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刀锋人生》读后感100字

《刀锋人生》读后感100字

《刀锋人生》是一本由[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人生》读后感(一):一位心外科医生的自白

“我是混蛋。我很厉害。我要救人。也要被救。”有些精彩的故事就是要讲出来呀!

睡不着看完了这本书。我很惊讶西西弗为什么不把它摆出来,还把它放在书架底端。

韦斯塔比在他的第二本著作中充分演绎了一名外科医生的人生,不同于《打开一颗心》里以病例角度,这本更像他站出来介绍自己是谁,每天在做什么,心情如何。

起始,他总是在说作为一名心外科医生的不共情,写到最后自己作为一名患者,对情感的需求铺天盖地;医生对于生病可能更加恐惧,因为知道越多越恐惧…这些对比还挺有意思的。但对NHS国民医疗体系的抨击是贯穿始终的(这是能说的吗?活到现在什么都不怕了是吧)

医生也是人,心外科医生天天经历生死更能看清人间百态吧。

住院两次,特别能体会到一些医生和一些医生的区别,就像书中写道:“她自己遇到过一些关怀备至的医生,但也有一些医生举止匆忙、心不在焉,对病人和我都视而不见。”想起那些对着病人甩片儿汤话的主治医师就想翻白眼儿。病人是生病了,但不是聋了瞎了。

推荐先去看《打开一颗心》,然后再看这本你会爱上这个心外科的幽默高端梗怪老头。

合上书,再去睡个回笼。早安。

《刀锋人生》读后感(二):从不同剖面去认识这个世界——《刀锋人生》读书报告

在被疫情困住的五月伊始,陆续读完了斯蒂芬·韦斯塔比的《刀锋人生》,勉强算是应社会之景。作为一本谈论心外科手术的书籍,此书无疑是作者几十年从业生涯的高度浓缩,但阅读是有难度的,倒不用考虑专业术语、制度背景的问题,只不过会有一个接一个的手术随书飞出来,手术画面带来的“共情疼痛”就是最大的障碍,我的心头至今仍留有描绘切开胸骨时那一阵阵的灼热感。如此,我这样一个被感性攻陷了的人是无法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的。由此观照而出,“去情感化”乃是一名优秀医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他们需要去抵抗时不时跑出来的人性,通常自我撕扯,实属艰难!专业呼唤的理性、决断与病患家属索要的同情、关切是两条游走的平行光线,唯有在手术时愿意多冒险一次,在抢救时倾力多按压几秒时才会交错,而这样的交错不足以成为医生走出手术室面对病患家属启齿“我们尽力了”的勇气。

韦斯塔比在书中多次抨击英国的NHS医疗制度,在理解该部分时,我是依靠调动脑中存储的大量TVB剧,情节再现找到最相似的部分对号入座,竟犹如打开了新世界之门。韦斯塔比算得上是NHS制度的沉浸式“玩家”,也因此逃不开为此暴走的命数。无论在哪个年代、何个国度,有的是为人称道的制度,也多得是被贬伐的制度,如果你愿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理解这个世界,它就是如此。我以为,没有完美的制度,也没有极端无害的从业者。多数制度剥掉最后一层外衣后裸露的往往是一个古今中外通用的“人性作祟”准则,它的偏向交由人性定义。这个世界的建立者是人类,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的是不同质地的人心,我们最应该依赖的是人心,最不能相信的也是人心。请大家用改善、优化的实际动作去代替偏见、抨击之极端行为,如此,倒不如问问自己是哪一个人心。

纵使世界丑陋不堪,我们也能迎着光,双手肮脏内心纯净地回来!以此,与大家共勉

《刀锋人生》读后感(三):良医

因为几年前的一段坎坷的求医经历,让我后来对疾病、医学等话题很感兴趣。因为我发现医学的技术壁垒实在是太高了,医疗系统对普通人的友好便利性实在是太低,导致我们普通人在遇到重大疾病时真的很难全面了解状况进而做出完美的抉择。如果能在平时多了解一些相关方面的资讯,也许会在我们不期而遇的艰难时刻起到一点正向作用。本书的作者英国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绝对是一位我生病时希望能遇到的好医生,一流的专业技术,极强的自信心,即使在看似没有希望的情况下还会想办法坚持施救的医生。这些才是带给病人的真正的安全感。当我在被疾病弄的茫然绝望的时候,我特别希望这样一位医生能够妙手回春,让我回归正常生活。

韦斯塔比医生在书里不止一次的提出共情、体恤、反思这些情绪不适合外科医生,因为外科医生在手术中会频繁的面对生死攸关的紧急抉择,但凡有一丝犹豫和考虑,也许对病患来说就是不同的结果;他们也会经常遇到没能挺过手术的病患,但凡每次都要内疚反思甚至怀疑人生,这位医生也许很快就无法再次拿起手术刀。这与一百多年前的那句医生格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其实是不同的,就我而言,我更认同韦斯塔比医生的观点。在现代医学已然发展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作为病患更需要的是精湛的救治技术,如果能有医生的关怀和安慰那是更好,如果没有我也不会苛求,我理解在当今医疗系统中的医生们可能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安慰,即使他们内心渴望如此。

我不认为韦斯塔比医生是冷酷、漠视病患的。书里的很多次事件以及病患来信其实都很好的描述了医生对病患的重视以及带给病患生的希望,他是有良知,有能力的。这份良知还体现在他对NHS体制的各种抨击和呼吁中,他是真的希望这个体制可以有效的利用优秀医务人员们的专业和能力去救治更多的生命,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他笔下NHS的种种官僚作风和外行人指挥内行人的操作,我们又何尝不眼熟呢?不知道NHS和我们的医疗系统未来还会有什么改变,让我们期待一切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吧!

《刀锋人生》读后感(四):冒险(面对恐惧的勇气)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

心脏手术是一个高风险高强度的行业,能在里面成为专家的作者也确实有异于常人的智慧。相较于政治家那些只会蛊惑人心的小伎俩,作者对于手术和人生都有非同寻常的“洞见”。

1. 专注源于热爱,热爱源于兴趣

作者喜欢把对心脏手术的执著归功于大学时代脑部受到的冲击,但是不可否认对于高难度技术的执著追求是作者能够忍受全年无休的高强度工作。不单单是掌握手术本身所需要的技术,作者还临危不惧开创了其他的手术方法,把工作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诚然,混日子的医生也是大有人在,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头到尾都坚持做自己,接受挑战,接受风险。金钱上的回报,或是病人的感恩,都远不如作者战胜挑战的成功来的激动人心。永无止境的冒险精神,即尽责心和开放心,是人类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第一驱动力。

2. 做好自己,做好事情,不做不必要的共情

作者非常不喜欢提倡内向自省的态度,风险是冒险中的一个因素,但不用过分夸大。过分的紧张和焦虑本身就会影响自己正常水平的发挥,如果风险是第一位的,那索性彻底不作为,大家一起接受一个失败的世界。心脏手术的难度决定病人不是生就是死,谁也无法预测结果,除了作者本人尽可能做到最佳,为了达到最佳状态,没有用的共情、内省就统统放下吧。而在手术以外,想怎么共情就怎么共情。

最后,作为一名高超的心脏手术医生,作者无疑在充分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对各环节的重要性及风险作了最优排序,除此以外,利用他人的人性来代替主观的猜测。例如,给瘾君子手术的意义在于瘾君子本人是否能戒毒,对儿童不明原因的疾病的重要性来自儿童母亲的判断等等。

掌握知识的目的不在于考试,而在于复杂决策中(包含了社会道德人性等因素后)如何承担风险,并获得最优解。

《刀锋人生》读后感(五):旧式英雄的成功案例集

好的,我来泼点冷水。人们对英雄型人物总是更加宽容,认为既然做出这样的丰功伟绩,那么ta的性格或是做事方法上稍微不佳也可以的。

跟上一本一样,Westaby主要是在描述他的成功案例集,尽管这一本增加更多的私人内容,但主要是为了解释他自大狂躁、桀骜不驯、鲁莽无礼、得意洋洋,他反对医生应该表现出同情,因为同情一无是处,外科医生应该做的是解决问题,是的,如果手术成功是这样,那么失败或者无能为力的时候?医生唯一能做的是同情和安慰,就像他当年抱住那个车祸女孩一样。他写的多是成功,却少了对于失败和无能为力的看法,因为他也不相信“自我怀疑精神”和“谦逊”的作用,他的缺点与他的观点相互应证:我不自我怀疑,我鲁莽无礼,我不相信同情和谦逊,并且我很成功。Goodreads上 Iain Snelling认为“Some of his character flaws were caused by a rugby accident, he argues, but knowing that, and presumably having an editor, means he wants to present himself as a disrespectful and sexist caricature. ”

而sexist这一点,Rebecca写出了来由“Westaby’s persistent references to women staff as “lady GP” and “registrar lady” don’t mitigate surgeons’ macho reputation. It’s a shame to observe such casual sexism, because it’s clear Westaby felt deeply for his patients of any gender. ”

不可否认,Westaby是旧式英雄,职业成绩斐然、名满天下,我们都希望生病时能碰到这样手艺精湛的医生,但关于个人成长和医疗观点?再说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