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嘉靖帝的四季读后感摘抄

嘉靖帝的四季读后感摘抄

《嘉靖帝的四季》是一本由[美] 窦德士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嘉靖帝的四季》读后感(一):毫无价值

实在看不下去了,来吐吐槽吧。看了不到一百页,打了好几个盹

这书就像大家说的,一本流水账,还半文半白、中间又多有错漏。不知道给四星五星的都是什么心态。

前不久在小红书上看到的这本书,从介绍上觉得还不错,又是汗青堂出的,就买了。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总的来说,读了很多外国学者写的中国史。尤其以甲骨文和汗青堂为主。。大多不尽人意。。以后还是避而远之吧

《嘉靖帝的四季》读后感(二):马马虎虎的嘉靖传记——更适合外国人阅读的小册子

嘉靖帝的知名度不低也不高。说不低是因为《大明王朝1566》、《明朝那些事儿》等影视、图书作品的流行和出圈。说不高则是因为明史热已经逐步退潮或者转向汉服热、古装热等其他部分,更加深化。而对嘉靖帝和哪个时代的关注本身并不为多数人熟悉,可能更多人熟悉的还是朱元璋、朱棣和朱翊钧这几位皇帝,得益于《万历十五年》这位嘉靖的孙子可能比他爷爷更为出名。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学者窦德士这部关于嘉靖帝的作品对于嘉靖时期四位首辅(张璁、夏言、严嵩、徐阶)的文集奏议进行了深入挖掘,试图以此展现嘉靖时期的政权运转过程和特点,然而效果是不理想的,毕竟嘉靖时期还有那么多的阁臣和尚书科道官的文集奏议有待利用。总的来看写的有些四平八稳,乃至类似于流水账,重点并不突出,著名的大仪礼事件虽然写了来去始末,但并未能充分点出这场皇帝与群臣冲突的本质和深刻的时代背景,对嘉靖帝对哈密西北的政策、用兵与内廷的争议之间的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并没有吸收。就这个角度看本书的意义不是特别大,也并不太适合对明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因为写的冗长,而且纷杂,缺乏重点,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章《少年皇帝初露锋芒》里的嘉靖帝更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木偶人,缺乏温度,作者运用了很多材料、数据来写各种上疏、各种抗争,但并没有让读者明白大礼议背后朝局的复杂性和其深刻意义。嘉靖借助大礼议清楚了前首辅杨廷和在朝廷的势力,巩固了自己作为皇帝的绝对权威,同时提拔和任用了一批中低级官员,如张璁、桂萼等人他们是后面嘉靖革新和朝局变化的关键力量。同时西北地区哈密的反复易手,蒙古人、鞑靼人的进窥西北边疆也与内廷的斗争相始末,类似的从本书里写道的河套归附的计划和夏言、曾铣等人的被杀紧密相关。

第二章介绍的是大礼议里脱颖而出的张璁,他是嘉靖初期的重要大臣和亲信。这位礼学专家凭借在外对皇帝的声援而得到圣上的眷顾,得以跃过龙门逐步成为内阁成员。这一部分充斥着时间、地点、上疏的内容,读起来似乎十分无味。张璁和皇帝来往的信件十分密切,他似乎同时也是皇帝的人生导师和心理治疗师,这一段似乎有些意味,有些心理史学的意味但未免有过度解释的嫌疑。张璁的崛起发迹和坠落都是十分惊人,未免太快,但他也还算幸运,能够善终,而不是像他的后任夏言、严嵩一样身死而族诛。

张璁没有想到自己的本行礼学居然被他人捷足先登。兵科给事中夏言因为提出天地共同祭祀的建议而平步青云,逐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时候张璁也坐不住了,他要对新人动手。

《嘉靖帝的四季》读后感(三):那位14岁的少年天子,在历史上掀起了一场地震

1521年,年仅29岁的正德帝(明武宗)无嗣而崩,给明朝皇室的继承出了一个大难题。

一番决议之后,已经在安陆嗣位为兴王的朱厚熜被迎进京,即后来的嘉靖帝。

嘉靖帝是正德帝的堂弟(嘉靖帝之父兴献王与正德帝之父弘治帝为兄弟,皆为成化帝之子),这样的继位关系无疑是非常特殊的,随后确实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大地震,史称“嘉靖议礼”,《嘉靖帝中的四季》称之为“大礼议”。

大礼议的根源正在于嘉靖帝特殊的继位关系,他继正德帝之后,成为了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按照“为之后者为之子”的逻辑,嘉靖帝应该尊弘治帝为父。

然而嘉靖帝不这么想,还没登基的嘉靖帝就已经表露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是进京当皇帝的,而不接受被封为皇太子。

同时他还要求遵他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帝,生母兴献王妃为皇后。

嘉靖帝的这一主张惊到了一众廷臣,因为此前从未有如此先例。在明朝之前,并非没有像嘉靖帝这般异常的继位顺序,但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大动声势的议礼之争。

因此嘉靖朝的“大礼议”也成了嘉靖初年的头等大事,大礼议的双方展开了剑拔弩张的争论,一方以嘉靖帝为首,另一方则以首辅杨廷和为首。

虽然嘉靖帝是最高统治者,但以杨廷和为首的廷臣们几乎全都站到了嘉靖帝对面,嘉靖帝几乎是在打一场一个人的战争。

结果,嘉靖帝赢了,杨廷和致仕而去,嘉靖帝一个人赢过了一众廷臣。

更难以想象的是,这位少年天子登基时仅14岁,这位少年天子在登基之初就在明朝历史上掀起了一场大地震。

《嘉靖帝的四季》在开头也详述了这桩案件。

嘉靖帝的四季是一个比喻,本书作者窦德士用四季来形容嘉靖帝长达45年的统治期,这四季分别由四位首辅进行串联:张璁、夏言、严嵩以及徐阶。

本书详细讲述了四位首辅的仕途之路,而嘉靖帝则是他们仕途经历的核心,因此本书看似在讲述四位首辅的故事,但实际上嘉靖帝才是贯穿全书的线索。

张璁是本书登场的第一位主人公,他也是在“大礼议”中嘉靖帝最大的帮手。其他三位首辅都以各种原因回避了嘉靖朝初期的“大礼议”(夏言为母守孝,严嵩休病假,徐阶外派)。

张璁因为迎合嘉靖帝而受到了众多廷臣的耻笑,但嘉靖帝个人却对他礼遇有加,窦德士在《嘉靖帝的四季》中说,“张璁的角色不单单是充当政策顾问,更是嘉靖的写作指导、人生导师、甚至是他的医生和心理治疗师。”毫无疑问,在张璁担任首辅期间,他对嘉靖帝的决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但窦德士同时也强调,“嘉靖以他与生俱来对权利的了解,并不会成为被支持自己的团体困住的囚徒。”张璁的三次被迫下野就是明证,嘉靖帝信任张璁,但却没有完全依赖张璁。

嘉靖帝对于权利的运用未必是与生俱来的,他早在入京登基之前,就已经在安陆护理国事两年有余,温功义先生称他“很懂些公事了”。这也可以部分解释这位少年天子为何能在登基之初取得对众廷臣的全面胜利。

在张璁之后,夏言成为首辅,登上了嘉靖朝的政治舞台。《嘉靖帝的四季》当中称夏言是一位“技术专家”,他的知识和能力体现在不同的领域,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然而窦德士并不认为夏言是一位成功的首辅,因为他缺乏政治才能,这或许和夏言狂傲的性格有关,最终使他败于和严嵩的党争之中,被嘉靖帝下令处决。

然而在夏言之后登上首辅之位的严嵩,结局比夏言更为凄惨。

《嘉靖帝的四季》当中认为严嵩“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组织者”,他最大的成功不在政务上,而在于能准确揣摩到嘉靖帝的心意,懂得谄媚逢迎。

因此在严嵩担任首辅的14年间,他与嘉靖帝达成了高度的一致,以至于嘉靖帝后期移居西苑之后,对严嵩有一种盲目的信赖。

严嵩最终败于自己的儿子,严嵩之子严世番的贪污让嘉靖帝忍无可忍,“嘉靖对严嵩有盲目的感情,严嵩对自己的儿子也有盲目的情感,但是嘉靖和严世番之间没有一丝情感,这最终导致了整个机器的崩溃。”

结果,在职33年,担任大学士20年,担任首辅14年的严嵩,最终于85岁高龄迎来了身败名裂的结局,死时身无分文,无人哀悼。

在严嵩之后登上首辅之位的徐阶,在扳倒严嵩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扳倒严嵩之后,他又使得嘉靖朝的统治重现生机,恢复活力。《嘉靖帝的四季》中给了徐阶极高的评价:“他是像张和严那样在心理上接近嘉靖,他是一名党人,但是足智多谋。”

甚至徐阶在嘉靖帝统治后期,再次成为了嘉靖帝的心理咨询师,打消了嘉靖帝反复发作的抑郁和自我怀疑,并且说服他留下来工作。

但事实上,徐阶担任首辅的时间并不长,从1562年到1568年。

其中1567年,嘉靖帝去世,隆庆帝即位。最初徐阶被保留了首辅之位,但随即徐阶在与高拱的斗争中落败,于1568年被迫致仕。但这个时候,嘉靖帝的四季已然结束了。

《嘉靖帝的四季》从张璁、夏言、严嵩以及徐阶四位首辅的执政经历来深入剖析嘉靖帝的执政生涯。

从登基之前就引发的“嘉靖议礼”事件证明了这位少年天子对权利的把控实力以及控制朝廷的干劲。

同时《嘉靖帝的四季》中没有提及的是,嘉靖帝执政的45年当中,罕见地没有出现权倾朝野的宦官大珰,这同样也足以证明嘉靖帝的执政实力。

当然,在嘉靖帝执政后期,他开始迷信道教,一度产生了退位的想法,与即位时的意气风发判若两人,这又与历史上众多皇帝的结局惊人的相似。

看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与其说《嘉靖帝的四季》证明了或者是提出了什么观点,倒不如说是他提供了一种视角,一种从不同角度看待嘉靖朝的视角。

作为外国学者,窦德士在研究中国史的时候,无疑会站在和中国学者截然不同的角度,我们从《嘉靖帝的四季》中就可以窥见一斑,书中引入了许多世界史的观点和概念。

这是本书的优点,同时也是本书的缺点。

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历史就好像是一座房子,房子是永恒不变的,但我们看到这座房子的人处在不同的视角,处在不同的距离,看到的景色当然是不一样的。

历史是一种既定的事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史学研究却是一场又一场的罗生门,是以个人或学派为中心的诠释。

这本书是从海外学者的视角来诠释嘉靖帝的历史,视角确实和很多国内学者不一样,甚至它会将一些西方的概念引入到明朝的历史去。

这会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路,但同时也会对中国史产生一些误读。但说到底,怎样读历史才算是正确的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