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的读后感大全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的读后感大全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是一本由史军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读后感(一):植物有话要说

说起植物,很多人心目中我们每天看到的植物,可能会是花园中婀娜多姿的鲜花,或者是参天的大树,或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许你没有想过,这些在我们身边看似平常无比的植物,却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于塑造了人类史。

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著的《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这本书,以专业人士的解读,解读了植物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人类赖以生存的是食物和能源,人类的食物绝大多数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木材用于建造居室、棉麻用来制衣保暖,很多的植物还可以制成药物医治疾病,所以说,人的生活是离不开植物的。全球约有三万余种植物可以被人类所食用,而大多数人只食用其中极少的几种植物,实际上,人们所摄入的80%的卡路里仅来源于12种植物,50%的卡路里仅来源于3种植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培育更多的可食用植物,将它们引入农业领域,成了植物学家研究的方向。

植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自古以来植物一直在改善和美化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人类离不开大自然。是人类驯化了植物,还是植物驯化了人类?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未知的谜题,那么,我们打开《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这本书,书里对于这些问题都有很详尽的介绍,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过植物科学家多年的研究观察,植物已经把人困在土地上,成为土地的奴隶,从这点来说,不是人类驯化了植物,而是植物驯化了人类。也可以说,植物跟人是互相驯化,是一个互动关系、共生关系。书中揭开了更多的有关植物世界的秘密,带着我们走进了植物的世界。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这本书是作者史军对植物的多年研究成果。这是一本植物科普读物,也可以当做专业研究书籍,读起来特别有趣味,科学地揭秘大自然中秘密。书中大量精美的插图,展示神奇的植物世界, 读过这本书激发了我们学习大自然中世界的科学知识,填补了我们对于植物知识方面空白,激发了我们的兴趣,使我们对植物生命的深刻思考。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珍藏阅读的好书!让我们在这本书中寻找答案,一起感受植物的伟大力量吧。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读后感(二):植物对人类真的太重要了

谈到植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离不开植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基本常识,甚至是小朋友也知道这一点。在我们身边,植物随处可见,尤其是在气候益人的地带,植物生长的更加茂盛,而且种类繁多。在田野乡间,高低不同的植物鳞次栉比,即使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城市中,绿化也是格外的重视,因此也是处处可见植物。植物对于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因为人们从植物身上不仅可以获取营养物质,就是我们日常呼吸的氧气,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植物对于人类的重要程度。

植物在不同的地带差别是很大的,不同的地区生长着不同的植物,这些植物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植物的形态也是差别巨大。有的植物生长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叶子宽阔,而有的细小,甚至是在沙漠这样缺少雨水的地方,植物为了更多的储存水分,因此叶子已经进化为针状,来减少水分的蒸发。由此可见植物为了生存也是在不断的改变来适应环境,由此可以大致的推断在历史的长河中,植物是在不断的随着气候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积极的改变,今天能够看到的植物都是经过了漫长的进化,适应了环境才存留下来的。

植物对于这个星球的是很重要的,对于人类来说那就更加重要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地球有了更多的氧气可以让人类自由的呼吸。而植物也是为了一些动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植物因此也决定了动物的数量,在肥沃的土地上养育了更多的生物,大草原上,成群的野生动物,这些动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迁徙来获得更多的食物。人类作为星球的主宰,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但是也还是需要依赖植物才能够生存,像我们吃的碳水化合物就是植物,还有植物蛋白,虽然动物蛋白是从动物身上获得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动物。因此动物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植物对于人类的影响远远不止如此,最近阅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就是介绍植物的作品,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了植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通过本书的介绍,对于植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实植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除了呼吸的氧气还有我们的食物这些直观就可以看到的之外,我们生活中需要的很多东西和植物也都是有关系的,我们学习时候用到的铅笔,课本等等都是来自与植物,生活中用到植物的更是不可胜数。甚至我们的社会组织结构也都受到植物的支配,我们的经济、贸易以及对世界的探索都受到植物的支撑,甚至连我们的厨艺、肤色和长相都是由植物决定的。这些相信大家也都能够感受到。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的作者是史军,作者是中科院植物学博士,也是“玉米实验室”创始人,“科学松鼠会”成员。还是中国植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成员,以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作者对于植物有着深刻的研究认识,书写了多本作品,受到读者的喜欢,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对于植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喜欢这本书。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读后感(三):植物先生,谢谢你的照顾。

如果把人类历史,看做一部为了吃饱,吃好,吃健康的努力奋斗史。那这个过程中,植物可真是帮了大忙。

第一需要是吃饱。

为了吃,离家出走,从非洲走向全世界。为了吃,不惜玩火,烤熟的肉又香又提高热量啊。但毕竟和动物肉搏,还是很危险的。为了寻找高质量稳定的热量来源,人类低头一看,哎呀,植物种子不错呀。营养丰富,方便传播,每个人靠自己的体力就能种植。爱了爱了。

植物种子不仅给了人类稳定的热量供给,同时也带来了人类定居,分工合作。毕竟人多好办事,一起种地一起收获,产量多了就需要分配,又促使人类发明了数字和文字。人类选择了植物种子,植物又塑造了人类的社会形态。文明的曙光,将带着人类一步步占领高地了。

第二是吃好,换着花样吃。

通过大量种植,有了剩余粮食,人们就可以玩交换游戏了。我家的大米,你家的鸡鸭,他家的鱼虾,都拿来换着吃吃呗。

为了方便交易,一个稳定的等价物就该登场了。除了金属货币,每个地区都有的植物也是很好的选择,玛雅人的可可豆,中国的丝和麻,印度的香料。

为了方便运输,树做成了船,其中橡胶树更是功不可没。植物原料加上人类的智慧,让世界的距离不断的缩小。世界那么大,植物先生,带我去看看呗。

第三,健健康康,吃饭更香。

人一生病吃饭都不香了。咋办?治呗。这时,植物当然又来帮忙了。

治疗疟疾,先有金鸡纳树,后有青蒿素。大航海时代,很多船员得了坏血病,是因为缺乏维生素C,需要多吃水果蔬菜,但海上航行条件恶劣啊。还是中国人聪明,带点绿豆,种点豆芽就解决了大问题。

只能治疗疾病,显然并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如果能预防疾病不是更好吗?人类聪明的大脑,加上观察植物的启发,从植物身上开始认识病毒,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被攻克着。豌豆帮人类破解了遗传秘密,孟德尔开创了现代遗传学。胡萝卜推动了细胞生物学。

为了让全世界更多的人,能从吃饱到吃好,人类不断的尝试用科技的方法驯化植物,杂交水稻,转基因。食材的丰富,离开不植物的帮忙,植物保佑吃饱了饭的人。

余下的日子,植物先生,还请多多照顾。

像《人类简史》一样大开脑洞,植物和人类如此相爱相杀。加上流畅的口语化文字,这本书科普的到位,阅读的舒服,五星推荐。

读一本好书,收获一个小知识:

生物演化的三个底层逻辑:

1,效率为王,底子厚才经得起残酷竞争和筛选。

2,从泛华到特化,精挑细选为了提高成功概率。

3,单行道,没有回头路,修修补补,一路向前。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读后感(四):自然亲近,彼此依存

文图 / 左叔 首发 / http://leftfm.com/41162.html

三月的时候,岳母从北方过来小住。为了让我有一个相对清静的读书写作环境,家里原先不大用到的二楼,开辟为我的专用起居室,连同卫生间和小书房都是独立的,这样也避免了天气渐热之后,同处一室的尴尬。

原先这个空间,因不大用,也没有添置什么家具,等到收拾出来要住人,才发现这也缺,那也缺。就感觉岳母在此小住的几个月里,我就不停地在网购下单添置家什。岳母赶在黄梅天到来之前,回北方过夏天。我回头看看住了不过三个来月的二楼,已经被满满当当塞了各式各样的物件,最最令人炫目了 除了一架还没有读完的书之外,便是满满当当地添了近20盆的各式各样的植物,还开始以失心疯的状态在养鱼养虾养各种水草。

我觉得人与植物的亲近,是一种极为天然的欲望吧。看到蓝天白云下面有一片绿莹莹的大草坪,为生计琐事紧绷的心境无论如何也是能够放松的吧。黄昏,在小区附近的林荫道里散步,与迎面而过的溜狗的邻居打招呼,脸上自然而然也会带着点笑意吧。小时候,在田野里面看到成片的红苜蓿,央着三叔去给我采回来,一大把攥在手心里,留下来久久也洗不到的青草味道,还有跟着表哥堂哥挤出桑园偷食桑椹,牙齿给酸倒了吃饭连豆腐都咬不下去口。这些生活之中人与植物相处的小细节,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也填满了我们一生的琐碎回忆。

由此看来,有缘份读到史军的这本《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对于我个人而言并不意外。书中提及到一些知识点,比如蕃薯是因为在演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过转基因的演化才有了如此香甜美味的根茎,再比如现如今都是橙黄色的胡萝卜其实是以橙色为傲的荷兰农艺人员精心选育的结果。但对于我而言,这些具体而微的小知识点,并没有有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将其放到人类演化史中去思考,除了感受到人与植物的亲近之外,彼此之间的防御竞争、互相利用的关系其实是缺少梳理和思考的。

史军博士从植物学与人类学两个学科之间相重叠的视角,重新梳理了植物演化史与人类演化史,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某些微妙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关联。表面上是极为”自大“的人类改造了植物,选育了出符合我们需求的植物,但更深层次的,是这此能够转化太阳能的神奇生物,以牺牲“野蛮生长”为代价,适应阳光、水份、空气、土壤等环境因素中,更为重要的人为干预因素,同时以一种“棉里藏针”将“反作力”实施在人类的身上。人类进化过程中留下了诸多如盲肠一样的演化印迹,或多或少都与植物存在关联。

从自然亲近的内心感受,到彼此依存的现实证据,再到未来发展中涉及到环境保护、植物学领域的拓展与开发,人类与植物在这颗蔚蓝色星球之上理应还有更多的续篇要写,植物过于繁茂,将二氧化碳都固下来,也会造成气候的巨变,人类飞速扩长与拓展,让植被覆盖率变小,释放太多的二氧化碳到空气中,同样也会引发气候的巨变。道理都懂,但人类这种有“反思意识”的动物,却难以在执行层面上将人人都有份的坏事,摊一份责任在自己的头上。“反正大家都如此,不差我一个”的想法还是蛮普遍的,这也是我们在现如今推进很多全球共治问题时难以破解的题。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读后感(五):一切要从植物说起:被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直到今天,我们面对烧烤类食物的诱惑时,还是毫无抵抗能力。看着烧烤架上吱吱冒油的烤肉,闻着弥漫开来的香气,嘴巴已经不自觉地充满了唾液,即便是我们在努力专注于谈话聊天,但是目光也会不由自主地瞥向烤肉架。一切的一切都说明,我们的身体都渴望烤肉,这种渴望早已经写在我们的基因当中。”我们无法抵抗印在基因里的习惯,这是共识。但同时,比人类更早出现在地球上的植物,也一样影响甚至牵制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这本书从植物的视角来解读人类发展史,人类的食物、文字以及社会组织结构都受到植物的支配,人类的经济、贸易以及对世界的探索都受到植物的支撑,甚至连人类的厨艺、肤色和长相都是由植物决定的。纵观全书,作者用简明易懂的文字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部植物塑造的别样人类史。

进化论更强调繁殖效率,而非“适者生存”

提到进化论时,作者首先纠正了一个谬误,即人们常常将进化论与“优胜劣汰”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中,二选一式的生存法则远不及适应环境提高繁殖效率来得关键。从智人时期开始,植物就在背后默默推动着人类朝着直立行走演变。虽说对于人类的祖先“为何开始直立行走”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是书中提到,“整部人类的历史就是围绕提高效率获取能量展开的”,由此可知直立行走自然而然成为了提高人类采集植物性食物的最优选择。

除了直立行走,用火在人类烹饪史上简直是神来之笔。植物性食物往往伴随着许多毒素,而人类在使用火来加工食物时,顺便就破解了毒素对人体的伤害。这样看来,开头所说的我们那“印在基因里对烤肉的渴望”,其源头不过是因为吃烤肉相比起吃生肉更安全而已。比起口感,我们的祖先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让食物吃下去不会中毒。因此,用火烹饪成为了让食物更容易被消化的必然选择。此外,人类的口味与食品加工手段同样受到植物的影响与制约。自直立行走开始,智人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提高摄入食物的效率而发展出来的能力——那些更精细的食品加工技术,都是后话了。

人类认定了植物,植物也绑架了人类

如果我们在漫长的人类迁徙史中寻找规律,不难发现人类族群倾向于定居在广阔的平原或是水源边进行农耕生活。由此我们很容易接受农耕比狩猎更容易得到食物的思维。但是其实,相比耕种,狩猎获取的食物来源更加丰富,道理很简单——狩猎能吃上肉,而农耕生活想要兼顾养殖可使用的肉类,对早期的人类来说并非易事。因此,从热量摄取的角度来说,狩猎远比农耕要吃得更好。

按照达尔文的说法,进化源于对效率的追求,促使人类最终选择定居下来的,却是植物。最直观的——种植作物让人类能稳定收获食物与种子,反观狩猎,很容易受动物迁徙制约。正如书中所说,“最终,人类选择了能够稳定提供食物来源的植物,植物也把人类留在了某个地方。”

不同的植物让人类族群定居在了不同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所谓的“老家”。此后,植物还相继影响着人类社群结构是松散还是团结,不同族群如何联系在一起,文字发展与文化传播,货币交换等等。

我们与植物的关系将何去何从

说起豌豆,大概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植物大战僵尸”里的豌豆射手,一个朴实却好用的防御道具,而正是这样的植物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高中生物课上,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开启了我们对遗传学的初次认知。人类对豌豆的实验,彻底打开了遗传学研究的大门,是植物帮助了人类重新认识生命世界,并将生物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作者沿着人类史梳理了植物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这何尝不也是一部完整的植物发展史。如今,“植物渗透在人类发展历程的方方面面,早已成为人类命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有的生物技术、灌溉方式、贸易流通等,看似都是人类驯化植物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习惯,也同样受着植物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是时间维度被拉长到以万年计算,我们常常无法察觉罢了。植物和人类,究竟是谁塑造了谁?这是书中结尾抛出的问题。植物和人类共生共存在这个地球上,往后也必然将向着不断努力适应彼此的道路前进,就像达尔文进化理论说的,适应,可能才是生命的终极答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