了。她的人生也因为这份脆弱而显得更为真实。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伊内丝与欢乐》,可看完书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本书里根本没有丝毫欢乐可言,只有无尽的屈辱、崩溃和折磨。

那为什么这本书要叫做“伊内丝与欢乐”呢?其实这个名字和阿耐的《都挺好》一样。

《都挺好》的真相是,都不好;《伊内丝与欢乐》的真相是,伊内丝没有欢乐。

这并非是夸张,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就能知道这一点。

伊内丝所属的西共反抗佛朗哥政权的历史长达三十多年,但直到佛朗哥去世,他们依旧没能推翻他,在这种屈辱的历史条件下,伊内丝要如何欢乐呢? 乃至于到了最后,他们的“爬坡生活”结束了,他们的愿望也仅仅是勉强实现了。这是一段过于惨痛的历史。

因此书名中的“欢乐”不过是一种说谎和自欺欺人,以一种非理智的乐观主义来面对未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坚持下去。

就像是书里面说的,“快乐是口号,快乐是为了不崩溃、不心软、不向沮丧让步,是为了承受消沉,为了坚毅地倒下,为了在警察局的地下室里咬紧牙关忍受折磨。”

这样的一段历史,让我们旁观者仅仅是透过文字就几乎不寒而栗了。

更让人无可奈何的是,在佛朗哥政权的愚民政策之下,这段光荣而悲惨的历史被无情抹杀了。“数千人为了祖国的自由和民主而冒生命危险,对他们的回忆却消失在沉默中,他们牺牲了却无人知情。文献和教材的大写历史用笨拙的尸体编成的笤帚扫除他们,甚至把他们掩藏在引导自己的祖国通往未来路的地毯之下,他们在那里依旧满身灰土,沾满尘絮。”

《伊内丝与欢乐》中的这段陈述简直让我们旁观者都为之泪落。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历史虽然是由成功者书写的,但这种书写没有理由是永恒的,真相无法掩盖,正义终将到来,格兰德斯的这本《伊内丝与欢乐》就是一次正义的书写。

一般认为,女性小说是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的小说,最典型的像是《82年生的金智英》、《坡道上的家》。

《伊内丝与欢乐》虽然也以女性为主要讲述对象,但这本书和其他女性小说有明显的区别。它没有将重点放在社会和历史对于女性的桎梏上面。在这本书里,伊内丝和其他男性形象没什么不同,他们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他们也做出了同样的反抗。

也就是说,在这本书里,作者格兰德斯没有刻意强调男女不同,而是极力弱化了性别标签。

在战争面前,他们不再是男人和女人,他们回归了最本质的人。

这一点和杨笠在一场脱口秀里面讲述的内容不谋而合。

杨笠曾在脱口秀中分享自己的就医经历。杨笠说,躺在手术台上的那一刻,她和医生都特别坦然,心无杂念。那一刻是她感受最好的一刻,杨笠说,“我不只是一个女人了,我就是一个人。”

随后医生问杨笠感觉如何,杨笠回答“我现在感觉自由。”

这是我在脱口秀中看过的最高级的一个段子,没有之一。

《伊内丝与欢乐》同样讲述了这一点,在这个故事里,伊内丝不只是一个女人,她就是一个人,一个摆脱了性别桎梏的人。

于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到自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