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读后感大全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读后感大全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是一本由孙晶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读后感(一):有点啰嗦,不够深入

这本书总共由16个故事组成的,与主题无关的废话太多,即使删除掉也不影响阅读,所以就是注水。

故事写完之后,就该有具体的心理分析,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吧,这部分倒是没有废话,因为就是三言两语带过,所以就是不够深入。

至于这本书到底怎么样呢?我觉得读者可以把它当做一本自我提醒之书。就是当做一面镜子,自己对照着看下,身上有没有这种迹象。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读后感(二):做自己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的性格时,通常会聊到这样一种性格: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被别人拒绝时轻描淡写;而当自己拒绝别人的时候,就感觉犯了天大的错;帮别人忙时,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谨慎,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本分,而自己从不会开口要求,因为担心被拒绝;和别人在一起时,总是怕冷场,一直主动去找话题;极度敏感,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而且很容易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其实讨好型人格的出现,是因为对自己的不自信,同时渴望收到来自别人的爱。《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本书,就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这种情况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它们。 我们常说,你再好,也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有人不满你的脾气,有人不喜你的言行,总有人能挑出千奇百怪的问题。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要强大自己,不压抑自己的内在需求,真正做到内心强大。坚定内心,才能对外界环境从容应对。三毛曾经说过:好在,别人如何分析我,跟我本身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这样,及时渴望被认同被爱,也不能压抑自己的内在需求,要学会表达出来。一味的忍让并不会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要学会拒绝,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 前两天看了一个韩剧,叫“今生是第一次”。男主和女主双方家长见面,商谈两人结婚的相关事宜。两人因为刚认识,所以商定不办婚礼。男主妈妈在餐桌上各种夸奖女主,贤惠,懂事,得体,聪明,大方。但女主的妈妈说:“不,我女儿很普通,跟其他女孩一样。”并且坚持要求办婚礼。女主很不理解,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贬低自己。后来在婚礼上,妈妈才道明其中原委。贤惠懂事,并不是值得高兴的赞美,被这样称赞,以后就需要在婆家听话、干活、任劳任怨,就需要放弃以前的职业专心在家相夫教子。家里辛苦培育的大学生,不是为了让她踏上跟自己妈妈一样的道路。所以,女主妈妈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被夸赞,她希望女儿可以不被虚名所累,而是可以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去完成想要完成的职业追求。这跟书里要描写的想法是一样的,“很听话是被高估的美德,不顺从是被低估的习惯”。能者多劳在公司里也是不受欢迎的夸赞。学会拒绝,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做得多,反倒会出现越权的嫌疑。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其实整个工作也都顺畅了。 作者在书中给了很多建议,告诉大家如何能正确的表达内在需求,如何做到自我认同。强大内心,善待自己。不做讨好型的人,要做一朵带刺的玫瑰。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读后感(三):一场内心平衡和安宁之旅

国外某心理学教授曾经带领团队针对羞耻和自省做过一项研究:

他们从九所公立小学招募到380名5年级的儿童及父母,这些孩子年龄在10-12岁之间,研究人员把他们分为“容易羞耻”和“容易自省”两组。此后分别在孩子上7年级、8年级时和满18岁(18-21岁)后,进行了追访。

结果发现:儿时羞耻感强烈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实施危险行为。儿时容易自省的孩子,成年后则更倾向于保护自己。

对羞耻和自省,关系到心理的海洋,肆意汪洋其中,我们犹如其中小舟,可以飘摇,可以顺利,更可能倾覆。如何调整心态,尤其是孩子们的心态,需要从内心出发,找到其中的路径和规律,向着生命的湖,不断前行。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不够好》,即是这样的一本心理疗伤的书,它的终极目标不是别的,而是指向我们心理上的平衡和安宁。这也是终其一生,我们都追寻的目标所在。

该书的作者孙晶,是一位地道的心理教师,从业校园心理咨询经验丰富,她试图将多年来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人身上的事,解决的途径,获得的感悟,都写下来,编辑成书,成为后人的精神粮食,十足可贵。

在书中,我们似乎能够窥见我们年少时候的样子,有的是“妈宝男”,他们太计较母亲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丧失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他们可能是只有一个真心朋友,不懂得拒绝的人,也有可能是因为小小的事,身陷抑郁的人……

有鲜活的例子,才让读者能够真正沉下来,进入到阅读的心灵世界之中,窥见心灵的海洋。正是这样的鲜活例子,才是心理素材的来源,接近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其正面的扑面而来的快节奏感!

当然,例子仅仅是开门见山,是引出例子背后的问题,再次谋求解决的办法。从现象,到问题,到访谈,最终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一气呵成的套路里,让我们看到作为心理教师的妙手回春!

心理问题,看不见,但能感受到。当这些问题累积起来的时候,将会形成火山爆发之势,人将消失其间,不再回来。

但有效的疏导之后,火山不仅不能够爆发,却能够看到心理平静的海。这,似乎才是心理治疗的要义所在!我们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根源就在我们真的不了解自己,打开自己的心理钥匙,也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当自己发现了自己,成为了真的自己之后,我们才能够有心理上的平衡和安宁。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读后感(四):别再渴求他人的关注了,多认同自己吧

你是不是时常感觉不开心,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和人沟通交流,既敏感又自卑,心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烦恼,很是压抑? 相信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有很多。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作者孙晶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她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工作20余年,将自己对学生进行的辅导经历写成了书,每个故事里都有很多困惑的孩子。 有人不懂拒绝,有人敏感孤僻,有人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有人容易焦虑,有人患上了抑郁症……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从这些真实故事里,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所以会通过压抑自己的内在需求,隐藏自己的个性来讨好别人,好得到别人的喜欢,适应这个世界所谓的规则。 自卑、敏感、消极、渴望被关注、嫉妒、依赖、逆反,这些看似负面的情绪,其实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它们只是一个人应对这个世界的反应,关键在于,我们在产生这些负面情绪时,能否获得一个完整宣泄的出口和合理的引导。 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女孩婷娜因为从小被父亲责骂,母亲又一直溺爱退让,导致她出现了障碍性问题,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她是一个易感体质的孩子,父母应该正确地引领她,而不是采取严苛的教育方式,一再打击她的自信心。 如果家人和老师能够在她成长的关键节点,给她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或许她就不会出现心理障碍了,好在后来她的家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带她积极就医,状态总算好了起来,生活也慢慢步入正轨。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碰碰,有时会走上弯路,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领,就会长期压抑自己,最终失去自我。 就像孙晶所说,每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心里,都有一个过分压抑自己的小孩,每一种成年后的反派与茫然,都源自未成年时期的过分顺从。 我们很多的烦恼,都源于对自我的否定。 习惯妥协,渴望被关注,敏感孤独,缺乏安全感,害怕社交……我们总是在自我否定,所以烦恼越来越多,状态越来越差。 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一个人只有彻底地了解自己,才有能力面对困境,也只有足够的自信,才能让我们彻底摆脱刻意讨好和自我否定。 是的,我们要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敢于受伤,合理期望,不断地自我肯定。 获得认可、尊重与自愈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永远都做那个真实的自己。 卡尔·荣格说过这样一段话:要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你不要想着依赖别人,你就是自己的主宰,我们都是普通人,没什么关系,只要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悦纳自己,真正爱自己,我们就配得上所有的美好。 你不要再期待别人,也别害怕被否定,你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你要明白,讨好别人换不了幸福,但讨好自己可以。

别再渴求他人的关注了,多认可自己吧。 学会正确的成长方式,建立持续而稳定的自我认同感,我们才会摆脱困境,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读后感(五):《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书评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看完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感觉如果几年前读到这本书,自己会有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这本书会告诉你,如何去主动的接受自己,感受自己,以一个全新的生活态度,去积极的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简单说说书中的几个部分。

书有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四个小故事组成,每一个部分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会对你的人生有一个新的认知,讲述了对不同人际关系的取舍,在面对困难逆境时的自我痊愈,如何在无法控制自己情绪,无法表达自己时,我们如何梳理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在面对质疑和不同观点时,如何保持自己的立场,如何建立自己的价值,如何是开解自己,如何善待自己。

里面有几个故事,我特别喜欢故事之一,是讲孩子的,我们认为的好学生好孩子,往往存在的问题更让人担心,一个学生时期的“学霸”。学校家庭等等方面,老师家人都会认为孩子没有问题,一种三岁看老的恐怖思想,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很多问题,在这些孩子出现人生上的问题时,往往无法解决问题,无法做到自我认知,家人们和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而这个问题往往成为孩子未来的最大的问题。社交恐惧,缺乏自信等等问题,而孩子往往没有自主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家长和学校都没有教过。

还有一个说几代人相处的故事,我也特别喜欢。

我们口中的隔代亲,但是,这个隔代,往往是很多事情的个隔阂。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第一时间出现的,但是,家里的长辈,会时时的对家长的一些教育提出质疑甚至是否定,长辈人眼中,一句孩子还小,往往就把所有事情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但这句话可以理解是长辈对孩子的爱,但是,认为是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个错误了,年轻的父母中,对孩子的教育都没有哪对父母能做到“零失误”,很多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问题,并且做出正确的教育,就已经是父母中的佼佼者了。很多事情,家人无法插手孩子,那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只有靠自己解决,当然了,这其中,有成功的孩子,也有失败的孩子。那么这两种结果,可能会导致孩子不同的人生,也会导致,长得成人的孩子,在成人世界中,也会因为这些问题,困扰自己一生。

这本《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书,让读者读完后,会变得强大,书中的故事,会潜移默化的让你在面对生活,面对孩子的教育,面对家人时,做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决定,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一个人也都有优点,自己如此,别人也是如此,读完这本书,你会学着去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也跟会让你去接受别人,去接受别人缺点,让你会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这个社会,重新去看待很对生活中的问题,最后,引用书里的一句话,讨好换人还不来幸福,但讨好自己可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