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识社会经典读后感有感

知识社会经典读后感有感

《知识社会》是一本由[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社会》读后感(一):知识社会

本书原版于1994年出版,英文名为后资本主义社会。从阶级的对立变化(知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将取代资本家与无产阶级),到资本控制权(养老基金做为最大的资本,以后所有人都将是资本家)方面虽然尽力描写知识社会是一个不同于我们已知的资本社会,但从英文名看出作者应该还是承认知识社会未能完全脱离资本社会。

虽然知识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过去任何时候那样深刻,但仅靠知识跟管理是无法摆脱人类普遍的困境的,如贫富的差距过大,资源的过度利用,精神上的健康问题等。

对未来社会的构建中,他与《美国真相》作者的观念正好相反,提倡自由经济,国家减少介入市场,因为国家的效率是低能的,尽量以组织为单位专业处理社会中各种问题。其中公益性的组织将对社会的稳定与公民的凝聚力产生巨大的作用,既爱国不在于为国而死,更在于为国而生。

最后关于终身学习,我虽然是赞同的,但高学历对应的不是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只是作为一个敲门砖时知识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学以致用,如果学到的东西只是作为一个储备而一辈子都用不上的话,学习的意义可能也只在于自知自乐了。

《知识社会》读后感(二):知识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口号相信大多数人从小就耳熟能详,身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又一本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知识社会》,将人类社会近百年来的发展演变娓娓道来,让人不由感叹,知识的力量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对知识的认知,不应局限于学校教授的内容。知识是人类智力劳动的结晶,是凝聚了思想、经验、科技等智慧的成功,同时也蕴含了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与持之以恒的努力,这也给予了我们努力的信心,获取知识是有途径、有方法的。知识应用的领域,也不只单指应用于考试上,其实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管理、公益等方方面面中,以知识为指导,而不是不管不顾推到一切从头开始探索,更不是盲目遵循以往规章按部就班。成为一个具备知识的人,学会用知识服务于工作、社会,发挥知识的力量,也是用知识在影响、甚至改变世界。

生产工具的发明提高了生产效率,交通工具让天涯成为咫尺,通讯工具让交流空前顺畅,网络工具更是让世界触手可及,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与便利程度,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讲,几乎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离不开劳力、技术、资本等多种综合因素的积累与贡献,而德鲁克在这些繁复的现象背后,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已经从近代步入现代,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从依赖硬件条件转向软件驱动效率。对知识给予充分尊重和重视,就个体而言,能激励自身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成才,更容易获得成功;就公司而言,能吸引优质人才,快速提高生产力和效率,提升公司核心实力;就国家而言,有益于强化教育,培养、吸引人才,进而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与国家综合实力;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是不断进步、提高生活水平的保障。

发展是一个大趋势,未来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高效,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与其纠结于现代是否是知识主导的世界,不如顺应时代的发展,成为拥有知识、驾驭知识、创造知识的人,用自己一份力量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份贡献,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幸。

《知识社会》读后感(三):未来社会之路-知识

《知识社会》是享誉世界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著作,现在就读后认识谈一下见解。众所周知,社会变革是科技生产力的变化,是人类认知的改变,是知识社会的作用。知识创造价值,未来一定是知识社会的阶段。对于知识社会真正支配性的资源、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土地,也不是劳动力,更不是社会的吸血虫,而是知识。知识工作者将取代资本家和无产阶级,成为知识社会的主导阶级。这里面不包括披上公众认可的外衣的伪知识。

书中提到的美国人泰勒,在金属加工工艺上的发明使他早早就步入了富人的行列,现实中我们熟知的名人也有好些这样的实例。当前知识社会存在于政体之内,而不能超越政体。能够深入资本,而不能超越资本。知识的运用,掌握知识你还要有运用知识的机会,如果做了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你的知识还有多少意义。提倡要在你所掌握的知识领域追求突破、发展,或者交叉利用、促进发展。

知识阶层也要形成组织,有利于更好更快的发展。这一群体逐渐会成为有影响力的社会实体,他们善于对社会进行改善、利用、创新。

对于管理或专业性的工作,知识的应用可以减少制造业体力劳动工作的岗位。而增加诸如制造和运输业的蓝领工作等基础性机会恰恰会削弱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在发达地区的经济体系中,即便哪些只接受初等教育的人也会消耗大量的教育投资。这些未来从事制造业体力劳动的人对社会和经济的回报相对是很少的。而发展中地区哪些从未受过教育的人,只要稍加培训,他们的生产力便会不亚于发达国家的任何一个基本体力劳动者。发达地区,如果将创造蓝领工作机会的投资用于推动和发展本国教育,保证年轻人接受充足的教育以胜任知识工作,或更高层次的服务性工作,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来看,这种做法都会带来更大的收益。

《知识社会》是面对较高社会层次的那部分知识型人员的,也会对处于中间层次的人员予以促进。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一种社会类型,人必须身在其中,在其中就会有各自的考虑,相对比的结果,从大到小社会单元的分析等。

这本书写的内容相对比较深,看一遍会有一遍的不同,这也是其广受欢迎、长盛不衰的所在。

《知识社会》读后感(四):《知识社会》: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社会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虽然因创建了现代管理学而广为人知,但其更关心的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况,从其生平著述可见一斑,他一生写了39本书,有24本是关于社会主题的,而企业管理主题的书只有2本。

《知识社会》是彼得•德鲁克先生对于“社会基于由资本、土地和劳动转向知识为主要资源、组织为核心结构”的探索和分析,全书共分为“社会、国家、知识”三个部分,是对其《不连续的时代》、《生态愿景》、《养老金革命》、《新社会》、《工业人的未来》等著作的延展。

德鲁克纪念馆,用以下这段话概括了德鲁克先生毕生工作的意义,“在一个由多元的组织所构成的社会中,使我们的各种组织机构负责任地、独立自治地、高绩效地运作,是自由和尊严的唯一保障。有绩效的、负责任的管理是对抗和替代极权专制的唯一选择。”如果你认同或者关注知识社会的发展,请一起来阅读本书,为方便您的阅读,我已将全书生成3张读书卡片。将书读薄,将知识内化,希望对你有帮助,阅读愉快!

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共计3张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知识社会》读后感(五):知识与资本家

知识社会是德鲁克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资本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种新型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最基本的经济资源就是知识,在自由市场的机制下,实现调配与流动。个人、企业、国家借由知识的不断积累、应用、创新,进而实现财富的积累与自身的壮大。

这本书读起来比较好理解,但是要读懂,确实有难度。我本想就全书的内容做个梳理,厘清每个章节的作用,但是,失败了。国家那部分读得很快,因为我对什么民族国家、保姆国家、跨国主义等内容一点也不关心,不清楚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时隔5天,我再次提起笔,续写未完的读书笔记,我再次审视这本书的英文名称《Post-Capitalist Society》,直译的话,应该是叫《后资本家社会》。如果从这个名字出发,我就容易得出行文的思路了。有“后”字的书籍,大多是讲时代变革,这也是本书的主题,也是德鲁克后来几本书研究的主要议题,同时还是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第二个单词用的是capitalist,一般译作资本家,而我们常说的“ 资本主义”的单词是capitalism。两个词的词根都是capital,说明还是与资本相关联,但是词缀变了,由社会制度、社会形态转换成了个人。至于最后一个词society,表明研究的落脚点是社会,不是企业,也不是个人。

至此,我的思路清晰了。

本书就是讲变革,这种变革从最基本的生产性组织——企业开始,由劳动力型转变为技术型,再转变为知识型。企业在变,生产力也在变,构建于此之上的国家也在变,从民族国家到巨型国家,再到跨国主义和区域主义。组织的形态从小到大,都在发生着变化,那么,推动变革的关键点——个人,也就处于主动或被动的变革之中。作为个人,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拥抱变革,做好相关的准备。

在知识社会中,“生产资料”就是知识,而拥有它的人就是“知识人”。一个组织的知识生产力是由“知识人”所决定的。知识人不再被动地接受指挥,而是基于对组织的贡献,个人不断地做出决策——我承担哪方面的责任,我需要哪些信息,需要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知识人自身的培养也是本书的落脚点,也就是最后的两个章节。我对这部分很感兴趣,一是自己也算是“知识人”,二是本人最近一直在研究教育,研究怎样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知识人是精通某一领域的专才,同时又对其他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他们视组织为一种工具,通过这种工具,他们才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他们还必须承担宣传自己和普及专业知识的责任。总之,用我的理解就是,知识人是可以活用自己专业知识,让其产生更大价值,并让更多组织或个人受益的人。

知识人的培养,需要学校转变观念,不要再培养补缺的“通才”,而是可以发挥学生潜力的“专才”;不再只讲解知识,而是注重传授学习方法;不再关注那些学术指标,而是明确自己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确定自己的绩效。

写完以上内容,不禁感慨,20年前的作品,至今仍有很多前瞻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