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音符里的欧洲史的读后感大全

音符里的欧洲史的读后感大全

《音符里的欧洲史》是一本由〔日〕西原稔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符里的欧洲史》读后感(一):带你涨见(八)识(卦)的音乐史书

20年8月,我被同事安利了拼多多,拼多多总给我推送拇指琴,我就入手了。趁着刚买来的热乎劲,我在三个月内学了20首歌。一年多过去了,当时练得最投入,现在还依然记得很牢的一首歌是《欢乐颂》。这大概就是古典音乐的魅力,练习的时候能让人沉浸进去,因为旋律动听又抚慰人心。因为这首歌,我拿起了这本书,想知道更多经典音乐背后的故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很多古典音乐是因历史事件或者宗教改革而创作的。而我一直以为歌曲是音乐家感悟生活而创作的。比如初中课本里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人类群星闪耀时》讲亨德尔创作《复活》。

乍看这本书,似乎比《发明家的世界史》更难阅读,因为书中的人物更多,事件也更多。但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人,他的写作习惯更接近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发明家的世界史》,作者是德国人,写作风格很欧美,如果看进去了就觉得好读,看不进去就觉得难读)。

这本书把重要的历史人物名字标成黑字粗体,右侧还有该人物的生平简介,所以读起来很舒适。另外,音乐里的很多故事和王室有关,相信很多人吃现代王室的瓜,也被科普过以前的瓜,所以我读起来有熟悉感。

原谅我个人肤浅爱八卦,吸引我进入读书状态的是亨利八世的故事。16世纪的欧洲王室也重男轻女,亨利八世为了生儿子,结婚多次,因此与宗教对抗。他如愿有了儿子,但儿子却英年早逝,两个女儿轮流坐上了皇位,伊丽莎白一世更是执政七十年。

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之初,就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也在此期间开始确立。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黄金时代”。她在政治上的英明神武,是否遗传了亲生母亲?她终身未婚,是否因为童年期的颠沛流离?这本书只是流水一样寥寥几笔记录了事件,但吸引了我去了解更多的细节。如果你也喜欢八卦,那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我发现西方音乐的起源是上层社会,某个乐曲被创作出来,一般是为了迎合统治者或者教会的需要。而创作出来的乐曲就作为向下层人民传播政治或者宗教理念的工具,因为“音乐是大众的,没有国界的”。

很多人说,时代在发展,但音乐似乎越来越俗气了。可能是因为时代发展得太快,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接受各种快餐式的东西,因而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钻研深层次的东西。如果你喜欢音乐,想了解点高深的东西,不妨读一读这本看起来晦涩无聊(实际上有很多八卦)的音乐史书,本书结尾还有十几首古典音乐可以试听。

《音符里的欧洲史》读后感(二):剥不开历史去诠释音乐,抛不开时代去钟爱斯坦威 ——读《音符里的欧洲史》

剥不开历史去诠释音乐,抛不开时代去钟爱斯坦威 ——读《音符里的欧洲史》 雨果说:“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 对于一个伪音乐爱好者而言,喜爱音乐就是听喜欢的歌,唱喜欢的民谣,完全用恋幕的眼光看着斯坦威。 但音乐并非是一个个体,对于音乐史的研究也不仅限于音乐这个简单的词汇,从古典音乐到现代音乐,整个演变的过程,都无法脱离开整个时代的变迁。 刚刚看到这本书,《音符里的欧洲史》第一眼就看到了196页关于斯坦威钢琴的诞生,马上跳过前页,先行去看196页,虽然短短几页,似乎满足了对斯坦威的好奇,但就是觉得了解还不够多,然后再去从头来看。 01 遇见古典音乐,遇见影响世界的名曲 时代的变化,也影响着音乐的发展史。王位的继承战争时代也让古典乐派有了新的开始。音乐不仅在民间,在宫廷,也有了关于贫困的宫廷经济和音乐。 《音符里的欧洲史》是在用音乐解开历史的秘密,同时也用历史来还原音乐的全貌。作者西原稔是日本桐朋学园大学教授,主攻18-19世纪的音乐社会史、音乐思想史。著有多部关于音乐的著作。 追着这样一位作者,也可以去读他其他关于音乐史研究的著作,作者在这本书中,以音乐为主轴线,将音乐史在欧洲迭荡的历史发展潮流中所经历的一切,通过简短的介绍娓娓道来。每一部分的讲述都不复杂,但是,却可以清晰的看到欧洲音乐史的发展脉络。 有时候氛围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在历史的背景下,特别是欧洲在宗教改革期间,关于政权动荡期间,音乐与歌剧的发展也是有着许多变化的。 不多读点书,都不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表面上的音乐的爱好者,毕竟,了解了古典音乐背后所经历的人物角色与历经的时代㡾迹,都能让人有更加深厚的解读。 02 具有影响性的音乐戏剧,都脱离不开时代的背景 在《音符里的欧洲史》这本书中,可以读到大量的关于欧洲史的发展现状,虽然错宗复杂的名字,让人对查理家族有些分不清楚,但是,依然可以大体理清在音乐这条发展线上,历史的发展轨迹。 首先说一下关于宗教,目前走入我们视野的宗教中,无论是哪种存在形式,大体都可以听到与音乐相关的方式,只是表现形式不同,通过将音乐的表现形式融入宗教,使人将信仰融入精神世界。 当我们游览去欧洲时,特别像奥地利、意大利这样的国家,至今,还会有着一种对音乐有着深度沉浸感。 几年前去意大利旅行,就听到小提琴手在一座教堂前演奏,一面是教堂的排队人群,那么一瞬间就像到了音乐的境界里,然后听到了至今一听到旋律就想起舞的“shape of you” ,这或许就是音乐的力量吧。 03 关于斯坦威的偏爱 人们每选一本书来读,都是带着情怀的。选这本《音符里的欧洲史》来读,是带着关于名作曲家和古典名典的典故兴趣来的。 结果有了意外收获,特别是在文初就提到关于对斯坦威的偏爱。但是,对于钢琴的制造还是简短介绍,毕竟,斯坦威钢琴只是音乐史的微小一部分。 偏偏由于简短的热爱,才有了今天这么多对音乐偏爱的人们。

《音符里的欧洲史》读后感(三):音乐背后的宗教、文化与政治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家庭长大的独生子女,我小时候最好的伙伴的一台收音机,听过最多的是相声与评书。

我熟悉单田芳与刘兰芳,喜爱马三立和侯宝林。那时候我没有手机与电脑,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

90年代大多数家庭不注重或者说也负担不起音乐教育,所以我对欧洲音乐知之甚少,直到上了高中,我同桌让我听了一首钢琴曲,马克西姆的《克罗地亚狂想曲》,我被惊呆了,我迷恋上了马克西姆。

某度上说《克罗地亚狂想曲》用明快的节奏描述了饱受战火洗礼后克罗地亚灰烬中的残垣断壁,夕阳倒映在血泊和尘埃之中的悲惨的画面。

这的确是我听那首曲子时候的感觉,凄美、沧桑、悲壮,但又含着希望与未来。

马克西姆还有一首我很喜欢的钢琴曲《出埃及记》,它也是一首描述战争的曲子,讲述的是犹太人在战火之中重建犹太国家以色列的故事,你看,大多数能走向伟大的音乐作品,背后往往有着厚重的历史。

那么在更早的16世纪,古典音乐与欧洲历史又有着怎样牵绊与渊源。这本书就在从音乐的角度为我们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这其中牵扯到的不止有涉及宗教改革的赞美诗,还有围绕战争的乐曲,书中有一段话很触动我——“三十年战争以《音乐的喜悦之泉》开始,以一首《上帝,你可曾深深怜悯》落幕。”许茨的音乐作品折射了三十年战争的历史,这或许是音乐的更深层意义所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人们总要将所感所想诉诸于口,于是有了诗歌,有了吟唱,有了旋律,不论是激昂的出征序曲,还是战败时的四面楚歌。

艺术总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音乐、诗歌、绘画都是如此。

当时代走向王权至上,音乐也会成为“皇室的音乐”,如果有一个爱跳芭蕾的国王,那这个国家的宫廷乐的发展一定极为繁盛。

而当时代走向帝国主义,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霸权主义的影响,音乐家们敏锐的捕捉到了欧洲国际的巨大变化,在这个时期音乐遍地开花,仿佛音乐家们也有属于他们的战场。

看这本书,跟随着音乐与歌剧一起探索欧洲各国的发展史,历史从来都不是片面的、单一的,多维视角去探究的话,历史才会更加有趣。

而音乐,或许不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生命中的必须品,但它依旧可以作为一种养分滋养我们的灵魂。

“这世界本邋遢,还有什么可怕。”

另贴心提示:书后附录中有本书部分古典乐曲的试听,配合食用,效果更佳哦。

《音符里的欧洲史》读后感(四):在欧洲历史中遇见那些世界名曲

在欧洲历史中,古典音乐大致被分为了四个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近代主义乐派。其中不乏为人熟知的世界名人名曲,如被称为音乐之父的巴赫,人称“维也纳三杰”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柴可夫斯基、格什温等。

一首名曲代表了一个时代,每首古典音乐的问世都对照着相应的时代背景,那些隐藏在历史中的音乐史是否能为我们还原一个完整的欧洲历史,而我们又将如何用音乐来解答历史的秘密呢?

由中译出版社推出的《音符里的欧洲史》或许可以用音乐解答历史的秘密,用历史还原音乐的全貌。这部由日本主攻18-19世纪的音乐社会史、音乐思想史的桐月学园大学教授西原稔所编撰的音乐历史书籍将为我们呈现出从16世纪中叶到“一战”结束,欧洲历史中那些鲜为人知的音乐奇闻逸事和传奇历史。

这部作品中的内容涉猎广泛,既包含着欧洲近史历史框架的重构以及价值观的大变革,又以时间为轴线解读古典音乐史的发展,历史与音乐的结合给读者带来别样的新鲜体验。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历史,还可以看到超过50位享誉全球的音乐名家,更附赠15首古典名曲免费试听,可谓超值。

欧洲古典音乐盛行于古希腊时期,随着宗教改革与封建统治阶级垄断,此时的音乐多用于宗教赞美,像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第五乐章《塔博尔小镇》便是以当时历史为背景创作而成的。

到16、17世纪音乐开始向歌剧发展,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并加剧了国教与宗教间的矛盾,迫使作曲家和演奏家对这一改革做出相应调整,而此时期以伊丽莎白一世为题材的歌剧也很多,像罗西尼作曲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罗伯托·德威瑞》以及道兰德用鲁特琴创作的《花归葬》,不过这首名曲最终献给了丹麦公主安妮。

从法国大革命到维也纳会议,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主题特征鲜明,具有一定的冲突性,此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维也纳三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像莫扎特的《共济会的欢乐》贝多芬的《光荣的时刻》《命运交响曲》等等正是以法国大革命时期及维也纳会议为背景所创作的名曲。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近代欧洲历史也落下帷幕,那些产生于各大重要时期的世界名曲被流传下来成为历史进程的一种见证,同样那些被称为浪漫主义派系的世界名家也为各国历史的推进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在体验、理解音乐情感的同时,也在音乐历史中窥见欧洲历史的重大进程,就像后书封上所述:每当新的名曲产生,定有充满象征意义的历史事件作为前哨。

《音符里的欧洲史》读后感(五):从音符里读懂欧洲史,与名曲相遇

一直以来都对欧洲的古典音乐情有独钟,但作为一个外行人,由于专业水平的不足,对于欧洲古典音乐的欣赏还停留在觉得旋律很优美,听感很舒适,仅此而已。但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名曲的诞生从来不是一件简单地事,由音符谱写的乐曲从它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各种意义,这种意义有时代赋予的,也有威权赋予的,还有作曲家自身赋予的,它有时是为威权摇旗呐喊的工具,有时又是激励民众奋起反抗的赞歌,是对历史事件的情绪化表达,是自由平等思潮的扩音器。所以说,了解这些名曲是如何诞生出来的,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和欣赏音乐都有一石二鸟之功。

就是这样一本用音乐解答历史秘密的史书。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从古典音乐的视角重现这些历史与音乐交集的重大事件,忠实还原,真实讲述。你会发现这样的混搭有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在本书中你会看到音乐的另外一个身份,即历史的记录者,音符代替文字娓娓道来历史的过往,讲述那些藏在乐曲背后的秘密。你会发现《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与普奥战争的关系,钢琴的发明者是如何反抗拿破仑的,大家族的政治联姻会影响到歌剧的发展,这些有趣、有料的小知识就藏在《音符里的欧洲史》里。

本书所反映的这段历史从16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从宗教改革拉开序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谢幕。选取的历史事件都非常有代表性,体现了音乐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音乐的创作方式、表达技巧等方面的革新与发展。沿着这条清晰的时间线,你会发现音乐表达的内容,传达的诉求在发生着变化。

从宗教改革开始,音乐多以赞美歌的形式出现,用来宣传教义,拉拢民心,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愚民治民的影子。对于目不识丁的普通人,朗朗上口的歌词,优美的旋律使音乐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宣传的工具。到了宗教改革后期,音乐又成为王室威权彪炳自己功绩的政治工具,是上层人士彰显身份、地位、品味的“罩袍”。这一时期,宫廷乐师服务于王室贵族,满足上层的喜好,如同被豢养在笼中的金丝雀,戴着枷锁跳舞,普通民众被挡在了这道门槛之下。到了法国大革命,这时音乐表达的主题有了一个巨大的转折,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作曲家表达的更加大胆,自由、博爱、平等是它们经常触及的话题,这一时期好似又一次文艺复兴,文化交融,创作的土壤分外肥沃。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其中,特别是钢琴的普及,让音乐不再是上层人的玩物,人人都能享受音乐的熏陶。到了三月革命时期,音乐又变成激昂向上的进行曲,鼓舞人心为主,号召人民行动起来,与暴政作斗争。

可以说在不同社会发展形态下,音乐都有它不同的面貌,我们今天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如果说书本是视觉的享受,那么音乐就是听觉的享受,为了让我们在看书的同时,能够对出现在书中的名曲有更深的体会,《音符里的欧洲史》在书的最后还有部分古典乐曲的试听,让旋律带我们穿梭古今,回到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与古典音乐作曲家相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