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血与沙(新编新译,附作家小传、生平年表)》经典读后感有感

《血与沙(新编新译,附作家小传、生平年表)》是一本由[西班牙]维森特·布拉斯科·伊巴涅斯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3.0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与沙(新编新译,附作家小传、生平年表)》读后感(一):那鲜红的血与金黄的沙

其实如果说起世界名著,我们常常想到英,美,法国那些知名的文学大师如毛姆,海明威,在18 ,19, 20世纪左右写的那些耳熟能详的书,但是我近期读到了一本非常史诗级的巨著,叫《血与沙》,也翻译作《碧血黄沙》是西班牙著名作家伊巴涅斯所著,可能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但是伊巴涅斯是西班牙文坛上的一位巨人,其文学功底以及历史影响毋庸置疑。

其实伊巴涅斯是一位很多产的作家,他在16岁时就创办了周报,但是未成年的他也用了一位鞋匠朋友的名义去申请,他也一直积极的去转岗,参加各种民众的机会以及发表演说,他在他的许多著作里都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尖锐的提出社会问题,揭露了很多大资本家丑陋的行径反映了西班牙的劳苦大众,这是他伟大的一个原因有时又占到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揭露德国军国主义争去反对战争。 《血与沙》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它讲述的是一位手艺高超的鞋匠的儿子在那样一个社会不服从命运,虽然大家都以为他会成为小鞋匠,但是他毅然决然的为了摆脱贫困而选择当一位斗牛士。当然当了斗牛士以后也不是一帆风顺,他虽然短暂的收获了名望以及财富,但是他被一位贵妇人所玩弄,经过短暂的交往,被那位贵妇人抛弃了。最后又在斗牛中被斗牛挑死流出的鲜血染红了斗牛场中的沙子。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能算是波澜壮阔,但是伊巴涅斯的目的是让这个故事作为线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对于我们来说,更宝贵的是能从这本书中看到当时整个西班牙的面目,西班牙如今已经成为很发达的国家,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西班牙,我们了解甚少,通常都是能在名著中能看到旧时美国以及英国的模样,而西班牙这个著名的国家却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而这本书恰恰帮我们补充了这方面的空白,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讲绝对值得一看。

由于这本书是绝对的名著,他在以前已经出过很多种版本。但是近期我看的作家出版社的这个版本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他在外面有一层函套,里面的书籍外封的质感也非常的柔顺,而且他在做这本公版书是也可以看出非常的用心,并在最后附了作家小传,以及生平年表。

《血与沙(新编新译,附作家小传、生平年表)》读后感(二):《血与沙》一位场景精描大师

《血与沙》一位场景的精描大师。 《血与沙》是西班牙文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名著了,作者伊巴涅斯,1867年生于西班牙树有地中海明珠之称的瓦伦西亚。在这一年出生的世界著名作家还有夏目漱石,高尔斯华妥,皮兰 德娄……,总之在19世纪的时候,可以说是世界上现实主义风格小说家大放光芒的世纪。这本书还被改编成了电影《碧血黄沙》(《血与砂》),当然不是那部开创了以HB著称的《斯巴达克斯:血与沙》的美剧。

这是一部以描写斗牛和斗牛士真实场景的的一本小说,斗牛运动可以称得上是西班牙在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张名片了吧!西班牙人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可以说已经深深的刻印在了他们的文化血脉基因里了。从最早的作为一种祭祀的表演,发展到现在这一依旧风行的运动项目,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形象的表达,一种荣誉展示的方式。当然这项运动充满了冒险,超酷和血腥,但是在西班牙人的眼中,它仍然是勇敢,胆略,技术和荣誉的象征。斗牛运动可以称之为是西班牙的一项国粹了。 书中的男主人公胡安 加拉尔陀,便是一个从小便痴迷于斗牛的人物。故事的发生地是塞维利亚,胡安出生在一个穷鞋匠的家庭里,很不幸的是,在他少年时代,他的父亲面临离他而去。从此失去了管教和约束的小胡安,更是彻底的放飞自己,他几乎摆脱了自己那种鞋匠学徒的生活,彻底的迷上了斗牛表演。不管春夏秋冬严寒苦暑,他和自己的小伙伴,只要有斗牛比赛的地方,他们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前去参加。当然这里面有胡安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同时不得不说,这是胡安想摆脱他以前那种贫困的生活环境,而发现的一条门径!斗牛比赛虽然充满了冒险和牺牲,但是斗牛士的收入确实十分丰厚的。胡安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其实早已经厌倦了小鞋匠的那种拮据而烦躁的生活了! 说伊巴涅斯是一位现实主义风格的精描大师,一点也不过。在整部书中,他将斗牛活动以及斗牛士的成长过程,描写的可谓无比详细,读完书你就会发现,即使把这本书当成一位斗牛运动的培训指南,也是完全可以的。

你看他对斗牛士的打扮和装备的描写,从斗牛士的穿戴,斗牛帽、斗篷、绣花斗牛服、腰带、丝袜、皮鞋等等以及斗牛士使用的武器或工具,无一不详备,而且精确。甚至是小公牛的饲养培训,以及怎样将它弄到斗牛场的过程,作者都写的十分详细。斗牛士还分有:持剑手、马上扎枪手、插短枪手,小脑刺手;这些分工都需要一个新的斗牛士,一步一步的成长和锻炼的。但是胡安好像特别受眷顾,一般一开始就是一位主角光环的持剑手。胡安凭着自己少有的胆色和勇猛,很快就获得成功,成了当时全西班牙红极一时的斗牛士。

可是成功给他带来的金钱和荣誉,也日渐使他的虚荣心变得更加膨胀了起来,他打自小就有的那种仰慕上层人物生活以及想进入到那个圈子里的欲望也愈发的强烈了。这时候一位贵族夫人叫堂娜·索尔的走进了他的生活,并且迅速的让他痴迷沦陷了。堂娜·索尔可是一个游走于贵族阶层,并且是一个玩弄情感的高手。两个人阶级的差别,使得胡安只能被当作是唐娜 索尔的一个玩弄一时猎物罢了,我弄够了的时候只会很轻蔑的将它抛弃。这对胡安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所以在斗牛场上他分了神,导致了他险些命丧当场。康复后的他,虽然重新走入了斗牛场。但是他依然没有能摆脱出唐娜 索尔的情感阴影。在马德里他们又再度相遇了,胡安抱着想重新获得唐娜 索尔青睐的幻想,走进了他终极的斗牛场。可惜最后依然是碧血染黄沙。 作者在这里也深刻批判了贵族阶层的人的冷漠与无情,对胡安一心想攀附权贵虚荣势利的心态,也作了无情的鞭笞。现实主义作品有一种长久的魅力,值得我们去阅读。

《血与沙(新编新译,附作家小传、生平年表)》读后感(三):世界上的事都是同样的:剪羊毛和被剪羊毛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电影《举起手来》中有个精彩且逗人发笑的片段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由潘长江扮演的鬼子腰上系着一块大红色的布,路上碰到了一头牛,转身撒腿奔命,“鬼子”害怕搞怪的表情,躲牛攻击时扭来扭去的动作,牛快靠近时双手合十求放过,最后解了红布逃过一劫,反而好不容易从井里爬上来的同伴被撞进了池塘,十足令人捧腹。

而这段“似斗非斗”的斗牛片段,让我想起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转播的斗牛节目,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外国人拿块布舞动惹怒好斗的公牛,人兽彼此展开一场力量和胆量的较量,说实话,野蛮且无趣。

西班牙斗牛起源于古代宗教活动,最后演变成深受民众喜爱的古老传统娱乐项目,他们视斗牛士为勇敢无畏的英雄,狂热的崇拜和仰慕。而一战成名的斗牛士再得到高额薪酬的同时也能提升“社会阶层”,可以说是底层群众追求富贵生活的最佳捷径。作者维森特·布拉斯科·伊巴涅斯以此为背景创作了经典作品《血与沙》。

故事的主人公加利亚多是醉鬼鞋匠的儿子,父亲早逝,母亲靠当仆人赚零钱贴补家用,这样的出生使他不甘心去做一个鞋匠,他从小就坚定不移地要当斗牛士出人头地。从籍籍无名到被授予马德里斗牛场尖刺手称号,是一部打怪升级的爽文,他拥有了狂热斗牛爱好者的称赞,优渥的生活,进入上层社会,漂亮的妻子和貌美高贵的情人。

飞黄腾达后的虚荣与得意让他养成了大方挥霍的习惯,他保有善良,也吸引了许多吸血的寄生虫。而他之后的遭遇印证了一句话“无利不起早”,在他跌落神坛后,吹捧变成了责怪和唏嘘,不善理财的他早已负债,交往的名流朋友也疏远,念念不忘的贵妇情人只将他当成消遣分道扬镳,最后他怀着翻盘的希望败给了他的“敌人”。

加利亚多是个可怜可悲的主角,他看似风光、坚强、有力,实际上在代理人安排的合同下疲惫的周转于各个城市去冒险,他有无法与外人道的害怕、焦虑,目标实现后的迷失……而令我感慨的是,他原本正视了自己的脆弱,有过放弃斗牛士这份危险职业的想法,但在思考过后就被即将面对的贫穷和平凡如土打消了念头,受过伤的身体与恐惧让他的血落在了不知沾染了多少生命的黄沙中,最终被埋藏消失。

而凶狠野蛮的牛同样可悲,它们在人的私欲中被喂养、挑选、驱赶最后来到斗牛场,不论是成功和失败都难逃一死的命运,它的血,被人骑的马的血,也埋葬在那片黄沙中。

正如劫富济贫的小羽毛所说,那些贵族老爷们把斗牛看成是下作的职业,哪怕加利亚多再如何成功也无法真正进入那个阶层,并预言了两人的结局,他被迫不及待想要取代的年轻人打死,而加利亚多被人从斗牛场抬出去。他虽然贫穷,但看的透彻,明白穷人需要的是受教育学文化,渴望公平正义。

加利亚多的朋友国民是劳动国际的积极分子,是区委员会的成员,他大力抨击宗教,愚昧无知和迷信,没有文化,坚持自己全心信仰的是挽救民族的希望,他给予加利亚多忠于婚姻、维护家庭和谐的郑重建议也让人记忆深刻。

而伊巴涅斯正是借小羽毛和国民的口来抨击当时的社会,以莫赖玛侯爵、贵夫人索尔、代理人唐何塞等角色生动形象的揭露出资本家的嘴脸,哪怕本人遭受过牢狱之灾、流亡他国的痛苦,他也不放弃,靠笔杆子创造多部作品来力图唤醒社会民众,争取属于民众应得的利益,他是真正的勇士,值得尊敬!

《血与沙》这部小说读起来人物鲜明,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尤其是在如何将牛引领到斗牛场的壮观场面,斗牛场中斗牛士与牛交锋时紧张刺激,宛如一幕真实的影像呈现在读者面前,勾动着读者的情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