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刀锋读后感精选

刀锋读后感精选

《刀锋》是一本由[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读后感(一):《刀锋》: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

提起毛姆,我觉得我反而会想起他的《月亮与六便士》,一个人在认清自己后,孜孜不倦的努力践行自己的梦想,而对于《刀锋》,我觉得书里的拉里是在大环境下独有的“产物”。 在我看到《刀锋》这个是书名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另一部电视剧的名字《亮剑》,没错,《刀锋》过于锋利和敏锐,就好像突然打开一把匕首一般,你都能看到它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布灵布灵的光,当然这本《刀锋》确实和《亮剑》有类似之处,他们都和战争有关。 《刀锋》的主人公拉里的出身可以放在任何一个网络逆袭小说里,他的起点很低,他的父母早逝,好在他被一位医生抚养,也有了跻身上流社会的机会,当然,这不是网络逆袭小说,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毛姆,聪明的毛姆给他安排了一个“好”的环境:战争,没错,拉里作为飞行员去参战了。 人只有在生与死碰撞的间隙,或者是某一瞬间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以及思考活着的意义,放弃了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美国梦”回到美国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我觉得这本小说的优点在于他没有流于俗套,没有安排拉里的逆袭,以及哪怕是一个普通人的常规圆满结局,比如他和某个人结婚生子,他在某一个地方安家落户这么常规在常规的人物结局设定,而是再次启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开放式结局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作者毛姆不仅仅给读者留了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还给主角拉里充足的神秘感,这个结局是和拉里极其相符合的,拉里因为某个大环境(战争)在经历了生与死之后,努力探讨“生”的意义,最后摆脱了对于当时美国人对于成功的束缚,成为了一个精神极度丰富,生活极其简单的人。 在这本书里,毛姆并没有过度抨击上流社会的陋习,以及没有任何chou富的态度,而是提供了在“美国梦”盛行的当下,另一种的活着的方式。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的眼里也有一千个毛姆和拉里,每个人都对拉里都有不一样的看法和态度,喜欢毛姆其他作品的建议也看一次这本《刀锋》,去感受拉里前后的抓变,以及不同的人的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刀锋》读后感(二):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哪个更重要?

提到毛姆这个名字,有些人可能并不知道。但是如果说到《月亮与六便士》,应该没有人会不了解吧。《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的代表作,并且这本书我也读了三遍。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在迷茫的时候可以阅读的书。

《刀锋》同样是毛姆笔下一部十分著名的作品。在我看来,他的风格其实与《月亮与六便士》十分相似。同样的是作者都用第一人称来讲述一个故事。只不过在其他的作品中毛姆以其他的名字写自己,这本书则是以毛姆本人以第一人称,有点像传记体式的小说。 故事讲述的是毛姆的一位朋友,退役飞行员拉里的故事。拉里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退役之后在美国无所事事。而他的女朋友伊莎贝尔希望他找一份稳定的工作。那你自己却希望用他的退役金周游世界。他说他没有生活的目标,但是他要环游世界寻找他想要做的事情。而最终因此他与伊莎贝尔分手。多年之后,毛姆与两人再次相遇。两人过上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那里虽然周游了世界,或许也没有大富大贵,但是却精神生活丰富。伊莎贝尔追求物质,却因经济大萧条而破产。最终两个人因为不同的价值观生活观分道扬镳。

毛姆说是他所想写出的故事。故事中的拉里,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眼光,“他人的看法如刀锋难以躲过,愿我们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这或许就是毛姆在这本书中想要表达的。在我看来真正能做到这些的,是那些真正懂得生活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人。能够无视别人的看法,真正做出自己内心想要的事情,享受生活,给自己定一个人生目标,这才是不遗憾的人生。 每次人生迷茫的时候,读一读毛姆,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感悟。精神世界比物质世界更重要。如同故事中的拉里,经过自己的阅历和旅行,认识了更多的人,更加尊重别人,肯定别人,对于不同的人也有了不同的认知!毛姆也在故事中描述了很多20世纪40年代社会美国对于欧洲的看法,以及欧洲对于美国人的不一样的理解。这也让我感觉更加的真实,更加的有趣。 在我看来,《刀锋》与《月亮与六便士》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一个人追求自己的梦想,放弃自己的物质生活。或许毛姆也认为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

《刀锋》读后感(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有人说,《刀锋》是毛姆写得最好的一本小说。出于好奇,老早之前就想读了。一遍读下来,不能说有多惊喜,但是确实发现了一些毛姆独特的风格特点。 我从来没看过一部人物之间对比如此强烈的小说。书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互相认识,彼此之间的关系也称得上紧密,书里的故事也全都围绕着他们之间的交往来展开,神奇的是,直到小说结束,你都不会看到哪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被其他人影响而发生变化。 人物所代表的观念内核是如此坚硬,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如此强烈,然而,来来往往几十年,没有人抛弃自己的想法向他人妥协,甚至没有人向生活妥协。他们的人生态度是那样迥然相异,但在毛姆笔下他们又那么相似,那就是,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这个“成功”不完全等同于世俗意义的成功, 比如索菲,在自我放纵的生活里迎来了生命的寂灭;比如拉里,散掉财产过上了靠苦力糊口的漂泊生活。即使是在物质方面富足无忧的艾略特和伊莎贝尔一挂,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失,艾略特一生沉迷于上流社会的交际生活,临终前却为了自己失掉的社交地位而耿耿于怀;伊莎贝尔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而另嫁他人,恐怕要一辈子忍受着爱而不得,独自悲伤。 他们的“成功”不在于世俗的评价,而在于对自我的坚持。更难得的是,他们无悔。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拉里是这本书里最与众不同的角色,他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也是这部小说重要的情节线索,他应该是这本书里的第一主人公无疑,他的价值选择应该是作者所倾向和主张的。但是如果细品字句,你会发现作者对艾略特、伊莎贝尔、索菲,还有苏珊娜,尤其是苏珊娜,也不乏肯定,甚至在某些方面也有赞美。 书名的“刀锋”不是拉里一个人的刀锋,所有人都在面对外界竖起的刀锋而坚守自我,由此可以看出,毛姆在肯定精神追求的同时,依然保有广博的胸襟。 在这部书里看到很多跟《月亮与六便士》相似的东西,无论是主人公的经历,还是小说的架构方式(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口述),甚至是不蔓不枝的写法,都是很有毛姆个人风格的东西。 王安忆把毛姆的风格评价为坦荡,怎么说呢,也许读起来相对畅快,但又会觉得有时失之于于直露。 毛姆一直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丰盈和富足,现在读起来,感觉还是可爱的。

《刀锋》读后感(四):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人选择特立独行,有人选择物欲抉择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著名作家,被称为英国的莫泊桑,一生共创作20部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30多部喜剧,还有许多游记、回忆录、随笔录,他是一个会挣钱又会生活的作家,通过写作赚了很多钱,还全世界的到处游玩,张爱玲、村上春树都是他的粉丝,我也是无意看了《月亮和六便士》就被吸引了,于是那段时间就特别想读他的书,《面纱》《刀锋》《毛姆短篇小说集》《人性的枷锁》等等,不得不说,毛姆的文字是细腻的,细致的,能抓住人心的,你的情绪有时候就在他的文字中上上下下,我还记得在看完《人性枷锁》后,我内心一度郁闷,内心好像被一堵墙堵住,花了一周的时间才走出来。

入选“五十部灵性经典”,毛姆三大代表作之一的《刀锋》是毛姆在70岁之际创作的,他讲述的一位叫拉里·达雷尔的一战飞行员的故事,拉里在军队有一位关系很好的战友,但是在一次遭遇战中,战友为了救拉里而牺牲,对于战友的牺牲拉里受到很大的刺激,退伍后的拉里本可以有机会再读大学,或者有一份好的工作,但是他放弃选择优渥的物质生活,像一个苦行僧一样满世界游荡,他阅览群书,他遍寻先哲,他与很多人交谈试图了解这些人是怎样过完一生,他寻找的答案,也是毛姆想要得到的答案,也是很多人想得到答案。

对于拉里选择这样的生活,对于伊莎贝尔来说,读一堆没用的书,还去学习希腊文化这种没用的语言,去寻找一些不重要、没用的问题,是无所事事,是游手好闲,是吃饱了没事干,但是对于拉里来说,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他来说是有趣的,有很重要的事,所以这个时候两个人出现了分歧,选择和平分手。

最后,伊莎贝尔嫁给了年入5万的富二代格雷,拉里选择了持续十几年的满世界闲晃游荡。我们不能用道德去批判两个人的选择,因为每一个人对人生这个课题的理解不同,选择也自然不同,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后都活成了伊莎贝尔。

《刀锋》很多人认为这本书是毛姆的极大成作,比仅仅笔法更成熟,而且也不像之前的作品过于极端或者对于某一种现象和人冷嘲热讽,而且除了男女主角,里面还有大量其他人物,我们在读《刀锋》,我们在看书中人物的生活选择,其实也在看我们自己的生活。但是也告诉我们,如果你不能理解的生活方式,并不代表对别人无用。

《刀锋》读后感(五):寻找生存的意义,探究真理的历程

毛姆的书之前只读过《月亮与六便士》,对毛姆的作品的了解并不是很多,读过本书之后,不管是对书中的主人公拉里还是对作者毛姆,都有了不同的认知。

毛姆出生于1874年,父亲在英国驻法国大使馆供职,毛姆年幼便患有口吃,性格内向孤僻,长大后弃医从文,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流行的英文作家”。本书写于1944年,毛姆将自己“世界旅行家”的游历中所得到的人文风情作为源泉,塑造了一位追求生存意义的年轻人拉里。

拉里是一个另类的小青年,年未成年便跑到法国加入空军,战争结束之后回到美国,然而却放弃了优厚的工作和美丽迷人的女友,选择到巴黎“逛大街”。在旁人看来他的所作所为无法理解,艾略特曾经批评他为自甘堕落。然而拉里依然我行我素,来到了巴黎追寻自己心中的答案。

拉里在寻找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巴黎呢?原来拉里在空军服役时,交好的朋友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救他而死,于是,拉里对战争以及人生产生了疑惑。为何生来有恶,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书籍之中或许会有记载,拉里开始拼命地读书,寻找别人难以理解的真相。书籍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于是便开始全世界的游历,旅行、当矿工、研究宗教、追求人与自然的平衡。拉里在印度苦修五年终于得到了顿悟,在短暂的回到了欧洲之后,选择回纽约去当一名出租车司机。

拉里找到了什么样的答案?是能够让人不自觉的将手抬起来的超能力吗?还是当好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的心态?答案只有拉里自己知道,但是相信他心中的疑惑已经不再困扰他了,通过拉里一次成功和一次失败的拯救他人的行为可以看出,拉里已经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转而进行将自己的顿悟用来帮助其他不幸的人。

每个人或许都有过拉里的疑惑,但是在世俗的压力之下,选择查找真相的人寥寥无几,选择不去追求真相是一种生活态度,敢于直视生存的意义,踏上寻找真理的道路,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除了拉里,艾略特也是书中十分有特点的人物,在艾略特的一生之中,交际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晚年他开始藐视交际圈内的新人,但是却在未得到宴会邀请时在病床上发怒。纵观艾略特的一生,他是一个被装在套子里的人,他永远只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却从未想要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艾略特也许是幸运的,最起码他不用像拉里一样,苦苦追求真相十几年,只是装在“人际”这个套子外的风景,艾略特是永远也看不到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